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 Win10 身上也有很多遗憾,可随着 Win11 的到来,这些矛盾点似乎一下子全都转移到后者身上了。无论是拉胯的性能,还是各种神奇的“习惯改造”,Win11 的表现总会让人不禁想起下面这句话,“兄 dai,再砍我一刀”。
俗话说,哪里有不满哪里就有奋起。前不久,一些不愿再受微软鸟气的开发者和设计师,组成了一个小的团队,一起撺掇了一套变种版 Win11。除了基础代码依旧源自 Win11 以外,UI 和界面则做了大范围改进。而这套变种版 Win11,也被赋予了一个新名字 ——Rectify 11。
1. 安装界面
由于沿用的还是 Win11 代码,因此本质上 Rectify 11 的安装与原版并无多少差别。设计团队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用上了一套更符合 Win11 规范的 UI 与界面图标,二是取消了繁琐的信息设置,一次重启即可完成整个安装。
2. 桌面
桌面部分大体沿用了 Win11 设计,但 Rectify 11 对一些反响激烈的地方做了调整。比如恢复了 Win10 时代的任务栏默认居左设计、开始菜单默认展示更多图标,支持任务栏右键等等。同时这里还多出了一个小细节,设计团队抛弃了原版内置的 Microsoft Edge,换上了开源的 Chromium 浏览器,或许是在规避什么吧!
3. 任务栏
任务栏是第二处重点改进的地方,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支持鼠标右键,支持图标组合,支持任务栏置顶。第一个算是妥妥的刚需了,特别是像我这样平时喜欢用鼠标调用任务管理器的人,几乎一天都离不开这功能。至于其他两项也是很多人的最爱,可以说光凭这些,Rectify 11 就赚了不少同情分,更何况还有之前提到的任务栏居左设计(也可以通过设置改回居中),这妥妥就是和微软对着干么!
4. 资源管理器
资源管理器方面,Rectify 11 和原版基本一致,只是布局上更接近于 Win10(紧凑模式)。可以看到,Rectify 11 并没有采用 Win10 熟悉的 Ribbon 界面 ,而是继续沿用 Win11 的命令行风格。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命令行看起来更清爽,二来也是实际操作中命令行形式真的效率更高吧。
菜单方面,Rectify 11 全部改回了 Win10 样式,这里既包括上下文菜单,也包括单独的右键菜单。原因可想而知,新菜单既不方便也很卡顿,倒不如直接换回原来的清净!
5. 深色模式
Win11 的深色模式一直倍受吐槽,这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微软的现代化改造迟迟未能完成,导致系统中充斥着大量与深色模式不兼容的 Win32 应用。
而 Rectify 11 的处理方法也简单,既然无法修改底层代码,那就直接将深色模式的覆盖范围拉广,以此来遮挡 Win11 里的 UI 分裂问题。从实际效果来看,Rectify 11 的深色模式几乎涵盖到系统的各个角落,很多不支持深色模式的应用(如运行、任务管理器、传统控制面板等)现在也都拥有不错的视觉外观。此外 Rectify 11 还专门对系统圆角进行了完善,整个系统看起来更加统一。
6. 其他细节
除了 UI 层面的完善,Rectify 11 也对原版系统做了很多精简,比如去除账户登录、去除 OneDrive、去除小部件,删除不重要的系统内置应用,对系统服务进行优化等等。实际体验下来,Rectify 11 的运行速度的确比原版更快,很多肉眼可见的卡顿基本上也都看不到了。
写在最后
总体来说,Rectify 11 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款精简版 + 拉皮版 Win11,没有 OneDrive、没有小部件、没有网络账户、没有线上同步,特别是一些系统内置应用被精简后,无论在运行速度还是整体 UI 精致度方面,均好于原版。最为重要的是,Rectify 11 依旧保留着应用商店,你仍然可以下载到各种自己感兴趣的应用,这也是和 LTSC 最大一个区别。
不过仍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 Rectify 11 并非微软官方授权项目,同时该项目目前也未开源。因此无论在数据安全性还是法务方面,均不推荐将它作为日常主系统使用。不过作为首款可以下载的“拉皮版 Windows”,放到虚拟机里体验一下还是没问题的!
Rectify 11 网站:点此查看
Rectify 11 镜像下载(谷歌盘):点此下载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