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奥德彪
科技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作者:薛星星,编辑:王彬,题图来自:山上(受访者 高达 供图)

没有人能确切地回忆起奥德彪的长相,大多数人能记住的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以及一些显著的特征。比如一串青色硕大的香蕉,一辆老旧、生锈的自行车,一身看起来布满污渍、破洞的衣服。

人们或许会率先想起,奥德彪是一个黑人,拥有着极短的头发、黝黑瘦削的面庞以及修长的四肢。也有人反驳,奥德彪有时也会是南亚人种,同样拥有黝黑的皮肤。香蕉和自行车也并不总是伴随着奥德彪出现。但对于奥德彪,或者活在人们记忆中的奥德彪来说,这些似乎都不重要。

有人说,奥德彪是一种现象,或者是一种精神。只是少有人知道奥德彪究竟是谁,也没有人能说清楚他为什么被叫做这个名字。

一种解释称,这个名字是老表“Old Biao”的音译,也有人说,这个名字是对东北文化先锋范德彪的模仿。没有确切的答案。最后人们说,从来都没有什么奥德彪,因为人人都是奥德彪。

奥德彪、自行车骑手与文学大师

奥德彪是现在中文互联网上最流行的潮流 ICON 与文学大师。

在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上,你能搜索到至少 1000 条和奥德彪有关的视频,最长的一条长达 13 小时,号称“奥德彪系列一口气看完”。一则发布于 2023 年 8 月的奥德彪视频收获了超过 459 万的播放。

他的词条出现在短视频平台的热榜上,甚至有人专门 COS 他的装扮,“奥德彪 COS 挑战”出现在抖音挑战榜的 TOP 40,在快手播放了超过 1200 万次。一位广西年轻人两年前开始玩短视频,但直到他开始装扮成奥德彪之后,才终于在 10 天前收获了自己的第一个 10 万赞。

奥德彪拥有自己的专属配乐,一首创作于 2009 年前后的口哨曲《Caravan》,被称作“命运蕉响曲”。几乎所有的奥德彪视频都使用这个音乐,只要前奏一响,你就会知道,奥德彪出现了。

他说过的话在中文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奥德彪语录现在是堪比鲁迅语录同等数量的名言警句,甚至更加流行。譬如,我有两辆自行车,一辆用来拉香蕉,另外一辆也用来拉香蕉。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坐车的就少了——带有一些鲁迅式的嘲讽与幽默。

这些奥德彪语录有的会配上音乐,有的只是一张奥德彪的图片,有香蕉和自行车。评论区中似乎人人都是奥德彪的追随者,他们自发地传播奥德彪的名言。

一些语录和奥德彪的生活紧密相关,香蕉与自行车充满了象征意味。比如,香蕉很轻,轻到我一只手就能拿起,香蕉很重,重到我无法呼吸;我不压弯,生活会把我压弯;生活就像香蕉,不是绿了就是黄了,最后一口没吃就黑了。

有的是对中文俗语化用,吃啥补啥,吃苦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共就六十年了。有的可能只是单纯的抖机灵和自嘲,比如钱虽然没挣着,倒也没白干,起码累着了;我不再是当年的穷小子了,我是今年的穷小子。还有一些烂俗的谐音梗,几千的工资,受几万的苦,这叫千辛万苦;被气死一万次,也不辞职,这叫万死不辞。

所有这些句子都会被冠以奥德彪的名头,即便他可能并不会一句中文。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到中文互联网上传播自己的思想,这实在是一种国际主义的大爱精神。

奥德彪更重要的工作是拉香蕉——字面意义上的拉。他拥有一台破旧、生锈、很可能来自于中国的自行车,能够以最高 70 公里的时速穿行在山间公路上,比环法自行车手们平均时速还要高。

中文互联网上的人们笃信奥德彪比那些专业的自行车手们厉害得多,因为他的后座通常会载满货物,通常是香蕉,有时也会托运木炭或者油棕果,重量最高可达 250 公斤。如果你有幸在路面上遇见他,几乎无法看见他的人影,只能看到后座上叠在一起近两米的青色香蕉。

由于速度太快,奥德彪在行驶过程中几乎无法刹车,因为很容易爆胎,他只能借助上坡路段才能降低速度。70 公里的时速下,奥德彪脸上的肌肉会被吹到变形。

事故常常发生,雨天路面打滑,或者没有保持好重心,都有可能发生意外,轻则车辆受损、擦伤、骨折,重则危及生命。路边有很多自行车翻倒在地,在货物的重压之下,它们的前轮高高跷起,以一种站立姿态直面天空。

一趟自行车之旅通常会长达几十公里,途经山路、上下坡、斜坡与急弯,需要具备高超的驾驶技巧。一些上坡路段会长达几公里,奥德彪不得不推着自行车前进,路边有等待推车的职业推车手,推车 15 分钟收费 0.1 欧元,奥德彪会雇佣两到三个人推车。

这样一趟往往需要耗费一整天的劳动,获得的报酬却寥寥无几,仅有百元人民币左右。这是一项在常人看来明显收益与付出不成正比的活计。

但这不影响奥德彪的流行。在中文互联网上,奥德彪拉香蕉如同他的那些广为流传的语录一样,都已成为一种行为艺术般的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毕竟只有苦难才会成就大师。

奥德刹、奥德虎以及奥德……

似乎从来都没有人在意奥德彪究竟是谁。“山上”聊过的多位喜爱奥德彪的人大多都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甚至连奥德彪这个名字也很难考证。他们很少清楚奥德彪从何而来,也不太关心。非洲、黑人、贫穷,这些词汇总以概括所有的奥德彪形象。

中文互联网上的他最早出现于影视博主的二创剪辑视频里,搭配着口哨曲《Caravan》,这些视频的解说词大多押韵、朗朗上口,但充满着戏谑与猎奇。

刺猬字幕组的成员“广谷大川异制”是最早关注到奥德彪的人之一。他说,奥德彪至少 2022 年就开始在网络上走红,但这个名字到底从何而来无人知晓。他感叹于这些纪录片中人们所展现出来的坚韧与智慧,Life will find the way。

最广为流传的奥德彪形象来自于一部名为《Hot Roads-The World's Most Dangerous Roads》的电视纪录片,在国内通常被译作《不可思议的旅程》,或者《世界上最危险的道路》。

影视数据网站 IMDb 显示,这部纪录片共有两季 10 集,发布于 2011 及 2014 年。黑人拉香蕉的素材基本上取自其中一集《The Racing Cyclists of Burundi》。纪录片主角就是那些道路上骑着自行车拉香蕉的布隆迪人。布隆迪是非洲国土面积最小、也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202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布隆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890 美元,在统计列表中排名倒数第二。

这只是奥德彪最初的形象来源——此后几年,奥德彪不再局限于拉香蕉的形象。似乎只要是一个黑人,都能被称作是奥德彪。

视频中,他有时在拉香蕉,有时在理发,有时在跳舞,面容也各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背景看起来都是穷苦且破败的,衣衫褴褛。视频中出现了狮子,标题就是《奥德彪被狮子吃了》。出现了女性,就是《奥德彪遭遇富家千斤》。

有时他还会有几个兄弟,拥有着和奥德彪类似的名字。一位开着渔船的黑人小哥被叫做奥德刹,谐音可能是“啥”。开着轿车的黑人是奥德虎,女性的黑人就是奥德美。还有的名字可能只是为了搞怪,比如一位黑人被称作是“乌木威尔维恩恩耶尔吐温威乌温穆本欧萨斯”。不用担心这些名字拗口,因为几乎所有的奥德彪视频都是用 AI 配音。

“麻花实录”是最早在互联网上剪辑制作奥德彪视频的人之一。他今年 30 岁,初中辍学,无业,在专职剪辑奥德彪之前开过饭店、做过小生意,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他业余时喜欢剪辑视频,最早会剪辑一些人文纪录片。在发现奥德彪之后,他开始爱上这个形象——他就是我啊。

“奥德彪是为了生活,要养家糊口,我们要交房贷车贷,你也停不下来,也不敢停,一天天活得跟牛马一样。”他说。

从 2023 年 4 月至今,他剪辑了近 300 条和奥德彪有关的视频,包括《人中牛马奥德彪》《奥德彪网恋遭遇小萝莉》《鬼火少年奥德彪》等,同时他也会在全天不间断直播这些素材。靠着这些视频,他收获了接近 5000 万的播放量,每月能获得 1 万多元的收入。

麻花实录剪辑的奥德彪视频

为了制作奥德彪视频,他自称已经看过不下 1000 条非洲纪录片。他从不听纪录片的配音,“听了也没用”,他靠自己的理解解说这些视频,他也从来没有记住这些人的名字,“都是奥德家族的嘛。”麻花通过文案讲故事,一条 3 分钟的视频通常需要 1000 字的解说词,他得用三四个小时构思。

广谷一字一句听完了大多数非洲纪录片。他是一名大学生,所学专业与非洲文化相关,日常会翻译这些非洲纪录片。他不喜欢“奥德彪”这个称呼,认为这是一种侮辱。“说实话我很讨厌,人家都是爹生妈养的,难道没有名字吗?纪录片里基本上都有介绍的,我觉得这就是对人的不尊重,对那些劳动者的侮辱。”

广谷翻译了《The Racing Cyclists of Burundi》,上传到视频网站的标题是《布隆迪:玩命车手》,没有在标题及简介中加上奥德彪的标签。视频的播放量刚刚突破 5 万,不及一条奥德彪剪辑视频的零头。

麻花不赞同这种说法。他不认为“奥德彪”可以用某个具体的名字来代表,“奥德彪是一种象征”。他有调侃,但那只是为了吸引人观看。他更多的是想要从中传达出穷苦受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他希望看他的视频的人能获得激励,“他的生活、他的环境都已经那样了,他还在努力,你有什么资格不去努力?”

麻花迄今最为自豪的一条视频是《人人都是奥德彪》,拥有80万播放量。他说在视频结尾说,“苦难本不需要被歌颂,但能熬过苦难的人就值得被歌颂。或许世上根本就没有奥德彪又或许人人都是奥德彪,为了生活努力奋斗的人们都可以被叫做奥德彪。”

Burundi,布隆迪

“冒险雷探长”是少数几个能准确说出奥德彪们的名字的人,也是中文互联网上为数不多亲眼见过奥德彪的人。他是一名旅游博主,在快手上拥有超过 280 万粉丝。2013 年他开始制作播出环球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持续至今。2023 年,他横跨非洲,到访了包括布隆迪在内的多个非洲国家,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等。

“他有名字,叫塔西恩·马里奇萨(Tassien Maricisa)。”雷探长说。他是从那部纪录片而不是二创剪辑视频中认识这些自行车骑手的,塔西恩是那部纪录片中最早出现的自行车骑手。

冒险雷探长在布隆迪/受访者供图

雷探长到访布隆迪也并非因为奥德彪,而是因为布隆迪的传统艺术布隆迪圣鼓。2010 年上海世博会召开时,他作为非洲文艺板块的编导,参与了布隆迪圣鼓的编排和演出,赞叹不已,一直想要寻找机会再近距离体验一次。

他在布隆迪待了一周时间,到访了布隆迪最大城市布琼布拉,驱车数百公里前往山区寻找布隆迪圣鼓。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当地人们的对待生活和命运的坚韧。“生命中有一种无形的信仰,这种信仰好像是一种使命,拉着他往前走。”

他没有专门去寻找那些奥德彪,事实上马路边上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他品尝过那些青色的香蕉,味道大多不怎么样,“没有味道,只有涩味。”事实上布隆迪的不少香蕉是经济作物,被用作酿酒,他们国家盛产香蕉啤酒。不过当他在当地五星级酒店的餐厅时,吃到的香蕉大多味道甘甜。

雷探长记得的塔西恩·马里奇萨接受采访时(2014 年)不过 22 岁,但已经拥有了两个孩子。塔西恩从未上过学,做过的唯一工作就是骑自行车。这项工作劳累且辛苦,但他也没有想过更换工作,因为无法找到比这更轻松的活计。

“干这一行怎么可能存得下来钱,不过刚好能维持自己和一家人的生活而已。”塔西恩对着镜头说,“没有更多的余钱了,我连新裤子都买不起。我不是做白日梦的人,不过做这份工作真的没有任何前途。”

“他们就是普通的自行车运输司机,只不过运输工具比较原始,是自行车。”在布隆迪工作的中国人高达对“山上”说,这项工作在当地十分常见,可以理解为摩的司机+外卖员的结合体。

自行车在当地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一般只要不是赤贫家庭,都会配备自行车。“国内的凤凰牌自行车在这边能见到,但是我觉得很多都是九手车。”这些自行车漂洋过海来到非洲,往往已经锈迹斑斑,质量不佳。

他们的日常就是穿梭于各个省市村镇之间,接一些散货或者固定的客源。“就我的观察而言,基本上是日结工资,没活的时候会举债,等拿到钱了再把债款还清,可以说是千千万万每日为糊口操劳的普通人之一。”

用自行车驮运货物的布隆迪人/受访者供图

受伤非常常见。高达介绍,布隆迪属于多山国家,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通往往都是盘山公路,多为两车道,十分狭窄,且因为缺乏保养,路面坑洼较多。路旁常常是山沟,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事故。

许多自行车手们为了节省体力,往往会在上坡时抓住过路的卡车后斗。但这样很容易翻车受伤。高达说,许多自行车手在摔伤后,往往会因为囊中羞涩而放弃治疗,实在无法硬撑下去才会去医院就医。

“去医院也会优先选择国际组织的人道主义医院进行免费治疗(其中就包括我们的中国援布隆迪医疗队)。之前就有过上报案例,说接诊过骑自行车摔伤,伤口白骨都露出来了才来治疗的患者。”高达说。

奥德彪14793,奥德彪87441,奥德彪56679

“中国人对于贫穷的记忆已经逐渐淡去了。”高达对“山上”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难免会忍不住回过头来看看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景象,“奥德彪正好踩中了人们对未知国家文化的好奇、以及人们富足以后对弱者的一种自发的上位式怜悯。”

“奥德彪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名字,或者说他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他更像是一个‘外号’,一个群体的代名词。”

社交媒体上有大量以奥德彪作为用户名的人,包括一位二手车商、一位房产中介、一家菜刀工厂以及一位直播徒步西藏的网红,还有更多可能只是单纯喜欢这个名字的普通人。

江西赣州的一家物流公司今年 3 月注册了“奥德彪配送”,主营业务为同城大件物流配送。在这个名为“奥德彪配送”的小程序上,司机的默认名字都是奥德彪,名字末尾以数字区隔,奥德彪 14793,奥德彪 87441,奥德彪 56679。

小程序奥德彪配送

几位和“山上”聊了聊的奥德彪爱好者都说,一开始他们只是猎奇,带有一种对异域贫困的好奇,再之后是共情,他们开始认为奥德彪就是自己。

“奥德彪是一种现象,有流量、有喜感、有励志,底层人民有共情。”一个用户名为“工厂奥德彪”的人说。他理解的奥德彪是“努力”,“知道创造不了多大价值,也要拼命努力。”

“奥德彪二手车”从两年前就开始在互联网上观看关于奥德彪的视频。他说,“奥德彪从来就不是某个人名,一开始只是指代为了生活努力奋斗、条件艰苦的非洲黑人,后来衍生为所有条件不好、又必须努力的人。”

奥德彪二手车在武汉经营一家二手车行,所卖车辆大多是使用了七八年、行驶里程接近 10 万公里的便宜车型,最贵不过三四万。他觉得自己和拉香蕉的奥德彪没什么区别,都是一样的。

线下获客难,他开始在不同的平台以“奥德彪二手车”的账号获客。但奥德彪基本上没有为他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帮助其实很小,更多的是自嗨,自己觉得开心就行了。”

在长沙开图文设计店的李耀今年 5 月初才关注到奥德彪,他觉得奥德彪是一种“精神符号”。拉香蕉也是符号之一,“比如我现在干的是设计,干设计也等于拉香蕉嘛。”

李耀今年 27 岁,他初中辍学,“十三四岁就进入社会了”,后来他自学 PS 开了一家图文设计店,日常帮助制作一些广告牌、招聘海报或者餐馆菜单之类的。他的设计大多是免费的,收入来自于制作物料。他说自己做的不是设计,只能说是排版。“我们毕竟不是系统学过,只能处理一些比较低端的这种东西。”

五一之后,李耀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奥德彪的语录视频。那些语录大多是他从各处搜集而来的,比如在短视频平台上流行的“来人世间走一趟失望文案”,选取特点是“要比较符合当下人们 emo 的感觉”。

他发布的第一条奥德彪语录视频就收获了超过 400 万的播放量。他认为这是因为文案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很有成就感。这条视频的文案是:宁拉 300 斤的蕉,也不碰 37 度的手。李耀没结婚,他对婚姻感到恐惧,更多是经济层面上的,“尤其是小孩,你假如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你生下来是不对的,或者不一定是好的。”

李耀的短视频账号

几条视频大火之后,他给自己的账号挂上了带货链接,卖香蕉。但截至当天,“卖不掉呀,一单都没有。”他在访谈最后说,热爱生活,热爱工作,拒绝焦虑,做一个向上的奥德彪,“加油呀~”

5 月 21 日半夜,奥德彪二手车开始在社交平台上直播卖二手车。直播间的简介写着,“我是奥德彪,以前拉香蕉,现在在武汉卖二手车。”他同时在好几个平台直播,直播间的在线人数都没有突破两位数。

《Hot Roads-The World's Most Dangerous Roads》的其中一集拍摄了中国四川到拉萨的川藏公路,记录了卡车司机们如何在这段中国最险峻的公路上穿行,他们躲避山体滑坡、悬崖与死亡,一路艰险。没有人将这些中国司机们剪辑成奥德彪发布在网络上。

(文中受访者高达、李耀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山上(ID:shanshang_0),作者:薛星星,编辑:王彬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