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学术发展讲堂新能源专场举办
科技
科技 > 传媒 > 正文
站内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学术发展讲堂新能源专场举办

3月29日,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学术发展讲堂新能源专场开播。本期讲堂以“能源绿色转型之路”为主题,邀请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副主任、燃料电池复合电源研究所所长张存满,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李飞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王利刚,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杨天让,共同探讨氢能技术的前沿进展、关键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活动吸引来自新能源领域相关高校院所、科技企业170余位代表现场参加。

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副主任、燃料电池复合电源研究所所长张存满

主旨演讲环节,张存满以《氢能:能源转型的关键之钥》为主题,深入阐述了氢能的应用场景、产业现状、研究趋势及发展建议等。他提出,当前,全球油气资源不平衡,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大,大幅提升新能源占比、加速从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型,对推动我国能源革命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双碳目标下,氢能已逐步实现从传统化工原料向能源载体的转变,应用扩展到交通、工业、建筑等多个领域,氢储能应用成为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关键支撑。他同时提到,能源革命的核心是电力革命,但实现跨区域、超大规模、可持续且高效稳定的风光电力输配面临巨大挑战,发展长短时结合的低成本储能技术大规模应用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大力发展具有时空转移特性及长时储能经济性的氢储能技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杨天让

对谈环节,杨天让作为嘉宾主持,与张存满、李飞强、王利刚深度对话,围绕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趋势、氢源选择、氢的储运方式等议题展开详细的讨论和交流。

在氢燃料电池车与纯电动汽车的相对优势上,张存满认为,对于当前的大型商用车,氢燃料电池的动力系统在补能速度与续驶里程方面更有优势,但对于乘用车而言,动力电池与燃料电池相互取长补短的混合应用模式则是更优解。王利刚补充,氢燃料电池车在续航里程受季节影响上相比纯电动车对于用户更有优势,但当前绿氢成本较高,储存加注基础设施仍不完备,限制了氢燃料电池车的全面铺开。李飞强认为氢能是未来能源的终极发展方向,但氢燃料电池车的技术发展尚需时间。他提到,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现阶段的技术发展水平已与十年前的纯电动汽车相当,而加氢站建设和氢气储运是产业化的关键瓶颈,当前策略是以商用车应用带动氢能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与装备制造成本降低,并推动氢能基础设施的建设。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副总经理李飞强

在氢源平衡与选择方面,王利刚认为从灰氢到绿氢还需要经历较长的技术发展过程。他提到,氢能本质上是二次能源,来源于煤、石油、风电等一次能源,目前煤制氢占比50%以上,而绿氢占比不到5%。李飞强表示,从使用端的角度看,氢源目前还不是关键,如何大批量、低成本实现交通应用才是关键。张存满指出,绿氢的大范围使用是长期的战略目标,但在战术上需要用低成本的灰氢或蓝氢逐步进行取代。

围绕氢的成本问题,李飞强介绍,氢的运输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很高,当前的一种实施策略是在氢源地推广氢燃料电池车,例如安阳有氢源,则利用途径安阳的货运线路为货车加氢。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王利刚

围绕氢的储运方式,嘉宾们一致认为氢气管网未来会规模化铺开。张存满认为,氢的高压气态管束运输适合在200公里以内进行,对于500公里以上的运输距离以及远海运输,大规模液氢输配则更为合适,而对于更长距离的陆地输运,管网输配的成本最低,是必须实现的目标。在实现方式上,张存满建议,氢气管网建设周期长,可采取与天然气管网伴生建设方案,大幅降低管网建设成本并缩短建设时间。李飞强提出,未来有大规模的风光能源需要向我国东部运输,这尤其需要氢能管网进行支撑。王利刚从储氢角度进行补充分析,他认为,固态储氢与有机液态储氢相对安全,而终端释氢则一般需要外部能量,导致适用场景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对于未来大规模低耗能的氢气输送,管网运氢将可能起到主体作用。

活动最后,嘉宾们围绕氢能行业的人才培养给出建议。李飞强指出,当前人才与企业需求存在错配,如在材料专业、化工专业,学生更习惯实验室而缺乏工程经验,因此要加强校企合作。王利刚提到,海外高校没有成体系的氢能专业,因为氢能行业需要多种学科的人才,目前科研与产业界急需将培养氢能人才转向培养氢能工程师,这需要更多校企合作。张存满认为,氢能产业发展存在较长周期,高校专业在转型过程中要做到有序增量,防止人才过剩。他进一步对人才培养给出建议:本科教育应做到宽基础的通识培养;硕士生教育应结合课题研究做细分市场专业素质教育,培养骨干型、研究型人才;博士生教育则要培养创新型学术大师与产业研究型人才。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学术发展讲堂是中国科协最新推出的一档学术栏目,突出前沿性、思辨性和传播性,面向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传播学术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讲堂将持续邀请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亲自讲述突破传统的前沿探索、卓有成效的改进方法、颠覆认知的创新理论以及改写行业规则的研究成果。

更多节目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微信公众号、腾讯视频等平台获取收看!

推荐0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网科技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