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投资人,为啥都去看低空经济了?
科技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新能源投资人,为啥都去看低空经济了?

作为一个最近才开始火热的概念,低空经济似乎突然与新能源投资产生了联系,更有新能源投资人告诉小饭桌,自己转型看低空经济并不吃力,因为新能源与低空经济,从产业链到投资经验都可以复用,某种程度上,低空经济甚至可以算是新能源体系的一个分支……

作者丨黄泽正

编辑丨张丽娟

最近,投资人@电灯哥V在社交平台吐槽:“投资人的2024,是从看芯片新能源无缝切换到低空经济。这行业换了一个又一个,创始人换了一波又一波,连常去的城市都换了,怎么一到现场,友商投资人王哥你还在?”

更有趣的是,从新能源赛道转型看低空经济的投资人,不止“王哥”一个。在小饭桌举办的“低空经济eVTOL”线下沙龙中,我们发现大量来参会的投资人,原本给自己的标签都是——新能源投资人。

虽说投资人换赛道并不稀奇,但大体上会有一定延续性,比如从投软件到投SaaS,从投手机到投VR眼镜,也算有迹可循。而新能源和低空经济这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总显得有些违和。

可新能源投资人琳达告诉小饭桌,自己转型看低空经济并不吃力,因为“新能源与低空经济紧密相关,某种程度上,低空经济甚至可以算是新能源体系的一个分支……”

作为一个最近才开始火热的概念,低空经济为什么与新能源投资,产生了联系?新能源投资人,又为何不约而同地看起了低空经济?

政策烘托到这儿了

首先需要明确,低空经济之火带有明显的“自上而下”性质。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到今年3月全国两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更是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自3月以来,北京、广州、深圳、成都、苏州、珠海、赣州等20多个省地方政府,也将低空经济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密集出台政策支持低空经济发展和生态打造。

用投资人Eric的话来说:“从中央到地方,低空政策都烘托到这儿了,那不管是新能源投资人,还是其他什么投资人,至少都应该重点关注一下了。”

在成为投资人之前,Eric是一名商用飞行执照持有者,他告诉小饭桌:“低空经济其实不是一个新词儿,传统的通航产业在海内外早已发展多年,但在国内,低空经济的商业价值一直被低估,懂行的投资人也相对较少。”

所谓低空经济,官方解释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其相关产品包括无人机、eVTOL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直升飞机、传统固定翼飞机等,可以应用于居民消费和工业应用两大场景。

之所以说低空经济商业前景巨大,是因为低空经济相当于将新开放的空域资源,转化成了经济资源。

随着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依赖规模化、人力密集的应用场景就可以实现替代。从城市内的低空城市交通、运输物流到文化旅游,到农村地区的农林植保、应急救援、电力巡检等,都可以应用低空飞行器,降低人力成本。

比如在北方农村,有的种植户人均要管理上百亩农田,以往都要靠骑车甚至走路,到田间地头察看玉米或者稻谷的生长情况。而通过农用无人机巡检,就能节约大量在田间穿梭的时间,也极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而在南方多山地丘陵的地貌下,以往的电力巡检,需要国家电网工程师翻山越岭,排查电路故障,不仅费时费力,还有一定的危险性。通过使用电力巡检飞行器,可以让工程师免于爬山就能检视电路,从而极大提升巡检效率。

也就是说,低空经济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巨大,但为何在以往听的不多,时至今日才被提上议程?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低空经济的技术风险性决定了,在国内发展低空经济,要考虑的因素比海外更多。

所谓低空经济,相当一部分的应用场景会在城市上空,如交通通勤,物流运输,无人机外卖等。而在过去数十年间,即便是技术相对领先的美国,也偶有意外事件发生。比如1977年,一架直升机在纽约泛美大厦楼顶坠毁;2020年,NBA球星科比也因直升机坠机遇难。

一系列意外事故,印证着低空载人飞行在城市内还并不绝对安全。而在人口密度更大的国内,放开低空经济无疑需要经过更多、更慎重的考虑。

因此回归头来,政府侧在当前鼓励低空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发展经济的考量,还在于我国新能源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低空经济腾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新能源汽车,到eVTOL

“中国前面十几年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真不是白做的,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优势,在大量低空经济场景下都可以复用。”Eric告诉小饭桌。

北京融协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尽管低空经济的范畴无比广阔,然而,今年真正引发轰动的,是狭义低空经济。它是以eVTOL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或无人航空器为载体,实现先进空中交通 (AAM) 低空运营的颠覆性新兴产业。”

eVTOL的全称是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即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通俗来说,就是电动化且不需要跑道就可以垂直起降的飞机。

在过去,与eVTOL功能类似,且为人所熟知的是直升机。但自从被发明以来,直升机污染重、噪音大、成本高、安全性差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而eVTOL技术的出现,则让传统直升机的一些核心问题得以解决。

比如从安全角度,eVTOL的分布式动力设计,使得即便多套螺旋桨失灵,飞行也可以继续。这种设计比传统的单螺旋桨直升机更为安全。

在便利性上,eVTOL相较传统直升机更加小巧灵活,无需建设大型机场和跑道就能起飞,零排放、低噪音的特性使得它可以在楼宇间自由穿行。

在经济性上,根据北京融协数据,相同距离下,eVTOL的成本仅为直升机的20%,或是出租车的两倍。其运行时间仅为地面交通的六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随着规模化生产,其价格还有望进一步降低。

而对于投资来说,随着eVTOL和新一代固定翼飞行器向电动化发展,不仅能让低空飞行器成本下降,也为国内新能源投资人,提供了新的投资标的。

投资人Joy就告诉小饭桌:“之前的新能源市场格局已定,投资只能都往头部集中,投资回报率有限。但随着低空经济和eVTOL出现,势必会带来一波电池、电机和电控革新的大机会,就相当于为我们新能源投资人,找到了新的可看领域。”

中信证券的专题研究指出:“中国在传统燃油飞行器的航发、材料、飞控等领域与海外仍有较大差距,短时间或难以追赶,但基于电动化技术进行飞行器研发,能够复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三电 (电池、电机、电控) 优势,结合中国一定的无人机整机、大飞机制造、飞控、航电等产业基础,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Joy则显得更加乐观,他认为在低空经济领域不仅新能源产业链可以复用,连新能源投资人的经验都可以复用。他指出“从历史角度,低空经济可类比2012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阶段”。

2012年,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对2020年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做出明确规划,后续十余年间,在政策扶持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快速增长。也正是在这十余年,大批投资人将资金投向了新能源这个万亿市场,催生了如宁德时代、欣旺达、远景动力等一众国产新能源巨头企业,赢得了巨额回报。

“既然12年前能成功,现在当然也有理由成功,只要政府和基金能拿出投新能源汽车的魄力来,在未来的低空经济领域,新能源投资人们完全可能再创辉煌。更何况现在,我们不仅有了成功的经验,相比十年前更多了无数踩坑的经验……”Joy告诉小饭桌。

大家还在观望

当然,乐观之余Joy并没有显得过于兴奋,他告诉小饭桌:“低空经济目前最多也就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大家都还在等,等钱,等人,等政策……”

据Joy透露,当前国内低空经济虽然炒得火热,但实际入场的资金有限,保守估计在10亿元级别。“而一家低空载人飞行器公司,要走完设计、研发、制造、适航取证、上市这一系列从零到一的过程,所需资金最起码也要十几亿元。”

换句话来说,投资市场当前对于低空经济的观望态度,仍要远大于实际落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当前低空经济的创业者们,还处在入局探索阶段,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Eric就总结了自己遇到的低空经济eVTOL领域三大类创业者:

首先是航空国企类,这一类航空航天体系出身的老航空人,思想相对保守但是安全意识强。其投身eVTOL创业耗资更大,且周期更长,但对国内严苛的安全可靠性适航要求理解更深。

其次是外企类,比如霍尼韦尔或者空客出身,这一类创业者普遍的飞行器设计理念更为国际化、先进前瞻,不过在行业不成熟的当下,技术路线显得更为冒险,更适合在海内外建立起一定产业链基础后,厚积薄发。

还有一类是新能源车厂类,这一类入局者尽管缺乏航空制造和运营基础与经历,但有充分的研发资金和汽车产业基础,并且新能源造车的经验可以有效复用,多年后可能逐渐成为低空经济的主力。

另一位投资人琳达也表示:“当前市面上低空经济的‘优秀创业者’还比较少,要么只有产业背景没有创业经验,要么刚刚回国,缺乏必要的人脉积累……”

由于低空飞行器的研发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尤其在当下,每一家机构都在以更审慎的态度考核创始人。

而另一方面,琳达也认为,政府和国资需要发挥带头作用。因为低空经济想要真正繁荣,必然会是一场投入规模巨大的持久战,单靠市场化基金,显然难以完成这一任务。

中信证券就预测,当前eVTOL头部厂商正从ToB/ToG市场切入,普遍计划2025-2026年适航取证,预计2028年有望开启大规模商业化运营。也就是说,头部厂商也至少要等到5年后才有变现可能,新入局者的变现周期只会更长。

另一方面,海外的低空经济经验证明,低空经济的繁荣与否与政策息息相关,需要不断出现利好政策。

比如空域管理就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不断盘活低空空域,才能让低空经济真正有发挥空间。

《中国民航报》就提到,以往对低空的定义为真高1000米以下,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将其扩展为真高3000米以下,2023年底中央空管委将管制空域定义为6000米 (含) ~20000米 (含) ,意味着除少数禁飞空域和特殊管制空域外,其余6000米以下广大空域均有可能成为低空经济产业发挥的领域。

由此可见,空域管理作为低空经济最主要的限制条件,正处于一步步放开的过程。相应地,其余扶持政策也在紧锣密鼓地推出,比如深圳正以真金白银补贴低空经济,北京也成立了10亿级别专门基金投资低空经济。

用琳达的话来说:“对于低空经济这样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来说,保持耐心会更稳妥,也更安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