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奖代补”政策落地:补贴上限17亿元
科技
科技 > 车研所 > 正文

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奖代补”政策落地:补贴上限17亿元

氢燃料电池汽车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近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以下简称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示范期间,五部门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入围示范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由地方和企业统筹用于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人才引进及团队建设,以及新车型、新技术的示范应用等,不得用于支持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生产投资项目和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示范期暂定为四年。

图片来源:财政部官网

图片来源:财政部官网

财政部分别在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和氢能供应两个领域给予示范城市群补贴,补贴的具体方式是通过积分核算,1积分给10万元补贴,积分上限分别为15000积分和2000积分,即补贴金额上限为15亿元和2亿元,同时积分的标准也在逐年退坡。示范结束后,对超额完成示范任务的,超额完成部分予以额外奖励,按照超额完成的任务量和奖励积分标准进行测算,额外奖励资金上限不超过应获得资金的10%。示范区以外的地方原则上不宜再对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给予购置补贴。

示范城市群在示范期间要完成车用氢能终端售价不超过35元/公斤,符合技术指标的车辆推广规模应超过1000辆,推广车辆累计运行里程满足要求,建成并投入运营加氢站超过15座的基础目标。

与此同时,目前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申报已启动,包括上海、北京、山东、山西等多地已明确申报或出台申报方案。不仅如此,佛山市近日已出台财政补贴政策,对氢燃料电池汽车按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金的100%确定地方补贴,于今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此次示范应用核心是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技术与核心零部件突破,实现在中长途场景的有效应用。这次政策强调以中重型商用车、城市群为引领,强化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对燃料电池的产业体系应该有很好的拉动效果。”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

燃料电池“以奖代补”政策的出台,也使相关概念股应声而动。9月21日开盘,精准信息(300099.SZ)、卫星石化(002648.SZ)、深冷股份(300540.SZ)及凯龙股份(002783.SZ)等燃料电池概念股逆势上涨,截至当日收盘,精准信息涨幅为6.91%,报收9.59元/股;卫星石化上涨3.94%,报收20.59元/股;深冷股份涨幅为5.97%;凯龙股份涨幅为2.25%。

利好政策密集发布

据了解,燃料电池技术具备高效率、零排放的特点,也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2019年以来,各国明显加快在氢能与燃料电池上的规划,韩国、欧盟、中国、美国先后发布了氢能燃料发展规划,加快新能源汽车及燃料电池产业化的进程。

根据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我国2019年燃料电池车产能约为0.2万辆/年,计划2020-2025年达到5万辆/年,2026-2035年达到130万辆/年,2036-2050年达到500万辆/年。

基于氢燃料电池产业的广阔前景,近期以来,氢燃料电池行业利好政策频频发布。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辛旭 摄(资料图)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辛旭 摄(资料图)

今年4月,财政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20〕86号),明确提出“调整补贴方式,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9月15日,在第五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上,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建明透露了上海市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方面的总目标:到2023年,规划加氢站约100座、形成产值规模近千亿元、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突破1万辆。

在此之前,北京市公布的《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在2023年和2025年两个时间节点设立阶段性目标:到2023年培育3~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建成加氢站37座,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产值85亿元;到2025年培育5~10家龙头企业,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1万辆,建成加氢站74座,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产值240亿元。

此外,天津、山东等地也在加速氢能与燃料电池示范区的建设。川财证券分析认为,未来随着政策不断加码和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不断落地,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将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同时产业链上下游配合度也有望提升,利好行业规模的拓展,氢燃料电池将迎来快速发展。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我国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过7200辆,建成加氢站约80座,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明显提高。

车企布局步伐加快

在顶层设计的助推之下,各车企也在加速布局氢燃料电池领域。

日前,上汽集团发布首个“氢战略”,在2025年前,推出至少十款燃料电池整车产品,覆盖重卡、轻卡、大巴等商用车产品,并将适时推出全新燃料电池乘用车产品。在发布“氢战略”的同时,上汽集团还发布了搭载其第三代燃料电池技术的首款战略车型——上汽大通MAXUS EUNIQ 7燃料电池汽车。

“预计到2030年左右,氢燃料电池汽车可实现大规模应用。届时,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整体规模将相当可观,上汽集团或将成为一大受益者,这是上汽集团一直坚持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重要原因。”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辛旭 摄(资料图)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辛旭 摄(资料图)

在此之前,北汽福田也发布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战略规划》和首款32T液氢重卡新产品。“力争到2023年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商用车4000辆;到2025年累计推广1.5万辆;到2030年累计推广20万辆。”北汽集团总经理、北汽福田董事长张夕勇表示。

同时,由北汽福田牵头,联合亿华通、北汽集团等1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创办的北清智创(北京)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清智创”)正式宣布成立。启信宝数据显示,北清智创注册资本为1亿元,由福田汽车持股20%,北京亿华通持股15%,北汽集团产业投资持股15%。在业务方面,北清智创将提供涵盖系列产品组合、能源供给、燃料电池商用车SAAS服务、燃料电池商用车大数据服务、检测平台、加氢站、产业咨询等解决方案。

“我国氢能发展了十几年,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单打独斗。成立北清智创是为了整合北京市的优势资源。通过协同,让产品创新能够更贴近用户,提供更有价值和竞争力的产品。”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副总裁、北清智创总经理秦志东表示。

无独有偶,9月14日,长城控股集团旗下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95kW乘用车燃料电池系统发动机、最大可拓展至150kW的平台化燃料电池堆及70MPa高压储氢瓶阀及减压阀等产品。按照规划,长城汽车首款燃料电池SUV将于2021年实现量产。广汽集团也在2020科技日上展示了旗下首款氢燃料电池乘用车Aion LX Fuel Cell,并明确表示计划在今年年内开始示范运行。

业内分析认为,随着传统车企的纷纷加入,氢燃料电池行业有望迎来规模效应。据招商证券测算,燃料电池近两年成本从2.5万-3万/kw降低至1万/kw,主流电堆功率从30-40kw提升至近80kw,应用范围大幅提升。2021年,120kw乃至更高功率的电池即将批量生产,大型客车及重卡市场规模化应用将成为可能。

商用车或率先落地

虽然氢燃料电池汽车正逐渐成为“香饽饽”,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距离真正规模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万联证券研报指出,我国目前还处于燃料电池汽车普及初期,高昂的成本使得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离不开政策补贴。此外,突破燃料电池及氢能核心技术以降低成本、开展新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示范等也是关键环节;储运问题仍需解决,加氢站短期需要大量投入。

中金汽车分析认为,来源广泛、能量密度高的氢是较为理想的车用能源,随着燃料电池及氢气储运技术的不断成熟,结合政策推广力度的逐步加大,燃料电池在汽车能源领域的渗透率将不断提升。氢燃料电池或成汽车重要能源解决方案,商用车领域或率先落地。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彭斐 摄(资料图)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彭斐 摄(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应注重促进应用新技术的车辆推广,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不断提高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经济性,其中应重点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在中远途、中重型商用车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乘用车暂时不搞氢能源,原因是目前大企业的纯电动车型表现不强,没有证明出应有的实力。”崔东树说。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已有共92家企业进入了工信部的目录,涉及到的氢燃料电池车型多达220款,其中主要车型均为商用车。

“氢燃料电池在商用车领域有望更快落地。在卡车领域,氢气存储的能量密度较锂电池更高,我们测算得满足6桥半挂车1000公里级运输要求的锂电动力系统自重较柴油车重10吨以上,而高压储气方案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含电池)自重较柴油车重5吨以内,未来有望总体达到柴油车自重水平,满足更高的运力要求;能源加注效率也明显高于锂电池,且对电网的冲击更小,更适合单次能量输入要求高的卡车领域。在各类城区营运的客运车辆领域,氢燃料电池相对于锂电池,也具备能量加注快、续航里程长等优势。”中金汽车分析称。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