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航天局20日宣布,欧洲“罗塞塔”彗星探测器于格林尼治时间当天北京时间18时按计划苏醒,欧航局的电视直播显示,“罗塞塔”上装备的闹钟让探测器的电脑启动,跟踪导航系统开始逐渐升温,大约6个小时后恢复正常工作。
随后,“罗塞塔”向地球发送信号宣告“醒来”,信号于北京时间21日1时30分至2时30分)收到。[详细]
2011年6月,探测器到达距太阳最远点,大约8亿公里,那里太阳光微弱,不能为太阳能电池板充电。为保留能量靠近彗星,“罗塞塔”进入节能休眠状态。[详细]
2005年3月,“罗塞塔”首次借助地球引力改变速度和轨道,并于2007年分别向火星和地球“借力”调整飞行。2009年11月,“罗塞塔”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飞掠地球,借力调速变轨。在此期间,它也对火星和沿途遇到的小行星进行观测。
2008年9月,“罗塞塔”近距离飞掠小行星“斯坦斯”,用所携导航相机及光学和红外成像系统对其进行全方位观测,并将数据传回欧航局。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科学家更深入地了解小行星的成分和形成过程,充实有关太阳系历史的知识。
2010年7月,“罗塞塔”近距离飞掠小行星“鲁特西亚”,并传回首批高清照片。观测结果证实,这颗小行星是个不断旋转的长椭球形天体,其表面布满陨石坑,说明它曾多次遭受剧烈撞击。[详细]
天文学家通过地面天文望远镜发现了一个新天体,并将其命名为P/2000 A2。由于它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因此被认定是一颗彗星。为鉴别彗星的真假,欧航局请出了“罗塞塔”。“罗塞塔”距离地球的位置较远,能在宇宙中拍摄图片,这样科学家们就能得到与地面望远镜角度不同的图像;二是它携带的相机精确度高,有利于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
科学家通过对比“罗塞塔”与地面望远镜的图像,揭开了这个天体的神秘面纱。P/2000 A2的“尾巴”并不是一条连续的物质流,而是被直接喷射到宇宙当中的。科学家由此认为,它很有可能是两颗小行星相撞形成的天体,其形成的时间约在2009年2月10日前后。[详细]
“67P/楚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包含46亿年前的“秘密”,“罗塞塔”将会逐渐制动、转向,追上“67P/楚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预计今年8月,“罗塞塔”将进入距这颗彗星25公里的轨道,使用雷达、微波、红外线、11台照相机和其他传感器探测彗星表面。11月,“罗塞塔”将发射机器人实验室“菲莱”,插入彗星表面,开展实验。菲莱”大小近似冰箱,上载10种实验仪器。此后,着陆器将紧紧附着在彗核上,一同飞向太阳,从而观察彗核物质如何在阳光作用下蒸腾喷发。预计,此次探测任务将于2015年12月结束。 [详细]
过去二十几年来,全球共发射11颗无人彗星探测器,大部分是飞近探测。 成功案例包括美国的“星尘”探测器和欧洲的“焦托”探测器。“星尘”先前从彗尾中收集尘土颗粒,返回地球。“焦托”曾到达距彗星表面200公里处。 另一项目中,美国“深度撞击”探测器曾飞近并释放撞击器击中一颗彗星,拍摄彗星表面特征及撞击实况,分析溅射的彗星碎片。去年8月,“深度撞击”探测器突然与地面失去联系,不久后探测项目宣告“死亡”。 按照法新社说法,如果“罗塞塔”任务成功,将盖过“星尘”和“焦托”的风头,因为理论上“罗塞塔”取样更大,距离彗星更近。[详细]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