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常积极的趋势:大家越来越讨厌“卷王”了
科技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一个非常积极的趋势:大家越来越讨厌“卷王”了

端午节期间,我跟几位怪盗团的老朋友喝咖啡,聊着各种高兴和不高兴的事情——这年头,后者远远多于前者,所以我们聊天的总体气氛比较压抑。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难得的闪光点:大家一致表示,现在的人越来越讨厌“卷王”了,到处都出现了自发的“反内卷”意识。不但年轻人讨厌“卷王”,中老年人也讨厌“卷王”;学生讨厌“卷王”,打工人讨厌“卷王”,就连做生意的小老板也开始讨厌“卷王”。不管是“衡水模式”还是“华为狼性文化”,获得的喝彩声都在逐渐降低,喝倒彩的声音在提升。

今年的端午假期恰逢高考,多年前某互联网金融APP做的一个广告又被拉出来鞭尸了:多位基金经理们一起发布对高考学子的“祝福”,其实是在炫耀自己的高考成绩或海归学历。在几乎所有社交媒体平台,这条广告的截图都遭遇了万人唾骂,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基金经理的业绩太差,当年的高考成绩简直像是讽刺;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家确实已经对于卷学历、卷成绩这些东西厌倦了,与三四年前形成了相当鲜明的对比。

我的一位退伍军人朋友(同时也是和平时期的英雄人物)恰如其分地总结:“大家厌倦的是那些低层次的‘奋斗逼’,对于真正有理想、有自己事业的人还是尊敬的。可惜这年头,前者太多,后者太少。”这是我今年看到为数不多的非常积极的趋势之一。只有彻底破除“内卷化”,中国经济才有出路,我们每一个人才有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我的真实想法。

所谓“内卷化”(Involution),在经济学领域的最早见于1963年美国学者对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灌溉农业的研究,此后被广泛用于形容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的稻作农业。具体而言,江南地区的“农业内卷化”流程是:

由于人多地少、技术革新跟不上人口增长,江南农民不得不采用“增加单位面积的劳动力投入、提高单产”的策略。

为了增加劳动力投入,江南地区的老人、儿童全部被投入稻作农业,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程度达到全球第一。

由于老人、儿童的劳动力货币成本为零,家庭农业的效率远远高于专业化农场,导致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无法瓦解,农业生产始终未实现规模化。

既然自然经济无法瓦解,就没有剩余劳动力供给新兴的手工业,大型工场不能普及,工业生产与农业一样被束缚在“男耕女织”的家庭环境中。

在上述“劳动密集型+自然经济”的循环中,单位劳动力的价值没有提升,劳动者收入长期没有增长,消费能力低下,无法刺激新兴消费形式的出现。

在这种环境下,既不可能爆发工业革命,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资本主义萌芽”。如果没有近代的全球化体系,江南地区将在这种死循环当中世世代代地沉沦下去。

更通俗地说,内卷化就是在土地资源不变、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粗暴的扩大劳动力投入来提高农业单产。这是一个边际效应递减的过程——同一块土地,投入2倍的劳动力,很可能只会产出1.5倍的粮食。这又是一个遏制创新的过程——人们专注于压榨家庭内部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不再积极寻求技术革新和生产关系革新,永远在低层次自我重复。

在教育领域,“衡水模式”就是典型的内卷化。无论衡中招多少人、升学率多高,211/985大学分配给河北省的招生名额也是不变的;全国各类高校在河北的招生名额也是基本不变的。衡中再强大,只是在侵占河北别处的升学资源,促使各地尖子生涌向衡水。就算是那些留在本地的学生,也在“衡水精神”的感召下,过着日夜苦读、暗无天日的高中生活。准确的说,对全体河北学生来说,“衡水模式”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它阻止了学生积累课外知识、培养业余爱好,而且让名牌大学产生了“河北考生都是考试机器”的刻板印象。

至于“互联网35岁失业”与“996工作制”,则是内卷化在职场的最鲜明的体现(但绝不是唯一体现)。别说互联网行业了,在金融这种“老派”行业,也存在严重的无限制加班、未老先衰现象。过劳死绝不是天边的传说,我认识的80后过劳死就不止一例,因为长期加班患上绝症的就更多了。搞笑的是,居然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经济的一项比较优势!记得2019年,某知名投资机构(名字就不点了)宣称,中国创业者比硅谷同行更拼命、更奋不顾身,所以中国的科技创新一定能打败美国。当时很多人真信这一套,现在回头看起来简直是个笑话……

整整四年前,我看了当时名噪一时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在此之前,我先看到了微博、知乎、豆瓣上面的很多影评,它们几乎一边倒地大讲“《美国工厂》体现了中国模式的先进性”,甚至发展到“《美国工厂》给美国人上了一课”。结果,在真正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我的心底充满困惑:我们看的真是同一部电影吗?为什么我完全没有看到什么“中国模式的先进性”,更没觉得给美国人上了什么课呢?

整部《美国工厂》最让我动容的,就是美国员工跑到中国来出席福耀年会的那一段。很多我们看起来习以为常的事情,通过美国人的眼睛一看,就不那么正常了:

福耀总部工厂里的工人,每年往往只能回一两次家,忙起来甚至过年都不能回家。哪怕是有小孩的已婚员工,也只有把孩子放到老人那里。他们特别思念家人,可是没有办法。

安全和劳动保护意识很淡薄,老年工人们不戴防护镜就去捡碎玻璃,让美国人大惊失色,恨不得当场提出制止。

军事化管理渗透到了工厂的每个环节,例如每个班组开例会之前要站队、报数,还要元气满满地大声喊话。这种事情在美国是不可能的。

虽然没有提到工资,但是可以判定,福耀中国工厂员工的工资肯定低于美国,而美国员工的工资其实已经是当地很低的水平了。

值得指出的是,福耀玻璃的劳动条件和待遇在同类企业当中其实已经很好了,算是制造业当中“没那么卷”的一个。那些规模更小、更不正规的工厂,一般而言还要卷得多。我可以理解为了追赶发达国家而暂时内卷,但我无法理解把内卷当做一种长期的工作生活方式,甚至一种文化信仰——而那正是四五年前一度弥漫于社会各类人群当中的主流思想!

同样是在2020年,在“著名精英论坛知乎”,有一个特别热门的话题:“为什么说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知乎精英们的意思是,中国已经以高效率、低成本的制造业席卷了世界,接下来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服务业乃至金融业等传统的“高大上”产业里,也要席卷全世界,让发达国家无路可走;铁锈地带的今天就是整个西方世界的明天,欧洲和美国的下一代会过的非常惨,等等等等……

我不是特别懂经济学,无法判断中国到底是不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我只想问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粉碎发达国家是图个啥呢?难道不是为了自己成为发达国家吗?除了个别心理变态者,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努力工作,都是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而不是让别人的日子过得更差吧?“损人利己”虽然不道德,但是在实践上还算可以理解;“损人不利己”又该如何解释呢?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生活在发达国家,既然如此,“内卷”就不应该成为一种长期策略,甚至在短期都应该尽量控制使用,因为它带有相当强的文化毒性,很容易被滥用。

事实上,早在那时,一部分先知先觉的年轻人就已经主动开始“反内卷”,宁可“躺平”乃至去当“三和大神”,也不愿意在内卷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彼时彼刻,他们并非主流,经常受到某些自残成瘾、内卷成性的“奋斗逼”的辱骂:后者认为,从90后往下的年轻人都是“败家子”,会毁掉过去几十年的奋斗成果,会消弭中国的“比较优势”,会妨碍“粉碎一切发达国家”的大计云云。当时我就觉得这些心理不健全人士应该早点去看医生,免得心理疾病演化为不治之症;现在跟我持相同观点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近年来我见过最好的现象!

彻底破除内卷,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功利层面。它不仅能让我们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更加可持续,还能让我们找回人生的意义——所有在年轻时认为生活存在“标准答案”的人,老年时都会后悔;幸运的是我们还年轻!每个有勇气追求与众不同的目标、拒绝低层次重复奋斗的人,都是年轻的。就像《夏日重现》主题曲所唱的:

互相争斗 无休无止

我们的生命 如此鲜活

“再见” 无力的挽留

你不在身边 一切毫无意义

徒留空虚夏日

无尽循环 想打破这悲伤

却只是更加难过

《夏日重现》的男主角重复了无数次,只为打破宿命的循环,兑现自己鲜活的生命,守护自己所爱的人、所珍惜的一切。我们的运气比他更好,不用经历那么多时空循环,在过去短短的四五年内就领悟了一大半。我们已经知道,人生中的荣誉不止简历上的那几行字,为了那几行字不值得付出一生内卷的代价;何况就算付出了那种代价,我们所得的也配不上付出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配得上一生内卷这么高昂的代价。

所以,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吧!这不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全部答案,但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每个人都能变得更好。

本文没有得到《夏日重现》原作者、制作方和上映平台的任何资助。但是,本怪盗团团长诚挚建议所有读者去观看《夏日重现》,它是我近年来看过最优秀的动画番剧之一。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