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更系统科学的“动态清零” 这些建议很重要
科技
科技 > 科技创新 > 正文

如何实现更系统科学的“动态清零” 这些建议很重要

自动播放

当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本土疫情频发,防控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如何实现更加系统性、科学性的“动态清零”疫情防控,如何统筹平衡好疫情防控与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此,澎湃新闻专访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唐亚林。

以下为访谈实录:

做好“生活生存生命”工作

澎湃新闻:在“动态清零”疫情防控总方针的指导下,国内城市应该如何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唐亚林:在“动态清零”疫情防控总方针下,一旦某地发生了较大规模疫情,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做好“生产生活生存生态生命”“五生共同体”中最重要的三个“生”工作,即“生活生存生命”工作。

这是因为一旦出现较大规模疫情,必然会出现实行局部或者全域静态管理的情况,此时此刻最为重要的工作主要有三个:一是新冠肺炎疫情核酸检测、不同症状患者隔离与诊治问题;二是市民居家隔离管控过程中日常生活物资供应与保障问题;三是各种疾病患者就医用药等紧急救助问题。简言之,就是“患者救治、生活保障与日常救助”三大问题。

在此过程中,城市既有运作治理体系都必须围绕此三大问题而展开。在全市层面,在统一的重大危机治理领导小组(指挥部)下,组建由不同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各工作小组(专班),形成整体合力的联防联控机制,然后城市的各个治理层级也应建立相应的联防联控机制。由于整个疫情防控的重心是在基层和社区,因此需要加大对市、区、街镇三级各机关与单位的人力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的统筹力度,将工作重心下移,形成整体群防群控的强大合力。

在重构城市全域应急治理体系的过程中,要做好摸清底数、阶段性重点工作安排、脆弱重点人群照顾、突发应急资源调配、与上级领导机关与各职能部门乃至周边城市与地区协调联动、网络舆情应对等基础性工作。与此同时,各级各类工作人员要发挥连续作战、吃苦耐劳、攻坚克难、相互配合的作用,通过迅速联动的沟通协调能力、专业高效的回应处置能力以及耐心细致的调解安抚能力等能力发挥过程,将政策讲解到位、资源调配到位、事情处置到位、人心安抚到位,尽力减少重大危机处置过程中可能衍生的各种次生灾害。

澎湃新闻:如何实现更加系统性、科学性的“动态清零”疫情防控,保障民众正常的生活和生产?

唐亚林:一旦发生重大危机全域静态管理的极端应急情况,传统的通过市场正常生产与供应、社会各界相互帮助、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常态化运作模式会紧急失灵。在此种极端情况下,就必须做好统筹的工作,将民众最为关心的吃饭问题、就医问题、检测与转运治疗问题、封控时限措施等政策解读问题等摆在首位,这是缓解社会面焦虑情绪、做好疫情整体防控的最重要最基础性工作,也是决定“动态清零”疫情防控政策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全国各地新冠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来看,即使是在重大疫情暴发的初期,如果通过邻里互助、社区团购、街镇调配、部门主导、对口支援等方式,还是可以让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问题维持在一个较为正常运转的状态。

建立社区共同体

澎湃新闻:在这次上海疫情中,基层治理重要性凸显。城市应该如何发挥好基层治理尤其是社区治理的作用?

唐亚林:在发生全域性重大危机事件时,发挥基层社区治理的作用,至关重要。这主要是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发生以往常态下所无法预料的各种事件,比如交通断绝、物流断门、就医断路、生活断炊、求助断援、生计断源等“连环套”事件。

因此,发挥基层社区治理的作用,首先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以事为中心的工作机制,防止搞各种“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创新行为。

其次需要我们组建以社区在地党员志愿者为核心的各种志愿者组织体系,发挥他们在核酸检测服务、物资配送服务、垃圾收集清运服务、困难人群关爱服务、特殊人员救助服务、小区秩序维护服务等积极作用,让每一个需要求助之人与家庭都能就地就近找到“能够帮助之人”与“能够发挥作用的组织”。

最后需要我们注重加强基层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各种志愿者组织、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尤其是加强基层社区干部“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的民情民意民心能力建设,充分调动社区内各种资源,把工作做在前头,真正把一个个社区建设成党建引领下“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社会主义社区共同体。

澎湃新闻:如何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和民生应急保障体系,避免在封城管控中发生次生灾害?

唐亚林:超大城市进入到老龄化时代,市民的日常就医需求很大,加之长期形成的医疗水平先进优势,又增加了外来人员来沪就医的需求,而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与医务力量建设难以跟上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步伐,这是超大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的主要困境。在发生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时,又因为容易发生疫情集聚扩散效应,医院往往容易成为“重灾区”,在此种情况下,从重大疫情管控要求来看,必然会出现控制就医需求、医务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这又会加剧本来就已经捉襟见肘的医疗服务挤兑情况。

医疗保障与民生保障需求,一旦发生挤兑和供应不足的情况,容易造成人心惶惶、民心不安、众心焦虑的局面,这种情绪一旦大规模扩散,对于重大公共卫生疫情的防控十分不利。

因此,按照一定的人口比例,做好医疗服务设施、医疗服务人员队伍、日常民生保障服务设施的整体规划、建设与培养工作,做实家庭医生制度,建立与发挥以邻里互助、楼栋互助、小区互助为核心的社区志愿与互助的制度和作用,提升居民科学就医(自救急救)、科学生活、科学健身等水平,是减少封控管控过程中发生次生灾害的有效举措。

探索推行“平战结合”的疫情防控管理体系

澎湃新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要求每个省份至少有两到三家方舱医院。城市应该如何探索推行“平战结合”的疫情防控管理体系?

唐亚林:大城市社区人口高度聚居、高度流动,风险性高度集聚,可以用海量流动性和海量风险性两个词来形容。超大城市探索推行“平战结合”的疫情防控管理体系,可以从规划留白与维护演练视角做好战略性储备与转换、日常性维护等工作。

第一,从重大公共卫生危机规划视角,要把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体系规划纳入到城市的整体社区发展规划体系中,包括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社区发展规划等。

第二,要始终以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为导向,形成系统性的、有衔接性的“平战结合”的应急方舱建设规划体系。比如,小型的就近就地留白式或改造式方舱规划与建设,在选址时如何做好既对接老旧小区与老龄化社区的工作,又能有效避免发生“邻避效应”等工作,以防止出现实施紧急应急隔离政策时,出现大规模、长距离转运到郊区或毗邻地区方舱或公共服务空间设施等情况。针对一些靠近市民集中居住区的老旧宾馆在重新装修改造时,强制性做好符合重大公共卫生防控需求的卫生间通风管道、中央空调等空气流通系统的改造工作与定期消杀查验工作,以备急用。

第三,对于留白式应急公共卫生服务空间,要做好总体布局、基础性建设、设施养维以及日常演练等工作。比如说,先将上下水道、交通信息、电力基础设施、空气流通系统与污染物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好,要就地就近形成各种志愿应急力量体系,要形成日常维护、日常演练相结合的规章制度、指导手册与人力资源。在平时,可按照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服务体系设施的标准,将这些公共空间开辟为邻里花园、街区公园、郊野公园等基础服务设施,一旦需要紧急启用时,立马可以就地征用、就地转化。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