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去世,留下一条真理:心态决定命运
科技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稻盛和夫去世,留下一条真理:心态决定命运

作者|周超臣

头图|视觉中国

8月30日,据日本共同社报道,著名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京都的家中因衰老而去世,享年90岁,具体逝世时间为2022年8月24日上午8时25分。

稻盛和夫被誉为“经营之圣”“人生之师”,1932年1月21日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县鹿儿岛市,有6个兄弟姐妹,生活清贫。大学毕业后,稻盛和夫成了一名普通的技术员,从事精密陶瓷的研发工作,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一味抱怨社会也无济于事,应该相信自己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满怀希望地努力生活。”

于是,他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结果,稻盛和夫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商业化成功,并在他人的帮助下,27岁(1959年)时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日本京瓷株式会社),又于52岁(1984年)时创办第二电信株式会社(现名KDDI),并且这两家企业都进入了世界500强。稻盛和夫也成为唯一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企业家。

2010年,78岁高龄、潜心钻研佛法的稻盛和夫临危受命,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会长,对日航进行破产重整,仅仅400多天,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创造了日航历史上空前的1884亿日元的利润,而从前一年的亏损额约为1800亿日元。

稻盛和夫曾在他的自传中说:“人生就是如此的波澜万丈,永远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既会有令人羡慕的幸运降临,也会遭遇始料未及的失败和考验。然而,决定人生的并非好运或厄运,而是我们心灵的状态。越是艰难困苦,越不能丧失美好的希望;而在成功时,不可忘记感谢之心、谦虚之心;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从自己当下能做的事开始,聚精会神,全力以赴。人只要有这种心态,任何时候都可以重振旗鼓。

在商业的巨大成功,也让稻盛和夫这些年在国内备受推崇。作为传授经营理念的道场,稻盛和夫创办了“盛和塾”,至今近40年,从日本扩展到中国、巴西、美国等国家,塾生人数超过13000人。

通过盛和塾,稻盛和夫不断向年轻的经营者们讲述、传授他的经验和思想,传授经营哲学和具体经营方法,这里面包括著名的阿米巴经营、经营十二条、六项精进等。

阿米巴经营

所谓阿米巴经营,简言之就是把组织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团体,通过独立核算制加以运作,在公司内部培养具备经营者意识的领导,实现全体员工参与经营的全员参与型经营。

阿米巴经营大致有以下三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确立与市场挂钩的部门核算制度”;

第二个目的是“培养具有经营者意识的人才”;

第三个目的是“实现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经营”。

稻盛和夫善意提醒那些试图照搬阿米巴经营手法的企业:仅仅模仿阿米巴经营的做法,并不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阿米巴经营以经营哲学为基础,是与公司运作的各项制度息息相关的整体经营管理系统。确立与市场挂钩的部门核算制度,培养具有经营者意识的人才,实现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经营。

经营十二条

明确事业的目的和意义

设立具体的目标

胸中怀有强烈的愿望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

定价即经营

经营取决于坚强的意志

燃烧的斗魂

临事有勇

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以关怀之心,诚实处事

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稻盛和夫表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企业经营的要诀、原理原则都一样,不会因为国家、地区的不同而不同。“经营十二条”,立足于“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最基本的观点之上,“所以我认为它超越国境、超越民族、超越语言差别,普遍适用。”

六项精进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要谦虚,不要骄傲

要每天反省

活着,就要感谢

积善行,思利他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为了能够将稻盛和夫的理论与我们所处的现实结合起来,虎嗅摘录了其著作《活法》的几个章节,希望帮助各位度过眼下的难关,对你有所疗愈或开悟。

混乱的时代中追问人生的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安宁的时代,世道混迷,看不清前途。物质是富裕的,精神却很空虚;衣食是丰足的,礼义却很欠缺;行动是自由的,感觉却很闭塞;只要肯努力,什么都能得到,什么都能做成,但人们却消极悲观,有人甚至犯罪或搞出丑闻。

一种压抑的气氛弥漫于整个社会,这是为什么?因为许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因为缺乏明确的价值观,才导致了今日社会的混乱——抱有这种观点的人不止我一个。

针对这种现状,最紧要的就是要提出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必须从正面来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确立一种“哲学”,作为我们人生的指针。所谓“哲学”也可以称之为理念或者思想等等。

有人认为,提出并解决这样的问题,好比向沙漠撒水徒劳无益,好比在激流中打桩困难无比,但我却相信,直截了当地、单纯明快地提出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鄙视劳动、热衷投机的世风之中。

如果不从根本的价值观上思考和解决问题,社会必将愈加动荡,未来必将愈加混沌——抱有这种深切的危机感、焦躁感的人也不止我一个。

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炼灵魂

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在哪里?对于这个人生最基本的问题,我认为必须从正面回答。我的答案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

人生在世,为欲所迷,为欲所困,可以说是我们人这种动物的本性。如果放任这种本性,我们就会无止境地追求财富、地位和名誉,就会沉湎于享乐。

当然,生活需要丰衣足食,自由活动需要相应的资金,希望立身出世也是进步的动力,这些都不应一概否定。

然而,上述一切只能限于现世,再多也不能带往来世,今世的事情必须在今世清算完结。

如果说人生有不灭之物,那就是“灵魂”。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你在今世所创造的地位、名誉、财产就得统统放弃,只能带着你的“灵魂”开始新的征程。

因此,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何来到这世上?”我会毫不含糊地回答:“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我们降临俗世,经受各种风浪的冲击,尝尽人间的苦乐,或幸福或悲伤,一直到呼吸停止之前,我们都不懈地、顽强地努力奋斗。这个人生的过程本身,就像磨炼灵魂的砂纸,人们在磨炼中提升心性,涵养精神,带着比降生时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人世。我认为这就是人生的目的,除此之外,人生再无别的目的。

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每一天都付出真挚的努力、不懈的工作、扎实的行动、诚恳的修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体现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时我们甚至怨恨神佛,为什么只让我经历那么多的苦难?但正是这些苦难才能磨炼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人格。把苦难看作考验、看作机会,我们需要这样来思考问题。

能够把考验看作机会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

所谓“现世”,是上苍赐予我们提升心性的一段时间,是上苍赐予我们磨炼灵魂的一个场所。人活着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提升心性,磨炼灵魂。简单地说,就是这样。

心态决定命运

谢天谢地,我的肺结核总算治愈了,可以回校读书了。然而,失败挫折与我的缘分仍然未断。考大学第一报考志愿没考上,只好进了一所地方大学。虽然大学学习成绩优秀,但毕业时,正逢朝鲜战争结束,由于战时特需而带动的经济景气告一段落,经济陷入萧条。我没有背景,没有门路,就职考试屡试不中。我们这些地方新办大学的毕业生,有时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我不禁诅咒世道不公,感叹自己命运不济。

我这个人为什么就这么命苦呢?买彩票,前后的号码都中奖,单单我的不中。反正再努力也是徒劳,我的心渐渐向坏处倾斜。前面已提到,我练过空手道,学了一点本事,不如干脆参加黑社会吧!之后我曾在闹市区一家黑社会组织门前徘徊。

最终,在一位大学教授的帮助下,我总算进了京都一家生产绝缘瓷瓶的工厂。进去后才知道这家企业非常破旧而且面临倒闭,工资迟发是家常便饭,而经营者一族还内斗不断。

好不容易进入的公司却是这种状态,和我同期进去的几位大学生一见面就发牢骚,每天商量的就是何时辞职。不久他们找到了新的工作,相继辞职而去,最后只剩下我孤家寡人。

人是很奇怪的,一旦被逼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反倒想开了,轻松了。既然怨天尤人无济于事,不如将心境来个180度大转变,干脆把精力投入工作,全身心沉浸于研究吧。于是我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逼迫自己天天专心做实验。

作为心境变化的反映,研究成果也开始显现。看到好成果上司就表扬我,这促使我更加投入,于是又产生了更好的结果。由此进入了良性循环。

这样,我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在日本首次合成并开发成功了一种新型陶瓷材料,用在电视机显像管的电子枪上,那时电视机还刚刚开始普及。

周围的人开始对我刮目相看。我感到了工作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至于工资迟付的问题也已经不再介意。这一阶段我掌握和积累的技术以及取得的业绩,成为我后来创办京瓷公司的重要资本。

在改变自己心态的瞬间,人生就出现了转机。此前的恶性循环被切断,良性循环开始了。在这个经验中,我明白了一个真理,就是人的命运绝不是天定的,它不是在事先铺设好的轨道上运行的,根据我们自己的意志,命运既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

就是说,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心制造出来的,这是一条根本性的原理。经过各种挫折和曲折,我终于明白了这个贯穿于人生的真理,这一真理刻进了我的心底。

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明白了自己的命运由自己的双手开拓,即使是这样的智者,他们的幸与不幸,人生的低谷与高峰,毫无例外,也是由他们自己的“心相”招致的。自己撒下的种子,必定会在自己身上开花结果。

不错,命运这东西,在我们的人生中俨然存在,但是它不是人力无法抗拒的“宿命”。命运可以随着我们心态的改变而改变。唯一能改变命运的就是我们的心,人生由自己创造。这层意思在东方思想里用“立命”这个词来表达。

思想是画笔,人生是画布,人的思想不同,人生的画卷也不同。改变你的心态,你人生的色彩可以绚烂夺目。

人生和经营的原理原则以单纯为好

我们往往有一种倾向,就是将事物考虑得过于复杂。但是,事物的本质其实极为单纯。乍看很复杂的事物,不过是若干简单事物的组合。人类的遗传基因,由多达三十亿个碱基对排列构成,但是表达基因的密码种类仅有四个。

真理之布由一根纱线织成。因此,把事情看得越单纯,就越接近真实,也就是越接近真理。抓住复杂现象背后单纯的本质,这样一种思考方式极为重要。

这可称为一条人生法则,这个法则同样适用于经营。人生与经营,根本的原理原则相同,而且单纯至极。常有人问我经营的窍门或秘诀,当我说出惯常的见解,他们不禁露出诧异的神情。那么简单的道理,他们也知道,但是用这么朴实的思想就可以经营好企业,他们觉得难以置信。

我27岁创建京瓷时,作为陶瓷工程师,我多少有了些经历,但对于企业经营,却缺乏知识和经验。然而,企业里各种问题、需作决定的各种事项接踵而来,我是负责人,每个问题、每个事项,如何应对,如何解决,最终决定必须由我来做。营销的事情,财务的事情,即使自己不懂的事情,都必须迅速做出决断。

即使是些小的问题,哪怕有一个判断失误,对于一个刚刚成立的小公司来说,也关系到它能否存续。然而,技术员出身的我却没有做这类判断所必备的知识。因为缺乏经验,“过去曾那样做过,现在这样做就行”,连这样依据经验进行的判断,我也做不到。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好呢?我很苦恼。左思右想,我想到了“原理原则”,所谓“原理原则”,用极其单纯的一句话表达,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就用它作为判断基准,依照这一基准,将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始终

要正直,不撒谎,不贪婪,不给人添乱,待人要亲切……这些在孩童时代,父母和老师就教导的、作为人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我们在人生历程中自然就会懂的、“理所当然”的规范。遵循这一原则规范去经营企业就行了。

作为人,是正确还是错误,是好还是坏,是可做还是不可做,这些制约人们行为的道德和伦理,应该原封不动照搬过来,当作经营企业的指针和判断事物的基准。

经营也是人做的、以他人为对象的一种活动,因此在经营活动中,什么是该做的事,什么是不该做的事,这种判断也不能偏离作为人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人生也好,经营也好,应该遵照同样的原理原则。只要遵守这些原理原则,就不会犯大错误——我的想法就这么单纯。

正因为如此,才不会困惑,才能堂堂正正展开经营活动,这也与其后的成功相连。

磨砺心志的“六项精进”

当然,不仅领导者需要磨炼心志、提升心性,所有的人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不仅要机敏,而且要正直;不仅要提高能力,而且要塑造人格。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我们的人生无非就是提升人性、提升心志的过程。

那么,所谓提升心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不难,这并不是指要达到参悟的境界。我想,带着比呱呱落地时稍稍美好的心灵告别人世,这就够了。

死亡时的灵魂比出生时略有进步,就是心灵稍经磨炼的状态。抑制自我放纵的情感,让心灵宁静,让关爱之心萌芽,让利他之心滋长,哪怕是一点点。让我们与生俱来的灵魂向美好的方向变化,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目的。

诚然,相对于浩瀚宇宙的历史长河,我们的人生不过是一闪而过。但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稍纵即逝的人生中,我们的灵魂在终结时的价值必须高于降生时的价值,这才是我们生存的意义和目的。这是我的人生观。进一步说,朝这个方向努力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人的高贵,就揭示了人生的本质。

饱尝苦痛、伤悲、烦恼,一边挣扎,一边又感受生命的喜悦和乐趣,体味人生的幸福。人生的戏剧一幕一幕展开,在一去不复返的现世中我们拼命地努力。

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人生体验,像砂纸一样砥砺我们的心志。人生谢幕时的灵魂只要能比开幕之初高尚一点点,我们就算活出了价值,就算不虚此生。

那么怎样才能磨炼心志、净化灵魂呢?方法、途径各种各样。好比登上山顶可从360度任何一个方向出发、有无数条路径。

我从自己的经验中归纳出如下的“六项精进”,作为磨炼心志的指针,我认为十分重要,并向周围的人介绍。

①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努力钻研,比谁都刻苦。而且锲而不舍,持续不断,精益求精。有闲工夫发牢骚,不如前进一步,哪怕只是一寸,努力向上提升。

②谦虚戒骄

“谦受益”是中国的古话,意思是谦虚之心唤来幸福,还能净化灵魂。

③天天反省

每天检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不是自私自利,有没有卑怯的举止,自我反省,有错即改。

④活着就要感谢

活着就已经是幸福,培育感恩之心,滴水之恩也不忘相报。

⑤积善行、思利他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行善利他,言行之间留意关爱别人。行善积德有好报。

⑥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不要老是忿忿不平,不要让忧愁支配自己的情绪,不要烦恼焦躁。为此,要全力以赴、全神贯注投入工作,以免事后懊悔。

我经常将这“六项精进”挂在嘴上,提醒自己实行。虽然字面上平凡之极,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必须一点一滴去实践,融入每天的生活之中。不是把这些道理当成摆设,关键是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

利他本来就是经商的原点

在弱肉强食的商业世界里,我频繁地将“利他”“爱”“同情”等话语挂在嘴上,尽说些“好听的话”,于是就有人质疑,在这些甜言蜜语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目的。但是,我压根儿没有利用花言巧语谋取私利的企图,我不过是把自己的信仰如实表达出来,并且自己坚持认真实践而已。

回顾历史就能明白,资本主义起源于基督教社会,特别是其中伦理严格的新教社会。初期资本主义的旗手都是虔诚的新教徒。根据马克斯·韦伯的观点,这些新教徒贯彻基督教的“爱周围的人”,遵循严格的伦理规范,尊重劳动,把通过产业活动获得的利润用于社会发展。

因此,他们以任何人看来都是光明正大的方法追求利润,而且,获取利润的最终目的,归根到底是贡献于社会。

换句话说,为世人为社会的利他精神——不是谋取私利,而是追求公益之心——成为初期资本主义的伦理规范。

对内,他们以严格的伦理约束自己,对外,他们贯彻利他的精神,把这两者看作自己理所当然的义务。这样做的结果,就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思想家石田梅岩也提出了相同的主张。当时日本的商业资本主义正处于勃兴期,而在历来的身份等级制度中,商人的地位最低,社会风气把商业行为看得很卑下。

这时梅岩提出:“商人的利润等同武士的俸禄”。商人获利和武士食禄具有同样的正当性,绝不是什么可耻的行为。梅岩的观点激励了许多背后受人鄙视的商人。

但是,梅岩又说:“求利有道。”追求利润绝不是罪恶,但其方法必须符合为人之道。不是为了赚钱就可以为所欲为,获取利润必须通过人间正道。他强调了商业行为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真正的商人应考虑人我双赢”——这是梅岩的话。意思是商人从商的极致就是让对方得利、自己也获利。就是说,这中间包含了“自利利他”的精髓。

利润只是受委托临时保管,最终需要贡献于社会

京瓷的经营理念是:“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企业经营的目的,首先是保障员工的生活和幸福。但如果仅仅是这一个目的,那么就会陷入只为自己一个企业谋利的本位主义。企业是社会公器,还必须为社会、为世人承担责任和义务。

因此,在经营理念中加进了后面一句。这一句表达了经营理念从利己扩展到了利他。

创业后不久,我就意识到这一经营的大义。几年后,企业的基础已经稳固,我把年终奖金分发到每个员工的手里。然后我提议,大家能否拿出奖金的一部分用于社会捐赠。全体员工都拿出一点钱,公司再拿出同额的资金,捐献给过年买不起年糕的穷人。

员工们都表示赞同,爽快地捐出部分奖金。这就是京瓷开展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的开端。这一精神贯彻至今,从未改变。

就是说,京瓷创业后不久,全体员工就实践利他的精神,从自己汗水的结晶中拿出一部分,不分多寡,用来与他人分享,为社会出力。

“为世人为社会尽力,是作为人最高尚的行为。”出于这一信念,我个人在1985年创立了“京都奖”。从我所持的京瓷股票和现金中拨出200亿日元,设立了稻盛财团,遴选在尖端技术、基础科学和思想艺术领域做出优异成绩和卓越贡献的人,彰显其功绩。京都奖及其宗旨受到了广泛好评,现在已成为可与诺贝尔奖相媲美的国际性奖项。

京瓷迅猛发展,我的资产也水涨船高。但是这资产来自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努力,我无权将它私有化。社会赐予的财富,或者说社会暂时委托我保管的财产,必须回馈社会,为社会服务——这是设立京都奖的初衷,京都奖是向社会报恩,同时,也是我利他哲学的具体实践。

这样的慈善事业受到好评,2003年我荣获卡耐基协会授予的“安德鲁·卡耐基博爱奖”。历届获奖者中,有比尔·盖茨、乔治·索罗斯、特德·塔纳等世界著名的慈善家。作为日本人,我第一个获此殊荣,在颁奖仪式的致辞中,我说:

“我只是一个拼命工作的人,创建了京瓷和KDDI两家企业,所幸的是,企业的发展超乎预想,我也获得了始料未及的巨大财产。安德鲁·卡耐基先生说:‘个人的财富应该用于社会公益。’对此,我高度认同。我自己也一贯持有同样的信念,上天赐予的财富应该用于为社会为世人服务,所以我积极从事各种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

前文提到“求利有道”,我想还要讲“散财有道”。赚钱不易,用钱更难。以利他精神赚来的钱,也要用利他精神花出去。这样才能“正确散财”,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以德为本的人格教育刻不容缓

为什么我们会失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呢?为什么我们会遗忘关爱之心、利他之心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大人没有教育孩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六十多年(虎嗅注:现在已经过去77年),可以说,这一代日本人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道德教育。我受过战前教育,对这个问题深有体会。

过分强调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结果变成放任自流。只给自由,但与自由结对成双的义务,却几乎不教。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参与社会生活的最低限度的规则,我们都严重地忽略了。

自古以来,传授这种生活指南、人生哲学,依靠的是宗教。以佛教、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教义,成为人们在生活中遵循的道德规范。

在背后干坏事也逃不过神佛的法眼,必将遭受报应;暗中行善神佛也不会忽视——这样的观念来自于信仰。这种信仰促使人们不能不思考:“作为人,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但是,近代的日本,随着科学文明的发达,宗教遭到打击,连如何做人的道德、伦理、哲学也逐渐为人们所淡忘。

哲学家梅原猛先生说:“道德沦丧的根源在于宗教的缺失。”我完全赞成。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社会,从战前以国家神道为核心的思想统治,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把道德和伦理排除在外。

近来,社会在提倡“综合教育”,但以道德为中心的人格教育却依然不见动静。加上过分强调所谓“个性教育”,而做人最起码的规矩,最基本的道德,却无人问津。连幼儿园也在标榜“自由教育”,对身心尚未发育的幼儿的行为放任不管。这样的话,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前,连学习如何做人的机会也没有。

在身心成长的少年期,必须让孩子们学习“作为人应该如何去生活?”给他们慢慢地、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的机会。

另外,学校还应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职业观”。

现在的日本已经形成了一个学历社会,只根据学习成绩的优劣将学生区别对待。成绩优秀者可以进入政府机关或者大企业,受到好评。而手脚灵巧,或善于待人接物,这些学业之外的特长都被置之脑后。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年轻人的劳动观。

为了纠正这种倾向,从小学生开始,就要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社会上有各种职业,每个领域内都有许多人在辛勤劳动,这才构成了整个社会,人们才能过正常的生活。这样,如果有孩子想当理发师,那么该上什么学校,该考什么证照,这类实用性知识也应传授,这就是职业教育。

前章中提到过神社的木匠师傅,但不限于木匠师傅,做家具的手艺人、裁缝师傅或者农民、渔夫,无论何种职业,只要认真工作,全力以赴,就能磨炼心志,提升人格。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这也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最后附上2008年稻盛和夫与马云的对谈(节选自《稻盛和夫如是说》,《日经商业》2008年11月10日),当年全世界正遭遇一场空前的金融危机,或对当下有同样的借鉴意义。

稻盛:当下这场金融危机,我认为是自然或者是神灵对人类的惩戒,他们要求人类进行猛烈的反省。“希望更加富裕、更加便利”——人类的这种欲望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构筑了近代的文明社会。

然而这种欲望的膨胀会带来什么结果呢?“月盈则亏”,这是天理。欲望过分膨胀,太满就会亏,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了向人类证明这个真理,危机降临了。

今天的危机教育我们应该懂得“知足”,应该学会谦虚。当今的社会现象提醒我们,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马云:我与稻盛先生的想法不谋而合。从去年开始我就有一种感觉:人很容易健忘。人们经历了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经历了2001~2002年的网络泡沫的破裂,但到了去年这个时候,这样的教训人们已经遗忘殆尽。我周围许多人的话题尽是“钱赚了多少倍,投资股票获了多少利”等,我对这种反常的状况抱有强烈的危机感。我从去年年底就告诫我的员工“严冬就要来临”“要为过冬做好储备”。

稻盛:马先生向全体员工发出一份电子邮件,题为“冬天的使命”。我有幸拜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不仅向员工们敲响了警钟,告诉大家“冬天要来了”,而且要求大家做好思想准备,并谈到了应对的方法。

马云:人在本质上具备善、恶两个侧面,人总会追求灵魂的纯洁与善良,但恶的一面又会时时冒出。正如稻盛先生所言,自私的欲望使人疯狂。

今天的世界正直面空前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但是,越是面临危机,企业家越应该冷静,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真正优秀的企业就应该将危机变成机会。

我今年44岁(虎嗅注:2022年9月10日将58岁),有幸经历这次百年一遇的危机,我想,与其说这是灾难,不如说作为经营者,我们获得了测试自身实力的一次难得的机会,对待危机应该有这样乐观的思考。经过往后几年的努力,度过了严酷的冬天,我相信阿里巴巴将会有更大的、飞跃性的发展。

稻盛:凡是优秀的企业,都会把萧条看作再次成长的机会,把萧条当作一种食粮,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京瓷创办近50年来,我就用这种思想经营企业。

刚才讲到了“谦虚经营”。另外还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储备”。企业储备了多少现金,能够承受多长、多重的萧条的打击,在萧条中有无实力抓住新的机会,重要的就是有无足够的“储备”。

然而,现代资本主义的中心——美国华尔街的先生们却不喜欢我的经营思想,因为我储备了大量的现金和存款(笑)。

他们认为企业拥有大量现金对股东而言并非好事,他们希望以钱生钱,让金钱更多地获利。

他们看重ROE(自有资本利润率),就是说相对于自有资金而言产生了多少利润。用这个指标来考核,就要减少现金存款、减少自有资本,这样来提高股东的收益率。

但是,企业过于“瘦身”就无力承受危机,没有储备也无法抓住再发展的机会。要把萧条、把危机变成机会,就必须在平时不断增加储备,经营企业应该脚踏实地。

马云:同投资家打交道也不是我的强项。阿里巴巴自创业以来一直贯彻“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经营原则。

作为企业家,我们必须看到客户和股东不注意的事物,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我平时经常考虑的是,有什么灾难可能会降临,什么东西可能会击垮我们。同时,在经济景气时注重储备,在经济不好时进行投资,而要做到这一点确实需要有丰厚的现金储备。

中国有句话叫“阳光底下修屋顶”,就是说屋顶必须在晴天认真修好,等到下雨时再修就为时过晚了。阿里巴巴的服务对象以中小企业为主,现在已拥有2000多万家法人客户。我们不仅自己要生存,还必须帮助中小企业生存发展,这是我工作的重心,也是作为企业家最大的乐趣。

稻盛:我从制造、销售电子零部件起步,一开始就置身于所谓“实体经济”领域。另外,24年前,为了参与日本通信信息产业的变革,我创建了日本第二电信,在长途电话和手机两个领域都取得了成功。

然而对于电子商务领域,我虽然预测到它的发展前景,但因为缺乏知识,就没有这方面的缘分。而马先生利用互联网,在中国创建了从事电子商务的公司,并将它培育成世界最大级别的企业,这说明马先生很有先见之明。

马云:我虽然从事这项事业,但对于网络技术实际上我知道得很少,直到现在仍属于门外汉。我原是英语老师,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了互联网,开始涉足这个领域。我完全不认为我已经成功了,我很害怕用“成功”这两个字。阿里巴巴创业才9年,与京瓷比只能算刚刚起步,问题、课题一大堆,说成功有点不自量力。同时互联网本身的历史还很短,如果一味发展技术,那么经营方向就不对,互联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世人和社会的需要,它必须为客户和整个社会创造价值。

稻盛:我已退出经营第一线,不再直接对员工们讲话。但过去经济不景气时,我总是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形势确实不容乐观,但是我们决不悲观。

第二,团结一致。萧条降临,公司里会出现不协调的声音,因此萧条期要比平时更加强调团结。

第三,大家一起动脑筋想办法,从点滴做起,努力削减费用,这是继续生存的绝对条件。

第四,全员营销。人人都当推销员,争取订单,不光是老客户,还要敲开新客户的门。借着萧条在各个方面钻研创新,才能为企业的再次起飞创造条件。

如果我今天还是社长、会长,我还会对员工们讲同样的话。

为了帮助日本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搞好经营,我创办了“盛和塾”这个企业家的学习型组织,现在已有5000多名企业家参加,在中国江苏省的无锡市等地也有企业家在组织学习活动。

我认为中国今后的发展也要依靠广大的中小企业。迄今为止为了赚钱,各种各样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但企业如果要长期发展,要保持繁荣,就必须具备明确的、正确的经营哲学。在帮助中国的中小企业健康成长方面,我愿意助一臂之力。

马云:那就拜托您了。稻盛经营哲学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对中国广大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很有参考意义。

我认为企业成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创业期,企业要生存下来,这是第一阶段;然后是成长期,这时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建立明确的事业模式,这是第二阶段;最后是发展期,这时要充实技术和资金,实现飞跃性发展,这是第三阶段。

根据阿里巴巴的各个发展阶段,我自己也寻找不同的经营者作为榜样。1999年创业后,我向美国雅虎创始人、CEO杨致远,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以及美国IT行业的先驱们学习。当经营走上轨道,2001~2002年后,我又受到美国通用公司(GE)杰克·韦尔奇经营思想的强烈影响。

到了今天,企业家最关心的问题是有关人本身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企业存在的意义何在?我们应该对社会做出怎样的贡献?通过今天的对谈,我从稻盛经营哲学中学到了很多,进一步提高了我对人的本质的探求之心。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中日两国企业家加强民间交流的机会。我认为中日之间的交流迄今为止还相当不足,而直面共同的困难,正是加强两国企业家之间相互理解、共同开拓未来的一个良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