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5日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会上,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中央研究院负责人胡柏山正式官宣,vivo成立机器人Lab(实验室),进军机器人行业。
胡柏山表示,vivo将专注机器人“大脑”(AI Agent)和“眼睛”(MR)的技术研发,主攻消费级市场,研发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
消息一经发布,瞬时引起行业关注,在众人还未从“手机厂商入局车市”的惯性中抽离,vivo给了当头一击。曲径通幽处,背后原因是vivo长期主义的品牌基因和以人为本的商业逻辑。
在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巨头混战的红海阶段,而服务大众的消费级机器人产业却焕发出生机。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未来很多家庭或许都将配备2~3台不同功能的机器人。但家庭场景复杂多变,人类需求千差万别,vivo能否下好这盘棋,才是行业和众多用户关注的焦点。
1
手机与机器人,vivo的“造机”哲学
近年来,科技产业进入了一个微妙时刻。手机厂商纷纷卷入汽车赛道,也不乏汽车品牌开始下场造手机,在手机和汽车互为主角之际,老牌手机厂商vivo给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胡柏山在演讲中表示:“依托于vivo‘蓝科技’在AI大模型与影像领域的十年深厚积累,叠加自研混合现实头显积累的实时空间计算能力,我们会聚焦孵化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让机器人可以‘看得懂场景,听得懂需求,给得了回应’。”
“造手机”和“造机器人”有何不同?vivo入局新赛道的底气在哪里?
1.技术的复用
从技术角度分析,手机更多是对二维世界的交互,而机器人则考验的是对物理世界的3D空间感知能力。机器人的视觉感知,依赖的是摄像头和相关算法;触觉感知是通过传感器;听觉感知是依靠麦克风阵列和语音识别算法,这些也是手机研发的核心技术,都将成为vivo入局机器人赛道可迁移复制的技术和势能。
在手机时代,影像旗舰看vivo是众多用户的共识。通过自研+共研,vivo蓝图影像能力行业领先。比如去年发布的vivo X100 Ultra,是安卓阵营中唯一支持3D影像的手机,通过软硬件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3D影像体验,可赋能家庭机器人实现精准且高效的3D视觉识别。
再比如AI领域,vivo曾推出5款自研蓝心大模型,成为首个在手机端实现大模型载入的手机厂商。去年,又升级为语言、语音、图像、端侧、多模态大模型,带来人机沟通方式的新革命,这些技术创新都可复用到机器人的“大脑”上,形成自主“感知-决策-执行”的超能力。
2.场景的延伸
作为每个人每天都在用的终端设备,手机行业有着最大基数的消费人群,最前瞻的技术生态,多元的应用场景。胡柏山指出:“机器人是手机行业的未来,它将成为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依旧会遵循以人为本、回归用户场景创造极致体验的价值准则。”
同时,对C端需求的理解和洞察,没有哪个产业比手机厂商更懂。全球拥有5亿用户的vivo,覆盖了几乎所有用户场景和用户需求,可以为机器人场景落地提供试验场。相比B端工业级逐渐成熟,满足C端需求的家庭机器人更需要vivo这样的厂商入局赋能。
2
风口与价值:科技信徒的平衡取舍
能扛起“造人”大旗,源于vivo这30年来的技术积累,不追风口、不炒概念,以手机为中心向外推演,始终贴近用户的真实需求场景,持续做自身擅长的事,做对的事。
在vivo的经营理念里,排在首位的就是长期主义的“种因哲学”,用10年时间让影像体验从追赶到领跑,在人像、长焦、夜景等场景下做到极致。只有在技术成熟、市场需求明确的情况下,才会入局新赛道,为产业创造更大价值。
与汽车产业相比,家庭机器人的产业周期相对更长,根据vivo的产品节奏,预计三到五年出原型机,正式推出人们理想中的家庭机器人可能需要10年以上。用胡柏山的话来形容,就是“渐进突围、沿途下蛋”的路径,让技术走出实验室,逐步渗透到真实生活中去。
除了长周期之外,机器人产业与供应链及生态伙伴的协作更紧密。vivo一路走来的成绩有目共睹,一定程度正是来自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胡柏山指出:“vivo秉承相互成就的‘共生智慧’。提倡与人合作时‘利他共赢’,致力于寻求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不断成长共同进化,共建共享‘繁茂的科技生态雨林’。”
vivo不做全身硬件,而是要做机器人的“智慧中枢”。这种选择不是逃避竞争,而是采用减法逻辑将资源集中在最擅长的领域,以长期主义赋能产业,与生态伙伴共同前行。而流淌在vivo基因里的人文情怀,则让这场机器人革命更具温暖和爱的属性。
早在2018年,vivo AI全球研究院就已落成,以AI为底层技术,不断为大众用户迭代更优体验,更将AI技术延伸到视觉、听觉、语言等层面,让听障视障人群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在“无障碍通话”、“声音识别”之外,vivo还通过“职业模式”、“无网通信”、“南极/蓝海电池”等多项创新科技,关注每一个个体、每一种需求。
在产业风口与价值创造的两端,vivo以满足用户真实需求为权衡原则,聚焦消费级市场,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走进用户的真实生活,回归场景,解决痛点,迭代产品。
在《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一书中,指出所有伟大创新都源于对社会、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响应。在 vivo 的经营哲学中,技术是冰冷的,但人心是火热的,vivo的终极目标,是以技术为工具,让人们感受幸福,拥有快乐。
3
科技普惠,走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中去
有数据显示,到 2030 年,美国 70 岁以上人口与 24 - 69 岁人口的抚养比预计达到 25%,日本更是高达 50%,欧洲和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严峻挑战。马斯克预测,在未来20年内,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将超过人类。到2040年,全球将有至少100亿个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
胡柏山在演讲中表示:“当前的AI和机器人,分别代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顶尖技术成果,但两个世界尚处于相对独立状态,未能完美联接。在新的发展阶段,为联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vivo致力于创造极致的机器人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多美好。”
1.稳健扎实的多面准备。
除了手机技术在机器人赛道的复用,vivo近些年已经在为家庭机器人的研发做着技术准备。比如在2024年9月,vivo公开了一项名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的专利,主要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涉及的天线难以应对通信环境的变化,导致机器人的通信灵活性以及通信性能较差的问题;11月,又公开了一项名为“基于混合现实的交互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的专利;另外,vivo也在开始提前布局6G通信,为未来机器人场景储备算力。
技术研发之余,vivo也斥资储备相关团队。早在“官宣”前,就已为进军机器人领域筹备人才部署计划:包括机器人首席科学家、机器人技术规划专家等岗位,覆盖了机器人研发的多个关键领域,工作地点包括东莞、上海等地,最高年薪超过120万元,
2.关注始终存在“沉默痛点”。
目之所及,皆是科技之光可照亮的地方。在满足需求、提升用户生活本质的同时,“独居老人、听障人士、儿童看护”等这些始终存在却并未解决的“沉默痛点”,也应是科技普惠的角落。
胡柏山指出:“机器人会应用在家庭服务、养老、医疗健康、教育等领域,既能干好活,还能很懂你。”可以预见,消费级家庭机器人正逐渐从科幻作品中的想象元素,转变为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存在。
3.成本可控有望打开普惠之门。
从vivo过往的产品策略及市场表现来看,新目标绝不是制造 “天价机器人”,而是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让机器人走进普通家庭。
通过复用手机供应链的规模化优势,vivo的入局有望将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成本降低。科技的价值不在于少数人的特权,而在于多数人的共享,这也是vivo一直秉承的商业理念。
结语:
相关报告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家庭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959.2 亿元,同比增长 32.8%,预计到 2027 年,这一数字将接近 3000 亿元 。
在博鳌论坛现场展示的vivo混合现实头显,就是vivo一个阶段性成果。在下个月即将发布的vivo X200 Ultra上,也会集成vivo在影像领域最新的技术突破。vivo用30年的时间种树育果,如今押注新赛道,也让未来的机器人产业充满了想象空间。
在对未来生活的若干畅想中,机器人除了能顺利完成避障、倒立、空翻等动作,我们更期待那只看似冰冷的机械臂可以为孩子盖上毛毯,为生病的老人端来一杯热水。直到那时,机器人才能完成从“工具”到“伙伴”的转变。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凤凰网科技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