注册

中青报社长对话王小丫 用互联网精神点亮青年特色


来源:中青在线

现场照片(左一为中青报社长张坤、右一为《互联网时代》总导演孙曾田)张坤:今天对我来讲是危@机,你们过来对于我来讲就是一个“机”,是一个契机,互联网点燃中青报,就是点燃中青报内在创造力,这是今天我收获非常大的。

  原标题:用互联网精神点亮青年特色

  现场照片(左一为中青报社长张坤、右一为《互联网时代》总导演孙曾田)

  于冰 摄影

  主持人王小丫:是一种质朴表达。我们注意到系列片的片头最后一个镜头,当互联网时代这几个字出现,第一眼看到片头的时候,想起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好像是人类生命当中里程碑的感觉——站在人类高度。张总,说说您的感受和评价?

  张坤:时代、浪潮、能量、再构,大时代浪潮,正能量再构。前面四集,连在一起,做一个融媒标题。这是第一个感觉。

  第二,其实就是我刚才说的互联网感受,人与自己、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社会任何事物都跟这个“关系”有关系,期待下一步崛起,更加返璞归真,返璞到人类本身的原点,有这样期待。

  主持人王小丫:现在很多传统媒体,不断地跟新媒体融合。我了解到《中国青年报》很早的时候就进军互联网,中青在线2000年的时候,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宣布开通,是首家在市场上运作的中央新闻媒体网站。您做过纸媒,现在站在新媒体的角度,您对这两头其实都是很熟悉的,都非常了解,您觉得站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中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或者您觉得难吗?或者您对于未来有什么样的一种期待?

  张坤:两个字就是“危”@“机”。“危”毋庸置疑,目前面临危险,报业唱衰,包括我们自身。虽然十几年前走在最前面,但是我们在观念、机制、人才、资金很多方面相对来说落后,这是“危”的层面。但“危”永远跟“机”连在一起,我更看重危如何转化成机——危中有机。只要报纸的灵魂和价值观在,只要融合了新媒体的基因,就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全媒体之路:这张报纸专业的灵魂、口碑、专注专业和如此了队伍,是符合互联网精神的。《中国青年报》这几年输送出去的三个人才,成功创办了互联网上市公司。我们要用互联网的思维和精神点燃《中国青年报》,点亮青年特色。这些是我来的路上突然想到。

  最近这几年,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的顶尖资本,还是在向传统媒体注入,什么原因?传统媒体、主流媒体还是有它自身的品牌力、公信力,特别是有很多内在价值,包括社会责任等,这些是具有很大成长性增值空间的。我还是坚持说:要用互联网思维指导中青报下一步发展,我是充满信心的。

  主持人王小丫:其实我觉得我们祖先发明这个汉字,或者词汇的时候,是特别智慧的,比如像很多词,推敲、危机,其实是一个哲学。危和机是有变更的,是有转换的,可能古人不太了解,也许今天“危机”这个词不是并排两个汉字的排列,而是危然后加点,像现在的“危·机”,有一种转换层面的意思。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传统媒体有优势,像张总刚才您谈到的,很多投资还是非常青睐传统媒体的,刚才您也谈到了原因了。您对于“内容为王”这一条,您觉得这是一条真理,是媒体走向兴盛的宗旨,您如何看待这一点?

  张坤:内容为王,是报业竞争力核心元素之一,始终要坚持。中青报正在努力打造强实力,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新型主流青年媒体,要有全新的变革转型。中青报应该从功能转型,过去以看中青报的读者为导向,现在应该向用中青报的用户为导向转变;产业转型,传统中青报的报态向新型业态转变;内容转型,从报网互动向全媒交融转变;传播转型,从机械化的“每天中青报”到“24小时中青社”,从形态外延到内涵,都要有本质的变化。“24小时中青社”,意味着全天候的滚动,我们这次的云南地震全媒体报道探索创新非常好,第一时间微博发布总理在现场带头默哀,现场报道用“时间轴”、“图文融媒”等音视频多形式展现。

  主持人王小丫:今天我来到这,发现中青报真的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天然一脉相承的感觉,它有优势。像中青在线、校媒网。其实你看学校,这就是洋溢着青春气息,一去不复返,对于我们来说是校园之梦。对于中青报和中青在线有一种天然的互联网优势。互联网有很多原住民,都是在张总您这一块,所以您觉得这种优势怎么样去解读或者去把握这份优势?

  张坤:“全媒体出发,中青报出品”,你们来是一个契机和促进,我们正在进行大调研和大讨论,全媒体转型,是去年底提出来。中国青年报提出来全媒体转型有两条路径要走,一条路径是打造四个融合平台:即一是以报网融合为基础的全媒体内容制播平台,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二是以的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现在在全国影响非常大,覆盖四百多个高校,全国独一无二)、KAB创业教育(覆盖一千所高校)、职业教育等为基础的大学生成长平台,拓展精准渠道和垂直用户;三是以舆情和社会调查为基础的交互信息服务平台,增强大数据技术服务能力。我们的中青华云新媒体公司,有多项专利技术,服务国家有关部委,自身也已经进入完全市场化的运作阶段,正在更紧密地融合到全媒体产业链条中;最后第四个平台,是以服务青年志愿者为基础的国家志愿者公益支撑平台,提高品牌责任力和社会参与度,这个平台是科技部、教育部主办的国家项目,中青报和中青华云负责具体承办。

  中青报全媒体转型还有一个路径,简单讲,打造三大类融合产品。一类就是多介质、多载体的内容产品,包括传统报道等多终端体验产品也算,各种网上,微信,各种时间轴、融媒,比较有意思的各种新形态。中国青年报这几年还打造微电影、MTV,其中有一部MTV,前年在纽约时报广场滚动播出一个星期,叫《我的中国节》,MTV在央视播出,我们刚刚在内蒙古联合出品拍摄的的电视剧《亲亲阿伦河》刚杀青,国庆播出。很多人可能很奇怪,怎么做这些?媒体就是文化传播平台啊,都是青年文化产品啊!不一一细说,我们也正在努力打造新媒体移动客户端的产品集群。

  主持人王小丫:很全方位。

  张坤:第二类是多样态的品牌项目产品,包括依托品牌的节庆、会展、论坛线上线下活动和产品,譬如9月初我们参与打造北京昌平世界魔术之都的国际魔术大赛,开幕式、闭幕式都宏大,世界最顶尖的魔术师集聚昌平,《中国青年报》具体和昌平人民政府承办,几百所高校交流魔术社团参与,已经连续做了三年,非常酷,非常High,是一次娱乐和文化盛宴,邀请你们参加啊!

  还有第三类是多元化的正在努力打造的评估服务产品,更多服务类产品,我觉得我们还有很多远远没有拿出来,我们正在努力。当然,我们面对的各种挑战是严峻的,下面讲一下三个保障,如果没有一定的机制保障,人才保障,队伍保障,包括文化保障,就缺少动力和源泉。过去做新媒体,客观讲,报社一直以来是本着不新增投入原则的,我们报社也主要是自收自支为主的事业单位,尽管是中宣部直管的大报,团中央的机关报。今年报社第一次拿出两百万风险孵化基金,当然还配套了一些政策,尝试做全媒体孵化体验产品,报社鼓励80后、90后媒体人参与,内部招投标,内部进行评估、竞标,目前五个产品已经通过。所以这个我觉得是试图努力在进行机制创新过程中的。

[责任编辑:晋爽]

标签:互联网时代 主持人王小丫 融合平台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