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杆菌的发现,跟19世纪法国拿破仑政府鼓励发明的肉罐头有关系。经营蜜饯食品的法国人阿贝尔,找到了一个长期贮存食物的好办法:把肉装入宽口玻璃瓶,用木塞塞住瓶口,放入蒸锅加热,再将木塞塞紧,并用蜡封口。这就是最早的肉罐头。阿贝尔没有想到,这种受到欢迎的方便食物,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环节,很有可能成为肉毒杆菌的“逍遥国”——肉毒杆菌进入了诸如罐头这种厌氧(缺氧)的环境,很快滋生成肉毒杆菌毒素。[详细]
在医学界,肉毒毒素除了能美容,还是斜视、脑瘫性肌肉强直、偏头疼等疾病的首选治疗药物。医学界使用肉毒毒素来做美容、治疗,用量都是极其极其微小的,一般仅仅注射几十个单位,一个单位的肉毒毒素是指,1只20克的小白鼠能承受的极限剂量。[详细]
对于成人而言,食用少量的肉毒杆菌是可以被代谢掉,但一旦过量便会导致生命危险。成人由于肠道里面的菌群早已站稳了脚跟,少量的肉毒杆菌是斗不过这些“地头蛇”的,因此对成人的危险性相对较小。[详细]
上世纪80年代在一项研究中,美国科学家们发现,1岁以下的孩子,喝了蜂蜜、或者有蜂蜜配方的奶粉,产生了肉毒毒素中毒的症状。科学界推测,孩子中毒,可能因为蜜蜂采集蜂蜜的过程,携带了带有芽孢的肉毒杆菌;也有可能是孩子到处跑,无意中直接吃到了带有芽孢肉毒杆菌的土壤。
1岁以内的婴儿、处于转奶或者添加更改辅食阶段,肠道微生态屏障还没有完全形成,正常菌群还不够强健,因此肉毒杆菌的芽孢进到婴儿的肠道内之后,它有可能生根繁殖,释放出毒素,毒素进入到血液以后有可能导致孩子神经痉挛或麻痹的中毒症状。 [详细]
讲究卫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对密封储存时间较长。罐头食品如果已经有罐盖鼓起或色香味改变,必须煮沸后扔掉,以杀灭细菌,防止继续污染其它食物。
吃熟食。肉制品最好吃熟食,彻底加热,肉毒毒素不耐热,75-85℃,加热10分钟,或100℃加热1分钟可被破坏。对于易感染的罐头及密封腌渍食物只要加热5~15分钟,肉毒毒素都会被破坏掉,因此规范生产的罐头等,不应含有有效的肉毒毒素。
人们爱做一些发酵的食物。像臭豆腐、豆瓣酱,可能豆类在生长的时候就已经从土里无意中携带了肉毒杆菌,而这些食物的制作,需要密封发酵,这给肉毒毒素制造了很“落位”的环境。因此,制作这些食物时,一定要注意卫生。
加工后的食品迅速冷却并低温储存。[详细]
肉毒杆菌不耐高温,在100℃的高温条件下,一段时间内可以将它杀死。但是,如果婴儿配方奶粉中含肉毒杆菌,不太可能通过用100℃的开水冲泡奶粉来杀毒,因为奶粉的最佳冲泡温度是40多摄氏度,高温会破坏其营养成分。即使“烫”得死,也可能要很长时间后才能见效。
除此之外,剧烈震荡可以破坏肉毒毒素。 但剧烈震荡可以破坏的是肉毒毒素,而非肉毒杆菌,肉毒杆菌一般进入肠道后,在密闭环境下才分解成肉毒毒素,在此环节,显然无法靠“摇晃”破坏其结构。[详细]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