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数字农业广西仓内,大型水果全自动分选线
乌维泽伊马纳·赫尔曼怎么也没想到,在非洲50%的地区都找不到销路的卢旺达辣椒,经过精细加工,会出现在出现在8000公里之外的中国,受到热捧。
据赫尔曼介绍,卢旺达全境多山地和高原,大部地区属热带高原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温和凉爽。此前咖啡才是卢旺达的主要产业,咖啡是当地的主要产业,全国大约有3.3万公顷咖啡种植园,50万人从事咖啡种植业。
而较之咖啡,辣椒在卢旺达国内地位尴尬。同为当地经济作物的哈瓦那辣椒却因为太辣缺乏销路,产地只是零星分布并没有主产区,只有少量新鲜辣椒出口到欧洲。
“是盒马村给了我一个改变生活的机会。”赫尔曼对钛媒体表示,2019年他就在自己的田园竖起“非洲盒马村”的牌子,凭借中国阿里巴巴数字农业的指导和新零售的订单模式,他所在小镇的农民收入比以往还提升5到6倍。根据消费者的大数据反馈,最近盒马鲜生又从卢旺达订购了超过60吨哈瓦那辣椒。
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员流动受到限制,给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带来新的考验,数字化、无人化的生产方式日益受到重视。
“数字化以后,一定能够快速地缩减供应链的链路,降低销售的成本,提高零售的效率,更加提高我们生鲜商品的品质。”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事业部总裁侯毅表示,不光是丹巴县的卢旺达的辣椒,成千上万的新鲜的生鲜农产品可以源源不断的送达全国各地的餐桌上。
日前,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事业部交出成立8个月以来的成绩单:已完成广西、云南两个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产地仓)和17个销地仓建设,布局近50个盒马村。
凭借“产地仓+销地仓”的模式,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盒马村”,以及这背后无数的“数字农民”,阿里巴巴逐步构建了一张数字化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一条一年足可以支撑100万吨生鲜农产品新鲜送往全国餐桌的供应链。
“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变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
2019年,曹宇锋离开了在上海市区的写字楼,回到崇明岛西北角绿华镇华西村和丈夫李峰一起打理梨园。
据李峰介绍,当地翠冠梨种植历史已超过12年,此前一直按照传统方法种植。去年12月,盒马与崇明区的合作在华西村落地后,选中了他的梨园当示范点,基地划定范围为160亩。
“根据盒马的数字化方案,基地每亩地约种50棵果树,果树一簇花下只结一个果,果与果之间距离为20厘米,平均一个果周围有20至25片叶子……”在盒马与崇明区政府的支持下,曹宇锋与李峰的翠冠梨园做了不少整治与改造。
如今他们的梨园遍布着很多高科技设施,包括无人机、无人值守果园机器人、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数据传感器,甚至果园还建立了溯源系统、农事管理系统、物联网云平台。
“原来4个人,在大夏天包着头巾,操控拖拉机,拖着皮管子打农药。现在一个人在操控室内,用手机就能操作无人机打药”。曹宇锋告诉钛媒体,高科技减少了农业对人力的依赖,也在缩小城乡之间“数字鸿沟”,传统农民也可以变身为数字农民。“大多数情况下,农民可以用手机种地。只要手机上点一点,水肥一体化设施就启动灌溉了。”
李峰梨园的无人值守果园机器人
事实上,一直以来关于数字农民、数字农业的讨论就没有停止,此前各大电商平台也一直在践行电商助农。
某种程度上,今天的电商、直播、新零售、社区团购都为都为数字农业提供了很好的数字化的销售渠道,来帮助数字农业扩大销售能力。
但真正让外界对农业数字化的重要性建立深刻认知的,还是2020年以来爆发的疫情。
以往,农户们大多只负责在田间地头劳作,而销售方面多依赖于批发商、采购商、农贸市场等大渠道。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得农贸市场关闭,批发商户和采购商断了需求,最终各地生鲜蔬菜出现大面积滞销。
此前钛媒体就曾报道过,疫情发生后国内主要的农产品产区的人力、物料、物流全部断裂,多地的生鲜水产等农产品滞销情况严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农户与地方政府认可农业数字化的价值,尝试利用直播工具、电商等渠道销售滞销的农产品。而产业也在寻找一套农业数字化的解决方案。
“现在,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变成了新农活,而数据成了新农资”。谈到数字农业时,侯毅认为,数字的价值,是在农业的生产、交易、物流供应链的过程当中全部由数字去有效的记录,那我们就可以对农业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对农业的生产结果进行有效评估,能做出优质的农产品。
而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的上下游产业链逐步被数字化渗透后,一定能够快速地缩减供应链的链路,降低销售的成本,提高零售的效率,更加提高生鲜商品的品质。
阿里正在构建一张农产品的数字化流通网络
客观的说,包括卢旺达的哈瓦那辣椒、溧阳白芹、丹巴黄金荚、崇明翠冠梨在内一大批地方特色农产品,之所以能够做到规模化生产,并突破生产、销售的种种瓶颈,无不得益于产业的数字化。
而钛媒体从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事业部了解到,依托阿里生态,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事业部正在构建一套“数字+农业+商品”发展新模式。
“我们希望通过一套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一套完整的商品标准化体系,让中国的农业、中国农业的农产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今年我们正在做的,而且从整个形势和销售趋势来说相当好。”据侯毅介绍,阿里巴巴之所以要成立数字农业事业部,目标很简单:希望农民能种出好的农产品,能卖出好价格,让农民增收;城市消费者能吃到安全、健康、优质的农产品。
目前来看,阿里从种养、收获、加工、物流到销售的各个节点都有介入,对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供应链三个领域都做了针对性的布局,在农业的各个环节全线实现了数据化、规模化、标准化:
产地:源头端建立数字农业基地,打造数字农场,通过科技升级基地,实现数字化管理;
供应链:打造农业供应链中台,以订单农业为核心,通过加工、分选、营销实现农产品从产品到商品,再到品牌的全链路赋能。
销地:建立中国最大的线上、线下农产品数字化分销平台。
以产地仓为例,今年2月份,阿里建设了第一个云南的产地仓;6月初,阿里在广西南宁开了第二个产地仓。
侯毅向钛媒体透露,截止目前,广西仓一期日发货能力近300吨,云南仓一期日发货能力约150吨。主要涉及生鲜类农产品,沃柑、火龙果、百香果、石榴、芒果、凤梨、木瓜、紫薯等数十种。这些产地仓同时也是广西、云南规模最大的农产品集运加工场所。另外,阿里还计划在9、10月份在西安、成都、淄博开出产地仓。
在侯毅看来,产地仓不仅仅是一个商品的中转、包装中心,更重要的是对农产品消毒跟保鲜处理,并农产品进行分级处理。
“产地仓更像是水果保鲜箱。”他向钛媒体透露一个细节,在南宁仓,4万立方米的冷库保持0-4℃,据估算,可以把生鲜农产品的损耗率从20%-30%降低到10%,把这部分利润“还”给农民。同时,阿里在云南开辟了“水果班车”和“鲜花班车”,每天都能保证有水果从云南运出,全程冷链,运往北京、上海等城市。
阿里巴巴广西仓内,高精度的数字化分选设备,能精准判断出水果身上有多少瑕疵
钛媒体了解到,由于农产品种植过程相当复杂,需要对农产品采摘下来以后做商品等级的区分。而产地仓配备的数字化中控室可随时了解两省农产品数据和入库情况;水果被送上四通道的分选设备,如同做CT,光电分选机可以测出每一颗水果的酸甜度、果面光洁度,是否有霉斑、橘皮和划痕。至于水果果径,更可以精确到毫米,重量精确到0.5克。
此外,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损耗,缩短供应链配送路径,尽量缩短供应链配送路径,除了产地仓,阿里还在构建一个全国的冷链物流体系,包括一个从产地发往全国72小时达的消费者的水果体验体系。
采访中钛媒体获悉,这个体系以盒马为核心,对其旗下的冷链仓进行改造,目前已经建立了17个销地仓。
阿里农产品数字化流通网络
“比如说上海仓发华东区,这样能够达到次日达的服务。原来一地发全国消费者最大的垢病就是时间太长,需要三天时间,而我们现在一地发周边,只要次日达就可以了。”
能够看出,阿里数字农业的解决方案中,产地仓类似一个农产品数字化集运枢纽,进而通过遍布各地区的销地仓,尽可能的辐射更多的地区。此外,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事业部还基于菜鸟的资源,紧锣密鼓的搭建从销地到周边的支线运输网络。
根据侯毅披露的信息,阿里巴巴数字农业更多的希望通过自营,去建立一种农业的未来发展的示范,推动中国整个农业的发展。围绕数字农业,阿里巴巴计划分三个阶段来做:
实现农产品从产品转变为商品,从商品到品牌的过程,并拥有一套完整的全国的冷链物流、供应链体系以及销售能力。
实现农业的金融服务,包括农业的供应链的金融,包括农业的保险。
积极筹备农业种植过程的数字化,以及种植过程整个商品的支持
尽管以农业科技化、数字化为核心的产业互联网才刚刚兴起,但可以预见的是,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通过现代的物流供应链基础设施的连接,已经让新型的数字化农业成为可能。
在侯毅看来,靠农民个人的力量去大规模提升今天的中国农业是不现实的,未来的农业一定是国家、政府、资本包括一些有情怀的企业家去对农业进行有效的规模化的组织,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而农民在这个过程当中转换成农业的产业工人,转换成农业配套的工人,转换成提供给服务的产业工人。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