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
我的眼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兴起以来,各种各样的 AI 产品开始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而对于一些特殊人群而言,AI 技术,特别是多模态 AI 的意义要更为重大。
在本届 CES 上,初创公司 WeWALK 展示了专门为视障人士打造的新款 Smart Cane 2 智能手杖,不仅解决了 6 年前旧型号上的一些问题,还全新引入了 AI 功能。
图源:Engadget
WeWALK联合创始人 Kursat Ceylan 自己就是一位视障人士,他表示 Smart Cane 2 让自己日常出行更轻松、更安全,也不一定需要同时使用智能手机。
Smart Cane 2 的很多更新,都是让其接近一根视障人士标准白色手杖。这首先就体现在手杖的尺寸和重量,和前代对比,Smart Cane 2 手柄部分更细,并且交互从触控板改为更直观的按钮;手杖整体重量也有所下降,官方号称和标准白色手杖几乎一致。
初代 WeWALK 手杖
并且,Smart Cane 2 还支持折叠和防水,能够在各种天气下使用,电池续航时间大约为 20 小时,意味着用户能在更多户外场合使用手杖。
传感器方面,Smart Cane 2 配备了电子公司 TDK 供应的超声波飞行时间传感器、能跟踪六个方向轴运动的惯性测量单元、脉冲密度调制麦克风和气压传感器。因此手杖拥有多个维度的外界感知能力,当它检测到用户前方有障碍物时,会通过触觉和音频反馈发出提示。
在嘈杂、拥挤的 CES 会场,Ceylan 亲自使用 Smart Cane 2 进行演示。当手杖接近一个障碍物时,它的扬声器发出的提示声足够大,就连身旁记者都能听清。障碍物是一个铺着地毯的小台阶,而不少视力正常的参会者都被它绊倒了。
而与智能手机匹配后,手杖不仅能识别障碍物,还能给用户提示周边环境的信息,比如说附近的商店、餐馆名称,这是基于 GPT 开发的全新智能功能。
在 AI 语音助手的加持下,用户可以直接用语音的方式开启手杖的导航功能,不仅能识别详细的目的地名称,还能识别「带我去最近的咖啡店」「带我回家」等比较模糊的指令,并且路线规划还包括公共交通方式。
智能手杖的一大意义便是解放了视障人士的双手。很多时候,视障人士外出时需要一手拿着手杖,另一只手拿着手机进行识物和操作,而如果这时还需要带着行李箱等物品,情况会变得更加不容易。
这正是 Ceylan 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不便,因此开发了智能手杖,目的就是让视障人士用户可以把手机放进兜里,只用一根手杖来获取所有信息。
Ceylan 认为,为障碍人士减少出行的困难非常重要,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更好参与生活。
看完演示后,Engadget 对这款产品和 AI 功能的结合给出了很好的评价:
不仅非常合理,而且真的有用。
在 CES 展会上,集成了 AI 的产品数不胜数,但不少产品给人的印象,更多只是「支持 AI」,而并没有真正利用 AI 产生新的价值和意义。
但在一些专门为障碍人群打造的 AI 硬件中,我们真正感受到AI 对人的赋能。除了 Smart Cane 2,CES 上还有一款名为 DotLumen 的头戴式设备,能够智能识别佩戴者的周边环境,同样会以音频和触觉的形式帮助视障人士避障。
Dot Lumen
还有实时语音转文本的智能眼镜、修复语言障碍人群语音的手机 App 等等已经落地的 AI 产品,正在从多个方向,让更多障碍人士过上更好的生活。
WeWALK Smart Cane 2 已经开放预订,首批产品有望本月底发货。手杖的价格并不便宜:产品本身 850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6231.86 元),每个月有 4.99 美元(人民币约 36.58 元)的 AI 助手订阅费,或者总共 1150 美元(人民币约 8431.34 元),一次性买断手杖和 AI 订阅。
不过,在一些地区和国家,初代 Smart Cane 已经纳入医保范围,或者被政府统一采购发放。和接近 20 万元训练成本的导盲犬相比,Smart Cane 明显是一个更普惠的方案。
WeWALK 也官宣了与加拿大国家视障研究所的合作,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了解和学习手杖,并帮助改进手杖的功能。
文|苏伟鸿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