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清:央行这次降准史无前例,让很多经济学家“大跌眼镜”丨前行者

2021-07-28 16:04:57前行者 来自北京市

自动播放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中国2021年6月的CPI同比上涨1.1%,但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8.8%,此前5月的PPI数据更是创下2008年9月以来的新高。

“在PPI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中国央行反而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降准,让很多的投资者和经济学家‘大跌眼镜’”。

中航基金首席投资官邓海清近期向凤凰网财经《前行者》表示,中国现在出现了一个很典型的特点,是PPI跟CPI的巨大背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中国未来还存在所谓的通胀威胁,我觉得至少目前的决策层更多的是把它看成是一个后疫情时代的“后遗症”

邓海清指出,目前较高的PPI是由两个因素所带来的,一是2020年的疫情使得全球的物流链、供应链体系处于非正常化的状态,产生了疫情成本。二是,这一次PPI的大幅上行跟今年的美元超发,合起来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通胀交易,炒高了上游大宗商品的价格

邓海清提出,未来肯定还会有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新政策出来,“无论是降准,甚至降息,我觉得一点都不要奇怪”。

邓海清:央行这次降准史无前例,让很多经济学家“大跌眼镜”丨前行者

以下为部分采访实录:

《前行者》:大家之所以关心美国通胀,是因为我们更关心中国是否有输入性的通胀,我们看到,中国6月份的PPI是8.8%,一直是处于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而5月份9%也是创下了2008年到现在的新高。您现在如何理解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

邓海清:中国现在出现了一个很典型的特点,是PPI跟CPI的巨大背离。

目前较高的PPI是由两个因素所带来的,一是2020年的疫情使得全球的物流链、供应链体系处于非正常化的状态,产生了疫情成本,在工业上成为一种附加成本,这个是表现在PPI里面的,无关各国政府实行什么政策,而是完全取决于疫情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这部分成本就会消失。

第二就是,这一次PPI的大幅上行跟今年的美元超发,合起来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通胀交易,炒高了上游大宗商品的价格,所带来的就是负效应的传导。这对于国内的下游,特别是制造业下游来讲,影响是非常大的。

其实这次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更多的是一个结构性的摩擦,是供给端的因素,以及美联储大肆的印钞,导致金融机构的合意资产不足,所以大家对于这种大宗商品的投机炒作非常的热衷。这跟以前历史上的需求扩张,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通胀上行,有很大的不一样。尤其是中国,无论是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还是消费需求,都是非常弱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中国未来还存在所谓的通胀威胁,我觉得至少目前的决策层更多的是把它看成是一个后疫情时代的“后遗症”,所以决策层采取的政策,也跟以前的政策完全不一样。在PPI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中国央行反而进行了超预期的降准,以降低利息成本去应对PPI高涨的态势,让很多的投资者、经济学家,觉得大跌眼镜。

《前行者》:所以您觉得这次全面降准,是治疗这个“后遗症”的方法?

邓海清:对。

未来肯定还会有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新政策出来,无论是降准,甚至降息,我觉得一点都不要奇怪,不要认为通胀上行的时候就一定不会降息,这可能和经典教科书理论相冲突,但我在这里要讲的是,在未来,大家要习惯这个常态。

相关阅读:邓海清:不要把人生失败归结于央行放水|前行者

邓海清:央行这次降准史无前例,让很多经济学家“大跌眼镜”丨前行者

责编:武辰 PF088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