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宣布造车刚过100天,依旧只刮风不下雨。
过去的100天,雷军和小米汽车的确做了不少动作:雷军在各大OEM和零部件企业露面的频率位居大佬头名,从长城到长安,从上通五到上乘,让大家见证了创业大佬的勤奋。同时,行业也一度传出小米挖角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和收购宝沃、DeepMotion的消息。
老李所在的团队一直在关注小米汽车的动向,原因很简单:不管是哪家企业进入小米汽车体系,马上会成为二级市场的炒作热点,越早落地消息,就越能发现市场机会。
“你见过很多创业CEO快刀斩乱麻,但你也许和我一样,永远无法理解一位两次创业成功,在软硬件领域都懂的CEO为什么这么慢”,这是写这篇文章之前,小米汽车内部的朋友跟老李说的原话,两个小时的聊天,老李总结下来就是,雷军可以打的牌太多了,却很慎重,在不明朗的时候,慢就是快。
以这个聊天为引子,老李和大家一起聊聊三个月来,小米汽车都干了啥,雷军将来会怎么干。
越是一片看好,越要保持理性
坦率地说,研究小米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难度超过研究百度,也超过特斯拉。资本研究企业的方法很简单:访谈专家而后建立研究体系,再访谈专家,如此循环。
目前研究小米的难度有两个,一是真正打通小米汽车高层规划的人不多,信息很难交叉验证,二是小米汽车至今没有清晰的路径,没人知道雷军的战略框架。
朋友告诉老李,雷军常说,越是外界一片看好,越要保持理性。
老李经常看创业公司,最大的感受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造车新势力也是类似的风格,蔚来、小鹏和理想都是以快制胜,包括造车100天的集度汽车,其团队、供应链和新车定位已经有了雏形。
老李通过同行和上下游对小米汽车做了一些了解,很多人的反应是,雷军懂的太多了,懂软件又懂硬件,还要一个好价格。据说和宝沃对接失败,一方面是没看上标的,另一方面是价格没谈拢,通俗一点讲就是性价比不行。
另一位参与过小米汽车接待的朋友告诉老李,小米汽车之所以比集度慢,主要问题是没有想好怎么干。在这一点上,老李有一些体会,集度之所以推进那么快,是因为百度和吉利在今年早些时候就确定了首款车型的定位。新车是一款基于PMA1平台打造的SUV,定位与特斯拉Model Y和大众ID.4类似,百度和吉利分别推进软件和硬件工作。所以,集度汽车的发展路线图也就非常清晰,2022年亮相,2023年交付完全符合产品开发周期。
“我们提出的合作方案类似百度吉利合作,提供制造体系和供应链,但是雷总经历过小米供应链危机,很大程度上会自己掌握供应链,我并不看好和他们(小米汽车)合作”,老李的大学同学在某OEM负责对外合资合作事宜,也亲自参与了小米汽车对接,对公司与小米的合作保持了谨慎的态度。“我们和华为合作都相当保守,对于一家软硬件兼备的公司,前期付出太多无异于培养将来的竞争对手,更何况我们是被选择方”。
雷军这三个月来到处走访OEM不是合作而是考察,为什么是考察?小米内部对新车还没有准确的定位,有说要做乘用车,也有传言房车。老李在两周前访谈过一位专家,是这么讲的:“当年滴滴过来谈造车合作的时候是带着明确的产品方案来的,雷总过来更像是大佬的考察,也许雷总心中已经有方案了,但至少我们还没有看到,也就无从匹配资源了。”
总结下来,老李猜测小米汽车造车可能有几个原则:
第一, 公司要兼顾软硬件,以软件生态为制高点,但必须有硬件的大规模量产能力,保证供应链安全。
第二, 合作和收购都要有一个好筹码,合作方和标的质地要好,还要有合适的价格。
第三, 慢就是快,小米汽车要分板块分梯次开展业务并融入小米体系。
最难的是人才、制造和供应链
过去,造车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现在,造车是一件很透明的事情。
2015年以后,新势力让大家对造车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造车的首要是“钱、钱、钱”,其次是“人才、制造和供应链”,前者是基础,后者是能力打造。老李给大家介绍下“蔚小理”的能力打造,“蔚小理”的人才策略是高薪从传统OEM挖人打造团队,比如沈峰、刘明辉;然后搞制造,通过代工或自建工厂提高量产能力;最后是打造供应链,蔚来的策略是用贵的,理想的策略是用性价比高的。
过去的100天里,雷军也在尝试用“蔚小理”的方式,打造小米汽车的“人才、制造和供应链”,虽然钱不是问题,但行业的发展阶段已经变了,小米汽车这一路走下来并不顺利。
古人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小米汽车虽是雷总亲自挂帅,但缺少一个能统筹整车研发的将才。6月初,行业一度传出吉利研究总院院长胡峥楠加盟小米汽车的消息,虽然事情没有落地,但老李也了解一些内情,和大家一起分享。
雷军曾到吉利考察过领克相关车型,当时陪同雷军的吉利领导正是胡峥楠,胡总无论是从个人履历还是团队能力上都和小米非常匹配,小米需要胡总统管研发,胡总也需要一个新的平台开启新发展。2012年,胡峥楠加盟吉利,从车型项目组长一路晋升到研究总院院长,在吉利电动车研究院中,有许多胡总的龙创旧部。
汽车行业讲究军团化作战,研发高层在跳槽过程中,往往会带着团队一同离开。据老李了解,当时包括一名副院长和三名车型项目组长都有可能跟随胡总加盟小米,一些研究员判断,胡总加盟小米后,吉利研发至少有300-500人可能离开,这对原本动荡的吉利研发体系是致命打击。由于高层出面,事情最终峰回路转,小米汽车在组建团队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
相比团队建设,小米汽车的制造体系则顺利很多,先是各地政府抛出橄榄枝,积极寻求小米汽车“落户”,而后各家车企也广泛接洽。地方政府中,反应最快的是武汉,早在3月底小米宣布造车之前,武汉政府就已经和小米开始了接洽,从情理上说,武汉是小米汽车制造体系理想的落户地。
根据老李了解,小米的制造体系已经落户武汉,尚未官宣。除了制造体系,武汉还希望小米汽车研发体系本地化,这与合肥给蔚来提出的条件如出一辙,但小米的研发极有可能北京、上海和武汉三地布局。老李个人观点是,站在行业角度,上海临港也许是小米汽车制造体系更好的选择,据说雷军在考察完上乘后,也去了临港,能否有合作落地,我们拭目以待。
在调研过程中,有位朋友提到,雷军真正担心的可能是供应链,这也是二级市场最关心的。很多研究员认为,行业里很有可能在“特斯拉概念股”之后,出现“小米汽车概念股”,二级市场甚至一度流传出拍脑袋版的“小米汽车供应链”。
过去的三个月,雷军考察了宁德时代、博世等一大批供应链企业,老李认为小米汽车将来的供应链分两大类:
第一类:传统的中小型零部件供应商,目前没有他们与小米接洽的信息,将来无论是哪家企业进入小米汽车供应链,其股价都将被快速拉升。
第二类:巨头供应商,典型的是宁德时代和博世,过去巨头供应商对造车新势力并不友好,一些企业曾要求新势力“先付款、再取货”,宁德时代也是大家都熟悉的包产到户。
小米汽车和“蔚小理”不同,小米汽车极有可能是快速走量的,供应链尤其是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供应非常重要,小米担心这些地方会卡脖子。
据了解,小米接下来可能会有新动作,在电动化方面,要关注亿纬锂能和比亚迪,前者是动力电池后起之秀,后者是亟待开放的传统豪强,而小米消费电子电池供应商欣旺达也在考虑中,但技术水平尚不成熟;在智能化方面,小米将入股自动驾驶公司。
好牌抓手中,闷声做大事
相比当年的“蔚小理”,雷军手中真是一把好牌,但雷总的牌出的慎重,老李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 小米汽车目标和“蔚小理”不一样。“蔚小理”在发展初期,没有资源,没有影响力,企业发展和销量目标都是渐进式,而小米汽车无论在企业发展还是销量目标,都要打指数型发展的规模战。
第二, 小米汽车生态和“蔚小理”不一样。小米生态做得好,CVC(企业风险投资)做得也好。小米造车首要考虑是把汽车打造成小米生态和产投体系中关键的一环,小米在开放中更加封闭,行业里从来没有人这么干过。
老李经常说,创业要看节奏的把握,小米汽车还没有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在现在这个阶段,创业者要做的是“稳、准、狠”。
雷军在发布会上宣布,小米汽车要10年投入100亿美金,首期启动资金100亿人民币。100亿听起来不少,但对于从零开始的汽车初创公司而言,也是杯水车薪,“蔚小理”三家每家的累计投资都超过200亿人民币,吉利的浩瀚架构投资超过180亿人民币,对小米汽车来说,100亿仅仅是刚刚开始。
有消息称,小米汽车近期收购了深动科技(DeepMotion),价格大概是10-20亿元人民币。DeepMotion以一家以高精地图为核心,通过定位、感知、分析、运算等实现自动驾驶的研发型企业,规模大概在30人左右,在自动驾驶领域有不少建树:大名鼎鼎的洋山港Slam便来自这个团队,上汽的部分辅助驾驶技术也来自这个公司,与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投资的纵目科技也有合作,不管消息是否属实,小米最看重DeepMotion的是价格。
近期跟很多研究小米汽车的朋友在一起讨论,要挖掘二级市场动向,与其研究雷军做了啥,不如转变一下思路,判断雷军下一步想做啥。
至少从目前官方信息看,对于雷军想做啥,大家很难有准确判断。雷军曾经在直播间表示,根据网友的投票意愿,小米首款汽车不是轿车就是SUV,售价区间有望在10-30万元,小米首款汽车下线至少需要3年时间。
雷总的话乍一看什么都没说,但仔细品也有不少关键信息:3年的开发时间意味着是从0到1,不是像百度一样借用车企平台;10-30万元意味着是经济型定位的走量车型,这和研究员的预测不谋而合,毕竟“原创+上量”才能出妖股。
“现在唯一能确定的是,小米汽车一定是小米生态链中最重要的一环,未来小米汽车的定位将超过小米手机。你从财务视角会比较容易理解,小米手机做了十年,年营收不过2500亿,其中还包括生态链产品的营收;小米汽车一台20万,一年销量100万台,营收轻松超过2000亿,汽车生态链能做的事情太多了”,老李的一个朋友这么解释小米汽车的战略定位,基于这个战略定位,老李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小米的动向:
第一、 车辆生态整合,“在智能生态中,车和手机是一件事”,雷军的话已经讲得很明白,所以接下来从芯片到显示屏,从操作系统到软件应用,小米手机和现有汽车产业链都值得关注。
第二、 物联网能力,小米汽车面世后,很大概率是唯一能打通人们24小时生活圈的公司,虽然做不到万物互联,但小米家族实现互联只是时间问题。
第三、 新的盈利逻辑,小米汽车和小米手机一样,其盈利逻辑不是传统的制造、销售、售后和零配件,而是其汽车核心的软件和硬件生态服务,小米汽车上市后,会搞出五花八门的新硬件和新应用。
老李经常用“开放的封闭生态”来形容小米,任何硬件都能融入其物联网体系,这是开放,人们一旦进入到这个体系,长期使用,很可能陷入到“美好的甜蜜”中,这是封闭,如同过去大家常说的“苹果全家桶&华为全家桶”。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品牌可以把居家、出行到工作的全场景全面覆盖,那将是一个什么场景……
小米造车,确实与众不同。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