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为何不回应?是否会有正式结论?……对联想事件的10点疑问
科技
科技 > 人物 > 正文

联想为何不回应?是否会有正式结论?……对联想事件的10点疑问

写作此文,没有跟任何人商量过、沟通过,文责自负。

作为一个局外的观察者,其实掌握的信息有限,只能根据已公开的信息,在符合逻辑的前提下进行分析。

分析的目的,不在于挺哪一方、怼哪一方,而是希望能提供更多的观点和视角,最终还是希望联想这件事情能够得到理性的解决,而所谓的理性解决,一个判断标准应该就是——最大程度上对国家有利,最大程度上对社会有利。

老规矩,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联想为什么不做出回应?

舆情发展到现在,联想一直没有公开回应,这一点很多人都不太理解。

我自己猜测,原因有很多。

比如,联想可能是不想因为一个自媒体的质疑,然后联想官方下场,让舆情愈演愈烈。

再比如,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也不太适合联想来回应。理论上,这应由中科院,或者是中科院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来调查、来回应。

再比如,长期以来,中国舆论场上对联想的各种质疑,有的说得清楚,有的确实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

但我个人认为,无论如何,面对如此汹涌的舆情,联想都应该做出回应。

这一次,联想躲是躲不过去的,捱也是捱不过去的。

联想不回应,只会让很多人觉得,有关质疑有道理,甚至推测联想心虚。

还有一种风险,联想如果不回应,也会增加国家面对的舆情压力。

每一次舆情的点燃都有偶然因素,但舆情的发酵从来都有一个长期的过程,舆情最后的爆发一定有其必然性。

目前关于联想的舆情分为几个层次,其中有合理的部分,联想应该谦卑地面对。

2)联想改制是否涉及国有资产流失?

对于国有资产是否流失的问题,联想应该还原一下当时的过程,并主动申请、配合有关部门的回溯、调查。

舆情发展到这一步,上上下下都看到了,这个问题不给一个结论,是说不过去的。

至于联想改制的是非、功过,以及到底是原则问题,还是细节操作问题,还是没有问题,这个相信有关部门会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也会考虑联想改制后的发展现实,去实事求是地认定。

我不认为,有关方面会采取翻旧账、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

3)联想到底“错”在哪里?

相对于中国举国上下曾经对联想“产业报国”的真诚期待,今天的联想仅仅是作为一家不错的商业公司,这个落差实在是太大了。

联想必须加大研发投入,真正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甚至需要用一种“知耻而后勇”的方式,将联想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当前最紧迫的需要上来。

没错,联想是一家全球性企业,但在中国国民的认知中,联想首先永远都是一家中国企业。

历史上,联想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离不开中国社会的支持。

未来,联想也需要用更好的发展,回馈国家、回馈社会,所有这一切,前提都是,联想要从一家“贸易型”公司,转变为一家“技术型”公司、“科技型”公司。

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联想今后无论销售额做到多大、市值还能增长多少,都很难真正赢得中国社会上上下下的尊敬。

4)到底该怎么看待柳传志、杨元庆的高薪酬问题?

从法理上来说,联想控股、联想集团都是上市公司,其创始人、高管的薪酬应该由其董事会来确认。

这没有错。

但我们必须考虑到,联想控股、联想集团当中也有国有股份。虽然两家公司的高管不属于“限薪”范围,但放到今天的社会大环境下,联想控股和联想集团在市值、业绩、核心技术等各方面,表现都不算中国企业中翘楚的情况下,柳传志、杨元庆的高薪酬的确显得“合法合理但不合情”

接下来,联想真的需要直面这一问题。

无论是通过设立公益慈善基金会的方法,还是通过主动降薪的方法,都需要认真考虑。

联想主动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能够化解社会中的一部分怨气,也能为各方面理性地处理联想这次事件赢得空间。

5)司马南“放炮”背后有什么不为外人知道的秘密吗?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奇怪,联想舆情发展到这一步,最先挑起舆情的司马南及其背后的饶谨团队,是不是从哪里得到了什么风声,有人要用司马南来放气球、测水温?

我个人觉得不是。

司马南也好,饶谨也好,是操弄舆情的“高手”,这是毫无疑问的。

他们精确地选择了联想这个有着无数“槽点”的公司,充分调动了方方面面对联想的不满情绪,将舆情这盆火挑起来了,他们确实也收获了很多的流量。

有人质疑他们的动机,这也很好理解。饶谨在经营四月网的过程中,留下了一地鸡毛,甚至被指责“做爱国流量生意”。特别是饶谨的四月网,还有司马南,在当年的重庆事件中留下了极不光彩的历史记录,这也是公开的事实。

但换个角度想,司马南挑起的这场舆情,能赢得那么多人的支持、喝彩,这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思考。

从积极的角度想,如果司马南的质疑能倒逼联想直面自己的问题,让联想“知耻而后勇”,也算有一定的正向效果。

但如果司马南,还有饶谨团队,拿着“爱国的大棒”,四处“打人”,让中国很多企业家觉得人人自危,这就又过分了。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做任何事情,都讲究一个分寸。

过犹不及。

6)老胡想干什么?

老胡这么多年,一直冲在复杂舆论战线的最前沿,很不容易。

虽然也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但大家可以去看看老胡的所有文章,老胡所做的一切,出发点还是希望国家越来也好,还是希望社会越来越好。

我个人觉得,老胡在很多热点舆情事件中,代表了我们这个社会方方面面可以接受的最大公约数。

7)为什么说批评联想有理,上纲上线不妥?

联想存在的问题,大家都看在眼里。

据我了解,很多人的想法都是,希望联想通过这次舆情,痛定思痛,知耻而后勇,真正加大研发投入,在核心技术上有所作为。

但这不代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支持司马南。

司马南的质疑里面,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成分,还有很多不专业的成分。

我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相关的数据,因为所有的数据都是公开的,很多人都已经写过了,也因为很多人在这场事件中早已经选准了立场,有了固有的成见,再多的数据,也说服不了那些你无法说服的人。

8)联想这件事情是否会有正式的结论?

我个人推测,应该会有一个结论,不管是来自哪个层面的,因为舆情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无论是对于联想,还是对于其他的方方面面,完全不回应,似乎说不过去。

该回应回应,该调查调查,该下结论下结论,然后,最好的选择就是“往前看”。

改革开放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事后看,有很多东西的确处在灰色地带,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顾一切地翻旧账,也有风险,这个一般人都能理解。

适时地给出阶段性结论,然后大家团结一致往前看,可能也是一个最大公约数。

中国现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如果陷入到美国那样的“政治正确”、“意识形态”争论中,实在是得不偿失,甚至会造成国家和社会新的撕裂。

9)没有华为优秀是一种原罪吗?

毫无疑问,华为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值得所有的中国企业学习。

但我也发现,在华为的对比下,很多人也有一种认知,好像觉得其他所有的中国企业都不行、都不咋地。

华为只有一家,华为高峰时期雇佣也不过20多万人,中国有14亿人,中国需要华为,但中国不能只靠华为,中国还需要更多的华为。

期待各行各业都能涌现出自己的“华为”。这几年面板行业的京东方、无人机行业的大疆、数字技术领域的海康威视等,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非常大的突破,这很不容易。

即便这样,还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企业注定永远都成不了华为,那他们就有罪吗?他们就不配活下去了吗?

这样的想法也太极端了。

整体而言,我们鼓励科技创新,鼓励每家企业做出更大的突破,但一个正常的社会,也能接纳千千万万的普通企业,只要大家诚实劳作、合法经营,也都是新时代的积极因素。

10)联想事件能给中国社会留下什么积极价值?

借由联想这个事情,我们也需要重新明确一些“基于理性的共识”。

比如,改革开放是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在特定情形下的“往回看”,是为了让“往前走”更加能做到行稳致远。

当下的中国,不太可能走回头路。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国最终致胜的法宝还是改革开放。

通过改革释放内部活力、解决内部问题。

通过开放做大跟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的蛋糕,用人类命运共同体去对美国一些人提出的“新冷战”做解构、做突破,最终在非美国核心圈子之外,中国建立起代表性非常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去实现对美国遏制中国、包围中国的反遏制、反包围。

希望联想事件不要引发所谓的路线之争,因为当下的中国不存在、也不需要所谓的路线之争。

当下的中国,只有一条路线,那就是继续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14亿中国人齐心协力、上下同欲,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