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品牌销量在华受挫,转至东盟或将继续“被压制”
科技
科技 > 车研所 > 正文

日系品牌销量在华受挫,转至东盟或将继续“被压制”

编辑丨杨 果

排版丨杨 朔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厮杀正激烈的时候,海外汽车市场暗流之下也在酝酿着变化。

“随着中国电动汽车在东南亚的崛起,日本打算联合东盟制定首个在该地区的汽车生产、销售联合战略。”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双方计划以2035年为节点制定中期战略。

中国电动车制造商近年来加大在东南亚的投资,而继在中国市场日系车企遭遇“滑铁卢”后,中国车企在东南亚市场的迅速成长,也让日本车企不得不谨慎对待。

▍“蚕食”日系车市场

随着比亚迪、上汽集团等中企强化在东盟多国的影响力,日企越来越需要政府介入,制定联合策略。

作为后入局的中国车企率先展开了攻势,比亚迪、哪吒、长城等厂商直接在泰国投资建厂。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把汽车的价格降下来。按照泰国现行政策,在本土建厂的电动车企,每辆车最高可获得15万泰铢补贴,商品税也从原来的8%降至2%。同时基于泰国在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优势,非常容易将市场向周边地区辐射。

图片

图片来源:比亚迪

以泰国市场为例,几年前,泰国汽车市场依旧由日系车占据绝对地位,市场份额最高峰的时候达到了九成,形成了垄断。但去年日系车市场份额掉到了74%,仅仅两年时间就降了16%,而且下降的势头还在继续。这些下降的市场份额,大部分被中国汽车抢走,特别是新能源汽车。

2023年,中国车企在泰国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11%,一年时间就提升了2.2倍。其中比亚迪2023年在泰国电动车市场占了4成份额,包括MG名爵和长城汽车在内,泰国销售的电动车当中有85%来自中国。

图片

图片来源:欧拉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在2023中国-东盟新兴产业论坛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分论坛上指出,东盟是中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地,也是中国对外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去年,中国全年出口汽车近500万辆,超越日本,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日经新闻也在报道中称,目前比亚迪等进驻东盟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日本与东盟在政府层面上制定共同战略的必要性增强。

▍中系产业链进驻东盟

中国电动车的东南亚攻势,也与当地政府抓住产业升级的机会密切相关。泰国作为一个传统汽车制造大国,也不想在这一波汽车电气化转型中“掉队”。

此前,日本车企只是把泰国定位于一个“组装厂”,关键材料和零部件则一直由进口CKD形式,使得泰国本地并没有基础产业链,泰国虽然跻身全球汽车制造TOP10,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廉价工人。

图片

图片来源:上汽名爵

而中国电动车企业的落地,让泰国具备了在产业升级中分一杯羹的可能性。目前,除了在泰国建设整车生产工厂外,泰国BOI(投资促进委员会)此前公布,在泰国政府的大力引进,以及优惠措施的勾引下,中国的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因湃电池、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蜂巢能源等7大电池巨头,都纷纷表示对来泰投资很感兴趣。

在今年,至少有两家中国电池巨头,将落地泰国,带来超过300亿泰铢的投资。此前,奇瑞也获得BOI批准,将在泰国建立大型生产基地,成为又一个杀入泰国的中国新能源势力。

印尼也在紧跟电动化趋势,2021年以来,印尼出台了一些纯电动汽车发展鼓励政策,其中包含本地化率达到40%以后的税收减免优惠等等。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由于有不少镍矿(制造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印尼希望把自己打造成全球电动车生产中心。尽管目前日本汽车品牌还在印尼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国人的电动车攻势正在展开。除了五菱之外,奇瑞、长城也在布局印尼,相关如蜂巢电池等也在积极回应印尼政府,预计将在其建设电动车产业链。

整个中系电动车的产业链,将在东盟铺开。

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经历证明,丢掉市场份额的最大原因,就是失去了创新主导权。以目前的日系车企来说,由于转型的缓慢以及路线摇摆,导致日本车企拿不出能匹配现阶段中国车企的技术和产品。

在转型电动化的进程当中,失去创新主导权之后,紧随其后的就是失去市场主导权。日系车在中国市场已经“被压制”,同样的事情也正在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发生。

尽管未来尚无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东盟这片看似稳固的传统日系车王国中,一股中国力量正在酝酿爆发前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