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timeline到moments,扎克伯格的野心是如何被消解的?
2018年01月26日 09:25:02
来源:钛媒体APP
作者:张远
原标题:从timeline到moments,扎克伯格的野心是如何被消解的? 天天刷朋友圈的人可能很难
原标题:从timeline到moments,扎克伯格的野心是如何被消解的?
天天刷朋友圈的人可能很难理解2011年Facebook的timeline发布时,对人类自我形象所带来的冲击:就像相机诞生之后,我们的灵魂被摄取一部分一样,timeline是数字化自我的开端,是个人形象存储库,是使用者从出生到现在直至未来的日记本。
为了力挺timeline功能,扎克伯格煞费工夫地整理和组织了自己的timeline,上传了多张私密照片,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让人们记录下人生中的重大时刻,并向好友及家人公开。
虽然信息流按时间顺序的排列早在电子邮件、论坛时代就有了,然而个人信息的时间轴,好友动态生成的时间轴,直到web 2.0时代才出现。
Timeline则是串起所有生活碎片的一条纽带,一条个人生命的时间轴。Timeline诞生伊始,人们畅想着它会对人类自我认知乃至社会关系产生深刻影响。通过timeline,你可以一次次“时间旅行”,去访问一年前的自己,一次次返回彼时彼刻的记忆,梳理审视自己的成长历程。而当你的个人动态、所思所想都被纳入timeline之中,将会形成一个空前透明的关系网络,指向《黑镜》那样的未来。
在《信息简史》作者的新作《时间旅行简史》中,詹姆斯 · 格雷克认为过去需要凭借“时光机”的时间旅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手机上进行。“赛博空间”消弭了现实世界的距离,而“赛博时间”消解了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都收缩到当下。
在互联网时间下,过去融入了现在。那么未来呢?人们隐约有种感觉,俨然未来已在那里。眨眼之间,它就出现了。因此,未来消失了。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timeline承载的理想正在快速失落,解释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圈“三天可见”,解释了社交网络的退烧与即时交流的升温。
无论是Facebook的timeline还是微信朋友圈,“日记本”的意义都已不复存在。当我们都沉缅于当下,沉缅于川流不息的信息流与对话框之中,已经无暇去“回访”一年前的自己。越来越多的人也为朋友圈上了锁,不再开放过去的历史给他人,因为交流互动从当下开始,在每天的朋友圈的即时互动中,而不用再去挖掘个人历史。
所以,朋友圈的英文名是碎片化的“moments”,而不是连续性的timeline,我们发表动态更类似于群发机制,追求的短时间的点赞、评论而不是自我纪录,一旦没有回应我们宁愿删掉,当作什么都没发生过(半数Instagram用户发出的照片如果未能收到足够多的点赞,都会被删除)。
从Facebook timeline到Facebook Message和Instagram Stories,连绵不断的时间线变成了只有24小时期限的lifestream,不再是个人的日记本,而是个人生活的“一日展览”,过期不候。即时聊天胜过了延时交流,Snapchat 68%的用户认为最重要的功能是message,28%的用户认为最重要功能的是stories,Instagram正在测试独立聊天应用Direct,WhatsApp在被 Facebook收购之后,用户规模从4.5亿增长到了13亿。
就像朋友圈变成了“资讯圈”一样,我们的时间线不再有自我的展示,而多是信息的转播,都是当下有效的,保质期也只有24小时。换句话说,Facebook timeline的野心被“赛博时间”消解了。
从Facebook到Instagram、微博、Twitter,社交平台们已经接管了用户timeline的管理权。因为用户已经没有耐心自己去翻看两个小时以前的内容,哪怕有可能会错过重要信息。
无论是Facebook、Instagram还是Twitter、微博,对时间线“动手动脚”伊始都曾经受到部分用户的抵制,他们感觉自己的私人领地受到了侵犯,连续的时间线被打乱之后,各个时间碎片混杂出现,会让人产生“时间错乱”的迷惑感。然而,社交平台之所以坚定不移地进行timeline的优化,无非是看到了用户使用时长的提升。
当微博优先显示你互动频繁的博主动态时,意味算法自动为你的社交关系分出亲疏远近,然后区别对待。毕竟,即使你把关注列表想象成一面“监控墙”,所有动态不是垂直堆叠而是平面铺开,你依然无法同时阅读所有的动态。沉浸于即时交流的你,已经越来越没有时间去一条条翻掘4个小时以前的微博,除非它自动浮上来。
换言之,在微博这里,“现在”挤占了“过去”的用户时长,只有那些被筛选出来的“过去”才能快速”穿越“到现在,出现在用户的指尖。不如此处理,则过去的微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这是海量的微博动态与有限的用户时长之间的矛盾。
而微博之所以各项指标全面超越了twitter,部分也是因为对于评论区交流功能的不断完善,对于点赞、评论等互动指标的不断强调,今年被寄予厚望的微博故事也是希望通过lifestream触发更多的交流。微博已经明白,关注关系与互相窥视的社交网络已经失去吸引力,交流和互动才会带来用户黏性。
而微信朋友圈的“三年不变样”与小程序对于微信群聊的“赋能”,或许意味着张小龙已经不打算去“拯救”越来越无聊的朋友圈了,而是专注于为即时交流提供更多的玩法,同时使之承载更大的野心。(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张远)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