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逝世 200 周年,为什么两个世纪过去,人们对她依旧迷恋?
2017年02月08日 14:25
来源:好奇心日报
简·奥斯汀逝世 200 周年,为什么两个世纪过去,人们对她依旧迷恋?
如果要罗列小说史上最出名的男女关系,简·奥斯汀笔下的伊丽莎白和达西势必拥有非常靠前的位置。
这位 19 世纪的女作家基于阶级和金钱讨论婚恋现实,但毫无疑问,人们记得最牢的却是乡村庄园中发生的真挚爱情,在旧世界的条条框框下一波三折,反倒显得更为动人。
即便在简·奥斯汀逝世 200 周年的今天,阅读通俗爱情小说的人们已经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五十度灰》上,但简·奥斯汀依然是很大一部分人的选择。不过,谁能说这两者没有相通之处呢?
简·奥斯汀最出名的小说《傲慢与偏见》总计销售超过 2000 万册。2003 年,BBC 评选“英国读者最爱的 200 部小说”,这本书仅次于《指环王》排在第二位,而《指环王》才刚刚开始流行。《傲慢与偏见》有 6 次改编为电影、7 次改编为电视剧 ,Youtube 上关于她的视频多达 40 万条。
简·奥斯汀一生共有 6 本长篇小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关于它们最大的共同特点,似乎没有比奥斯汀自己在一封家书中的概括更到位了:“乡间村庄里的三、四户人家——这就是我所刻画的一小截(两英寸宽)象牙。”
这些“乡间故事”当年刚刚出版的时候,没有很快进入畅销的行业,只是少数人的时髦读物,也远不如夏洛蒂·勃朗特声嘶力竭的爱情传奇《简爱》。但是在简·奥斯汀于她的庄园逝世之后的两个世纪以来,它们以温和冷静的口吻缓慢地、但同时也是彻底地,得到了大众读者的宠爱。
与此同时,简奥斯汀小说中描述的中产阶级在 19 世纪的英国刚刚兴起, 起初还需要在贵族面前争口气,但如今带着几乎无甚变化的面貌占据了东西方的主流社会。人们因此既能在简·奥斯汀的构筑的舞会、摄政王时期的衣着中寄托乡愁,又能无压力地畅读其现代性。
简·奥斯汀就这样在古往今来的小说家中占据了特别的位置,流行至今。她的粉丝自称为“简迷”,它所代表的文学粉丝团体之庞大和热诚,几乎只有莎士比亚的“莎党”能够相比。
简·奥斯汀爱情小说的背后是什么?
“如果你愿意和我跳支舞,我会感到非常荣幸,奥斯汀小姐。”
18 世纪末英国汉普郡的乡间舞会上,刚过 20 岁生日的简·奥斯汀和朋友们站在角落。她刚刚经历了一些不愉快——一位舞步蹩脚的财产继承人(她母亲所中意的人),令她在众人面前尴尬了。
就在此时,一位青年向她走来,发出邀请。她知道他是谁——邻居的外甥,来自爱尔兰的法律系学生汤姆·莱弗洛伊。于是他们下场跳了第一支舞。尽管两位骄傲的年轻人在交谈中一直互相抬杠,但回过头看,一切都是俩人故事的开端。
这个情节出自 2007 年简·奥斯汀的传记电影《成为简·奥斯汀》。传闻中,简·奥斯汀正是在这段碰面之后写出了《第一印象》——也就是《傲慢与偏见》的雏形。它最初写于奥斯汀 20 岁(1796 年)的时候,是书信体,奥斯汀写完后在汉普郡家中的客厅里给亲人们朗读。
但比起作者轶事,电影中使用的爱情路数更为关键。公众场合的尴尬——陪衬人物——拯救者的出现——冲突但印象深刻——戛然而止,而意犹未尽。没错,这是《傲慢与偏见》中搭建的爱情路数。它的叙事结构是如此完整,身价不菲、内心却不为人知的男性形象如此经典,以至于眼下的玛丽苏小说只取其一就能让人爱不释手。
美剧《生活大爆炸》中,女科学家艾米将《傲慢与偏见》和《加菲猫》一起列为至爱。她的男友,也是另一位科学研究者谢尔顿对此不服气,他认为这不值一读。
这是人们争论奥斯汀时的典型场景——奥斯汀小说的大部分读者是女性,她们喜欢阅读家长里短,琐碎的私人情感,无关历史动荡——例如法国大革命引起的上层恐慌、拿破仑战争、英法战争……男同胞们对此不屑一顾,就如同女观众听到粗暴直接的荷尔蒙打斗戏的反应一般。
一个名为“北美简·奥斯汀协会”的读者组织每年举行主题聚会。在拍摄的视频中,她们大部分是成年女性,畅谈着从奥斯汀那里得到的感动。其中一位说:“如果你还能笑得出来,就说明这件事情还没有太糟。”
谢尔顿像对待科学理论一样挑剔地分析了《傲慢与偏见》,结论却超出了这一点:“结果证明《傲慢与偏见》是一本完美无缺的杰作。他太过骄傲,她太多偏见,这的确行得通。”
这当然是个戏谑。学术界和文学界对此有过一些更专业的讨论,不过结论基本一致:奥斯汀笔触灵敏,又足够缜密。20 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福斯特,把她的人物叫做“圆形人物”,并且拿狄更斯的“扁平人物”作比较 ,“她的人物身上挂上‘傲慢’‘敏感’等标签,但是他们却并不为这种标签所限。” UCLA 的政治学教授 Michael Chwe 2014 年出版了一本《简·奥斯汀:博弈论者》,认为她书中大小人物行动背后,总是充满了策略性思考、决策分析等博弈论技巧。
在 20 世纪英国评论家安妮特·T·鲁宾斯坦那本著名的《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中,奥斯汀的作品被称为最早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小说”之一。这类现代小说的特点是把人物性格塑造得尽量饱满,但几笔就能够勾勒出人物的心理,是如今我们最习惯的小说写法:
“至于达西,他总觉得他所看到的这些人既不美,又谈不上风度,没有一个人使他感兴趣,也没有一个人对他献殷勤,博取他的欢心。他承认班纳特小姐是漂亮的,可惜她笑得太多。”——真实可信,又不会像伊恩·麦克尤恩们那样那样痴迷微妙心理,以至于在对读者信心的考验上走得太远。
聪明却中庸大概就是这位牧师家庭出身的女作家的真实状态。她用戏谑的笔触讽刺“婚姻市场”,但也坦诚结婚是“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退路”。这明白地体现在她创造的角色上——几乎无一例外地,她笔下故事的女主人公们都难得地兼具保守和先进,一方面是进步的“知识女性”,但另一方面也遵从现实生活的生存准则。
如果在公共政治领域,立场的摇摆会被视为不可靠,但在小说中,它像现实一样复杂宽容,恰恰可以讨好大部分人。更何况,理智和约束的美德最终在这些写于 19 世纪晚期的小说中都获得了褒奖。尽管奥斯汀本人一直未婚。但她让她的女主角们拥有了完美结局——历经考验,最终都得到了与自身“美德”相配的婚姻,以及真爱。
而在男性拥有更多经济政治权利的社会背景之下,男主人公达西身兼两种角色:实惠的生存靠山,同时又是有文化有情调的灵魂伴侣。奥斯汀自己已经妥帖地指出:“这个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女方从容活泼,可以把男方陶冶的心境柔和,作风优雅;男方精明通达,阅历颇深,也一定会使女方得到莫大的裨益。”
你看,她比今天的玛丽苏作者们更早想通“傻白甜配霸道总裁”的道理,甚至解释得更加巧妙。
流行作家的养成,和一个新兴阶级的时髦趣味
这种审慎、精致的处事方式实际上伴随着 19 世纪一个阶级的兴起。它在英国起源,如今以中产阶级之名席卷了全球。
就像传统的中产游戏桌球从在欧洲诞生到全球范围内的流行,花了几个世纪,简·奥斯汀广受欢迎也是后来的事。
根据奥斯汀研究者 Brian Southam 的说法,从 1811 年奥斯汀首次出版《理智与情感》直到 1870 年的半个世纪中,她不属于最畅销的小说家,作品一度没有再版。而擅长描写底层民众苦难、拥有强烈情感的查尔斯·狄更斯更受欢迎。当时《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采取每月连载出版的形式,甚至不识字的人们都会迫不及待花上半便士,叫书生朗诵。
不过,奥斯汀在当时得到了少数群体的赏识。她的读者来自贵族阶层、文学精英们。文学精英们赞扬她的技巧和造诣。小说家 Walter Scott 是第一位称赞奥斯汀现实主义笔调的人,“这位年轻女士有描写普通人物的情感、性格及错综复杂的生活的天赋”。
贵族们认为她的小说是很好的消遣。摄政王 15 岁的女儿觉得《理智与情感》中的妹妹和自己的性格非常相似。贵妇 Lady Vernon 向友人表示,《曼斯菲尔德庄园》不仅是小说,更是家庭乡村聚会的真实历史。诗人拜伦的妻子 Anne Milbanke 评价其是“现阶段最时髦的小说”。
时髦可不是指什么花里胡哨,它指的是有别于腐朽贵族的传统读物。那时候的人们偶尔还像奥斯汀小说《劝导》里的埃利奥特爵士那样,翻翻《准爵录》。这是一本记录贵门世家青云直上的“功勋簿”。但世界随即发生了变化。在14 至 17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转折点中,伴随着资本主义商业革命的萌芽,人文和科学的旗帜被竖起,权威遭到了挑战——人类近代的浪潮自此被奠定。
简·奥斯汀 1775 年出生于英格兰南部汉普郡的一个牧师之家,虽非富豪,却足够“小康”,拥有“一个开放、愉快、无拘束的知识分子家庭氛围”。她小说中的人物们都和她拥有相似的社会背景。正如《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描绘她和达西之间关系的台词:“他是绅士,我是绅士的女儿,在这点上我们是平等的。”
今天,“绅士”(gentalman)这个词已经发展为对于优雅男士的一种统称。而在那个时代的英国,“绅士阶级”(gentry)是一个社会阶层。这个单词最早源自中世纪的法语“genterie”,是对于有皇家出身的“贵族”的称呼。从 16 世纪开始,作为新式经营者崛起的土地拥有者们在英国被纳入体面群体。
奥斯汀之后,英国见证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峰端,19 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比除其之外全世界的总和还要大,具有一定财富的中产阶级数量前所未有地壮大。
他们起初还不太喜欢户外运动,大多数时候都呆在家里。比起城市,这些中产家庭更倾向于把家安在乡间,这促成了习惯的休闲活动:拜访闲聊,和阅读小说。于是更多人体会到简·奥斯汀的“时髦”的乐趣,而让人觉得对味的是——小说中的“时髦”正是他们的生活本身。
1869 年,英国迎来了第一波“奥斯汀热”。契机是那年《简·奥斯汀回忆录》的出版。这本书由奥斯汀的家族策划,由她的侄子詹姆士撰写。奥斯汀最出名的一副肖像画,就来自于回忆录封面上,那个优雅、知性的“奥斯汀姑姑”形象。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奥斯汀的小说以简装、精装不同形式再版,围绕它们的评论发表数量,比过去 50 年间的总和还要多。她被视作适合维多利亚时代家庭阅读的作者,被当作“偶像小说家”般追捧。尽管奥斯汀从未远行,但 20 世纪至今,在经济文化联系愈加紧密的背景下,她成为了一个全球旅行者。她的小说、电影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各个国家的高中、大学将她的书目列入文学教程。
“没什么比呆在家里更舒适的了”,这很现代
新兴时髦生活的本质在奥斯汀的笔下表现为“舒适”。她对不同情节发生的空间做了细腻的功能划分,现在看来依旧亲切:在偌大的客厅里举行舞会、或者见面,搭配长久不衰的乔治亚式壁炉;在英式花园里社交约会;在卧室里琢磨忐忑。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Witold Rybczynski 写有一本《家的设计史》,他在其中提及简·奥斯汀时说:
“她运用它们表达一种新的经验:一个人因喜悦周遭实际环境而产生的满足意识。她指芬妮的房间是一个‘舒适窝’。在她的书中,我们不仅看到舒适的房间与舒适的马车,也看到舒适的餐饮、舒适的景致、舒适的情势;她似乎还有欲罢不能之势。”
这种新的经验现实而不做作,不同于“舒适” (comfort) 的拉丁文词源所包含的“增强”意味。当这个词传到英国时,英语世界为其“添增了它的现代、家庭生活的意义”,得以沿用至今。
作为奥斯汀小说中的主角、也是主要的读者,女性的个人意识觉醒也在中产阶级对家的重新安排中产生。客厅是聚会的场所,在一些财力丰厚的家庭,大得可以举办舞会,而与此同时,卧室的数目大量增加。
简·奥斯汀的小说《曼斯菲尔公园》中那位女主人公芬妮·普莱斯,就拥有一个房间,“无论外界遭到任何不愉快,她只需来到这个房间,进行若干探索,或思考一些问题,就能立即寻得慰藉。她栽种的植物、她收藏的书、她的写字桌,以及她那些别出心裁之作,都摆在唾手可及之处。” Witold Rybczynski 举的这个例子,放到如今同样适用。这是简奥斯汀小说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它也表现在奥斯汀小说中乔治亚式的室内装潢,这种从 18 世纪乔治王统治时代,伴随着庄园兴起的装潢风格,也就是现代人口中“简欧”风的鼻祖。这是英国当时盛行的风格,更接近现代的家居风格。壁炉大约从这个时候起成为了客厅装饰的重点——到二战前后,人们不过就是在这之外又增加了电视机而已。
在旧世界里,阶级都是可爱的
但毫无疑问,奥斯汀笔下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旧的。她的主角穿着英国摄政时期的服装,男士喜欢拄拐。
2012 年的一场“简迷”活动上,超过 700 位简·奥斯汀的粉丝身着 19 世纪连衣长裙,戴着在下巴系带的邦尼软帽,聚集在纽约的布鲁克林。他们会在这里举办为期三天的讲座、古玩展览、宴会和舞会。不过,从公开的照片来看,她们看起来有一些年岁。
一些人认为,简·奥斯汀之所以在不同的世代都被提及,和现代的阅读体验同样重要的是她生活时代里最后的“古典感”。她夹在现代和传统的新旧之间,人们总是可以在一个安全地带寄托“乡愁”,认为那时候的生活、礼节和情感都更适宜。学者们还喜欢拿简·奥斯汀和张爱玲作比较。后者在 40 年代“旗袍、二胡、烫发、老式电梯、跨国轮船”的上海,经营着同样琐碎、现实、讽刺、但结局不算太差的感情,在过去几十年里同样大受欢迎。
在美国,这有时还表现为简迷们不加掩饰的英国情结,和反对者在政治立场上的“亲英”指控。马克·吐温是个典型,他用憎恶的语气写下“每当我读《傲慢与偏见》的时候,都恨不得把她从坟墓里挖出来、抓起她的膝骨敲打她的头颅”,可不只是因为他是个密西西比硬汉,读不惯儿女情长。
上一波公认的“奥斯汀热”爆发于 1995 年。这股热潮的由头来自于 BBC 播出的英剧《傲慢与偏见》。当时,最多的一晚英国有 900 万人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这部由科林·菲尔斯、詹尼佛·艾莉主演的古典剧。也是在同一年,李安导演的《理智与情感》改编自简·奥斯汀同名小说,拿到了 7 项奥斯卡提名。
“现在,看起来,简·奥斯汀比昆汀·塔伦蒂诺都要火了。”第二年,也就是 1996 年,《纽约客》 杂志一篇名为《简的世界》的文章这么总结。
紧接着,这位作者,当代英国小说家马丁·艾米斯用一种“惋惜”的语气写道,人们已经忘记了传统权威和阶级的可怕,要放在过去,观众会愤然离席,甚至砸向银幕,但如今,没人在意这些:“阶级是无害的,阶级是可爱的,阶级甚至变成了……经典的。”
这些严肃的观念问题确实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奥斯汀中年开始对阶级爱情观进行“反思”的最后两本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和《劝导》,因为谨慎放弃而造成后悔的故事,也从来很少被人列为最爱。
BBC 曾经于《傲慢与偏见》出版 200 周年时拍过一部名为《来场舞会吧》的纪录片,——还原奥斯汀所有的标志性细节。事实证明,人们的健忘情有可原,这些场景在氛围和功能上都带着经典的他乡气质,和奇幻魔法世界如出一辙。
狮门影业 2016 年改编自畅销书的电影《傲慢与偏见与僵尸》中,庄园舞会变成了瘟疫现场,优雅等待意中人的淑女们,转身拿起砍刀组团杀怪。
《纽约时报》作者 Deborah Yaffe 理解这一点,他在《简迷之间》中写道,今天的“简迷”和“Trekkies”(《星际迷航》迷)拥有相同的属性。人们愿意从单调琐碎的现实中抽离,“时空穿越”到奥斯汀的舞会中。
生活在伦敦的 Amanda 就是其中的一个。她从浴缸边上的一道门里穿越到奥斯汀的舞会中。当夜色降临在舞厅时,她回到 1813 年的冬天,聆听奥斯汀家族的乐谱,在队首领舞者退向队尾时候开始跳舞。这位 2008 年幻想英剧《迷失奥斯汀》(lost in Austen) 中的女主人公,和大部分人一样日复一日忍耐着沉闷工作,只有在 200 年前的世界里,她才能感受惬意。
如果截取一个侧面,礼节和风气的往复在现实中同样可能。Hardly Freeman 是一个在伦敦生活了 20 多年的美国人。她为《卫报》撰稿说,伦敦的年轻人早就是在酒吧里稀里糊涂地喝醉后,和一个人回家。等她在 2011 年左右回到纽约时,发现美国年轻人的约会、特别是那些通过约会网站相识的人,反倒在遵循简·奥斯汀时代“止乎礼”的方式。
变化的流行文化和一成不变的东西
一些证据显示,简·奥斯汀的影响力可能正在减弱,或者趋于大部分经典读物的平缓之势。
尽管每年仍有大量把简·奥斯汀作为主题的论文,围绕着简·奥斯汀的产业也不会丢掉任何一个可以大赚一笔的时机,但流行文化的快速迭代还是让人们有了更多选择。《傲慢与偏见》的销量在亚马逊经典小说分类中排在 270 位,排在前几位的是 《1984》《指环王》和《了不起的盖茨比》。2007 年电影《成为简·奥斯汀》在美国和英国分别只收获了 1866 万美元和 300 万英镑。而同年上映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票房差不多是它的 16 倍。
爱情故事的卖点也发生了变化。1995 年的英剧《傲慢与偏见》得到褒奖的一点是,影像呈现出了她所隐晦在礼仪之下的情色煽动。在 20 年后,人们果不其然地盼来了《五十度灰》。
不过奥斯汀仍然有持续成功的机会。看看周围,有点无趣的是,200 年来,奥斯汀当年的“时髦”本质几乎一成未变,除了壁炉旁多了电视,舞会变成了 party。
大多数爱情小说并没有跳出简·奥斯汀的模式。糟糕一些的松散跳跃,好一些的稍作改动。
英国畅销女作家 Helen Fielding 的畅销小说《BJ 单身日记》及改编电影系列,从 90 年代起成为当代“小妞故事”的典范。Helen Fielding 说,她的创作正是基于《傲慢与偏见》之上。她说自己曾经着迷于 BBC 1995 年版本的英剧,决定“窃取”奥斯汀的故事主线。
《大西洋月刊》在 2013 年的评论文章中写道,BJ 就像是简·奥斯汀女主角的“现代继承人”,在延续奥斯汀特点的同时,又注入了新的当代的元素。作为三十岁的伦敦女性,BJ 仍然拥有善良活泼以及剩女(寂寞)的特质,只不过烦恼却变成了体重、工作、性……
你也会发现,尽管过去了 200 年,今天的年轻女性和奥斯汀女主们在“原则”上有不少共通之处:斥责传统两性束缚,但仍然重视家庭观念;承担生存的压力,在消费中获得治愈和逃脱。她们就如同奥斯汀所写的,在试图看清并讽刺这个世界的同时,又强调专注于自身的生活——并不打算真的打破什么。
无论是讽刺还是幽默,这两件事情的实用功能是:没有诱导你去改变社会;帮助你更好地忍耐它。在《傲慢与偏见》出版同年的一封家信中,简·奥斯汀说:“我狂野不羁,是因为我不能自主。这不是我的错。”
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幻想,和其中透露出的传统婚姻观。Helen Fielding 直接在《BJ 单身日记》中沿用了达西的名字。达西,有文化有情调的灵魂伴侣,但同时又是实惠的生存靠山。这就不难解释,Linda Berdoll 在 2004 年的“同人”小说《达西先生结婚了》( Mr Darcy Takes A Wife)是当年的畅销书。
题图和文内图片来自豆瓣电影、wikipedia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