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堵中国光伏十多年,美国补贴出一个“全球第一”
科技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围堵中国光伏十多年,美国补贴出一个“全球第一”

近两个月,用三大关键词形容国内光伏产业:裁员、停产、退市。

5月25日,江苏某光伏企业放假3个月。4月底,无锡尚德被爆计划让员工休假11个月。

6月5日,老牌光伏龙头ST爱康股价连续23个交易日一字板跌停,连续12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面临被终止上市交易的风险。

6月6日,两大龙头隆基绿能、天合光能的东南亚工厂深陷停产风波,多家光伏概念股 “集体跳水”。

与此同时,降价潮还在继续。截至5月底,硅料、硅片较年初已跌去近4成,电池、组件跌幅也有20%。

在国内光伏行业动荡不安的时候,国际上又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全球市值最高的光伏企业不再是中国公司阳光电源,而是美国企业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

这是6年以来,第一次有外国企业,成为光伏“全球第一”。

截止6月11日,第一太阳能公司股价还在持续走高,市值为315.2亿美元,与阳光电源的市值越拉越大,两者已相差1000亿人民币。

图说:全球市值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公司排名(截止6月11日),来源:Companies market cap

再看看另一中国光伏巨头隆基绿能,其股价已创下近四年新低,今年第一季度净亏损23.5 亿元人民币。

为何在中国光伏企业亏损停产的时候,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却能三个月股价翻一倍?这是一家什么公司?全球实力最强的中国光伏,究竟是怎么了?

全球二线光伏企业,净利润增长4.6倍

实际上,第一太阳能公司一直都是中国光伏企业的海外竞争对手,《环球零碳》统计了2019年~2023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它每年都在TOP10榜单内。

但是,它的光伏组件出货量都在TOP10中排倒数,最好的时候排名第七,这明明是一家二梯队光伏企业。

以2023年为例,排名第一的晶科能源组件出货量75GW,第一太阳能排第十,出货量只有11.4GW,远远落后。

然而,从业绩来看,却恰恰相反。2024年一季度,晶科能源利润增速为负29%,第一太阳能却净利润增长4.6倍,单季度利润突破2亿美元。

有趣的是,如果把时间再拉长,在中国光伏巨头疯狂赚钱的时候,第一太阳能甚至是亏损状态。

图说:2019年~2023年第一太阳能公司归母净利润及同比,来源:华泰研究

也就是说,第一太阳能是在这两年开始崛起的。难道是这家公司的光伏技术实现了突破?

答案并不是。

第一太阳能公司成立于1999年,一直以来都聚焦碲化镉(CdTe)薄膜光伏技术。据统计,现在全球薄膜电池市场占有率仅为5%左右,且增速不及晶硅组件。

图说:不同太阳能电池技术占全球年度光伏产量的百分比演变(粉红色部分为薄膜路线),来源:ResearchGate

从图上可以看到,在1988年和2009年,是薄膜光伏技术的高光时刻,但除此之外,一直是晶硅路线更胜一筹。

薄膜路线和晶硅路线之争,就像是中美光伏产业之争。第一太阳能公司坚持的薄膜技术,一直是美国押注的光伏技术。

然而,在2010年前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相继爆发,多晶硅价格暴跌,中国通过全产业链努力把晶硅路线的降本增效推向极致,薄膜电池因缺乏成本优势而败下阵来,沦落为边缘路线。

如今,不仅仅是成本因素,两者电池转化效率也相差甚远。第一太阳能官网显示,Series7系列产品的转化效率为19.7%,而晶硅电池早已经超过24%。

但是,美国并没有因为押错薄膜技术而放弃第一太阳能公司,而是为其感到骄傲,称其为西半球最大、唯一一家不依赖中国供应链,美国在光伏领域最后的守护者。

技术不是第一太阳能公司赚钱的原因,那它是靠什么赚钱的?

美国的天选之子,躺着也能赚钱

我们又仔细复盘了第一太阳能公司2023的财报,去年,第一太阳能全年实现8.31亿美元净利润,其中约有6.6亿美元来自补贴(Government grants receivable),占比达到了80%,而2021年、2022年,该项收益为零。

今年一季度财报也是如此,实现净利润2.37亿美元,其中政府补贴2.81亿美元,这也意味着,扣除政府补贴后,第一太阳能今年一季度净亏损4400万美元。

也就是说,来自美国政府的补贴才是真正幕后推手,透露了美国想要把光伏做大做强的愿望。

一直以来,美国光伏市场85%的组件来源于进口。其中,东南亚国家为美国电池组件主要进口国家。

因此,为了扶持本土企业,2022年8月,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IRA),该法案提出计划在10年内对光伏等新能源产业进行补贴。

更重要的是,因薄膜组件特殊性,第一太阳能公司可享受IRA补贴比晶硅组件多。据公司披露,补贴达到17美分/瓦。

图说:美国本地和全球光伏组件价格比较,来源:InsideClimateNews.org

这一数据已经基本接近于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就是说,即便美国企业的成本比中国企业要高得多,没有市场竞争力,但加上补贴后也会很能赚。

《华尔街日报》称,2024年,第一太阳能公司可以获得7.1亿美元补贴。未来十年,这一数字还可能会膨胀到100亿美元。

除了补贴很多以外,第一太阳能公司目前在手订单也很多,达80.1GW。按每单位售价0.30美元计算,意味着订单总价值约为240亿美元。

订单的来源跟人工智能兴起息息相关。

随着智能算力以指数级增长,富国银行称,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将需要约323 TW的能源,到 2030年将占美国总发电量的约8%。

而太阳能光伏恰恰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瑞银表示,第一太阳能公司正是伴随人工智能崛起的最大赢家。

既拿钱,又被本土保护,还有市场需求,拥有多重buff的第一太阳能公司,简直是美国的天选之子。

中国光伏再次站上地缘政治的十字路口

相较第一太阳能公司有滋有润的状态,全球第一的中国光伏企业却全产业链亏损。

而这样的惨淡景象不仅仅来源于国内企业极致内卷,更是国家之间的比拼,企业只是处于地缘政治的十字路口。

5月14日,美国宣布将光伏电池进口关税从25%提升至50%;

5月16日,拜登政府称,考虑到美国本土组件产能的快速增长,不再为东南亚光伏产品的关税豁免续期,于今年6月6日按期终止。

在此之前,中国光伏企业为了应对美国的“双反”调查和关税壁垒,采用“借道”东南亚出口美国。

东南亚制造的光伏产品出口美国的关税豁免到期,意味着贸易壁垒再次筑起。

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围堵中国光伏产业,从2011年起,美国就对中国光伏持续打压,但10多年以来,中国光伏却成为全球光伏的领导者。

面对熟悉的手段,中国光伏企业也毫不畏惧。

6月11日,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SNEC上海光伏展开幕式上表示,当前,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中国光伏必须从取道东南亚的‘曲线出海’向全面出海转变,从单一的技术、产品出海,向包括设备、原材料等在内的产业链抱团出海转变。

现在,已经有多家中国光伏企业公布了美国建厂/扩建规划,如晶澳、隆基、晶科等,总计2024年底在美国组件产能有望达到23GW。

实际上,对中国光伏产业来说,美国市场只是很小一部分,2022年以来,美国从亚洲进口的光伏组件量月均仅4GW左右,反而像巴基斯坦、沙特等地对光伏组件的需求正快速上涨(如下图)。

可见,全球光伏需求格局正发生变化,中国光伏企业全面出海已成为必然。只要中国光伏企业能够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即便美国来势汹汹,未来的主动权就依然属于中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