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北达科他州买诺特州立大学的立.埃利斯教授和他的同事在对5000多名美国和加拿大学生、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支持团体成员的母亲进行了跟踪调查后,发现减肥药物会影响婴儿性取向。
研究结果显示,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甲状腺素和减肥药丸,所生同性恋后代的几率是其他人的8倍。尤其是在怀孕的前3个月服用这两种药物的人,其女性后代受到的影响最大。[详细]
这份研究结果显示,母亲在怀孕前3个月内服用甲状腺素和减肥药丸对其女性后代的影响最大。埃利斯教授说:“研究结果证实,女性胎儿的性别取向更容易受到各种处方药物的影响,特别是在母亲怀孕的前3个月。”另外,所有的药物都能穿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的发育。因此,除非是临床需要,否则妇女在怀孕期间不应该随便服用药物。[详细]
英国神经病学研究协会的格伦.威尔逊博士表示,药物可以对大脑产生某种影响,而这是决定性别取向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女性在怀孕期间服用某些药物可以减少出现同性恋后代的概率。比如,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治疗恶心和呕吐的药物,其男性后代是异性恋的几率就大。[详细]
每15000到16000个胎儿中,就有一个可能患有“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这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就是女性男性化——女性长有男性生殖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阴阳人。
美国西奈山医疗中心的儿科内分泌学家Dr. Maria New在2008年《性行为档案》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患有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女性,大多数是异性恋,但她们中同性恋比率远远高于正常人。而一些药物(如抗炎药物)可以抑制这种疾病,使得胎儿可以正常的出生。同样,也减少了胎儿成为同性恋的可能性。最主要的,父母不需要在胎儿出生后花费一大笔手术费帮孩子做变性手术。不过,这种做法遭到了许多同性恋团体和学者的反对。[详细]
他们认为,人为的干预阴阳人的出现侵犯了同性恋的权利。美国西奈山医疗中心的儿科内分泌学家Dr. Maria New在2008年《性行为档案》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患有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女性,大多数是异性恋,但她们中同性恋比率远远高于正常人。而且,在685位患有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女孩中,那些接受过矫正治疗的女孩通常更害羞,而没有接受过治疗的女孩性格非常好胜。美国西北大学临床医学人文学和医学伦理学教授Alice Dreger公开反对这种药物。她认为这种药物不仅影响了胎儿的性取向,还会影响他们日后的人生。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Heino Meyer-Bahlburg也坚决反对将那些可能有同性恋倾向的胎儿,用药物变成异性恋。[详细]
无论是服用减肥药导致更多同性恋婴儿的出现,还是利用药物将同性恋倾向扼杀在胚胎中,都可能会引发一个伦理问题,那就是,父母是否有权利选择婴儿的性取向?无论中西方的传统观念中,异性恋一直都是主流,但随着同性恋权利受到认可,这种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1997年,美国开始反对同性恋“转化疗法”,将从事这一行业的医生的行为定义为“缺乏职业道德”。在中国,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同性恋不再被划为精神疾病。那么,父母用药物人为敢于孩子的性取向,是否是道德的呢?也许,我们应该把选择性取向的权利还给孩子本人。。[详细]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