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和微软们结盟,结果就是为了种个树?
科技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谷歌和微软们结盟,结果就是为了种个树?

前几天,江江在网上冲浪的时候突然看到个新闻,说是,谷歌、 Meta 和微软联盟了

当时咱也是虎躯一震,以为是要搞什么大事情,难道是要一起对抗苹果?

点进新闻链接一看,才发现这几个互联网大佬结盟,目标敌人压根不是什么公司,而是想要一起搞定碳排放的事儿。

这三个巨头拉来了 Salesforce (美国 CRM 软件巨头)组建了 “ 共生联盟( Symbiosis Coalition ) ” ,这几家公司表示到 2030 年之前,他们要共同搞定 2000 万吨的碳排放。

2000 万吨的碳排是个什么概念呢?它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全州到 2030 年的除碳目标,这数目确实不少了。

但我们稍微看了下,这个事情没这么简单。

本来我们以为共生联盟是打算直接买 2000 万吨的碳积分。

毕竟现在国际上碳积分交易已经挺流行的了,比如特斯拉在去年光靠卖碳积分都赚了将近 18 亿美元了。

结果一看才发现,他们压根只是画了一个大饼

这 2000 万吨碳排,几个大厂压根不直接动手,人家有各种各样的条件,如果各路英雄好汉满足了就可以去申请,联盟就花钱买你的减碳数据。

这里面标准也是洋洋洒洒一箩筐,最基本的就是得满足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Nature-based solutions ),才被考虑在内。

大家可能有点懵,什么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其实这是众多环保措施中的一类,它的定义是: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自然的和经改变的生态系统的行动,有效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同时提供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效益。。。

换个简单点的说法就是,按照或者效仿地球本来就有的方式,去遏制二氧化碳排放、重新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等,以实现生态恢复

比如种树、培育蓝藻、恢复红树林,把碳重新补回大自然,就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而那些什么节能减排、人工捕捉碳排放,明显是人工产物,则是其它的类型了。

但与想象里外界一致好评的情况不同,这次大厂联盟虽然看起来造福子孙,结果被外界一堆人疯狂质疑。

有人说大厂之前就联合除碳过,压根就搞不定;也有人说种树这事儿谁来都没用,根本就不靠谱。

我只能说这两种说法都有点道理。

历史上,大厂联合搞环保的事并不少见。

例如在 2022 年的时候, Strip 、甲骨文、 Meta 们就发布过类似的除碳计划,当时大家的想法是利用先进技术( 例如直接碳捕集 )清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这批公司当时大笔一挥,签了超过 51 万吨的额度,可结果到了今年才搞定了 1700 吨

有了这种成绩,也难怪外界根本吃不下这次的大饼。

而 “ 种树这事儿谁来都没用 ” 的说法,也确实有点根据在里头。

大家都知道,在自然界里最常见的固碳方式,就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掉大气中的碳,长成一棵棵树。

所以这种最普遍、最自然的除碳方式,几乎是人类对抗温室效应的第一反应。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有很多人和公司都尝试过,种更多的树存更多的碳。

但效果就有点尴尬了,起码比宣传的尴尬。

去年《 科学 》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调查了 6 个国家的 26 个碳中和项目,结果发现这些项目里,几乎没人能够阻止大家砍树

而且宣传或者统计的效果,都比实际作用大了 3 倍。。。

而另一批人调查后发现,类似恢复雨林生态来实现了固碳除碳, 9 成以上都是扯淡,几乎都只是表面文章。

我寻思,合着全世界都在搁这做假账呢?

根据这些研究,于是就有了 “ 种树没用 ” 的说法。

而这次大厂们的共生联盟,就是想解决这种局面。

因为种树除碳口碑问题,主要原因就是标准不统一种树本身就很麻烦

先说标准不统一这事儿。

说简单点,你怎么测量一棵树或者一片森林吸收了多少二氧化碳呢?

大家看一些新闻报道里,经常能在看到 “ 这次的减排项目相当于种了多少棵树 ” 的说法。

这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呢?

国际上一般把树木的固碳量和生物量,进行直接挂钩,有了这部分生物量,就可以得出一棵树的固碳量了。

而一棵树的生物量,又分成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地上包括土壤线以上可见的树干、树枝、叶子等等;地下则基本由根组成。

可是,树干树枝树根这些东西,会随着树的一生各种波动的,比如随着树龄增加而增多,但又会随着树的死亡迅速归零。

所以,你很难有一棵标准树,来适用所有树木的固碳数据,也就是没有统一标准。

那大家在整理数据、做宣传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一个比较有利的标准,让自己的数据好看怎么来了。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很多宣传效果与实际意义不符的情况,也就让大家开始不相信植树造林 = 环保了。

而除了标准不统一以外,还有个大问题就是,很多时候,种树根本没有想的那么轻松。

想象中种一棵树:挖一个坑,把树种进去,把土埋上结束,三步结束。

实际中种一棵树:

种树之前,先考虑考虑气候吧,总不能跑沙漠种大松树、跑云南种梭梭树吧。

考虑完气候,得判断土质和营养成份,总不能管种不管活吧。

好不容易选完了基本树苗,你还得考虑生态影响吧。

总不能一片树林里全是一种树吧,你这是植树造林还是种一片林场卖树呢?

反正想要真正植树造林,一定要全盘考虑,不然最后不仅没保护环境,甚至还会进一步破坏环境。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谷歌、 Meta 和微软们站出来说要结盟植树造林,就是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钞能力,把种树这类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给标准化起来

你看他们已经发布的计划书,项目其实也还是老几样,比如最初的目标是植树造林以及恢复红树林。

植树造林项目就已经写出了具体的质量标准。

比如需要明确控制逆转风险还得每年进行监测,得有合适的生物生态存在,拥有高比例的本地非入侵物种等等一堆要求。。。

后续还会根据其它项目经验,推出一系列的标准化规定。

但江江觉得吧,有没有可能,这个世界上,已经有比较成功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呢?

而且标准化这事儿,要不也来学学某东方大国的呢?

咱们可是在去年,就出台了《 中国 NbS 典型案例 》英文版,详细给出了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的十个优秀应用案例。

不然,这些天天换着法出新标准,结果树又种不好,很难让大家相信这不是画饼哦。

撰文:八戒

编辑:面线

美编:萱萱

图片、资料来源

Symbiosis Coalition官网

The Verge:Big Tech thinks it can plant trees better than everyone else

ESGvoices:Big Tech thinks it can plant trees better than everyone else

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Action needed to make carbon offsets from forest conservation work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Carbon Herald:Google, Meta, Microsoft, And Salesforce Establish World’s Largest Advance Market Commitment For Nature-Based Projects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