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科技
>
探索
>
解密
> 正文
站内
图片
站内
站外
证券
汽车
视频
10月29日,轨道科学公司“安塔瑞斯火箭”升空后爆炸,仅仅三天之后,维珍航空的“太空船二号”失事,两名飞行员一死一伤,民用航天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
目前看似顺风顺水的SpaceX,他们的首型火箭猎鹰1号在前三次发射任务中,全部失败,这也使得CEO马斯克一度陷入困境。幸运的是,在孤注一掷进行第四次发射后火箭终于顺利升空,也拯救了濒临崩溃的SpaceX。
2010年,航天飞机的老化导致事故频发,最后几次发射一再推迟;另一方面,持续多年的经济危机导致联邦政府预算紧张,无法给NASA投入更多资金。最终美国政府不得已将严重老化的航天飞机退役。
然而,骄傲的美国人发现,在退役航天飞机后,因为缺乏运载工具,他们很快将不得不依靠俄国人的宇宙飞船和火箭将自己的宇航员送到太空和国际空间站,这对于NASA和美国政府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
当时美国的火箭发射,被波音和洛马两大巨头共组的“太空发射联盟”所垄断。单次平均报价高达4亿美元。美国军方和NASA对于对此积怨已久,但却没有办法,因为军方卫星不可能交给外国发射。
2002年,马斯克出资1亿美元创立SpaceX,正中NASA下怀,2008年SpaceX的猎鹰1号试射成功,虽然猎鹰1号的载重只有几百公斤,但几周后,NASA就迫不及待的与SpaceX的签订了一笔15亿美元的订单,拯救了山穷水尽的SpaceX和马斯克。
NASA对SpaceX和轨道科学公司的优待条件让洛马和波音等巨头眼红不已,不但出资资助其新型火箭的研发,还向他们公开了“阿波罗探月计划”中的技术资料,而SpaceX新一代猎鹰9号火箭用的发动机就脱胎于“阿波罗计划”。
而轨道科学公司更是备受NASA“宠爱”,其金牛座运载火箭在最后四次发射中失败三次,为NASA带来超过7亿美元的损失,NASA仍对其“不离不弃”。10月29日,不争气的轨道科学公司的发射再次遭遇失败,又一次让NASA蒙受损失。
与SpaceX、轨道科学公司相比,英国维珍银河更像是个“搅局者”,该公司由英国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创立,其目的仅仅是想通过“太空游”大赚一笔,但在10月31日的试飞中失事。
连续的失败给原本盲目乐观的人们浇了一盆冷水,人们意识到,尽管纸面上的技术难题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人类在航天领域数十年时间堆起来的门槛仍然难以逾越。无论是SpaceX还是轨道科学或是维珍银河,在进入航天领域之初无一不是栽了跟头。
航天产业无疑是高风险产业,投入巨大,而一次失败就足以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私人企业难以承担。因此早期的太空活动只能由政府主导,即便是现在,SpaceX、轨道科学等公司的仍然无法脱离政府“自负盈亏”。
SpaceX的猎鹰火箭的默林发动机来自阿波罗计划中的登月舱,轨道科学的金牛座运载火箭以及最近爆炸的安塔瑞斯火箭,其主力发动机来自于前苏联的NK-33火箭发动机。
民营航天企业与政府主导的航天计划相比,前者显然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对后者来说,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这种运营理念上的本质区别决定了“成本”是民营航天不得不考虑的第一要务。
成本的巨大压力使得私人航天企业无法承担前期的研发工作,在火箭发动机等核心部件上,这些企业基本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比如轨道科学公司在购买俄罗斯的NK-33火箭发动机后,经过一番改装被重新命名为AJ26,结果在试验阶段就故障不断。
如果一个零件的可靠性是99.99%,那么一万个零件的可靠性就只剩37%了,如果稍有松懈,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航天失事常常由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引起,因此在在航天领域对细节有着极为严格的质量标准。
SpaceX的CEO马斯克曾经在eBay上购买了一台二手的经纬仪而节省了2万多美金,此事一直被媒体津津乐道,但类似的事情绝不可能发生在NASA、欧空局等部门。虽然经纬仪并不直接作用在火箭上,但这些富豪们对待产品的态度着实让人担心。
对于私人航天业来说,盈利是第一要务,但航天领域并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就能盈利的行业,进入这个行业意味着在前期需要不计成本的投入巨额资金,而前期的几次失败就足以葬送所有的努力。
无疑,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和NASA提供的巨额资金和技术支持,目前美国本土的私人航天企业根本无法生存下去,维珍银河的“太空船2号”技术难度上大大低于火箭类航天器,但若不是其CEO是名亿万富翁,10月底的这次失败就足以葬送掉它的前程。
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私人航天的崛起是大势所趋,但他们在未来的航天舞台上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是主角还是配角,这就要看各企业是否能放长眼光以及美国政府的政策智慧。
1
/
19
网友评论
分享到:
共有
人参与
评论
条
用户名
密码
文明上网,不传谣言,登录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共有
人参与
评论
条(查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