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云领未来技术沙龙圆满收官:当 AI 遇见可观测,如何颠覆传统运维模式?
科技
科技 > 传媒 > 正文
站内

2025云领未来技术沙龙圆满收官:当 AI 遇见可观测,如何颠覆传统运维模式?

近日,“2025云领未来系列沙龙:当 AI 遇见可观测,如何颠覆传统运维模式?”活动在中关村发展大厦顺利召开,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产业促进二处副处长戴丹,华为云PaaS服务产品部副部长汪维敏,北京中关村科学城科创服务有限公司、中国北京(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总经理袁玲,北京信息化协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生态主管宋萌,中国信通院云大所云计算部副主任郑立等领导,以及各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共商智能可观测未来发展方向,共议新形势新业态下发展趋势,共建产业发展创新高地。

会上,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产业促进二处副处长戴丹发表讲话,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各行业对信息技术创新需求日益旺盛,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海淀区也抓紧企业需求,与华为云共创软件创新中心,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华为云PaaS服务产品部副部长汪维敏表示,随着AI技术的发展,未来的观测技术将不再是单纯面向业务系统的基础运维,对于AI大模型的观测以及智能化运维将是当前的主要发展方向。华为云将AI与可观测技术相结合,对业务系统及AI大模型进行全链路观测,实现故障预测、根因分析、自动修复,让运维不再是被动的“救火队”,而是主动的“预警者”和“优化者”。

中国信通院云大所云计算部副主任郑立分享了“智能可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他首先分析了在 AI 时代下推动可观测技术与智能化技术加速融合的多重因素,以及可观测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结合的本质。中国信通院以标准化建设驱动行业交流并形成《云计算智能化可观测性能力成熟度模型》。他还介绍了智能可观测性技术应用现状,包括数据治理、多个核心应用场景以及可观测智能体。最后,郑立分享了智能可观测性技术的十个发展趋势,为与会者提供参考。

华为云应用现代化Lab主任孙彬彬进行了“AIOps与DeepSeek应用可观测技术实践”主题分享,在AIOps与DeepSeek 应用可观测技术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引入DeepSeek智能体,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在复杂的分布式系统中精准识别问题根因,极大提升了故障排查与解决的效率。

华为云可观测产品总监徐博以“华为云智能可观测应用使能”为题进行了分享,讲解华为云智能全栈可观测平台,25年将围绕智能可观测推进产品的演进,包括AI for 可观测和可观测 for AI 2个方向,并结合金融场景构建业务全链路追踪、故障场景系统间的快速定界,通过自然语言快速分析,主动提供修复建议以及代码AI修复,实现引起大量GC、内存泄漏、API请求慢代码等问题分钟级发现和定界。同时,其自主创新的海量日志引擎采用存算分离架构,多租户共享海量弹性计算资源,能实现百亿级日志秒级搜索,并提供日志结构化解析组合编排、高性能SQL分析、一站式日志加工等能力,已为10万家企业提供运维保障。

华为云SRE运维专家罗路天分享了“华为云SRE运维理念与实践”案例,他讲解华为云SRE 运维理念的核心,是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致力于打造确定性运维体系。通过整合华为云服务产品的基础能力、SRE 团队的优秀实践以及资深专家的丰富经验,通过系统化的运维方式,为企业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筑牢坚实根基。以华为云智能全栈可观测平台为例,聚焦故障的快速发现与恢复,通过集成如AIOps、智能数据工厂和运维RPA等先进技术与工具,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处理到分析的全流程自动化。显著提高了故障监控告警的准确率和覆盖率,构建起强大的确定性恢复能力。

会上除以上的技术分享外,软件创新中心CTO赵彦还给在场企业说明了海淀的企业扶持政策,并希望企业加强沟通,为推动我国软件产业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华为云智能全栈可观测平台将持续创新,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面向用户提供更高效、精准的监控和分析解决方案,通过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系统洞察,在复杂的业务环境中快速识别潜在风险,优化操作流程,提升业务效益,显著降低运维成本。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0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网科技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