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袋B型血小板也已经用完了!”山东省东营市中心血站血小板采集区,医务人员急切地表示。
今夏以来,东营市街头采血量与往年相比直线下降,血库持续血荒,天气转冷这种情况更加严峻。除B型血小板告急外,O型血、O型血小板均存量不足,A型、B型、AB型等各类血型全面吃紧,这种现象自今年夏天以来持续至今。遇到患者紧急用血,甚至不得不去外地“借血”。[详细]
2012年6月1日,34岁的陈志云在北京遭遇交通事故,然而血液极度缺乏。4000毫升的急救用血,前后分两次才从北京市血液中心调齐。[详细]
无偿献血的行为与雷锋精神没有丝毫的出处,无偿的为人民服务,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图回报不图名与利的。在退后的前几年无偿献血被视为一种可敬的光荣的精神和行为,是因为献血者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是值得尊敬值得敬佩。 可如今献血者越来越少,有的逐渐转为卖血者的行列,而那些正试图贡献出自己那份爱心时,就会有人站出来告诉他,不要无偿献血,宁可卖血也不可献血!试问是什么改变了原有的现状?[详细]
也许你会说,大家都说献血后身体会产生出足够的血液补充,可是你知道所有的血细胞均在骨髓内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造血干细胞是有寿命的。书上说,献血后2周,血液的容量会补充完整。但请注意:补充的是什么?是血浆,血液和血浆是两个概念。献血后会感到口渴,就是要补充血浆,血站会无偿提供糖水或牛奶也就是这个原因。[详细]
像血荒这种已成规模的公共事件中,人们不合理与不合作的行为反应,就是典型的群体性恐慌的心理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恐慌心理是人们进行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它协调着我们的心理、生理,为我们那些产生自我矛盾的行为作出一个平衡的解释。就像小朋友不小心打破了花瓶,会不经意地说这不是我干的,从而为自己找寻一个心理平衡的慰藉。[详细]
供血机制欠缺透明,由此导致了信任缺失,阻挡了人们的献血热情。据一项网上调查的结果,83.8%的人表示不愿意献血是因为“制度不透明,担心献血被牟利”。
正因此,各地为提高献血量而对“无偿献血”采取各种“暗补”政策——比如经济“利诱”,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对“无偿”献血者的补贴;比如“评优挂钩”,高校评优要参考学生的献血情况…然而,这些措施非但不能打消人们的疑虑和担忧,某种程度上还招致更多质疑,“血荒”依然发生。如果任由其发展,可能还会引发更多后果:因血液供应紧张而促使病人被迫想方设法求救命血,地下血液买卖借机死灰复燃,血头、血霸卷土重来,无偿献血机制受到损害。[详细]
流言说:“白血病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血小板减少”。其实,人们统称的“白血病”,在临床上是一类血液病。只要血里的各种成分比例不平衡了,就可能造成血液系统工作不正常,被称为“病”。它们的病因各不相关,甚至“白细胞增多”也不是它们的唯一表现。即使说到主要与白细胞相关的狭义“白血病”,“血小板减少”也只是表现之一,而不是其原因或诱因。
而且血小板的恢复也不困难。教科书上说:血小板的寿命为7~10天,衰老的血小板为单核巨噬系统所清除。血小板与粒细胞不同,在骨髓中并无储备,如血小板被大量破坏,则恢复较慢,至少3~5天始能恢复正常,这正是巨核细胞成熟至产生血小板所需要的时间。
也就是说,你损失了5%的血小板,即使这算“大量”,也不过几天就恢复了。 [详细]
什么样的人群不适合献血?涉及以下12种情况的人群均不适合献血。1、伤寒病愈未满一年;2、布氏杆菌病病愈未满二年;3、一年内前往疟疾流行病区者或疟疾病愈未满三年;4、弓形体病临床恢复后未满六个月;5、Q热完全治愈未满二年;6、口服抑制或损害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含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类药物)停药后不满五天;7、不能献单采血小板及制备血小板的成分用全血;8、一年内输注全血及血液成分;9、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感染未完全康复;10、急性风湿病愈后未满二年;11、曾与易感经血传播疾病高危风险者发生性行为未满一年;12、曾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检疫传染病疫区或监测传染病疫区旅行史。[详细]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