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科技成果从“装饰品”变成“新产品”
科技
科技 > 传媒 > 正文

将科技成果从“装饰品”变成“新产品”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技术供给端和市场需求端共同发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显著,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效能不足,科技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20%-30%,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60%-70%。让科技成果走出“围墙”、走向市场,实现科研单位、企业、市场、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是摆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一道难题。科技成果产业化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之间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出于对国有资产流失责任的担忧,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仍普遍存在“不愿决策”“不敢转化”的情形。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定位和对于科研人员的考评更偏向于科学技术理论的探究,论文、奖项、职称仍是大多数科研人员的追求,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驱动力不足。

其次,缺乏兼具科研水平与市场意识的创新创业人才。技术变为产品很重要的一点是,在研发阶段,需要研发人员或者技术转移经理人具有强烈的商品意识和敏锐的市场能力。然而在现实中,研发人员经常出于研究兴趣或者为了追踪研发热点开展研究,缺少“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意识,结果容易导致为创新而创新,很少为了研发一个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而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在进入市场前期,研发人员必须了解技术本身的复杂程度,以及自己所处行业的技术的创新周期,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和技术转化方式。然而,具有以上所述市场观念和创业家精神的科研技术人才少之又少。

再次,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机构和科技投资平台缺位。一项孤立的技术产品,很难获得市场支持,需要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机构进行培育,更需要多元化的资金支持和市场合作。现实中,我国专业化、高水平的科技服务机构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员队伍或机构能力薄弱,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对硬科技的前瞻判断以及投后管理能力还严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的良性循环不足,难以促成先进技术、资本、市场资源的有效整合。

科技创新成果如何从实验室的橱柜里走出来?如何将科技成果从高校的“装饰品”变成落地的新产品?借鉴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积累的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树立正确理念,转变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模式。树立“把科技创新当行业、把技术发明当商品”的理念,秉承高效地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使命,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模式应该由传统“线性模式”迈向“巴斯德象限”模式,即应用端口需求牵引未来的基础研究方向。科研创新团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应在团队结构、协同创新创业、运行机制等方面做出创新:团队结构方面,既需要以高校科研团队为基础开展基础理论以及相关专利技术的研究,又需要强有力的科研院所和研发中心协同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试验;协同创新创业方面,以企业及科研机构为核心,聚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投入资源多样化,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运行机制方面,采用“企业化运作”和“非营利机构管理”模式,使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科研评价机制等更趋于市场化。完善“产业技术孵化器-创业加速器-产业集群”的链条,实现从1到10,从10到100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

二是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改革。1980年,美国出台《拜杜法案》,规定大学对政府资助所得的研发成果拥有知识产权,可以授权企业进行技术转移,大大调动了大学和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我国应该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建设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宽松制度环境。一方面,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陕西、广东、四川、北京等多个地区出台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政策,从管理部门、管理流程、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区别于现有其他国有资产管理。各地区要积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的特色方案,创新具体可落地的做法,要推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相关制度的施行范围,重点明确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和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允许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结余出资成果转化。鼓励以现金出资方式入股科技型企业,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激发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服务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专业机构。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OTL)致力于将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资产转换成商业化机会,为硅谷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其专业化的工作团队、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创新创业生态圈值得借鉴。一方面,应基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痛点,吸聚对应孵化服务领域人才。引进培育高水平技术经理人,加强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辅助科研技术在商业方向的价值评估、市场定位、产品孵化和运营推广等工作,打通从原理性样机到工程化样机再到商业化产品的转化之路。另一方面,完善成果转化链条,探索构建大学科技园特色投融资体系,弥补民间资本对早中期、非盈利但具有成长性项目资金投入的缺失。同时,完善科技服务人才队伍的薪酬激励机制,满足科技服务行业复合型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

科技成果不能成了“沉睡的资本”,政产学研各方要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从而才能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惠及社会、造福社会。(上海市欧美同学会资助的研究成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