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锂电之星”本可以不死,生路就在中国
科技
科技 > 车研所 > 正文

欧洲“锂电之星”本可以不死,生路就在中国

曾经手握宝马、大众等巨额订单,作为欧洲动力电池最后独苗的Northvolt近日黯然走向破产。有趣的是,尽管肩负着欧洲电池“独立自主”重任,Northvolt仍然要依赖中国设备商的全套方案。可是对中国的不信任,又让Northvolt处于极其“拧巴”的状态中,最终死于产能无法落地。

中国锂电池产业的崛起,恰恰提供了一个信任与合作的对照案例。锂电池的生产工艺十分复杂,曾经几乎完全由日韩企业主导,中国企业既缺乏核心技术,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但就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锂电设备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蜕变,如今已占据全球三分之二份额,不仅靠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成本控制优势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也是信任与协同精神的胜利。

在中欧汽车产业链合作与摩擦共存的敏感时期,Northvolt的破产,理应让欧洲人重新审视对华合作的价值。

2024年11月21日,欧洲最大的电池企业Northvolt(北伏)申请了破产保护。

Northvolt被称作欧洲锂电池产业“最后的希望”。在全球动力电池基本被中日韩三国垄断的情况下,美国尚有特斯拉保留颜面,作为传统汽车工业高地的欧洲,在此之前却几乎完全没有自产电池的能力。

Northvolt曾被欧洲各界寄予厚望,其创始人彼得·卡尔松(Peter Carlsson)曾在特斯拉担任供应链主管,自2016年公司成立以来,陆续获得了大众、高盛近30亿美元的投资,并得到了德国政府、瑞典政府以及欧盟委员会将近20亿欧元的补贴担保。在鼎盛时期,公司手握宝马、大众、沃尔沃、斯堪尼亚等大客户价值超过550亿美元的订单,市场估值超过200亿美元。

但在申请破产时,Northvolt账面上只剩下3000万美元现金,债务却高达58亿美元,所持现金仅够维持一周的运营。

曾经风光无限的一家企业,为何最终却背上巨额负债,走到了破产的境地?

“欧洲希望”为何破灭?

在锂电池行业里,基本的要素无非是“工厂、员工、工艺、产品”。不幸的是,Northvolt几乎在每个环节都踩了坑。

Northvolt将“环保”作为卖点,宣传将生产“全世界最环保的电池”,为此将工厂选址放在了瑞典北极圈附近的谢莱夫特奥(Skellefteå),以利用当地廉价的水电资源,并计划到2030年生产的电池中50%来自回收的废旧电池。

Northvolt位于瑞典谢莱夫特奥的工厂

这一策略看似完美契合了欧盟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政治议程,却忽略了当地环境对实际运营可能带来的复杂影响。

Northvolt的工厂选址过于偏远,当地冬季长达6到7个月,夜晚长达20多个小时。瑞典本就缺乏锂电池相关人才和产业基础,加之工厂选址又偏僻又寒冷,本地人都不愿意去,Northvolt不得不花高价,从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到处招募锂电池相关的人才,不仅增加了成本负担,还带来了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团队内部沟通效率及项目进展速度。

对锂电池工厂来说,选择合适的锂电池生产设备是最重要的环节。当时Northvolt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韩华、Jeil Machine、PNE、CIS等韩国设备商,一个是以先导智能为代表的中国设备商。但无论是从设备指标参数,还是价格看,中国企业都是更好的选择。于是,这家背负着“摆脱对中国锂电池依赖”政治任务的欧洲公司,还是采购了大量中国制造的锂电设备,并聘用了大量中国工程师。曾有Northvolt员工在社交媒体上透露,其工厂内超过60%的锂电制造设备都来自中国。而据Northvolt公司自己向瑞典当局提交的文件显示,自2020年以来,已有574名中国员工来到瑞典,为该公司工作。

Northvolt的高管虽然有供应链管理的经验,但却对如何建造一座锂电池厂一无所知,从工厂的搭建到设备的调试、量产都高度依赖中国设备以及中国工程师。但Northvolt却拒绝在中国调试设备,坚持要在瑞典工厂进行,想让中国工程师“手把手”地对当地员工进行教学。

由于对设备和制造流程不熟悉,Northvolt在量产过程中事故频发,从2019到2024年发生了26起严重事故,包括但不限于火灾、爆炸、员工吸入有毒气体等等…

许多事故的原因非常“荒唐”,有曾在无锡先导工作的员工匿名透露,Northvolt的欧洲员工曾将中方提供用于电池化成设备的格子当作“收纳格”,存放干燥房里的杂物笔记本,导致物流线报错,欧洲员工不清楚原因,却大骂说中方提供的设备有问题;有欧洲员工用普通吸尘器吸电池切割的金属灰尘,导致出现爆炸死人的事故。一系列“低级错误”不断积累,让Northvolt一连错过重要的交付节点,最终宝马取消了价值近22亿美元的订单,Northvolt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自9月初以来,Northvolt公司每周生产的可运输电池数量均低于其内部目标 路透社

Northvolt的破产并非偶然,它在很大程度上死于其自身的“拧巴”心态。

从战略层面看,想成为一流电池企业的Northvolt,不得不依赖质量更好、成本更有优势的中国设备,以构建其竞争优势;但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其内心深处又对中国的锂电池设备与产业链充满了猜忌与不信任,正是这种心态阻碍了双方的合作。

有瑞典本地媒体曾报道,部分Northvolt高管曾怀疑中国设备中存在所谓的“后门”,担心这些中国设备会被用来监视或远程操控。所以每次遇到故障时,管理层都会首先考虑“外部因素”,怀疑中国合作方在“暗中破坏”,而不会首先反思是否是自己内部误操作导致。此外,当地媒体中还流传着一种阴谋论,声称中国企业通过预设的软件漏洞,故意破坏Northvolt生产线,目的是迫使该公司破产后再低价收购资产。

缺乏专业知识,又无法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最终让Northvolt陷入了自我设限的困境之中。

离不开的锂电设备

Northvolt的破产,揭示了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关键因素:产业链协作的重要性。

即使有韩国设备商诸如Jeil Machine、PNE、CIS等可供选择,但Northvolt还是最终选择了从中国采购主要的锂电设备,其背后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在锂电设备这一领域所构建的竞争优势实在太过明显。

锂电池的生产工艺十分复杂,大致可以分为前段(涉及搅拌、涂布、辊压等)、中段(包括卷绕、叠片等)和后段(如化成、分容等)。其中前两阶段尤为关键,直接影响着电池极片的质量及其内部结构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全球锂电设备呈现出中国、日本与韩国三个国家的企业“三分天下”的格局。2023年,全球锂电制造设备市场规模超过180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锂电制造设备市场规模约为1200亿元人民币,三分天下有其二。

和中国相比,日本、韩国的锂电设备主要采购自中小企业,它们各自只专注于某一细分的领域,而中国锂电设备商则基本都是大型企业,尽可能地覆盖制造工艺的所有或大部分环节。目前中国锂电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关键工序装备的国产化率在80%以上,部分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品质甚至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锂电设备企业覆盖的工艺环节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锂电设备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显著的:在设备技术指标接近或者超越的同时,还通过对产业链环节的“横向整合”实现规模效应,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产品质量、价格上都有极强的竞争力。

但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日韩锂电设备企业都处于行业里更领先的地位,它们凭借早期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建立了显著的竞争优势。中国锂电设备能从落后到追赶,再到超越,一方面得益于国内庞大的电子设备、新能源车市场需求,但在另一方面,产业链上下游、以及跨产业链之间的充分信任、紧密配合同样不能忽视。

中国、韩国、日本主要锂电池设备企业成立年份

以2013年为界,中国的锂电设备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早期的中国锂电池生产以手工制造为主,生产商依赖从国外进口的设备,这些进口设备往往型号老、价格贵,在操作系统和售后服务方面也有许多不足。2007年后,3C数码、电动玩具和军工领域的兴起,推动了国内锂电池需求的增长。松下、索尼等外资企业也陆续来华建厂,一方面为本土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锂电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

优秀的国际企业既是竞争对手也是老师,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的压力,中国本土的锂电设备商加大了对技术的投入,并且通过聘请日本、韩国专家,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国产锂电设备开始出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2013年后,新能源车快速崛起,与持续增长的消费电子市场共同构成了推动锂电设备产业发展的“双极”。消费电子和新能源汽车对电池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采用外国进口设备,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国内的电池企业:一方面是外国设备对原材料的质量要求较高,部分国产原材料无法使用;另一方面是进口设备的价格昂贵、交货周期长,且通常按照单一电池型号设计,难以灵活应对国内市场上频繁变换的产品型号。

一些锂电设备制造商抓住机遇,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电设备,不仅实现了全自动化控制,还能支持大规模稳定生产,大大提升了国产锂电池装备的整体竞争力,推动中国锂电设备逐步接近,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信任、协同、合作

在这一过程中,上游的锂电池设备商与下游的锂电池生产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技术的革新,也推动了企业的共同成长。

以前面所提到的无锡先导智能为例,这家如今中国市值最高的锂电制造设备企业,成立时只是一家专做电容器设备的无锡小厂,这是一种具有充放电功能的基础电子元器件。

在电容器的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被称作“卷绕”的步骤,这一领域过去曾长期被美国和意大利企业所垄断,先导智能从半自动卷绕机开始,历时六年多时间,突破了欧美企业的技术壁垒,成功研发出自动卷绕机技术,并成功为欧美一流企业供货。

2008年,先导智能跨行业进入锂电池设备领域。而在锂电池的生产环节中,卷绕同样是核心的一大步骤,并且与电容器的卷绕工艺有诸多共通之处。凭借在电容器业务中积累的自动卷绕、高速分切等技术,先导智能迅速在行业中也建立了领先优势,并且向其他工艺环节延伸,攻克了包括自动焊接、自动贴胶、真空注液等多个锂电池设备领域的核心技术,并大幅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

先导智能的EV电芯自动卷绕机 先导智能

2012年,苹果公司向供应商ATL(宁德时代的前身)提出变更电池设计的需求,需要新的设备。卷绕机是锂电池生产中十分关键,但同时也是国产化率最低的环节,当时高端的卷绕机市场基本被日本CKD、皆藤以及韩国KOEM等国际品牌占据,但这些进口设备价格昂贵,且售后服务也难以满足国内厂家需求,导致生产成本高企且规模化推广存在困难。

经过仔细考察后,ATL最终选择了国内在卷绕机技术上领先的先导智能作为合作对象。两年后,先导智能向ATL旗下的东莞新能源与宁德新能源交付了锂电设备,当年ATL对先导智能的营收贡献就超过了40%。这次合作不仅为先导智能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为其赢得了进入宁德时代供货渠道的机会。2014年,宁德时代与先导智能签订了为期三年的采购合同,总金额达到5996.9万元,先导智能开始为宁德时代提供包括卷绕机和分条机在内的关键设备。

这对先导智能后来的发展十分重要。因为锂电池是一种高度“非标准化”的产品,其规格、尺寸、材料和性能因不同应用(如数码设备、电动汽车)而异。这种多样性要求锂电池生产商根据自身工艺特点,向设备制造商定制个性化的生产设备。由于保持产品质量一致性及技术保密的需要,一旦下游的锂电池厂商选定设备供应商,双方往往会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除非出现重大问题,否则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但反过来说,锂电池厂商在选择设备供应商时,往往也会极为谨慎,从研发设计水平、生产工艺掌握程度、售后服务能力到销售记录和产品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严格评估。

作为业内领先的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本身也拥有深厚的卷绕技术积累,通过为宁德时代定制设备,先导智能自身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先导智能在国内卷绕机市场的份额迅速上升,到2018年市占率已经达到了60%。2019年和2020年,先导智能销售给宁德时代的锂电设备占其锂电设备总销售额的比例分别为47.48%和48.49%,也占据了其出货量的“半壁江山”。

从这个意义上说,既是先导智能成就了宁德时代,也是宁德时代成就了先导智能。一流的锂电池企业和一流的上游设备商,往往能够通过紧密合作,互相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双方的“朋友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扩大。

曾有先导智能的高管透露:为特斯拉提供动力电池的松下由于产能不足,曾在全世界寻找合适的设备商,并向先导智能提出要求,希望卷绕机每分钟能够生产30个18650电池。这个要求过于苛刻,甚至松下自己都做不到,当时松下自己的设备也只能做到每分钟约20个的水平。但先导智能通过两年时间不断地调试改进,成功实现了松下要求的性能指标,并在2018年成为特斯拉在中国唯一的电芯设备供应商。

时至今日,先导智能也仍是宁德时代紧密的合作伙伴。2018年,宁德时代曾宣布投资2.4亿,在德国建立电池生产基地,2019年底工厂正式开始动工;2020年9月,先导智能宣布在德国设立全资子公司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Deutschland) GmbH,以支持其在海外的业务扩张,为其提供核心的锂电设备、技术支持和服务。同时,宁德时代也宣布入股先导智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在电池设备采购、技术交流以及生产工艺改进等领域进行全面的合作。

宁德时代入股先导智能,先导智能在德国设立子公司

2021年2月,宁德时代与先导智能签署战略合作补充协议,宁德时代鼓励先导智能参与新电池技术研发流程中的DVT(Design Verification Test,即设计验证测试)阶段,共同研发并提供相应的设备支持。借助宁德时代在前沿电池技术路线上的指导和设备使用反馈,先导智能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锂电生产工艺,增强对新技术趋势的敏感度,从而节约大量研发资源,加快设备优化进程。此外,宁德时代还承诺为先导智能开拓汽车客户销售PACK产线产品提供便利,进一步巩固了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就在不久前的12月1日,先导智能与宁德时代再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固态电池、钙钛矿等新领域展开技术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2021年2月,先导智能与宁德时代合作补充协议

超越竞争

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从单一设备供应商成长为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国企业在短短数十年间完成了对锂电产业的全面升级。这背后,是无数个像无锡先导智能与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通过长期的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真实写照。这些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不仅促进了技术的迭代更新,更为中国锂电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竞争优势,实现了“弯道超车”。

2023年1月,宁德时代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首个海外工厂正式投产,中国锂电企业开始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这座工厂初期产能为14GWh,足以满足数十万辆电动汽车的动力需求,主要客户包括宝马、戴姆勒等欧洲知名汽车制造商。与此同时,无锡先导智能作为宁德时代的核心设备供应商,不仅为其德国工厂提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还派驻技术团队提供现场支持,确保生产线高效运转。

宁德时代位于德国的工厂

在同一年的9月,另一家中国锂电企业,合肥国轩高科在德国哥廷根的锂电池工厂也已经顺利启动,规划总产能达20GWh,首期5GWh产线已顺利投产。这座工厂原本是博世的制造基地,拥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燃油车市场日渐萎缩,博世一度考虑过关闭此地并进行裁员,但国轩高科接手后将其改造成了电池工厂,从而避免了一次大规模失业潮。

此外,国轩高科还与大众汽车在萨尔茨吉特共建一座20GWh的电池工厂,预计于2025年投入运营。该项目原计划由大众和Northvolt合作开发,但在Northvolt中途退出后,机会转给了国轩高科。这座工厂将采用双方合作开发的标准电芯技术,国轩高科将在电池制造工艺和工厂技术规划方面提供支持,而中国的先导智能和赢合科技则为其提供了一系列关键的锂电池生产设备及服务。

大众萨尔茨吉特电池工厂开工仪式 大众集团

这些成功的案例充分证明,通过与中国企业的深度合作,欧洲不仅能够迅速获取高质量的电池产品和技术支持,还可以加速自身的电动化进程,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锂电产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人英雄主义故事,而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作战、资源整合的结果。

中国锂电设备行业从落后到赶超的历史,正是这种合作精神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跨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技术积累、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开放的技术交流以及长期的合作信任,构成了推动技术进步和市场突破的关键要素。

站在这个角度上,再回看Northvolt失败的故事,或许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当信任缺失时,即便是最具雄心壮志的项目也可能遭遇重重困难。Northvolt的失败,不仅仅是某一家公司的挫折,更是全球锂电产业链中合作与信任缺失的一个警示案例。它告诫我们,在快速发展的技术产业中,独立与合作之间并非绝对的对立面,而是需要找到平衡点,实现动态共存。锂电设备制造的未来,不仅仅取决于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拓展,更重要的是全球产业链的智慧协作。只有当各方建立起坚实的信任基础,未来的创新与进步才能水到渠成。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