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差评称6月试行新内容生产制度:综述文章不再标原创


来源:凤凰网科技

今日凌晨,差评公众号再度发文反思,详细阐述团队过往的内容生产过程,并决定将从6月1日开始,试行新的内容生产制度。

凤凰网科技讯 5月27日早间消息,今日凌晨,差评公众号再度发文反思,详细阐述团队过往的内容生产过程,并决定将从6月1日开始,试行新的内容生产制度。也欢迎社会各界的监督。

以下为公众号全文:

TO BE BETTER

大家好,我是差评君。

截止26号晚8点,我们的六条内容得到了76万次的阅读,近5万的点赞和12611条的用户留言;在微博上,我们虽然只推了一篇文章,但也收到了7650次转发,7431次评论和19797次点赞。

内心有点震惊,冷静下来也有点惶恐。真的非常感动,非常感谢我们差评的所有用户,感谢公司里的所有同事,感谢身边的朋友,同事们的朋友,感谢所有合作方,感谢这两天给予帮助和鼓励的所有朋友。同时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重担。

对于我们来讲这是太过神奇的72个小时,真是刺激而迷幻。

之前不久,有一家媒体给我们的邮件采访中有一个问题是:“差评创立至今,有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挑战?”,我的回答是:“差评创立至今,未曾遇到特别大的挑战。”

这算毒奶么?

昨天可能真的有点委屈,过程中几个同事不争气地流泪了。在憋了一天一夜后,晚上的文章内容,所有的作者包括我在内都非常激动,非常的热血。

一晚上过去,感受到了身边无尽的暖意和爱心,也终于在睡了8小时的一个好觉,起来吃了一包康师傅香辣牛肉面后,内心终于也平静些了。

我想作为现在用户比较多的科技类新媒体,我们的一举一动,甚至每次的改版应该都会有不少人来关注。

这次,这么多人批评我们,虽然有恶意醋意,以及无脑的跟风,但今天我们认真地看了几乎所有关于我们的文章,里面同样有很多专业的表达与意见。我们也想前一段时间是不是我们自己的确有些小尾巴小问题?以及我们是不是能够做的更好??

在内容制作上,就像昨天说的一样,我们更多的是以理科生为主的团队,都是90后的应届毕业生为主,没有经过任何的传统媒体的专业训练,更多是草莽的感觉,靠自己的兴趣和热爱来写作,包括,我们最开始有一个“都是输入法的锅”这个梗,不知道大家还是否记得,哈哈哈,因为当时我们没有校稿这个环节,所以连错别字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惭愧惭愧。。。

我们也不知道我们自己是广义的媒体,还是新媒体,还是科技兴趣内容提供商?无所谓吧,我想热爱这个事情,那就做呗,当然我们也给自己安了一些Title,我们在对外介绍时,还是会叫我们的内容部的负责人“主编”,叫我们的内部作者们“编辑”。这两天向一些资深的传统媒体出来的老师请教,反思这些事情,其实这两个称谓,还是很珍贵的,感觉我们这样胡来乱用,有些造次了。。

嗯,我想透明和就事论事,才是正确的面对争议的方式方法,在此也和大家也说下我们现在内容制作的一个流程吧:

最开始,差不多2015年下半年的时候,非常简单,差评刚成立,那时候就差评君一个人,早上10点起床到公司,一直在内网外网,还有社交媒体上,刷新闻,看看今天有没有什么大新闻。有热点的话,就写热点喽,毕竟大家也很好奇发生了什么,差评君的角色就很简单,遍历互联网的所有相关资料,开大概50个网页,像在图书馆查档案一样,分类阅读,大概5个小时的检索和阅读后,逐渐对这个事情了然于胸,然后也在查阅的过程当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然后,开始写作!又是大概五个小时的时间,通过非常通俗易懂,逻辑结构完整,同时添加一些有趣的金句和梗的方式,把内容做出来。做出来之后,基本已经晚上11点半了,再用20分钟,检查下有没错别字,检查完毕,23:59发文!

(事实上,早期差评君每次都想提供尽量多的内容,实际写完的时间有时候要到23:57分,甚至23:58分,最刺激的一次,敲完最后一个字只有10秒就0点,马上就按了发送键。)

到了2016年,我们人稍微多了些,开始可以一天做三条了。再到了2017年年末,我们的流程更为完整了,因为打算要做7条内容了嘛,我们每天下午会有选题会,一起在这个办公室里吵来吵去,当然也经常插科打诨讲些相关的科技类的笑话。

最后明确头条写什么,往哪个方向立意写;次条分别写什么,是不是应该硬件,软件,游戏,网络趣闻,科普类的内容在每天的推送中平衡些,不要太重样;今日最佳就有意思了,每天内容部的群里面,就是各种搞笑的热图和梗丢来丢去,由于我们做这个行业嘛,比普通群众更早的看到这些有趣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搞了这个今日最佳;其他大新闻的话,就是老节目了,资讯汇总式的栏目,如题名,将其他不是最热的但有价值的资讯,通过一句话评论要点的方式,带给大家。

分工好之后,就开始啪啪啪地弄了,基本到晚上10点,除了头条之外的内容,都已经出来了,负责校稿和排版的一位同学(差友们不知道的幕后工作者:韩老湿),开始接过来,校稿和排版,以及与大家讨论确定文章的标题;到了11点20分左右,头条基本也OK了,韩老湿继续接管后台,确定头条的题图,校稿,排版,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标题,没有的话,我们就保存,然后定时发稿了。

到了第二天,负责用户反馈调研的同学(依旧是韩老湿,对啊,不然他白天做什么。。)会把截止到中午12点的所有阅读数据和用户留言,整理出来,保证客观公正的分析昨天的内容状况,生成PDF后,发至内容群里。有问题,就反思思考,没问题,就看看留言,开心笑笑。

大概这就是我们每天的一个内容生产状态。

其实,作为一个非专业培训过的团队,我们并不懂得太多媒体理论上的东西,但如果非要说的话,作为从业者,那就说一说,我们所理解的新媒体的采编方式是既有线上和线下的。

放在以前譬如哪个小区有xxxx事件,当地的通讯员会打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给报社的记者,记者收到消息后,觉得这事情可以报道报道,就骑个自行车过去了,在案发的路口拍拍照,然后和周围的街坊邻居聊一聊,再问问小卖部的老板最近是不是有什么特别蹊跷的事情,录下音,要点全部记下来。如果有必要的话,再去档案室,查查之前的类似事件是怎么个情况。OK,全部资料收集完毕后,回报社写东西,写完后,这个版的编辑看看没什么太大问题,定个标题,就让美工排版,送印,第二天,带着油墨芳香的报纸,就出现在各位的早餐桌上了。

而对于现在的新媒体时代来讲,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发生地,实际上是在线上的,比如某某公司发布融资消息,比如微博上的大爆料,比如朋友圈的论战,很多很多,这个时候,对于我们来讲,案发路口的拍照,就是截屏;街坊邻居,就是普通网民的评论;消息灵通的小卖部老板,就是大V或者相关知情人士提供的材料和观点;档案室,自然就是各种社交网络的历史遗迹和搜索引擎啦。

当然,也不全是线上采编啦,新媒体的采编固然也有线下的成分。比如我们参加厂商的发布会,当然要飞过去,然后现场体验和拍照啦,然后再找对方的同事聊聊这次发布会的相关东西;比如我们自己买了HTC Vive,买了Switch这样的“男孩子收到了都会哭”的硬件产品,然后在办公室,拆箱,拍照体验,写玩法,这样的事情;比如我们每周的火锅,每周伺候他的过程,应该就是线下的体验和参访了吧。。。

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是我们一系列的卧底类文章,这也是我们最受用户喜欢的文章类型之一。

这类文章,我们会在网上找线索,假装自己是客户,然后和对应的人聊,使用他们的产品,用很社会的方式和他们聊天(套话),最后再成文。

(就像传统记者一样,这类文章最容易被威胁,我们上个月还被一个网上的传销机构威胁过。)

嗯,以上大概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新媒体的采编方式了,当然我们不是专业出身,也比较业余,但把自己想法说出来,我想总无伤大雅。

这次呢,我想对于我们质疑最大的还是这个媒体行业的朋友对于我们内容生产方面的质疑,特别是洗稿和原创两件事。

冲突的根源,这两天差评君也在反思,在和几位传统媒体大咖的深入交流后,我想我似乎找到了一点答案。

我们由于没有受过媒体这方面的严格训练(传统媒体的每个作者都是要受到严格的训练的),所以很多操作方式上,是不合传统媒体的规矩的。

譬如,只有根据信源,完全面访或电访,全部一手独家采访资料,并形成独有观点的文章,才符合“原创”的定义。

譬如,报纸上的很多球赛即时新闻,娱乐整编新闻,都不算是原创,而是“新闻综述稿”。

譬如,翻译类的稿件,无论是网上的还是实体书,都要向对方缴纳一定版权费用。

作为一个老行当,媒体圈的规矩,大家都认也都遵守,以个人名誉保证。

(也就是说,微信的原创标,并不符合严格意思上媒体圈对原创的定义。微信的原创标,更多的是为了避免作者直接的复制粘贴式的抄袭。)

嗯,认真想过之后,也和几位大佬认真讨论过后。

差评君决定做一个决定:我们应该通过变得更好,来解决这个问题,赢得用户的尊重。

怎么变得更好呢,我想我们也需要一套这样的规矩,经得起外人监察监督的规矩。如下:

1、 纯线上采编,无独立观点的整合综述类文章,我们将不标记原创标,并按照学术论文形式,在文末标记参考资料来源出处。

2、纯线下采编,占据一手的材料,无论是否产生观点,均标记为原创文章。

3、卧底类文章,如全部图片材料,均为一手资料,我们均标记为原创文章;如不是一手的,则不标原创标,并按照学术论文形式,在文末标记参考资料来源出处。

4、外网编译类文章,均不标记原创标,如需要支付版权费用的,我们会支付版权费用;若无需支付版权费用的,按照学术论文形式,在文末标记参考资料来源出处。

5、热点分析类文章,视观点独立与否,判定是否标原创标,并按照学术论文形式,在文末标记参考资料来源出处。

6、引用类段略,文中标注引用来源,并按照学术论文形式,在文末标记参考资料来源出处。尽可能跟对方联系取得同意。

差评将从6月1日开始,试行这样的内容生产制度。也欢迎社会各界的监督。

之所以下这个决心也很简单,我们希望做更好的自己,也希望这个才诞生没几年的新媒体行业,通过我们这次的事件,诞生些有价值的东西。

对于昨天我提到的有争议的三篇文章“霍炬案”(一篇,发布日期为2015/10/5),和PingWest涉嫌相似的文章(两篇,发布日期为2016/12/1与2017/4/29)。我们也严格套用以上规则,做下声明。

“霍炬案”相关文章《把扎克伯格秒成渣的社交网络真巨头,就是这么帅!》,为纯线上采编,无独立观点的整合综述类文章,不应标记原创标,并应按照学术论文形式,在文末标记参考资料来源出处。同时,我们为类同的两个词段,致歉。

PingWest涉嫌相似的文章,第一篇《亚马逊华裔员工跳楼,富士康母公司超级分红,抢票的人要坐牢,非法拍摄电影直接抓,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为纯线上采编,无独立观点的整合综述类文章,虽并未标记原创,但并未对引用段落的来源做标注,也没有按照学术论文形式,在文末标记参考资料来源出处。在此,为我们的疏漏,致歉。

第二篇《上天就算了现在还要挖地?马斯克是要变孙猴么?》为纯线上采编,无独立观点的整合综述类文章,不应标记原创,并应按照学术论文形式,在文末标记参考资料来源出处。同时,为两处外文翻译的类同,致歉。

同时,网上还质疑的关于有与雷锋网相关内容相似的新闻,我们也已经与对方直面做了沟通,对方的大度,让人钦佩!

嗯,我想昨天的六条是过去,今天的六条是未来。

[责任编辑:刘毓坤 PT030]

责任编辑:刘毓坤 PT030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网科技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