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北京时间4月29日8时,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超313万,其中死亡病例数超21.7万。 制图: 知识分子(数据来源: worldometers)
导 读
生长激素是历史上第一个由生物技术公司独立开发、申报并销售的生物药。本文讲述了美国基因泰克公司开发这个蛋白药的艰难历程:不利的政策环境、内部资源的分散、白热化的竞争、令人啼笑皆非的一期临床试验、FDA的拖延、无休无止的专利官司……跌跌撞撞、起起伏伏,一个项目的成败和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基因泰克披荆斩棘,终于使产品获批上市,在科学和商业上取得双重成功,成长为独立的整合型制药企业。然而,基因泰克的生长激素产品虽然比诺和诺德的产品早10年进入美国市场,但诺和诺德后来居上,用完全不同的创新方式在商战中获胜。基因泰克又是如何面对这一新的挑战?跨越四十多年的传奇历史由金淘沙拣娓娓叙来,其中既有科研的艰辛和快乐,又有法庭上的刀光剑影。全文共三万字,分三次连载。参考资料将在本期文末列出。
前文链接:
撰文 | 金淘沙拣
● ● ●
非法营销行为
1990年 Swanson 辞去基因泰克CEO的职务,只担任董事长。曾任职辉瑞、自1985年起开始担任基因泰克COO 的 G. Kirk Raab 接任了CEO一职。然而,Swanson 和 Raab 相处并不融洽——两人甚至到了不讲话的地步。1995年,基因泰克的董事会得知了Raab在代表公司和最大股东罗氏谈判时曾索取了2百万美元的个人贷款担保,Raab因此被罢免。Arthur Levinson,一位1980年加入基因泰克的科学家,成为下一任CEO。基因泰克又重返了以科学为主导的文化。
图16. 基因泰克的前三任CEO: 从左到右依次为Bob Swanson (1976 – 1990), G. Kirk Raab (1990 – 1995), 和Art Levinson (1995 – 2009)。 图源: 参考资料11和26;https://www.gene.com/stories/bench-to-boardroom?topic=defining-moments
在 Raab 的任期内,基因泰克生长激素的市场营销非常激进,甚至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地带。一个处方药的非标签使用并不违法,完全由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决定。但如果该处方药的销售商大力推销其非标签使用,诱导医生多开处方药,这就是违法的。据当时《美国医学协会杂志》 (JAMA) 的一个调查估计,40%的hGH用户为非标签使用者。
美国司法部于1995年开始调查基因泰克在1985-1994期间营销生长激素的违法行为。基因泰克被指控,其医药代表有时极力推荐 Protropin 用于未经批准的用途,甚至给开处方量大的医生变相地提供回扣。
1999年4月,基因泰克和联邦法院达成和解协议,支付给美国联邦5千万美元。这在当时的制药行业是比较大的一笔罚金。至此,让大多数基因泰克人不堪回首的 “黑暗时代” 才算翻篇儿了。
Levinson 上任后对公司任何不道德的行为坚决说不,并禁止了许多激进的营销行为。基因泰克的形象逐渐得到了改善。
白热化的竞争
美国的生长激素市场按销售额来算约占全世界市场的一半,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1995年起,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开始进入美国市场。
1995年,吞并了 Kabi 的 Pharmacia 被允许在北美销售从基因泰克转让过来的生长激素产品—— Genotropin。同一年,诺和诺德 (Novo Nordisk) 与BTG (即后来的Savient) 的生长激素产品在美国获批,但由于专利问题无法销售。1997年,诺和诺德扫清障碍后卷土重来,在美国推出冻干剂型的Norditropin。2000年,诺和诺德又推出了Norditropin 的注射剂。
到了2005年,美国市场上已经出现了5种不同品牌的生长激素和一种生物仿制药。
需要指出的是,每个公司的策略都稍有不同。比如Sereno剑走偏锋,专攻冷门适应症。它的 Serostim 于2003年获批用来帮助艾滋病人恢复体重。它的另一个生长激素产品 Zorbtive 于同一年获批治疗短肠综合症。Pharmacia 的 Genotropin 除了用在几种常见的适应症外,还被允许治疗普拉德-威利综合征 (PWS) 和小于胎龄儿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或SGA) 。
图17. 各个公司的hGH产品在美国被批准的历史。每个粗箭头的起始代表FDA批准时间。紫色框里圈的部分代表该药在该适应症受孤儿药指定保护的7年市场独售权。本图是根据FDA网站上的数据和各公司年报记录整理、汇总而成。
迄今hGH产品在美国已获得FDA批准用于11个适应症;其中Norditropin 获批的适应症最多(7个)。由于所有这些hGH产品的有效成分都相同,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可以对某一个适应症开任何一种产品。这对 “开拓者” 来说很不利。拿到一个适应症的市场许可费时费力,比如诺和诺德的Norditropin于2008年获得FDA批准治疗小于胎龄儿(SGA),光3期临床试验就用了13年的时间。为了保护自己的投资,开拓者必须申请孤儿药认证,以锁住7年的市场独销权。但孤儿药认证也无法保证它能独占这一适应症——其它品牌的标签外使用或多或少会对其销售有些侵蚀。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公司绞尽脑汁,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诺和诺德就采取了全新的创新方式。它虽然比基因泰克晚了10年进入美国市场,却后来居上,入市10年后一跃成为生长激素市场的领导者。
Norditropin 进入美国市场
一提起诺和诺德,我们就会想到胰岛素。诺和诺德是一家已有近百年历史的丹麦公司。其联合创始人之一的 August Krogh 因为阐明骨骼肌中毛细血管调控机制而获得192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1922年,Krogh 携夫人 Marie Krogh 应邀赴美国进行学术交流。在 Marie 的极力主张下,他们中途拜访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与 John Macleod 和 Frederick Banting见面,并获得了在北欧生产、销售胰岛素的许可。(礼来在1922年稍早一些也和多伦多大学达成协议,获得了胰岛素在美国的生产销售权。Macleod 和 Banting 凭借胰岛素工作也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1923年,在回到丹麦后,Krogh和另一名医生 Hans Christian Hagedorn 联合创立了诺德,开始提纯、销售牛胰岛素。1925年,诺德的两名前雇员建立了诺和,与诺德竞争。1989年,在竞争了60多年后,诺德与诺和合并,成为今天的诺和诺德。
在2000年左右,诺和诺德的主营业务糖尿病产品占公司销售额的70%,而生长激素产品仅占8%。在1999年进入美国市场之前,诺和诺德的生长激素已在其它国家销售,积累了一些经验。日本成为它的生长激素产品销量最好的国家,占全球销量的40%。诺和诺德一直想进入美国市场,并于1995年获得FDA批准,但被基因泰克用专利诉讼挡在了美国门外。1997年10月,诺和诺德通过法律手段奋起反击,控告基因泰克和其它生长激素销售公司在专利上侵权。1998年7月,几方达成了和解协议,允许诺和诺德在美国销售生长激素。
2000年6月,诺和诺德的 Norditropin SimpleXx,一种连带注射装置的hGH注射液,获得美国FDA批准,并逐渐成为了其hGH系列的主打产品,最高达到了诺和诺德生长激素系列总销售额的90%。
图18. 诺和诺德当时的公司高管。左为从2000至2016年担任CEO的Lars Rebien Sørensen,右为从2002至2015年期间担任COO的Kåre Schultz(现为Teva的CEO)。图源:https://nordiclifescience.org/lars-rebien-sorensen-tops-best-ceo-ranking/;https://en.wikipedia.org/wiki/K%C3%A5re_Schultz
按理说,诺和诺德比基因泰克晚进入美国市场10多年,应该很难撼动基因泰克的市场领先地位。二者的产品在性能上几乎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人的生长激素,都有191个氨基酸。除非有特殊原因,医生一般不愿意更换处方。但诺和诺德的优势是:他们可以借鉴在其它国家的销售经验,还可以照搬他们在销售糖尿病系列产品时的一些特有技术和策略。
首先,他们分析了一个患者在使用生长激素时的痛点:
1. 要想取得最大疗效,患者需要在每天临睡前皮下注射一剂生长激素,不可间断。但儿童有时容易忘记,有时怕痛,往往做不到这点。有23%的儿童或少年每周会漏掉一次或多次注射,这削弱了生长激素的疗效。
2. 普通人按照注射器的刻度注射的剂量很难保证准确无误。
3. 开药获得医疗保险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艰难过程。但这又无法避免——每个月几千美元的药费是大多数家庭负担不起的。
针对这些痛点,诺和诺德在10年多的时间里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
1. 重新设计注射装置,让其大小适中,便于儿童使用。针头极细,降低了儿童注射时的痛苦。这种新的注射笔被称做 NordiFlex,其设计借鉴于诺和诺德为糖尿病患者开发的胰岛素注射笔FlexPen。NordiFlex于2004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从此Norditropin NordiFlex成为诺和诺德的主要hGH组合产品。
2. NordiFlex装有预先填充好的多剂量hGH注射液,并易学易用,通过拨盘调整数字来控制注射剂量。
3. 2010年,诺和诺德又推出了自动注射笔 Norditropin FlexPro,只需按一个按钮,注射笔就会自动注射一个剂量;结束后会发出 “咔嗒” 声,告知用户一个剂量已经注射完毕。工业设计做到了极致。
4. 首次注射后,注射装置FlexPro不需要放回到冰箱里,可以在室温下放置21天,连续使用,直至预装的hGH注射液用完,即可丢弃。这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尤其在旅行时。而它的竞争产品在室温下存放几个小时便会失效。
5. 和注射装置配套的还有相应的旅行包,废弃针头储存盒等等。
6. 在医生开完处方后,每个患者会被指定一个 Nordicare 专家,专门负责打通医疗保险的所有程序。
图19. 诺和诺德推出的生长激素自动注射笔Norditropin FlexPro。图源:Norditropin产品信息介绍(package insert)
也就是说,诺和诺德没有把 Norditropin 仅仅作为一个单一的药品来销售,而是在为患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里包括药品,硬件(注射装置),剂型(无需放回冰箱),和服务(Nordicare)。诺和诺德拥有多个专利,分别保护药品、注射笔、和剂型。
在销售生长激素10多年后,面对来势汹汹的诺和诺德,基因泰克才意识到注射装置在hGH竞争中的重要性。NordiFlex 成为诺和诺德在hGH产品上的最大竞争优势。基因泰克也开始开发类似的注射笔,并于2002年7月推出 Nutropin AQ 笔。但此时诺和诺德已在美国立住了脚跟,并继续扩大自己在注射笔上的领先优势,开始蚕食基因泰克和其它hGH销售商的地盘。
诺和诺德在与基因泰克争夺生长激素的市场份额时,使用了第三种创新。
第三种创新
一提起产品创新,我们一般会想到两种创新,突破性创新(从 “0” 到 “1”)和改进式创新。但诺和诺德的生长激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第三种创新的例子:围绕着一个核心产品(生长激素),实施一系列的补充创新。这些创新相互关联,都是为了吸引用户使用核心产品,使他们在使用过程中获得最佳体验。
图20. 第三种创新:围绕Norditropin核心产品的是一系列补充创新,使用户体验达到最佳。这一系列补充创新包括FlexPro注射笔、废弃针头储存盒、笔盒、和注射笔联合使用的隐藏针头的PenMate、旅行背包、Nordicare和初次使用后可以一直保持在室温的剂型。
第三种创新的最大难度是需要打破公司内部的壁垒,需要各部门协力合作。诺和诺德围绕着 Norditropin 所实施的一系列补充创新有的来自工程师,有的来自科学家,有的来自保险专家。比如,FlexPro 注射笔中的hGH 溶液可在室温下保存21天不失活,是剂型科学家经过几年的实验、试错而研制出的成果。处于室温溶液中的蛋白更容易发生脱酰胺化、氧化或肽键裂解,从而失去功能。诺和诺德团队发现,在溶液中加组氨酸可以帮助生长激素蛋白抵挡这些降解反应,从而保持稳定。诺和诺德申请了相应的剂型专利,这样又给 Norditropin 加了一道护城河。 (该专利于2015年在美国过期,2017年在中国、日本和欧洲过期。)
再比如,诺和诺德的注射笔针头极细。但要做到这一点,却不仅仅是简单地改变针眼直径这么简单。针眼越细,患者越不痛苦,但这对蛋白药溶液配方的要求也会越高。在蛋白浓度或溶液粘度不变的情况下,用细针头注射要比用粗针头费力得多。指望一个儿童 (或自动注射器) 用20牛顿 (大约2公斤) 的推力给自己注射是不现实的。所以针头变细,蛋白注射液的配方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减少粘度,减少阻力。诺和诺德在研制胰岛素注射装置时积累了相关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也被借鉴在提高生长激素用户体验方面。
实行第三种创新策略的另一个成功因素是强调以用户为主,从患者的角度看产品。这在制药公司中并不常见——大部分制药公司把营销的主要精力放在医生和保险公司上。这和诺和诺德的企业文化也有很大关系。公司规定每个员工每年至少抽一天时间和一名糖尿病患者相伴。
这一策略风险小,收益大。即使不成功,公司的付出也将远远低于新产品发布失败而带来的损失。而且,这样的策略应用得当的话,可以让公司成为市场的领头羊。2006年,在 NordiFlex 引进美国市场一年后,诺和诺德的hGH产品占据了美国市场13%的份额,世界市场的22%,屈居基因泰克/罗氏之后排第二位。而到了2012年诺和诺德已跃居首位,占世界市场28%的份额。2017年它的世界市场份额已经升至35%。
第三种创新在药物产品中的成功应用,甚至可以帮助抵抗专利断崖。Norditropin 在2017年失去专利保护,但它在2018年依然保持着35%的世界市场份额。从2013年起,Norditropin 的每年全球销售额都在10亿美元以上,并在2016达到峰值13亿美元。生长激素在诺和诺德手里成为了一款真正的重磅药 (blockbuster drug) 。
星辰大海
基因泰克最后在生长激素的竞争中输给了诺和诺德。但此时生长激素已不是基因泰克的重点。基因泰克已把目光投向了远方的星辰大海,而恰恰是第一种创新——突破性创新帮助他们实现了这一愿景。
基因泰克在生长激素之后的下一个产品是tPA,一种溶血栓的蛋白药。这个药上市后的销售远低于预测。商业上的失败使人们忽略了基因泰克在开发tPA时经历的脱胎换骨。tPA需要其蛋白表面附有多糖结构才会有功能,但大肠杆菌中表达的tPA蛋白是“裸”的,没有多糖,也就没有功能。基因泰克的科学家们几经摸索,率先建立了哺乳类细胞表达蛋白系统,成为第一家使用CHO细胞、第一家使用发酵罐来培养哺乳类细胞的公司。在tPA上市时,基因泰克除了在开发重组蛋白药方面占据领先地位外,还成为了生物生产工艺方面的专家。tPA使基因泰克从“细菌”公司变成了“哺乳类细胞”公司。这为随后而来的单抗药浪潮铺平了道路。
从1997年到2003年,基因泰克接连有5个单抗药被批准上市:Rituxan (1997) ,Herceptin (1998) ,Xolair (2003) ,Raptiva (2003) ,和 Avastin (2004) ,其中 Hercepin 和 Avastin来自基因泰克自己的内部药物管线。基因泰克进入了最高产的黄金时代,引领了单抗药的革命。
Herceptin 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它是第一个靶向致癌基因产物的单抗药。而这个药的最大功臣恰恰是午夜劫案的主角之一—— Axel Ullrich。
加入基因泰克后, Ullrich 对生长因子的受体很感兴趣,并找到了EGF的一个受体 erb2/HER2。这些研究至少在早期是看不出来和产品有任何关系的。但基因泰克允许他继续做这方面的工作,继续发表这一领域的论文。这也体现了基因泰克宽松的学术环境。Ullrich又与UCLA的Dennis Slamon 博士合作,找到了HER2与癌症的相关性,并推出靶向HER2的单抗。但基因泰克一开始对这个项目并不看好,一直没有批准立项。Ullrich 因此于1988年离开了基因泰克,到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任职。他继续与 Slamon 合作,持续推出了一系列关于HER2和HER2单抗的论文。在这些证据面前,基因泰克终于决定开发这一产品。1991年,在 Ullrich 离开基因泰克3年后,他开发的鼠源HER2单抗被人源化,其中一个人源化抗体被基因泰克继续开发,随后被命名为Herceptin。赫赛汀到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它的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
2019年,Ullrich、Slamon 和基因泰克的另一名科学家 H. Michael Shepard 因为在开发 Herceptin 方面的工作获得了被誉为诺奖 “风向标” 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后 记
1990年,基因泰克同意把60%的股份以21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罗氏。2009年,罗氏又以43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基因泰克所有的剩余股份。
1991年,David Goeddel 离开了基因泰克,联合创立了生物技术公司Tularik,开发针对癌症、炎症和糖尿病的小分子药。Swanson在Goeddel 的邀请下加入了 Tularik 的董事会。2004年,安进以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它尚未拥有的Tularik79%的股份。Goeddel于1994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6年,Bob Swanson 辞去基因泰克董事会职位。1999年11月30日,在52岁生日的第二天,Swanson 因脑癌而病逝。如流星划过天际,他的一生虽短暂却绚丽辉煌。
1986年,Peter Seeburg 离开基因泰克,返回德国,先后在学校、研究所任职。他于2016年8月去世,享年72岁。
除了 Herceptin 外,Axel Ullrich 至少还有另外一项成就。在离开基因泰克后,Ullrich 于1991年联合创立了SUGEN,主要开发蛋白激酶抑制剂。SUGEN于1999年被 Pharmacia & Upjohn 收购。辉瑞于2006年推出的著名小分子抗癌药 Sutent,就来自 SUGEN 的管线。
Herbert Heyneker 在1984年离开基因泰克,加入基因泰克第一家剥离的公司 Genencor (Genencor是GenPharm最早的投资方,GenPharm后又被Medarex收购,继续开拓) 。在之后的十几年里,他接连创立了一系列的生物技术公司:GlycoGen,ProtoGene, Eos Biotechnology。每个公司最终都被更大的企业收购。自2003年起,Heyneker 一直从事VC投资,专注于生物医药产业。
Dennis Kleid 可能是在基因泰克任职时间最长的元老。1986年,Kleid跨界转入公司的法律部,一直担任专利代理人,在基因泰克连续工作32年后,于2010年退休。
图21. 日出时的基因泰克校园。照片由结构生物部的Kyle Mortara拍摄。图源:https://www.gene.com/stories/the-everyday-moment?topic=defining-moments
2018年的全球生长激素市场已经膨胀到28亿美元,而且预计将以每年8%的速度继续增长。推动hGH销售持续增长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hGH的应用继续扩展。有些应用超出了医疗的范畴,甚至处于灰色地带,比如在美国,很多运动员服用生长激素,以增加肌肉和加强运动能力;二是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GH改变儿童身材矮小的有效性。以日本、澳大利亚、中国和印度为主的亚太地区成为增长最为迅猛的区域。
如今的生长激素市场已远远超出了 Swanson 和基因泰克团队在70年代末的预测。一个起点卑微的试点项目拯救了第一个生物技术公司。40年过后,它孵化出的市场依然在茁壮成长。而当年为之奋斗过、煎熬过、坚持过、沮丧过、狂喜过的第一批基因泰克人,已化作满天星,踏上各自新的征程。他们帮助缔造了世界生物医药产业,更造福了数百万名患者。
正是:
卌载话沧桑,煮酒论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全文完)
- 致 谢 -
Akeagen公司的崔立斌博士曾建议我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图书馆网页浏览。上面有大量的生物医学和科技产业早期的口述历史。在几个月的拖延后,我终于踏入了这个信息宝藏,不禁流连忘返。科学家、企业家口中的每一段往事都令我痴迷。本文以这些口述历史为主要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再现那段光辉岁月。感谢崔博士。
参考资料:
1. (1999). This Date in UCSF History: UCSF, Genentech Battle. Synapse - The UCSF student newspaper.
2. Abboud, P. C. L. (2003). A New Boost for Short Kid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3. Andersen, M. S. J. R. R. M. J. H. K. S. (2004). Novo Nordisk: Focusing the Corporate Brand.
4. Ayyar, V. S. (2011). "History of growth hormone therapy." Indian J Endocrinol Metab 15 Suppl 3: S162-165.
5. Baumann, G. P. (2009). "Growth hormone isoforms." Growth Horm IGF Res 19(4): 333-340.
6. Boyer, H. W. (2001). Herbert W. Boyer, "Recombinant DNA Research at UCSF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 at Genentech," an Oral History Conducted in 1994 by Sally Hughes. S. Hughes, 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7. Crea, R., et al. (1978). "Chemical synthesis of genes for human insuli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75(12): 5765-5769.
8. David W. Martin, J. (2006). David W. Martin, Jr., M.D., "UCSF Professor, Genentech Vice President of Research, and Beyond, " an Oral History Conducted in 2004 by Sally Smith Hughes, Ph.D. S. Hughes, 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9. Genentech (1979). First Successful Bacterial Production of Human Growth Hormone Announced.
10. Genentech (1994 - 2008). Genentech 10K Annual Reports. www.sec.gov.
11. Genentech (2016). "Defining Moments: the Approval." from https://www.gene.com/stories/the-approval?topic=defining-moments.
12. Goeddel, D. V., et al. (1979). "Direct 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of a DNA sequence coding for human growth hormone." Nature 281(5732): 544-548.
13. Goeddel, D. W. (2003). David W. Goeddel, "Scientist at Genentech, CEO at Tularik," an Oral History Conducted in 2001 and 2002 by Sally Hughes. S. Hughes, 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4. Hallewell, R. A. and S. Emtage (1980). "Plasmid vectors containing the tryptophan operon promoter suitable for efficient regulated expression of foreign genes." Gene 9(1-2): 27-47.
15. Heyneker, D. V. G. H. L. (1982).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 Replicable Cloning Vehicle Having Quasi-Synthetic Genes. USPTO. USA, Genentech, Inc.
16. Hoelgaard, H. H. S. L. S. A. R. (1998). Pharmaceutical Formulation. USPTO, Novo Nordisk A/S.
17. Hughs, S. S. (2011). Genentech: The Beginnings of Biotech,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8. Jr., R. K. (1999). Genentech Agrees to Pay $50 Million to Settle Growth Hormone Prob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19. Kiley, T. D. (2002). Thomas D. Kiley, "Genentech Legal Counsel and Vice President, 1976-1988 & Entrepreneur, " an Oral History Conducted in 2000 and 2001 by Sally Smith Hughes, Ph.D. S. Hughes, 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 Kleid, D. G. (2002). Dennis G. Kleid, "Scientist and Patent Agent at Genentech, " an Oral History Conducted in 2001 and 2002 by Sally Hughes. S. Hughes, 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1. Langreth, R. (1996). Growth Hormone Given to Kids For Uses Not Approved by FDA.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2. Lineback, D. R. K. (2017). The Power of Little Idea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3. Los, E. and R. G. Rosenfeld (2019). "Growth and growth hormone in Turner syndrome: Looking back, looking ahead." Am J Med Genet C Semin Med Genet 181(1): 86-90.
24. Martial, J. A., et al. (1979). "Human growth hormone: complementary DNA cloning and expression in bacteria." Science 205(4406): 602-607.
25. Nordisk, N. (2001 - 2018). Novo Nordisk 10K Annual Reports. www.sec.gov.
26. Raab, G. K. (2003). G. Kirk Raab, "CEO at Genentech, 1990-1995," an Oral History Conducted in 2002 by Glenn E. Bugos. G. E. Bugos, 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7. Reh, C. S. and M. E. Geffner (2010). "Somatotropin in the treatment of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and Turner syndrome in pediatric patients: a review." Clin Pharmacol 2: 111-122.
28. Saenger, P. (2017). "Ten years of biosimilar 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 in Europe." Drug Des Devel Ther 11: 1505-1507.
29. Singh, S. M. and A. K. Panda (2005). "Solubilization and refolding of bacterial inclusion body proteins." J Biosci Bioeng 99(4): 303-310.
30. Strobl, J. S. and M. J. Thomas (1994). "Human growth hormone." Pharmacol Rev 46(1): 1-34.
31. Sumant, K. J. O. (2019). Human Growth Hormone (hGH) Market by Application,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nnel: Global Opportunity Analysis and Industry Forecast, 2019-2026, Allied Market Research.
32. Ullrich, A. (2006). Axel Ullrich, "Molecular Biologist at UCSF and Genentech," an Oral History Conducted in 1994 and 2003 by Sally Hughes. S. Hughes, 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33. Ullrich, A., et al. (1977). "Rat insulin genes: construction of plasmids containing the coding sequences." Science 196(4296): 1313-1319.
34. Yansura, D. (2002). Daniel Yansura, "Senior Scientist at Genentech," an Oral History Conducted in 2001 and 2002 by Sally Hughes. S. Hughes, 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35. Young, W. D. (2006). William D. Young, "Director of Manufacturing at Genentech, " an Oral History Conducted in 2004 by Sally Hughes. S. Hughes, 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36. en.wikipedia.org
制版编辑 | 皮皮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