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就有了黑洞“真容”
科技
科技 > 科技创新 > 正文

一年前就有了黑洞“真容”

一年前就有了黑洞“真容”

北京时间4月10日晚,首张黑洞照片正式向全球揭晓,这被认为是迈向人类天文学史的里程碑。这是由全球200多位科学家通力合作完成的重大成果,而为黑洞拍照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计划团队则为本次黑洞照片的拍摄作出了主要贡献。其中,事件视界望远镜计划中一位参与了本次拍摄计划的华人科学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就是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的助理天文学家陈志均,亦是“事件视界望远镜”(EHT)的软件及数据小组召集人。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罗嘉妮、杜安娜

图/受访者提供

自认为不是有天赋的人

“首先我要先说明下,我们整个大团队一共有200多位科学家,不少华人也有在上海天文台、加拿大等地工作,为今次的照片作出贡献。所以大范围来讲,我不是唯一参与其中的华人科学家。”在采访的开始,陈志均就认真地向记者“澄清”。他表示,在今次的拍摄计划中,也有其他华人科学家在世界各地作出贡献,只不过自己身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计划团队,则难免会得到外界更多关注。“其实很意外大家会留意到我,但我只是一个作出很小贡献的人”,面对大家的夸奖,陈志均自觉“愧不敢当”。

早在去年4月,陈志均和同事们就已经看过黑洞的“真容”。在当晚发布会现场时,他表现得较为淡定,“但我内心还是很高兴的,因为可以向全世界公布我们的成果。一直都很担心有人会泄密啊,我们也是憋得很辛苦!”他谦虚地表示,自己加入EHT团队只有两年时间,这张照片的功劳都要归功于一帮坚持研究的老教授,“对于那些在这方面做了十几二十年的老前辈来说,他们会更激动,他们等这一刻真的等了很久。”

陈志均出生在香港一个普通的家庭,他并没有觉得自己从小对天文或者物理有特别大的兴趣,更不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有着特别的天赋,“就是和大多数小朋友一样,喜欢把零件拆了再安装,但我不觉得这就说明我对某个学科有天分,这可能只是小朋友爱捣乱的天性吧。”陈志均笑着说。

真正让陈志均对天文学产生兴趣是小学后期,有一位从国外回香港的叶姓老师,他在课堂上的讲解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陈志均。“我觉得这位老师是我对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启蒙吧,到了中学之后我对这两门学科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开始找很多相关的书籍去看。”凭借着对天体物理学的热爱,陈志均在考取大学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理学专业。

因想继续学习苦学英语

对于陈志均而言,专业学科的难度从来都未让他感到退缩,真正令他头痛的,是英语成绩,“你要出去读书,搞研究,但你英语不好,怎么搞呢。刚开始时我英语真的不好,但因为很想继续学习,所以先拼命把英语学好。”在有计划地训练后,陈志均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让他能够自如地做学术研究。

让自己困扰的英语问题解决后,陈志均顺利地度过了本科到博士的生涯,“因为我自己做的项目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并且我很认真地在做,最后的成果也不错,所以倒没有什么特别让我感到困难的。”由于在读博士期间的表现优异,陈志均被推荐去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当离开自己熟悉的导师以及同事后,陈志均突然感到有点迷失,“哈佛大学的研究所很大,大家有各自专注的领域,就会有种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感觉。”

对科研的态度才是要看重的

在哈佛研究所的三年,陈志均非常希望自己在湍流方面有所突破,“诺贝尔得主理查德·费曼曾将湍流称为‘经典物理学中最后一个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而我就想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在科学上湍流问题很重要,但物理领域还没人能够对其给出令人满意数学分析,解开湍流问题的难度较大。“在哈佛的三年,我在湍流方面的成果不多,这算是我人生中的一段低潮期吧。”陈志均回忆道。短暂的低迷并没有打倒陈志均,“我越来越觉得,在当下这个世界做研究,真的是要去跨领域学习的。”陈志均感慨地告诉记者。虽然在哈佛的三年,陈志均在湍流方面未有重大突破,但他却在超级电脑领域时有成果发表。

“做研究是不可以有‘洁癖的’,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事情是你真的想去做的,但是为了去做你想去做的事情,你可能要把你不想去做的事情也要完成。”陈志均说。尽管未能如愿在湍流方面做出令自己满意的成果,但正是因为有着超级电脑方面的成果和对待学术的认真态度,让当时研究所的老教授对他印象深刻。

“做不做出研究成果是一回事,但是我对待科研的态度,研究所的老教授和同事是看得到的。”正因为这份认真对待研究的态度,打动了研究所的导师,陈志均被推荐加入“事件视界望远镜”(EHT)计划。

对话:机会来之前要做好准备

广州日报:请问陈教授在今次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计划中,具体承担什么职务?

陈志均:我是软件和数据兼容小组的召集人,主要设计及维护 EHT 云端电脑的系统和处理数据。另外我是校正和错误分析小组及影像小组的核心成员,工作是整理和修正数据,以及把数据成像。

广州日报:对于高校中常见的“产研结合”现象,您怎么看?

陈志均:对于产研结合,我很支持,但不应“因产而研”。我认为基础科学本身就有无限的价值。科学家在研究基础科学时用智慧不断解决问题,往往会有重大技术突破。

广州日报:您有什么建议或者忠告给同样在科研道路上奋斗的后辈?

陈志均:其实还是那句老话吧,机会来之前你要做好准备。

有些技能可能和你想做的事没有任何关系,你都应该去尝试学一下,也许就是因为这些技能吸引到别人来关注你,让你和别人有所不同。像我之前一直做的是超级计算机,也是别人看到我在这方面的技能,所以才多了很多推荐的机会。有时候你可能有些事情不想去学,不想去做,但是为了你的目标,你必须要去学习的话,你只能硬着头皮去学,不要找任何借口。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