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质生产力看唯物史观的现代转型与创新
科技
科技 > 传媒 > 正文

从新质生产力看唯物史观的现代转型与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传统的唯物史观面临新的理论挑战。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进。然而,现代社会生产力的特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知识、信息和技术创新成为新的生产力核心,这种非物质化趋势对唯物史观提出了重要的理论修正需求。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扩展了生产力的定义,将信息、技术和创新驱动的生产力纳入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变迁提供了新视角。

在传统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主要指物质生产手段的改善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然而,现代社会中的生产力更加复杂,以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改变了生产过程的性质。这种生产方式的非物质化特征意味着,传统的劳动关系和生产工具不再是生产力的唯一决定因素。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劳动—生产资料”模式,将人类的智力、创造力、信息流通速度等引入到生产力的核心元素中。这一变化意味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将不再局限于物质生产的领域,而是扩展到了信息网络、虚拟空间和全球经济体系的深度交织中。

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还对社会结构和阶级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唯物史观中,社会的基本阶级划分源于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对立关系。然而,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新的社会分层正在形成。科技工作者、知识精英、平台劳动者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这一转变使得阶级关系不再是单纯的物质财富和劳动权利的对立,而是转向了信息控制、技术垄断和数据主权的争夺。此时,社会矛盾不仅体现为生产资料的拥有与否,还包括了对信息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占有,这种阶级斗争形态的变化是新质生产力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之一。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深刻影响了社会形态的更替模式。在传统的唯物史观中,社会形态的更替往往伴随着革命和剧烈的阶级斗争,而今天,由于信息技术的全球化传播和跨国资本的高度流动,社会变迁更多呈现出渐进式、柔性化的特点。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形态不仅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使得生产关系更加灵活和多样。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虽然依然存在,但不再表现为绝对的对抗,而是以制度创新、技术进步等方式逐步解决。这种社会形态变迁的温和化是新质生产力对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

然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非没有代价。它带来了社会的高度数字化和信息化,同时也加剧了技术鸿沟和数字不平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与农村、年轻人与老年人在获取和运用技术方面的差距日益扩大,这不仅是经济差异的延续,也反映了新质生产力在社会中的分配不均。如何缩小技术鸿沟、确保技术创新带来的利益为全社会共享,成为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此相关的,是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既保持创新的活力,又避免资本过度集中在少数技术寡头手中,防止进一步加剧社会分化。

总之,新质生产力理论对唯物史观的贡献体现在多个层面:它扩展了生产力的定义,赋予生产力以更广泛的技术和知识内涵;它重新定义了阶级结构,使信息、技术和创新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依据;它改变了社会形态的演进路径,使得社会变革呈现出更多渐进和柔性化的特点。这些贡献使唯物史观能够更好地解释当代社会的变迁,同时也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然而,新质生产力的普及也带来了技术鸿沟和社会不平等的挑战,这需要通过全球合作和制度创新来加以应对。唯有在这种平衡与创新中,才能确保新质生产力为社会进步提供持久的动力。

作者:王明宽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