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Nothing裴宇与Insta 360刘靖康:AI时代如何做好硬件产品?
科技
科技 > 手机 > 正文

对话Nothing裴宇与Insta 360刘靖康:AI时代如何做好硬件产品?

作者:孙竟语

编辑:刘毓坤、杨睿琪

凤凰网科技讯 5月28日,AI正在改变科技行业的一切。这种变化不止发生在软件层面,比如那些可以通过网页或者App交互的GPT们。为大模型的计算提供芯片支持的英伟达现在是全球市值第三大的公司,仅仅几年之前,这家公司还不过只是一个靠着游戏发烧友们支撑才卖出去显卡的“游戏公司”。

硬件端也在经历着变化,现在手机厂商们的新品被称作“AI手机”,可以帮助你分析照片,把你堆在相册里乱七八糟的照片剪辑成一段Vlog。那些过去只能定定闹钟的语音助手们接入大模型之后,也可以帮你编辑一段小红书的文案,或者玩个成语接龙小游戏。

比手机市场更落寞的个人电脑们更积极地拥抱AI硬件的到来。微软在系统层面发力,英伟达在芯片层面加码,和电脑制造商们一起打出“AI PC”的新时代。

硬件+AI是电子消费行业过去十年来最大的变革之一,但同时也饱受质疑,一些硬件产品仅仅是借助了AI的概念,并没有产生多少创新。

“AI将完全改变整个行业。”Nothing Technology联合创始人裴宇在参加凤凰网科技的圆桌论坛中说,但现在最卷的也是AI,诞生了许多不太靠谱的项目,“很多团队在这个领域里没有很多激情,只是看到机会就进来想赚一笔钱,这种心态就不太靠谱。”

Insta 360创始人兼CEO刘靖康说,微软此前发布的Copilot+PC可能是他目前看到AI与硬件整体整合得最好的产品了。但更多的是“搞噱头的”,比如有的宠物机器人,仅仅只是在硬件上集成一个大语言模型,和智能音箱也没有太大差异,“就打着一个AI的概念,并不是真正地为消费者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今年的BEYOND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期间,凤凰网科技邀请Nothing Technology联合创始人裴宇、Insta 360创始人兼CEO刘靖康参与圆桌对话,一起探讨AI时代下的硬件创新。

对话要点总结:

1. AI正在席卷整个科技行业,但当下也存在不少硬件产品蹭热度、仅仅只是增加AI噱头的功能。AI与硬件的融合需要更加紧密、智能,而不是只能帮助用户编辑相册、整理文档。

2. AI时代的数据安全比任何时期都要重要。在AI时代,硬件及应用搜集到的用户信息比过去更多、更详细,未来人类的AI模型分析和数据,很可能会变成今天手机号码一样的存在,一旦出现问题都是不可逆的。

3. 长期来看,未来的硬件产品中,大模型或许将更多地部署在云端,而不是在设备端。但这同时也会带来数据隐私方面的问题。

裴宇(左二)、刘靖康(右一)

裴宇(左二)、刘靖康(右一)

01 AI时代可能不需要新硬件

AI时代会诞生崭新的硬件产品吗?是现有的手机、电脑等个人电子设备的迭代,还是会诞生诸如苹果Vision Pro等创新式交互的产品?

作为同样是在电子消费品领域深耕多年的两位创始人,裴宇和刘靖康都认为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第一步。

“首先你的目标人群是谁?他们可能有什么问题?怎么样能帮助他们解决?”裴宇说。但目前确定的是,当下应用之间彼此是割裂的存在,“应用没有那么智能”,在后应用时代一定是智能化硬件的方向。

刘靖康指出,有的公司会存在拿着锤子找钉子的问题,一家公司有了很好的技术,接着再去找应用场景。他认为,应该要先找到目前人群和目标场景,再去想如何利用技术解决这些问题。

当下的手机市场也开始利用AI来提升一些功能点的创新,比如通过算法总结手机中的文档、智能剪裁图片。但在裴宇看来,这些功能点的创新“其实很无聊”,是强制地创造一个大家不需要解决方案。

刘靖康在圆桌对话中也表示,在手机里做一些图片的修剪编辑,很多人都会去做,确实也挺没意思,“因为大家都可以做,你也做不出特别大的(创新)。”这是当下很多硬件设备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机会所在。

但行业中似乎不太可能诞生更新的硬件产品。裴宇说,当下手机每年大概有10亿的销量,TWS耳机大概是3亿,这些都是销量最高、离用户最近的产品,也是真正可以了解用户和消费者的产品。“消费者已经被教育了如何使用这些产品,为什么要做一些新的设备?”

当下的手机设备仍然有很大的迭代空间。裴宇指出,现在的手机交互和塞班S60的交互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确实更流畅、更快、一些功能点做得更好,但基本的逻辑没有变化,仍然是点开一个应用、回到桌面、切换应用。

02 AI时代数据安全比任何时期都要重要

裴宇认为,AI时代的安全核心在于真实,即AI能否给出最真实准确的答案、最正确的回答。目前一些大模型产品在回答问题时仍然饱受幻觉困扰,有时会给出明显与事实不符的问题。

比如谷歌的Gemini此前推出的文生图功能中,将美国的开国元勋刻画为几位黑人,甚至出现了“黑人版乔治·华盛顿”。“这不是一个真实的判断,虽然现在只是一个炫图的功能,但如果以后AI要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都不知道真实是什么,肯定就不安全。”裴宇说。

AI时代的数据隐私在于是否对用户透明。裴宇称,企业需要和用户充分沟通,要收集用户的哪些数据、可以基于这些数据提供哪些服务等。

刘靖康指出,在AI时代企业要更加克制,在客户不向企业提供个人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够给出接近此前体验的解决方案。他对于AI时代用户隐私的的担忧更加强烈,刘靖康说,在AI时代,随着硬件和应用搜集到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多、智能体的能力越来越高,AI或许会比人类自己更加了解自己。

“当你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有另外一个人在和你接受同样的信息、和你一起产生类似的思考。它和你获取到的信息一样多,并且根据你的偏好思考,同时拥有着比你更强的智力、更好的记忆力、更多的公开信息的知识。”

他建议监管机构需要加强管理和立法。未来人类的AI模型分析和数据,很可能会变成今天手机号码一样的存在,一旦出现问题都是不可逆的。

03 未来的智能硬件中,大模型到底部署在端侧还是云侧?

大模型进入电子消费品领域时,外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在于模型到底应该在端侧还是云侧部署?

硬件本身算力有限,无法支撑大模型庞大的计算量,一些公司倾向于在云端部署,但这会带来用户隐私数据泄漏的风险。一些公司则倾向于将模型做小,仅在端侧部署,但同时会带来模型能力不高、处理速度较慢的问题。

裴宇认为,长期来看,模型的部署肯定会慢慢地全部切换到云端。一是云端的能力更强,且之后会越来越强;二是更加节省成本。设备端能够胜任处理的大多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功能。“用户其实不会在意到底是端侧还是云侧。”

刘靖康称,和过去互联网时代不同,AI时代算力成本是固定存在的,AI提供一次服务,就会增加一次刚性成本。因此,从经济学的原理上来看,未来计算一定会越来越多地往分布式的方向走,即云端会参与得更多。

唯一的问题在于数据安全。过往,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的厂商都曾经发生过云端数据泄漏情况,用户个人隐私的安全问题无法得到确切保证。

“从经济的角度来讲,未来模型的计算一定是会往云端上走,但从安全角度,只能说各自都存在风险和挑战。”刘靖康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