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科技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020年4月)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前言

1997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开展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形成了每年年初和年中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惯例,至今已发布44次。《报告》力图通过核心数据反映我国网络强国建设历程,已成为我国政府部门、国内外行业机构、专家学者等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5周年。25年来,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网络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网络空间主旋律高昂,信息领域核心技术不断突破,网络惠民利民便民红利充分释放。作为网络强国建设历程的忠实记录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持续跟进我国互联网发展进程,不断扩大研究范围,深化研究领域。《报告》围绕互联网基础建设、网民规模及结构、互联网应用发展、互联网政务发展、产业与技术发展和互联网安全等六个方面,力求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展现,综合反映2019年及2020年初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

在此,衷心感谢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等部门和单位对《报告》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向在本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工作中给予支持的机构、企业和网民致以诚挚的谢意!

摘 要

一、 基础数据

◇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较2018年底增长7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较2018年底提升4.9个百分点。

◇ 截至2020年3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较2018年底增长7992万,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较2018年底提升0.7个百分点。

◇ 截至2020年3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55亿,占网民整体的28.2%,较2018年底增长3308万;城镇网民规模为6.49亿,占网民整体的71.8%,较2018年底增长4200万。

◇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使用电视上网的比例为32.0%;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笔记本电脑上网、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42.7%、35.1%和29.0%。

◇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50877块/32,较2018年底增长15.7%。

◇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域名总数为5094万个。其中,“.CN”域名数量为2243万个,较2018年底增长5.6%,占我国域名总数的44.0%。

◇ 截至2020年3月,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8.96亿,较2018年底增长1.04亿,占网民整体的99.2%;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8.90亿,较2018年底增长1.10亿,占手机网民的99.2%。

◇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31亿,较2018年底增长5598万,占网民整体的80.9%;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26亿,较2018年底增长7356万,占手机网民的81.0%。

◇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0亿,较2018年底增长1.00亿,占网民整体的78.6%;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07亿,较2018年底增长1.16亿,占手机网民的78.9%。

◇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7.68亿,较2018年底增长1.68亿,占网民整体的85.0%;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7.65亿,较2018年底增长1.82亿,占手机网民的85.3%。

◇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50亿,较2018年底增长1.26亿,占网民整体的94.1%;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整体的85.6%。

◇ 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6.94亿,占网民整体的76.8%。

二、 趋势特点

基础资源状况持续优化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50877块/32,较2018年底增长15.7%,稳居世界前列;域名总数为5094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为2243万个,较2018年底增长5.6%,占我国域名总数的44.0%;网站数量为497万个,其中“.CN”下网站数量为341万个,占网站总数的68.6%。2019年6月,首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成功举办,“基于共治链的共治根新型域名解析系统架构”“2019中国基础资源大会全联网标识与解析共识”等成果发布。2019年,我国先后引入F、I、L、J、K根镜像服务器,使域名系统抗攻击能力、域名根服务器访问效率获得极大提升,降低了国际链路故障对我国网络安全的影响。

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数字鸿沟不断缩小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较2018年底增长7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较2018年底提升4.9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较2018年底提升7.8个百分点,城乡之间的互联网普及率差距缩小5.9个百分点。在《2019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的要求下,网络覆盖工程深化拓展,网络扶贫与数字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数字鸿沟不断缩小。随着我国“村村通”和“电信普遍服务试点”两大工程的深入实施,广大农民群众逐步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同步享受信息社会的便利。

网络零售持续稳健发展成为消费增长重要动力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0亿,较2018年底增长16.4%,占网民整体的78.6%。2019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0.63万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8.52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2020年1-2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0%,实现逆势增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5%,比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网络消费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方面正在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

网络娱乐内容品质提升,用户规模迅速增长

2019年,网络娱乐类应用内容品质不断提升,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网络娱乐类应用用户规模和使用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截至2020年3月,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网络音乐和网络游戏的用户规模分别为8.50亿、6.35亿和5.32亿,使用率分别为94.1%、70.3%和58.9%。网络视频(含短视频)已成为仅次于即时通信的第二大互联网应用类型。短视频平台在努力扩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与其他行业的融合趋势愈发显著,尤其在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上作用明显。

用户需求充分释放,在线教育爆发式增长

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较2018年底增长110.2%,占网民整体的46.8%。2020年初,全国大中小学校推迟开学,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用户需求得到充分释放。面对巨大的在线学习需求,在线教育企业通过发布免费课程、线上线下联动等方式积极应对,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多个在线教育应用的日活跃用户数达到千万以上。

数字政府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初步建成

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6.94亿,较2018年底增长76.3%,占整体网民的76.8%。2019年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工作,其中浙江、广东、山东等多个省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与之相关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数字政府的发展目标和标准体系,为政务数据开放共享提供了依据。2019年11月,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平台上线试运行,推动了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19年12月,平台个人注册用户数量达2.39亿,较2018年底增加7300万。

上市企业市值普遍增长,独角兽企业发展迅速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互联网上市企业在境内外的总市值达11.12万亿人民币,较2018年底增长40.8%,创历史新高。2019年底在全球市值排名前30的互联网公司中,美国占据18个,我国占据9个,其中阿里巴巴和腾讯稳居全球互联网公司市值前十强。截至2019年12月,我国网信独角兽企业总数为187家,较2018年底增加74家,面向B端市场提供服务的网信独角兽企业数量增长明显。从网信独角兽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企业服务类占比最高,达15.5%。

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融合加速推进

2019年,我国在区块链、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基础资源等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融合加速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特别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动了区块链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发展。区块链技术被政府、企业与各类社会组织作为驱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在5G领域,5G商用环境持续完善,标准技术取得新突破,应用孵化进入全面启动期,产业总体发展迅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技术应用日趋成熟,引领各行业数字化变革;在大数据领域,产业布局持续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推进,带动产业持续发展。

第一章 互联网基础建设状况

一、 互联网基础资源

(一) 互联网基础资源概述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8751万个,IPv6地址数量为50877块/32。

我国域名总数为5094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为2243万个,占我国域名总数的44.0%。

国际出口带宽为8,827,751Mbps,较2018年底增长19.8%。

表 1 2018.12-2019.12互联网基础资源对比

 

2018年12月

2019年12月

年增长量

年增长率

IPv4(个)

385,843,968

387,508,224

1,664,256

0.4%

IPv6(块/32)

43,985

50,877

6,892

15.7%

域名(个)

37,927,527

50,942,295

--

--

其中.CN域名(个)

21,243,478

22,426,900

1,183,422

5.6%

国际出口带宽(Mbps)

7,371,738

8,827,751

1,456,013

19.8%

(二) IP地址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50877块/32,较2018年底增长15.7%。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8751万个,较2018年底增长0.4%。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三) 域名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域名总数为5094万个。其中,“.CN”域名数量为2243万个,较2018年底增长5.6%,占我国域名总数的44.0%;“.COM”域名数量为1492万个,占我国域名总数的29.3%;“.中国”域名数量为170万个,占我国域名总数的3.3%;新通用顶级域名(New gTLD)数量为1013万个,占我国域名总数的19.9%。

表 2 分类域名数

 

数量(个)

占域名总数比例

.CN

22,426,900

44.0%

.Com

14,924,706

29.3%

.中国

1,703,456

3.3%

.Net

1,075,645

2.1%

.Org

167,067

0.3%

.Biz

45,182

0.1%

.Info

33,588

0.1%

New gTLD

10,132,444

19.9%

其他

433,307

0.9%

合计

50,942,295

100.0%

表 3 分类“.CN”域名数

 

数量(个)

占“.CN”域名总数比例

.cn

19,668,268

87.7%

.com.cn

2,188,326

9.8%

.net.cn

285,090

1.3%

.org.cn

154,872

0.7%

.adm.CN

91,139

0.4%

.gov.cn

21,359

0.1%

.ac.cn

11,446

0.1%

.edu.cn

6,264

0.0%

其他

136

0.0%

合计

22,426,900

100.0%

(四) 国际出口带宽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国际出口带宽数为8,827,751Mbps,较2018年底增长19.8%。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表 4 主要骨干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国际出口带宽数(Mbps)

中国电信 中国联通 中国移动

8,651,623

中国科技网

114,688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61,440

合计

8,827,751

二、 互联网资源应用

(一) 网站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网站数量为497万个,较2018年底下降5.1%。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截至2019年12月,“.CN”下网站数量为341万个,较2018年底增长4.6%。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二) 网页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网页数量为2978亿个,较2018年底增长5.8%。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其中,静态网页数量为2063亿,占网页总数量的69.3%;动态网页数量为916亿,占网页总数量的30.7%。

表 5 网页数量

 

单位

2018年

2019年

增长率

网页总数

281,622,406,489

297,829,914,511

5.8%

静态网页

197,066,105,957

206,255,312,345

4.7%

占网页总数比例

70.0%

69.3%

--

动态网页

84,556,300,532

91,574,602,166

8.3%

占网页总数比例

30.0%

30.7%

--

网页长度(总字节数)

KB

19,061,579,332,918

20,952,363,890,708

9.9%

平均每个网站的网页数

53,810

59,926

11.4%

平均每个网页的字节数

KB

68

70

2.9%

(三) 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

2019年1至12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1220.0亿GB。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四) App数量及分类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Application,移动互联网应用)数量为367万款,比2018年减少85万款,下降18.8%。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截至2019年12月,本土第三方应用商店App数量为217万款,苹果商店(中国区)App数量超过150万款。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截至2019年12月,移动应用规模排在前四位种类(游戏、日常工具、电子商务、生活服务类)的App数量占比达57.9%。其中,游戏类App数量达90.9万款,占全部App比重为24.7%,较2018年减少47.4万款;日常工具类、电子商务类和生活服务类App数量分别达51.4万、38.8万和31.7万款,分列移动应用规模第二、三、四位,占全部App比重分别为14.0%、10.6%和8.6%,其他社交、教育等10类App占比为42.1%。三、 互联网接入环境

(一) 上网设备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较2018年底提升0.7个百分点;网民使用电视上网的比例为32.0%,较2018年底提升0.9个百分点;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笔记本电脑上网、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42.7%、35.1%和29.0%,台式电脑使用比例下降较为明显。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二) 上网时间

1. 网民人均每上网时长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30.8个小时,较2018年底增加3.2个小时。受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网民上网时长有明显增长。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 各类应用使用时长占比

2019年12月,手机网民经常使用的各类App中,即时通信类App的使用时间最长,占比为14.8%;网络视频(不含短视频)、短视频、网络音频、网络音乐和网络文学类应用的使用时长占比分列第二到六位,依次为13.9%、11.0%、9.0%、8.9%和7.2%。短视频应用使用时长占比同比增加2.8个百分点,增长明显。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3. 各类应用使用时段分布

2019年12月,六类App中,即时通信类、社交类、网络新闻类、网络购物类App用户使用时段分布曲线较为接近,使用高峰均在8点至10点间开始,21点至22点间结束,期间使用时长分布比较均匀,占比在5%至6%左右;短视频类App在17点至22点间出现使用高峰,使用时长占比均超过6%;网上外卖类App的使用时段高峰特点明显,在11点至12点间、17点至19点间,使用时长占比分别达20.5%和24.3%。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三) 100Mbps及以上宽带用户占比

截至2019年12月,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占固定宽带用户总数的85.4%。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四) 光纤宽带用户规模及占比

截至2019年12月,光纤接入(FTTH/O)用户规模达4.17亿户,占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的92.9%,较2018年底提升2.5个百分点。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五) 宽带网络下载速率

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我国固定宽带网络平均可用下载速率为37.69Mbit/s,同比增长50.8%;我国移动宽带用户使用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访问互联网时的平均下载速率达24.02Mbit/s,同比增长11.9%。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第二章 网民规模及结构状况

一、 网民规模

(一) 总体网民规模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较2018年底新增网民7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较2018年底提升4.9个百分点。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截至2020年3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8.97亿,较2018年底新增手机网民7992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3%,较2018年底提升0.7个百分点。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019年以来,互联网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多措并举带动网民规模持续增长。一是“双G双提”工作加快落实,农村宽带用户快速增长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4.49亿户,其中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用户总数达3.84亿户,占总体的85.4%,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用户数87万户。4G用户总数达到12.8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80.1%。农村宽带用户总数达1.35亿户,较2018年底增长14.8%,增速较城市宽带用户高6.3个百分点。二是网络应用持续完善,移动流量增速保持高位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在架数量为367万款,第三方应用商店在架应用分发数量达9502亿次。网络应用满足用户消费、娱乐、信息获取、社交、出行等各类需求,与人民群众生活结合日趋紧密,吸引四五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用户使用,提升用户生活品质。尤其是微信、短视频、直播等应用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带动网民使用。2019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1220亿GB,较2018年底增长71.6%。信息惠民为民加速推进,社会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各级政府认真贯彻《2019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等政策要求,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与民生领域信息化应用,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办事需求。2020年初,互联网政务服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有力支撑,用户规模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6.94亿,较2018年底增长76.3%,占网民整体的76.8%。

(二) 城乡网民规模

截至2020年3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55亿,占网民整体的28.2%,较2018年底增长3308万;城镇网民规模为6.49亿,占网民整体的71.8%,较2018年底增长4200万。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缩小5.9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3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6.5%,较2018年底提升1.9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较2018年底提升7.8个百分点。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三) 网络扶贫成效

2019年4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2019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提出要充分释放数字红利,加大网络扶贫工作力度。网络赋能扶贫攻坚,成效显著。一是通过网络扶贫工作,显著改善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2019年,我国“村村通”和“电信普遍服务试点”两大工程深入实施,中国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贫困群众逐步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同步享受信息社会的便利。截至2019年10月,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9%,实现了全球领先的农村网络覆盖;试点地区平均下载速率超过70M,基本实现了农村城市“同网同速”。农村及偏远地区学校网络接入条件不断改善,全国中小学校联网率超过96%,助力实现教育均等化,为网络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通过网络扶贫工作切实提升广大网民对脱贫攻坚的认知水平。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网民对网络扶贫相关活动有所了解。截至2020年3月,网民在互联网上看到“扶贫捐款”相关内容的比例最高,为57.7%;在互联网上看到“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宣传”“在社交平台、新闻网站等上的扶贫宣传”等相关内容的比例分别为48.1%、47.2%。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三是通过网络扶贫工作,积极带动广大网民参与脱贫攻坚行动。数据显示,在了解网络扶贫活动的网民中,近七成网民参加过各类网络扶贫活动。截至2020年3月,了解网络扶贫活动的网民参与“网上扶贫捐款”的比例最高,为43.9%;其次是“扶贫宣传点赞、转发、评论”,比例为36.3%;“网上购买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的比例为23.0%。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四是通过网络扶贫工作,不断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数据显示,近九成网民认同互联网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3月,七成以上网民认为互联网能在“汇集广大网民的力量为贫困群众提供帮助”“通过电商帮助贫困群众扩大农产品销售”“让贫困群众更方便地获取工作、社保、医疗等信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网民对“通过远程教育为贫困地区孩子提供优质学习资源”的认同度略低,为69.7%。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四) 非网民规模

截至2020年3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4.96亿,其中城镇地区非网民占比为40.2%,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59.8%,非网民仍以农村地区人群为主。

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年龄因素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因为不懂电脑/网络技能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51.6%;因为不懂拼音等文化程度限制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19.5%;因为年龄太大/太小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14.0%;因为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13.4%;因为不需要/不感兴趣、缺乏上网时间等原因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均低于10%。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数据显示,促进非网民上网的首要因素是方便与家人亲属沟通联系,占比为29.7%;其次是提供免费上网培训指导,占比为28.3%;再次是提供可以无障碍使用的上网设备,占比为27.4%。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二、 网民属性结构

(一) 性别结构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1.9:48.1,男性网民占比略高于整体人口中男性比例(51.1%)。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二) 年龄结构

截至2020年3月,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21.5%、20.8%,高于其他年龄群体;40-49岁网民群体占比为17.6%;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为16.9%,互联网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三) 学历结构

截至2020年3月,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41.1%、22.2%,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9.5%。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四) 职业结构

截至2020年3月,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6.9%;其次是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比为22.4%;企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一般人员占比共计10.9%。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五) 收入结构

截至2020年3月,月收入在2001-5000元的网民群体合计占比为33.4%,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为27.6%,有收入但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网民群体占比为20.8%。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第三章 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

一、 互联网应用发展概述

2019年以来,我国个人互联网应用继续保持稳步发展。其中,受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大中小学开学推迟,教学活动改至线上,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较2018年底增长110.2%;在电商直播的带动下,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较2018年底增长41.1%;网络支付的用户规模达7.68亿,较2018年底增长27.9%,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增长率为31.1%。

表 6 2018.12-2020.3网民各类互联网应用用户规模和使用率

 

2020.3

2018.12

 

应用

用户规模(万)

网民使用率

用户规模(万)

网民使用率

增长率

即时通信

89613

99.2%

79172

95.6%

13.2%

搜索引擎

75015

83.0%

68132

82.2%

10.1%

网络新闻

73072

80.9%

67473

81.4%

8.3%

网络支付

76798

85.0%

60040

72.5%

27.9%

网络购物

71027

78.6%

61011

73.6%

16.4%

网上外卖

39780

44.0%

40601

49.0%

-2.0%

旅行预订

37296

41.3%

41001

49.5%

-9.0%

网约车

36230

40.1%

38947

47.0%

-7.0%

在线教育

42296

46.8%

20123

24.3%

110.2%

网络音乐

63513

70.3%

57560

69.5%

10.3%

网络文学

45538

50.4%

43201

52.1%

5.4%

网络游戏

53182

58.9%

48384

58.4%

9.9%

网络视频

(含短视频)

85044

94.1%

72486

87.5%

17.3%

短视频

77325

85.6%

64798

78.2%

19.3%

网络直播

55982

62.0%

39676

47.9%

41.1%

互联网理财

16356

18.1%

15138

18.3%

8.1%

表 7 2018.12-2020.3手机网民各类手机互联网应用用户规模和使用率

 

2020.3

2018.12

 

应用

用户规模(万)

手机网民 使用率

用户规模(万)

手机网民 使用率

增长率

手机即时通信

89012

99.2%

78029

95.5%

14.1%

手机搜索

74535

83.1%

65396

80.0%

14.0%

手机网络新闻

72642

81.0%

65286

79.9%

11.3%

手机网络支付

76508

85.3%

58339

71.4%

31.1%

手机网络购物

70749

78.9%

59191

72.5%

19.5%

手机网上外卖

39653

44.2%

39708

48.6%

-0.1%

手机在线教育课程

42023

46.9%

19416

23.8%

116.4%

手机网络音乐

63274

70.5%

55296

67.7%

14.4%

手机网络文学

45255

50.5%

41017

50.2%

10.3%

手机网络游戏

52893

59.0%

45879

56.2%

15.3%

2019年12月,15-19岁手机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数量最多,达84个;其次为20-29岁手机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数量为65个;60岁及以上手机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数量为37个。与2018年12月相比,10岁及以上各年龄段手机网民人均手机App数量均有所增加。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二、 基础应用类应用

(一) 即时通信

截至2020年3月,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8.96亿,较2018年底增长1.04亿,占网民整体的99.2%;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8.90亿,较2018年底增长1.10亿,占手机网民的99.2%。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019年以来,即时通信行业发展态势良好,用户规模和普及率进一步增长。即时通信产品逐渐从沟通平台向服务平台拓展,主要体现在个人用户数字化和企业用户信息化两个方面。

在个人用户方面,即时通信已经成为用户数字化生活的基础平台。一是在开发端,即时通信平台为小程序开发者提供了丰富完备的云端开发工具,让开发者可以在不搭建服务器、数据库和存储空间的条件下,直接利用应用程序接口(API)进行核心业务开发,从而实现各类服务的快速上线和迭代。二是在应用端,越来越多的线上线下服务被纳入到即时通信的生态系统中来,推动即时通信成为个人数字化生活的核心环节。数据显示,当前网民最常使用的两个互联网应用均为即时通信类应用。三是在用户端,即时通信平台通过推出小程序搜索、小程序评分等功能,降低用户在服务生态内的使用和反馈门槛,推动小程序用户规模与活跃度进一步提高。数据显示,2019年小程序日活跃用户突破3亿,人均访问小程序次数提高45%,人均使用小程序个数提高98%。

在企业用户方面,即时通信应用开始成为企业信息化转型的得力助手。依托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即时通信在企业日常运营管理、数据信息互通共享、团队远程协同办公等领域发挥的作用日渐凸显,从而帮助企业提升运营质量与效率,赋能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一是在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上,即时通信为线下零售行业提供门店人员调配、顾客会员管理、库存信息提醒等功能,助力企业实现对线下零售网点的信息化、智能化运营。二是在数据信息互通共享上,企业即时通信为医疗行业机构开发信息流转与通信平台,实现科室、医院间的信息互通,打通医疗环节中医生、患者和设备的联系,从而促进医疗信息与数据的充分流动,提升患者就诊效率和治愈率。三是在团队远程协同办公上,即时通信为企业提供了基于云端的多人音视频会议、共享文档编辑、异地项目协同管理等功能,帮助企业实现实时协同,保障组织高效平稳运转。尤其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企业即时通信远程办公功能有效减少了办公环境下的人际接触,为防范疫情扩散、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 搜索引擎

截至2020年3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7.50亿,较2018年底增长6883万,占网民整体的83.0%;手机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7.45亿,较2018年底增长9140万,占手机网民的83.1%。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019年,搜索引擎行业竞争激烈,产品和服务持续丰富,行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

搜索服务内容生态布局加快演进。信息流服务是基于兴趣的主动推送服务,能够对基于需求的主动搜索服务进行有效补充,帮助搜索引擎完善内容生态布局,缓解App间数据壁垒导致的流量获取难题,获得更多的用户和收益。百度依托搜索引擎入口,不断优化算法,提供文字、短视频等富媒体内容,持续改进信息流产品。字节跳动发布移动端搜索产品,涵盖旗下信息流、短视频、问答等产品的内容,同时抓取全网资源,为用户提供综合搜索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搜索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提升。一是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产品创新,出现了将知识体系作为搜索结果的新产品。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知识搜索引擎Magi上线,通过机器学习将自然语言信息提取成结构化数据,可以为用户提供除网页链接以外的知识体系搜索结果,为行业构建和完善知识图谱。二是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服务质量搜索引擎开放人工智能技术接口,与搜索小程序融合,促进开发者为用户提供更智能的服务,覆盖视频、生活服务、购物、旅游等众多领域。百度智能小程序2019年11月活跃用户数超过3亿,在搜索流量中占比超过30%,360搜索PC端小程序12月活跃用户数超过5000万。

行业发展环境持续完善。一是监管部门加强商业信息的监管。针对教育领域搜索广告扰乱正常网络秩序、伤害用户利益的情况,教育部会同公安部要求搜索引擎进行改进,完善推荐规则、突出广告提示,规范商业化推荐行为、防范安全风险。二是企业重视青少年搜索环境建设维护中国搜索推出专为青少年定制的搜索引擎App“花漾搜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阻断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

(三) 网络新闻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31亿,较2018年底增加5598万,占网民整体的80.9%;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26亿,较2018年底增加7356万,占手机网民的81.0%。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019年,网络新闻行业紧跟时事热点,不断打造吸引力强的内容产品,合力建设优质内容生态。

新闻媒体坚持“内容为王信息平台探索融合发展。一是传统媒体加强与平台企业的合作。2019年,传统媒体愈发重视新闻传播途径,主动加强与信息聚合及娱乐内容平台的合作,加速融入网络内容生态体系。例如,2019年8月,《新闻联播》正式入驻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入驻当天粉丝数超千万。新闻资讯聚合平台更加注重整合优质资源2019年,新闻资讯平台企业不断拓展与新闻内容合作边界,从而使内容实现跨平台流动。例如,腾讯看点依托QQ和微信两个社交平台,利用自身在视频、综艺、游戏、体育等领域的版权优势,实现社交与内容的结合;今日头条则通过布局搜索业务继续拓展内容分发渠道,以更好服务于用户。

新闻媒体保持技术敏感,推进媒体生态不断进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5G、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依托新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媒体生态不断进化。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积极应用“5G+4K+AI”新技术,与三家电信运营商、华为公司合作建设了我国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并在2019年春晚、两会和“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及北京世园会报道中实现了“5G+4K”、“5G+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的全流程、全要素制播,未来有望在传媒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新浪新闻利用AI技术整合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内容进行内容聚合分发,帮助用户及时了解实时疫情动态,同时对用户防疫科普、谣言甄别等潜在需求进行预判,向用户展现科普和辟谣信息。

(四) 社交应用

截至2020年3月,微信朋友圈、微博使用率分别为85.1%、42.5%,较2018年底分别上升1.7、0.2个百分点;QQ空间使用率为47.6%。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019年,社交产品不断创新,社交元素推动流量变现,社交平台助力社会公益,社交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社交产品创新丰富,满足用户多元需求。一是社交与视频融合,增加用户使用时长和粘性,出现了以音频、短视频、直播等作为新形式的社交产品或功能,如基于短视频的“多闪”、基于声音的“吱呀”“音遇”、知乎开通直播功能等。二是企业挖掘社交关系细分市场,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出现了陌生关系、“点赞之交”等不同社交深度的产品,如腾讯、陌陌陆续推出多款匿名社交App,搜狐、微博相继推出浅互动社交产品“狐友”“绿洲”等。

社交元素助推流量变现,拓宽平台收入渠道一是社交元素助推优质内容生产,从而提高收入,如今日头条提供社交群服务,创作者可建立付费社交群获得创作收益。二是社交电商持续拓宽数字消费渠道,社交平台为多类用户建立了丰富的连接渠道,如品牌账号、自媒体账号、明星KOL账号、个人用户账号等,推动社交电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社交平台发挥更多公益效能,社会价值不断扩大。社交平台为公益活动的传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并成为公益捐助的重要来源。2019年上半年,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募捐总额超过18亿元人民币,其中腾讯公益、微公益等都利用社交平台助力公益慈善捐助行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上亿用户通过微博关注最新疫情、获取防治服务、参与公益捐助。截至2020年2月4日,微博热搜榜上疫情相关话题的占比超过60%。

(五) 网络支付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7.68亿,较2018年底增长1.68亿,占网民整体的85.0%;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7.65亿,较2018年底增长1.82亿,占手机网民的85.3%。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019年,网络支付覆盖领域日趋广泛,加速向垂直化应用场景渗透,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网络支付业务稳步增长,有力拉动消费升级一是网络支付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数据显示,2019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7199.98亿笔,处理业务金额249.8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7%和20.1%,实现较快增长。移动支付有力拉动消费增长。非现金支付工具与大众日常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不仅重塑了居民个人的消费行为,变革了企业的商业模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各地区居民的消费增长。三是移动支付优化大众家庭消费结构。研究表明,移动支付可促进我国家庭消费增长16.0%,使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比)降低1.7%,同时带动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型消费实现大幅增长,幅度明显高于食品、衣着、居住等生存性消费。

网络支付正成为境内企业走出国门境外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活跃领域。网络支付业务走出国门、境外业务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国民出境旅游需求日益增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化发展需求日渐强烈,越来越多的网络支付企业大力拓展跨境业务。例如,2019年2月,支付宝全资收购英国跨境支付公司万里汇(WorldFirst)后,在全球的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数目已超过250家;5月,网易支付上线跨境收款平台“收结汇”业务,旨在助力境内卖家实现资金的收款与结汇,支持自有电商业务出海。二是支付行业逐渐成为扩大金融市场开放的先行在国家放开外商投资支付机构准入限制后,201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贝宝(PayPal)收购国付宝70%的股权,标志着首家外资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境内市场;11月,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Visa、Mastercard等五大国际卡组织与腾讯开展合作,使境外开立的国际信用卡能够绑定微信支付,目前已支持电商购物、旅行预订等国内消费场景。

网络支付与科技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推动行业效能提升物联网、近场通讯等新技术在垂直领域加速渗透,不断催生并变革着相关支付方式与形态。例如,在交通出行领域,基于感应识别、数据联网交换等技术的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发展迅速。截至2019年12月10日,全国ETC客户累积达1.85亿,2019年全年新增1.05亿,全国高速公路出入口客车ETC平均使用率达到70.0%。此外,随着技术与支付的融合加深,支付企业竞争焦点正逐渐转向技术。以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为代表的人机交互技术和以防攻击、防诈骗等为代表的风险控制技术在网络支付领域应用日趋广泛。

三、 商务交易类应用

(一) 网络购物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0亿,较2018年底增长1.00亿,占网民整体的78.6%;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07亿,较2018年底增长1.16亿,占手机网民的78.9%。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019年,网络零售持续稳健发展,成为拉动我国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0.63万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8.52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网络消费通过模式创新、渠道下沉、跨境电商等方式不断释放动能,形成了多个消费增长亮点。

社交电商、直播电商成为网络消费增长的新动能作为网络消费模式创新,社交电商和直播电商有效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需求,成为了网络消费重要支撑。一是社交电商增长势头迅猛,已发展成为网络消费的新力量。数据估算显示,2019年社交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超过60%,远高于全国网络零售整体增速。社交电商借助社交媒体或互动网络媒体,通过分享、内容制作、分销等方式,实现了对传统电商模式的迭代创新。二是直播电商不断拓展网络消费空间。截至2020年3月,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达2.65亿,占网购用户的37.2%,占直播用户的47.3%。直播电商通过“内容种草”、实时互动的方式激活用户感性消费,提升购买转化率和用户体验。

下沉市场成为网络消费重要增量市场。一是下沉市场网购用户保持快速增长,为网络消费提供了用户基础。截至2020年3月,三线及以下市场网购用户占该地区网民比例较2018年底提升3.9个百分点;农村网购用户规模达1.71亿,占网购用户比例达24.1%。二是下沉市场网购环境日趋完善释放消费潜力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电商平台渠道、物流服务加速下沉,三线以下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网购基础设施和商品供给不断完善,下沉市场成为网购消费增长核心动力。数据显示,2019年天猫“618”活动期间,三线及以下城市网络消费增速是一二线城市的1.14倍,对网络消费同比增长的贡献率达62%。

跨境电商成为促消费、稳外贸的重要力量。一是跨境电商促进消费作用持续凸显。2019年,在明确跨境电商“按个人自用进境物品监管”性质、降低行邮税税率及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多项利好政策推动下,跨境电商保持高速增长,全年通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零售进出口商品总额达1862.1亿元,增长38.3%。二是跨境电商助力品牌出海,推动外贸稳中提质2019年,国务院出台“无票免税”政策和更加便利企业的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进一步助力跨境电商出口。日趋成熟的跨境电商产业和国内制造业体系为品牌出海提供了强大助力,多个传统制造商及电商品牌先后走向全球市场,在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品牌的国际形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品牌出海50强中,跨境电商品牌占9席,部分品牌影响力甚至超越传统知名品牌,体现出电子商务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品牌建设的积极作用。

(二) 网上外卖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3.98亿,占网民整体的44.0%;手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3.97亿,占手机网民的44.2%。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019年,网上外卖行业从供需两端不断深耕发展,行业进入提质升级阶段。

从供给端看,外卖平台对上游服务支撑力度不断加大,并逐步传导至传统餐饮业供给。一是加速推动外卖行业供给侧数字化升级。2019年,外卖平台加大对商户服务支持,通过提供智能终端、智慧点餐系统、收银系统等提升商户运营效率,同时通过订单管理、集中采购、峰值预测等数字化支持强化商户供应链水平,在提升供给端效能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餐饮业的数字化升级。二是促进外卖产品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外卖平台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推动无人配送等技术不断强化履约配送能力,外卖食品安全和配送效率不断提升。同时,外卖商家品牌化、连锁化等趋势进一步凸显,品质化进一步升级。

从需求端看,外卖平台不断扩展服务边界,逐步形成下沉市场和细分场景新增长动力。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外卖用户需求造成了较大冲击,但由于用户习惯已经形成,随着疫情缓解和餐饮行业复工复产逐步推进,外卖需求将进一步恢复。一是向下加速推进市场下沉2019年,外卖平台加速向三线及以下市场渗透,截至2020年3月,三线及以下市场外卖用户占该地区网民的比例达39.8%,下沉市场正在成为外卖需求端的增量市场。二是外卖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细分场景催生出新的消费增长点在外卖服务推动下,用餐需求从正餐向甜点饮品、下午茶、夜宵等细分场景纵向延伸,逐步形成以夜宵外卖为代表的“夜经济”消费。同时,外卖服务加快横向拓展,满足生鲜菜蔬、药品配送等即时配送服务需求,加快带动以社区生鲜、拼团买菜为代表的零售新模式发展,进一步丰富线上线下零售业态。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外卖平台推出买菜、买药、闪购等到家服务,在培育更多线上消费习惯、补充传统商超等零售业的同时,也加速推动了平台生态的进一步构建。

(三) 旅行预订

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3.73亿,较2018年底减少3705万,占网民整体的41.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短期来看,在线旅行预订行业受到较大冲击,用户规模大幅下降;中长期来看,随着疫情逐渐好转至结束,在线旅行预订行业有望进入反弹期。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019年,我国在线旅行预订行业稳健发展,通过拓展市场空间引爆业务新增长点,利用新兴技术赋能催生数字化新动能,借助乡村旅游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

在市场运营方面,海外业务和下沉市场成为在线旅行社业务新增长点。一是旅行预订平台海外市场扩张成果显著。以携程集团为例,2019年其与猫途鹰(TripAdvisor)达成战略合作,共享旅游品类库存。目前,携程集团海外用户规模超过1亿,产品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业务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35.0%以上。二是旅行预订平台对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潜力的挖掘,加速下沉市场消费的崛起。以同程艺龙为例,其通过共享微信平台下沉市场流量实现业务增长,2019年第三季度来自非一线城市的注册用户占比约为85.5%,63.3%的新增付费微信用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较2018年同期的58.8%有所提升。三线及以下城市出境游人次复合年增长率最高,达到160%,高速增长的出境游人次持续推动市场发展。

在技术赋能方面,数字化应用成为旅行预订行业发展新动能。一是旅游行为的线上化趋势重塑用户旅行预订决策习惯。60.8%的用户在过去一年中有过旅游经历分享行为,通过在景点拍摄照片和短视频进行分享,为旅行预订平台导入更多的用户流量。二是数字化虚拟景区催生“云游览”现象。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AI、5G等数字化技术向旅行预订应用场景渗透,实现虚拟景区游览,提升消费体验。以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为例,共上线300家博物馆,累计1.17亿参观者使用。蓬勃发展的数字化应用激发旅游行业增长潜力,不断塑造未来旅行预订模式。

在旅游扶贫方面,乡村旅游成为我国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家乡村旅游监测中心数据显示,设在全国25个省(区、市)的101个扶贫监测点(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经济实现脱贫的人数为4796人,占脱贫人数的30.4%,通过乡村旅游实现监测点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123元。在此过程中,旅游扶贫通过短视频进行宣传,进一步激发乡村旅游消费潜力,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扶贫助农活动中来。抖音平台贫困县旅游风光相关视频被分享3663万次。

(四) 网约车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3.62亿,占网民整体的40.1%。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城市暂停了网约车运营服务。在疫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停运,多家网约车平台组织司机为医生病患接送和特殊服务保障提供运力支持。中长期来看,网约车用户规模将会恢复性增长。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019年,网约车行业合规化进程加速推进,竞争加剧催生新的合作模式。

在行业规范方面,网约车合规化提速,助力行业安全发展。政府部门对网约车采取包容审慎监管态度:坚守安全底线、合理放宽限制,在监管意见中明确提出优化完善准入条件、审批流程和服务,建立健全身份认证,加快平台经济参与者合规化进程。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落实合规化要求。一是不断优化网约车准入条件。如宁波和贵阳合并网约车和出租车驾驶证、深圳和昆明等地推动使用新能源网约车。二是建立“黑名单”预警机制。如上海市网约车监管平台搭建“双证”查询比对系统,与四家网约车企业完成对接建设,以及“黑名单”预警功能一期设置。三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准执法。如南京市运输管理部门尝试利用5G设备进行执法检查,瞬间查证核实非法运营网约车。目前,我国已有140多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了经营许可,全国合法网约车驾驶员已达150多万人,日均完成网约车订单超过2000万单 。

在市场竞争方面,汽车企业重构网约车行业竞争格局,聚合模式助力平台型企业拓展市场。一是汽车制造商跨界经营网约车业务。数字化转型重塑汽车行业价值链,汽车制造商竞相布局出行服务领域,以“制造+出行”模式切分市场,抢占用户流量和数据资源,夯实未来智能出行服务基础。2019年,广汽集团、一汽集团等近十家汽车企业推出网约车服务,多数大型国有汽车企业已进入网约车市场。二是网约车平台企业聚合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网约车平台企业以“聚合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拓展业务,地方性网约车企业作为市场的底层力量,为“聚合模式”提供基础供给资源。如美团点评在平台上接入多家网约车服务商,聚合流量入口提升约车效率,将出行服务拓展至全国42个城市。

(五) 在线教育

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较2018年底增长2.22亿,占网民整体的46.8%;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0亿,较2018年底增长2.26亿,占手机网民的46.9%。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大中小学开学推迟,教学活动改至线上,推动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快速增长。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为在线教育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指明了新方向。2019年,教育部门出台多项政策,规范在线教育市场;在线教育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推动获客率和营收增长。

教育部门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在线教育行业更加规范。教育部门加强与网信、公安等部门的合作,加大对在线教育行业和在线教育应用App等方面的监管力度。由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意见,以及《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办法》《高等院校管理服务类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专项治理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为促进教育移动应用和校外线上培训有序健康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动在线教育行业更加规范化、体系化。

在线教育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推动获客率和营收增长。2019年在线教育市场进入更加平稳的发展时期。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在线教育共发起148起融资,同比增长38.3%,融资总金额达115.6亿元人民币。一推动新技术在在线课堂的深度应用。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已在在线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大数据对师资进行筛选,提升课程标准化,提升客户满意度;通过人工智能对学术课堂表现进行识别、收集、整理,力图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课堂,从而增强用户粘性。随着5G在我国的商用,直播互动的教学形式将会更多地运用到在线教育中来,目前存在的如画面不流畅、内容延迟等痛点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二是加强了与短视频的跨界合作。通过这一更加贴合年轻用户信息获取习惯的方式,在线教育企业达到吸引更多客户,降低获客成本的目的。2019年仅快手平台的教育类短视频累计生产量就高达2亿。

2020年初,全国大中小学校推迟开学,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用户需求得到充分释放。面对巨大的在线学习需求,各类企业积极应对,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多个在线教育应用的日活跃用户数达到千万以上。一是各类学校积极探索在线教育教育部组织推出22个线上课程平台,开设2.4万门在线课程,为普通高等学校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提供了有力保证。二是多个办公应用跨界在线教育。钉钉、腾讯会议等办公应用成为在线教育平台,被全国师生普遍采用。三是通信和电商平台加入市场竞争。华为、京东等推出在线教育课堂或教学系统,加入到在线教育行业竞争中。

四、 网络娱乐类应用

(一) 网络音乐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6.35亿,较2018年底增长5954万,占网民整体的70.3%;手机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6.33亿,较2018年底增长7978万,占手机网民的70.5%。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019年,网络音乐作品质量持续提升、商业模式日趋完善,成为人民群众网上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产业生态方面,网络音乐行业更加重视建设上游创作生态。在音乐版权资源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大型网络音乐平台的战略重点从下游的用户资源转向上游的创作资源。以酷狗音乐旗下“5sing”、网易云音乐旗下“云村”为代表的原创音乐社区成为优质音乐作品的摇篮。各大平台利用资金和流量鼓励社区用户创作并上传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这种模式不但为专业音乐人提供了新作品发布推广的渠道,同时也吸引普通用户积极通过在线卡拉OK的形式录制歌曲并与其他社区用户进行分享。原创音乐社区的蓬勃发展,不但形成了集艺人挖掘、作品发布、粉丝互动于一体的产业链闭环,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全民共创、全民参与的音乐文化生活氛围。

在业务发展方面,网络音乐行业多元化业务模式逐步形成。网络音乐平台正逐渐从作品分销商向音乐内容提供商转型,推动行业营收稳定增长。流媒体直播是2019年大型网络音乐平台重点发力的业务模式。歌手直播板块分别在腾讯、网易旗下的网络音乐平台上线,并逐渐成为推动营收增长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以流媒体直播服务为核心的社交娱乐服务营收在腾讯音乐集团总营收中的占比达72.4%。未来,以付费会员为基础,协同直播打赏、数字专辑、作品授权、付费电台、音乐周边、线下演出的多元化业务将进一步推动网络音乐行业健康发展。

在海外市场方面,大型网络音乐平台的全球化布局初见成效。我国互联网音乐平台对外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不但拓宽了行业营收增长渠道,而且为国内外音乐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大型网络音乐平台的全球化布局已形成一定规模。一是在欧洲和北美市场,腾讯投资了Spotify、Smule等海外网络音乐企业,其中Spotify是全球最大的网络音乐平台。二是在亚洲市场,字节跳动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上线了音乐应用Resso,试图与腾讯投资的印度音乐平台Gaana展开竞争。三是在非洲市场,网易云音乐参与投资的非洲音乐平台Boomplay通过手机预装渠道在非洲用户中快速渗透,以此打开了非洲网络音乐市场的大门。

(二) 网络文学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55亿,较2018年底增长2337万,占网民整体的50.4%;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53亿,较2018年底增长4238万,占手机网民的50.5%。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网络文学行业延续了长期以来的稳定发展态势,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作品质量和商业模式三个方面。

在市场竞争方面,网络文学行业内外部竞争更加激烈。一是产业链内部,网络文学平台面临着来自上下游企业的挑战。爱奇艺、磨铁等企业凭借自身优势,持续对网络文学业务进行渗透,并已形成一定规模。二是产业链外部,信息分发平台的跨界竞争给网络文学行业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字节跳动、趣头条等信息分发平台均在2019年加强了对于旗下网络文学业务的布局。其中,字节跳动上线了依靠会员和广告服务收入的免费阅读应用,趣头条则推动旗下网络文学公司完成了新一轮融资。

在作品质量方面,网络文学内容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网络文学行业在2019年延续了精品化发展道路,呈现出题材更多元、创作更新颖、内容更丰满的新面貌。作者间的竞争机制和读者的快速反馈机制共同推动了网络文学作品内容的迭代与创新。目前网络文学作品的主要分类近20个,细分类别达到200余个,其中建党建国、改革开放、反腐倡廉、创新创业等领域的正能量题材作品深受读者喜爱。随着网络文学内容品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走向海外,成为我国向国际输出文化影响力的代表性符号。截至2019年,仅阅文集团向海外授权的作品就达到700余部,起点国际在线社区的日评论量超过4万条。

在商业模式方面,网络文学行业变现方式日渐丰富。以影视制作、游戏改编、广告收入为代表的多元化业务组合逐渐成为大型网络文学平台的常规变现手段,并在企业营收中所占的比重显著提高,为行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通过免费作品吸引用户进行广告变现的商业模式尤其受到重视。阅文集团、爱奇艺(文学)等平台均在2019年陆续推出正版免费作品,通过形成会员、广告、版权等多种业务协同的复合型商业模式,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数据显示,阅文集团2019年非在线阅读业务营收占比达到55.6%,同比提升31.5个百分点。

(三) 网络游戏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32亿,较2018年底增长4798万,占网民整体的58.9%;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29亿,较2018年底增长7014万,占手机网民的59.0%。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019年网络游戏产业发展较2018年有了较大回升,全年共有1570款游戏通过审核上线运营。我国网络游戏企业纷纷尝试海外发行以拓宽收入渠道,同时更多国际知名网络游戏企业开始入华经营。在科技进步的引领下,“云游戏”也从概念逐步向落地转变。

网络游戏产业“走出去”亮点频出。随着国内游戏市场的日渐饱和,出海发展已成为众多国内网络游戏厂商的务实选择。多款国内开发的移动游戏全球月活跃用户数、下载量、用户支出等数据均居世界前列。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用户支出排名前十的网络游戏中,来自我国的《王者荣耀》、《梦幻西游》和《PUBG MOBILE》分列第二、七、九名。全球月活跃用户排名前十的网络游戏中,也有四款为国产游戏。国产游戏在海外的亮眼表现,为网络游戏厂商拓宽收入渠道、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网络游戏产业“引进来”成果丰硕。长期以来,我国国内游戏市场受到众多海外企业的青睐。2019年,任天堂游戏平台(Nintendo Switch)和蒸汽平台(Steam)先后引入国内,开始为我国用户提供服务。国际知名游戏平台的引入为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和更多的游戏选择创造了条件,也为我国网络游戏从业者学习国外先进制作理念并借此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

“云游戏”概念逐步落地。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5G在我国实现商用,“云游戏”从概念向落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云游戏”旨在通过云端集中运算减少游戏对客户硬件的需求,从而使更多用户可以享受高质量的游戏体验。腾讯、完美世界、网易等网络游戏企业先后推出了多个云游戏平台,并加强了与中国联通、华为等通信企业在相关领域的研发合作,意图在“云游戏”领域占得先机。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民群众更加倾向于通过网络进行娱乐活动。移动游戏、电脑端游戏、主机游戏等游戏下载量、同时在线量、用户流量和游戏内消费等均创新高,网络游戏产业在营收方面迎来较快增长。

(四) 网络视频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50亿,较2018年底增长1.26亿,占网民整体的94.1%。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较2018年底增长1.25亿,占网民整体的85.6%。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网络视频应用的用户规模、使用时长均有较大幅度提升。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019年,网络视频行业发展进一步规范化,互动视频成为行业热点,平台跨领域合作创造会员服务新生态。

政府加强监管力度,助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2019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组织主要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引导互联网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网络保护力度。截至10月,已有53家网络视频、直播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规范青少年用户的使用时长、时段、功能和内容,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相关管理部门联合印发《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及时回应当前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及相关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全面规定从事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相关方应当遵守的管理要求,为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互动视频探索步伐加快,迅速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一是平台促进互动视频发展。爱奇艺、腾讯视频、哔哩哔哩、优酷等多家平台均开始尝试互动视频,在互动电视剧、互动综艺、互动电影等领域实现了多点开花,同时设立创作基金,鼓励优秀内容创作,推动更多互动内容走向大众视野。二是技术促进互动视频发展。互动视频一站式创作平台陆续出台,帮助创作者使用通用模板上传、发布作品,降低创作门槛,推动互动视频内容的落地。此外,5G技术商用也为互动视频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但由于制作成本的限制,目前互动视频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形态仍处于探索阶段。

网络视频平台加强跨领域合作,促进付费会员数量和收入增长2019年,各大视频平台以优质内容服务为核心,围绕用户需求进一步扩大服务边界,与生活服务、技术等领域领先的公司如携程、京东、华为等合作,通过账号互通、运营协同、内容共享等措施,扩展会员权益,激发用户付费意愿,跨领域获取付费用户资源。2019年6月和11月,爱奇艺、腾讯视频分别宣布付费会员数量过亿。2019年,爱奇艺会员服务营收同比增长36%,在总营收中的占比接近50%,远远超过在线广告服务营收。伴随着付费用户的持续增长,未来如何平衡平台商业收入和用户体验,是网络视频行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019年以来,短视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内容发展更加良性,行业逐渐进入到健康发展的新阶段。短视频平台在努力扩展海外市场、输出文化的同时,与其他行业的融合趋势愈发显著,尤其在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上作用明显。

短视频在扩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也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平台一是各大短视频平台不断拓展对外传播疆域。抖音海外版TikTok、快手海外版Kwai等应用以“东亚文化圈”为主打、欧美地区为辅助,迅速扩张海外市场。海外版短视频产品支持将视频分享到YouTube(优兔)、Facebook(脸书)、Twitter(推特)等国际平台,连通了海外用户日常使用的主要社交软件,使用率迅速攀升。数据显示,TikTok海外下载量已超过15亿,Kwai也多次登顶巴西应用总榜第一。二是优秀的短视频作品担当起文化输出的重要使命。生动直观、新颖易懂的短视频作品突破了语言的局限性,更具跨文化传播力。以知名博主李子柒为例,她的短视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线,围绕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展开,吸引外国网友观看,成为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截至2019年12月,李子柒在YouTube上的粉丝数近800万,100多个短视频的播放量大都在500万以上。

短视频通过带动乡村旅游、推动农产品销售等方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2019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中强调,要充分发掘互联网和信息化在脱贫中的潜力,扎实推动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随着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智能终端的普及,简单易用的短视频成为农民的娱乐、生产工具。贫困地区群众通过拍摄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短视频,吸引游客,推动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为视频博主,在短视频的帮助下解决乡村特产的销售问题。截至2019年9月,已超过1900万人在快手平台上获得收入,其中超过500万人来自国家级贫困县,有115万人通过在快手平台卖货,年销量总额达到193亿。

(五) 网络直播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0亿,较2018年底增长1.63亿,占网民整体的62.0%。其中,游戏直播的用户规模为2.60亿,较2018年底增长2204万,占网民整体的28.7%;真人秀直播的用户规模为2.07亿,较2018年底增长4374万,占网民整体的22.9%;演唱会直播的用户规模为1.50亿,较2018年底增长4137万,占网民整体的16.6%;体育直播的用户规模为2.13亿,较2018年底增长3677万,占网民整体的23.5%。在2019年兴起并实现快速发展的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2.65亿,占网民整体的29.3%。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网络直播行业在2019年延续了创新发展态势,行业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内容品类方面,电商直播蓬勃发展。虽然真人秀直播、游戏直播等传统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增速放缓,但电商直播的兴起为行业整体用户规模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网络直播行业的内容与变现方式。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陆续涉足该领域,将实体商品交易与互动直播形式进行融合,提升了用户消费体验与粘性。此外,电商直播拉动农产品销售,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2019年7月,浙江省与阿里巴巴集团举办的“电商扶贫浙里行”活动,由砀山县、平武县、咸丰县等12个重点对口县干部与公益明星主播共同推介家乡特色农产品,在三小时内销售额就突破1000万元。

在市场发展方面,网络直播回归理性发展轨道。2019年,随着资本市场对于网络直播行业的投资力度逐渐降低,传统网络直播平台优胜劣汰的趋势更加明显。企业财务报告数据显示,YY、陌陌、斗鱼、虎牙等已经上市的大型直播平台的营收在2019年前三季度均保持增长态势,其中以斗鱼和虎牙为代表的网络游戏直播平台营收增幅分别达到109.3%和87.0%,而部分中小型平台则因融资困难退出市场。

在行业监管方面,相关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一是针对直播过程中的账号监管、主播着装、用户举报等问题,地方行业协会联合网络直播平台发布了《网络直播平台管理规范》和《网络直播主播管理规范》,成为我国直播行业出台并实施的首批团体标准。二是针对电商直播中出现的产品质量和夸大宣传问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在10月发布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对电商直播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第四章 互联网政务发展状况

一、 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状况

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6.94亿,较2018年底增长76.3%,占网民整体的76.8%。

2019年,我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总枢纽的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初步建成,推动了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初,互联网政务服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有力支撑,用户规模显著提升,一体化政务平台应用成效越来越大,社会认知度越来越高,群众认同感越来越强,已经成为创新政府管理和优化政务服务的新渠道。

(一) 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初步建成

2019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余个国务院部门建成政务服务平台。2019年11月,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整体上线试运行,联通32个地区和46个国务院部门,对外提供国务院部门1142项和地方政府358万项在线服务。截至2019年12月,32个省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个人用户注册数量达2.39亿,较2018年底增加7300万;其中,实名注册个人用户达2.21亿,占比为92.5%,较2018年底增加7600万。平台实现了八个方面创新:第一次建立全国权威身份认证体系、第一次实现全国电子证照目录汇聚和互信互认、第一次实现全国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第一次实现全国政务服务统一评价和投诉建议、第一次解决地方部门平台间用户信任传递问题、第一次构建全国政务服务大数据、第一次实现地方部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需求统一受理和服务、第一次实现全国政务服务平台安全一体化管理。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二)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有力支撑

一是提供疫情信息服务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总枢纽作用,通过整合分散在地方部门的资源,统筹建设“疫情防控专区”,上线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疫情防控专题,并在平台PC端、移动端(App和小程序)同步发布,可提供疫情实时数据、定点医院及发热门诊查询导航、确诊患者同行人员自查等60余项疫情防控服务。各地区政务服务平台挖掘各自优势,创新服务举措,推出各具特色的疫情防控专题。通过发布一体化平台线上办事操作流程,引导办事群众线上查询办事指南、申报政务服务事项、查询办理进度、获取办理结果,便利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和群众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做到大厅暂停、服务不停,疫情防控“不松懈”,政务服务“不断档”。

二是推行线上办理各地区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全流程、一体化”在线办事服务功能,大力推行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预约办、邮寄办”,减少人员跑动和聚集。数据显示,疫情防控期间,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整体办件量378万件,其中线上办件133万件,占比为35.2%。分地区来看,15个地区线上办理比例呈现同比增长,14个地区线上办理比例呈现环比增长,22个地区省级行政许可事项网办率超过50%,8个地区省级行政许可事项“不见面审批”事项比例超过25%。

三是协助推进精准防疫。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出“国家平台新冠肺炎防疫健康信息码综合服务”,各地区按照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服务统一标准,通过对接国家平台“健康码”实现互认共享。数据显示,浙江、广东、河南、四川、上海、北京等近30个省市均推行“健康码”,对本地区人员防疫健康状况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供社区、企业、交通卡口等疫情管控人员验码使用,为疫情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浙江累计发放健康码6965万张,同时优化境外人员赋码规则,并建立海外侨胞回国健康信息预申报平台。广东省主动与四川、河南、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对接,全省平均每天亮码超过500万人次,基层防控人员通过“粤康码”采集重点人群健康信息33万余条。

(三) 政务服务平台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

2019年,为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各地区大力推动政务服务平台从分头建设向统筹建设、从信息孤岛到协同共享的转变。截至2019年12月,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31个省级政府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三级以上政务服务平台,其中21个地区按照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建设要求,实现了省、市、县、乡、村服务全覆盖。同时,大力推进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的业务流程再造,系统重构部门内部操作流程、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办事流程,推动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推进政务服务更加便利高效,打造更加优质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便捷度、体验度和满意度。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29个地区的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开通了“一件事”集成服务专区,对外提供涉及建设工程、市场准入、企业投资、不动产登记、民生事务等重点领域高频服务。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四) 政务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升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完成国家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建立了全国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体系,首次确认全国依申请事项1713个,其中行政许可事项1198个,破解了长期存在的事项底数不清、要素标准不同、更新不及时等问题。目前,全国各地区各层级的12476个实施主体已经基于国家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编制了责任主体清晰、办理时限明确的实施清单,共包含373万个具体的服务事项,办事指南要素信息超过2亿条。截至2019年12月,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的省级政务服务平台按照统一编码、统一标准、统一要素的标准化要求,可以提供省本级部门涉及的行政许可、行政给付等六类具有依申请特征的52973项政务服务事项,包括办事指南、网上办理、结果查询服务,纳入平台管理运行的数量比2018年增加了9676项,增幅达22.3%。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二、 县级融媒体发展状况

2019年,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系统性展开,数量呈井喷式增长。随着中心陆续建成,其作为县域社会治理监督中心、信息集散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的三类功能不断凸显,推动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现代化转型,同时在防范和应对重大风险、引导和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承上启下、协同治理,协助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现代化转型。一是发挥治理枢纽作用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环,中心承接中央从顶层设计出发做出的各类战略部署,同时将省级治理工作重点延展到基层,并向上反映群众需求和呼声。二是发挥协同治理作用。多数地区中心均成立了“新闻110”技术集成平台,为县域平安建设起到关键性作用。中心与社会综合治理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针对交通事故、生产事故、暴恐线索等方面,成体系进行线索收集和汇总,实现协同治理。

防范和应对重大风险,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中心打造抗击疫情“网上指挥部”,第一时间发布防控工作相关指令文件,实时更新、集中报道,以便人民群众通过电视、公众号、微博、微信等多种途径,及时收到防控动态。中心充分发挥了最接近基层群众的区位优势,大幅提升信息传播的时、度、效。

引导服务好群众,创建基层“互联网+综合服务”智慧平台中心整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各类媒体资源,精简冗余重复的媒体机构,强化服务与宣传核心职能。中心将党建、公安、教育等领域的政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纳入融媒体中心平台,引入电子商务、文化娱乐、百姓生活等服务,形成了“新闻+政务”“新闻+电商”“新闻+文化”“新闻+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块,拓展成为一个功能丰富、生态健全的“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平台能提供多元化服务满足群众需求,增强与群众交流互动,反映群众的呼声并解决群众的困难,推动新型智慧城市构建。

三、 政府网站发展状况

(一) 政府网站总体及分省状况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共有政府网站14474个,主要包括政府门户网站和部门网站。其中,国务院部门及其内设、垂直管理机构共有政府网站912个;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共有政府网站13562个,分布在我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表 8 2018.12-2019.12分省政府网站数量

省份

2019.12

2018.12

缩减

北京

72

80

10.0%

天津

105

133

21.1%

河北

499

573

12.9%

山西

398

422

5.7%

内蒙古

537

618

13.1%

辽宁

543

666

18.5%

吉林

302

373

19.0%

黑龙江

207

449

53.9%

上海

63

88

28.4%

江苏

645

800

19.4%

浙江

558

689

19.0%

安徽

810

909

10.9%

福建

433

495

12.5%

江西

533

625

14.7%

山东

864

1120

22.9%

河南

841

1054

20.2%

湖北

707

852

17.0%

湖南

576

746

22.8%

广东

617

867

28.8%

广西

573

758

24.4%

海南

108

127

15.0%

重庆

113

342

67.0%

四川

909

1066

14.7%

贵州

413

450

8.2%

云南

302

394

23.4%

西藏

215

165

-30.3%

陕西

627

752

16.6%

甘肃

520

616

15.6%

青海

134

181

26.0%

宁夏

126

158

20.3%

新疆

161

167

3.6%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51

147

65.3%

合计

13562

16882

19.7%

来源:开普云

(二) 各行政级别政府网站数量

截至2019年12月,国务院部门及其内设、垂直管理机构共有政府网站912个,占总体政府网站的6.3%;市级及以下行政单位共有政府网站11890个,占比为82.1%。各行政级别政府网站数量较2018年底均有所下降。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三) 各行政级别政府网站栏目数量

截至2019年12月,各行政级别政府网站共开通栏目数量24.5万个,主要包括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政务动态三种类别。在各行政级别政府网站中,市级网站栏目数量最多,达12.9万个,占比为52.9%。在政府网站栏目中,信息公开类栏目数量最多,为16.2万个,占比为66.4%;其次为网上办事栏目,占比为14.8%;政务动态类栏目数量占比为13.5%。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四) 各行政级别政府网站首页文章更新量

2019年,各行政级别政府网站首页文章更新量均有所增长,较2018年底增长34.6%。其中,部委政府网站首页文章更新量增幅最高,达63.7%。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四、 政务新媒体发展状况

(一) 政务服务搜索发展状况

1. 政务服务总体搜索状况

2019年,百度移动端政务服务搜索量为201.97亿次。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 部分省份政务服务搜索状况

2019年,广东省网民在百度移动端政务服务搜索次数最多,为21.11亿次。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二) 政务机构微博发展状况

1. 政务机构微博总体状况

截至2019年12月,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为13.9万个。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 政务机构微博分状况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31个省(区、市)均已开通政务机构微博。其中,河南省各级政府共开通政务机构微博10185个,居全国首位;其次为广东省,共开通政务机构微博9587个。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三) 政务头条号、抖音号发展状况

1. 政务头条号总体状况

截至2019年12月,各级政府共开通政务头条号82937个,较2018年底增加4757个。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 政务头条号状况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31个省(区、市)均已开通政务头条号。其中,开通政务头条号数量最多的省份为山东,共开通8325个政务头条号;开通数量在3000个以上的省份有10个。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3. 政务抖音号总体及分省状况

截至2019年12月,各级政府共开通政务抖音号17380个。我国31个省(区、市)均已开通政务抖音号。其中,开通政务抖音号数量最多的省份为山东,共开通1175个。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第五章 产业与技术发展状况

一、 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

(一) 产业发展规模

1.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状况

2019年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总体平稳。网络零售在扩大国内消费方面持续发力,农村电商和跨境电商迅速崛起,配套产业在支撑电子商务发展方面协同共进,共同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

从产业规模来看,网络零售稳定增长,中国连续七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2013至2018年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从10.40万亿增长到31.63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9%,2019年仍然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一是在消费电商市场,2019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06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5239亿元,同比增长19.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二是在产业电商市场,2018年中国产业电商市场营业收入规模达4742.6亿元,增速为21.8%。2019年,产业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产业电商继续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内驱动力。

从细分领域来看,农村电商发展潜力不断释放,跨境电商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随着我国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网络扶贫行动的纵深发展,农村电商发展速度持续提升。2019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3975亿元,同比增长27%。在电子商务扶贫方面,仅2019年上半年,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零售额实现1109.9亿元,同比增长29.5%,较农村整体增速高7.1个百分点,2019年全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完善跨境电商行业促进政策,推动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稳中提质。随着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在石家庄等24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增至59个;《关于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的通知》将石家庄等50个城市(地区)及海南全岛纳入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范围;我国与多个国家签署的“一带一路”双边合作协议里,均涉及跨境电商合作内容。

从配套产业来看,移动支付和快递业务迅速发展,支持网络零售激发居民消费潜力。一是移动支付业务在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渗透至生活服务领域等诸多方面,应用场景十分丰富,业务量增长显著如公交、地铁、停车等民生支付场景成为新的增长点,线下中小型商户构成新的增量市场。2019年第四季度,移动支付业务307.34亿笔,金额94.9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6%和21.3%。二是受益于电消费高速增长,快递行业业务量在高位稳步上升。2019全年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完成630亿件和74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和23%。快递业务量连续六年稳居世界第一。2019年“双十一”当天,各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5.35亿件快件,是二季度以来日常处理量的3倍,同比增长28.6%,创下历史新高。

2.网络广告产业发展状况

2019年,我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4341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较2018年有所放缓。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019年我国网络广告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从平台类型来看,电商搜索平台依然是最主流的广告渠道,其中电商平台广告收入保持较快增速随着电商平台与短视频、社交等领域的融合,个性化场景的精准推荐与多样化的广告形式显著提升了广告触达率,带动电商广告市场持续增长。受整体市场环境和新兴媒体形式影响,搜索平台广告收入呈下降趋势。新闻资讯、视频、社交等平台的广告收入均保持稳定增长。二是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部分企业广告收入迅速增长,推动行业竞争加剧字节跳动、美团点评等企业依靠创新的业务模式、产品和技术优势,聚合用户流量,吸引广告主投放,市场占比进一步扩大。新兴大型企业的崛起为网络广告市场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使得头部媒体和平台的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三是从营销模式来看网络红人营销渐成趋势其商业价值得到市场认可。相对于传统广告营销方式而言,网络红人营销成本较低、大众接受度高、投放效果更为精准。尤其在美妆、服饰、食品、珠宝、数码家电等行业,越来越多的品牌通过与网络红人合作实现销量的大幅增长。2019年双十一期间,淘宝网红主播引导成交的销售额最高超过27亿元。

(二) 互联网企业发展状况

2019年,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和资本力量的助推下,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下,我国互联网企业整体实现较快发展,上市企业市值普遍增长,网信独角兽企业发展迅速,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互联网上市企业市值普遍增长并创历史新高。截至2019年12月,我国互联网上市企业在境内外的总市值达11.12万亿人民币,较2018年底增长40.8%,创历史新高。其中,我国排名前十的互联网企业市值占总体市值比重为84.6%,较2018年底增长0.4%。从全球互联网公司市值排名情况看,2019年底在全球市值排名前30的互联网公司中,美国占据18个,我国占据9个,其中阿里巴巴和腾讯稳居全球互联网公司市值前十强。

网信独角兽企业发展迅速。截至2019年12月,我国网信独角兽企业总数为187家,较2018年底增加74家。随着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B端市场的增长潜力愈发受到企业重视,面向B端市场提供服务的网信独角兽企业数量增长明显。从网信独角兽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企业服务类占比最高,达15.5%。随着企业服务产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网信独角兽作为企业服务产业的中坚力量,在服务模式创新、效率提升及成本降低等方面都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企业服务产业的未来。

科技创新企业成长性突出2019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7月,科创板正式开市,从制度设计落地为现实。截至12月,已发布业绩年报的89家科创板企业中,电子行业实现净利润47.2亿元,以39.6%的增速排在首位,成为科创板成长性最高的行业。

1.互联网上市企业发展状况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境内外互联网上市企业总数为135家,较2018年底增长12.5%。其中,在沪深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数量为50家,较2018年底增加4家;在美国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数量为54家,较2018年底增加6家;在香港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数量为31家,较2018年底增加5家。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互联网上市企业在境内外的总市值为11.12万亿人民币,较2018年底增长40.8%。其中,在香港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总市值最高,占总体的52.5%;在美国和沪深两市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总市值各占总体的42.0%和5.5%。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从互联网上市企业市值分布来看,互联网上市企业在港股市场表现亮眼。2019年11月,阿里巴巴正式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同时在美国和香港两地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截至2019年12月,阿里巴巴市值达5692亿美元,较2018年底增长近60%,成为我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企业,也是亚洲市值最大的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的成功回归不仅为其他海外上市企业回归港股或A股提供了示范和指引,也进一步提升了港股市场活力。

截至2019年12月,在135家互联网上市企业中,工商注册地位于北京的互联网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占互联网上市企业总体的33.3%;其次为上海,占总体的17.0%;杭州、深圳、广州的互联网企业分别占总体的11.9%、11.1%和4.4%。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从互联网上市企业城市分布来看,北京、上海、杭州、深圳依然领先,这些城市的经济发达度、产业成熟度、政策优惠、人才质量、基础设施等均居全国前列,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聚集,形成产业聚合。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互联网产业范围的持续扩大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改革完善等,未来互联网上市企业有望在更多的地区产生。

截至2019年12月,在互联网上市企业中,网络游戏类企业数量仍持续领先,占总体的23.9%;其次是文化娱乐类企业,占比为17.9%;电子商务、网络金融、工具软件和网络媒体类企业紧随其后,占比分别为14.9%、10.4%、8.2%和6.0%。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从互联网上市企业类型分布来看,我国网络游戏产业进入发展成熟期,整体规模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文化娱乐产业增长迅速,在整个互联网产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日益凸显;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发展,不断催生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数字经济领域最具活力的要素之一;金融科技、网络媒体不断创新模式,为互联网产业发展持续提供新动力。随着科创板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能力持续增强,市场包容性不断提升,未来互联网上市企业类型将会更加丰富多元。

2.网信独角兽企业发展状况

根据创业企业的融资数据和主流投资机构认可的估值水平进行双向评估,截至2019年12月,我国网信独角兽企业总数为187家,较2018年底增加74家,增幅达65.5%。

从地区分布来看,网信独角兽企业仍然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总占比达90.4%。其中,北京的网信独角兽企业数量最多,为85家,同比增加31家,占总体的45.5%;上海的网信独角兽企业为37家,同比增加17家,占比为19.8%;广东共27家,同比增加12家,占比为14.4%;浙江共20家,同比增加5家,占比为10.7%。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从行业分布来看,全国50%以上的网信独角兽企业集中在企业服务、汽车交通、电子商务、金融科技和文娱媒体等五个行业。截至2019年12月,企业服务类企业组成第一梯队,占企业总数的15.5%;汽车交通类和电子商务类企业组成第二梯队,占比分别为12.3%和11.8%;金融科技类和文娱媒体类企业组成第三梯队,占比分别为9.6%和9.1%。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二、 前沿技术发展状况

(一) 区块链发展状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特别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区块链技术被政府、企业与各类社会组织作为驱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多种应用场景下为实体经济“降成本” “提效率”。当前,我国区块链政策与监管体系已初步构建,技术研究持续深入,并在多个行业落地应用。

在政策方面,区块链相关政策环境更加优化。一是政策密集出台鼓励区块链技术发展。中央政府将区块链技术作为战略性前沿技术进行提前布局,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中多次提到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利用。地方政府从鼓励应用创新、加强产业引导、引进专业人才等方面着手,出台优惠政策推动辖区内各部门对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落地。截至2019年底,国内已有29个省(区、市)发布了区块链发展指导意见或相关政策。二是区块链监管框架已初步形成。区块链应用风险和概念炒作问题受到我国监管机构高度重视,监管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关于开展为非法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支付服务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关于防范境外ICO与“虚拟货币”交易风险的提示》等文件先后出台。2019年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并上线运行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管理系统,为区块链信息服务的推出、使用和管理等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区块链相关领域管理规定的细化落实。

在技术方面,区块链关键技术取得进展。一是底层技术创新持续提升。2019年,我国重点探索区块链存储、智能合约、共识算法和加密技术等方面,全年分别累计公开有效专利964件、420件、101件和42件。从底层平台技术代码开源角度来看,目前完全开源的底层平台有13个,占15%;部分开源的底层平台达47个,占54%。二是加密算法重视自主可控。安全多方计算、同态加密、零知识证明等密码学算法不断融合应用,隐私保护方案创新涌现。国产密码算法在区块链技术各环节创新融合,支持国产密码算法的比例达到67%。三是跨链技术成为研究热点。我国共有相关组织机构35家,较2018年增加23家。其中,国家级研究机构8家,企业研究机构19家。

在应用方面,区块链技术与各行各业加快融合。区块链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政务、金融、供应链管理等多个领域,其助力我国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推动我国构建诚信社会体系的作用得到初步体现。一是区块链政务应用在民生办事领域落地。区块链技术为跨级别、跨部门的政府数据互联互通提供了安全可信任的环境。依托区块链技术的政府数据系统可以对数据调用行为进行记录,在出现数据泄露事件时准确追责,从而大幅降低政府与企业数据在共享时的安全风险,提高了办事效率。2019年12月,深圳市统一政务服务APP发布区块链电子证照应用平台,实现身份证、户口本等24类常用电子证照上链,支持10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二是区块链金融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区块链自动化智能合约和可编程的特点能够极大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避免繁琐的中心化清算交割过程,方便快捷地实现金融产品交易。截至2019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应用已上链运行供应链应收账款多级融资、跨境融资等多项业务,业务量超过900亿元。此外,我国央行的数字货币研发工作也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预示着我国数字货币研发进入加速期。三是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系统已被用于实际业务中。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系统加强了供应链上下游沟通,优化系统效率,同时支持各方实时查看产品信息,降低了管理和信任成本。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目前均已依托区块链技术搭建了产品防伪追溯平台。

(二) 5G发展状况

2019年,我国5G商用环境持续完善、标准技术取得新突破、应用孵化进入全面启动期,产业总体发展迅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多方合作加强统筹协调助推5G加速部署。一是政府协调推进5G政策落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十部门于2019年1月联合印发《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提出扩大升级信息消费,加快推出5G商用牌照,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9年6月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5G正式开始商用。二是政企合力部署5G发展战略。地方政府高度重视5G布局建设,与运营商签订合作协议加速建设试验网,如长三角多地政府与运营商签署了《5G先试先用推动长三角数字经济率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是企业合作开展5G网络集约建设。2019年9月,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签署《5G网络共建共享框架合作协议书》,在全国范围内合作共建一张5G接入网络、共享频率资源,以降低网络建设和运维成本,提升效益与运营效率。

5G增强技术研发取得阶段性进展,专利件数居全球第一。我国5G技术在成功完成关键技术、技术方案、系统组网三阶段研发验证后,进入增强技术研发实验阶段。一是全年芯片测试、低频和高技术研究方面均突破。在芯片与系统互联互通测试方面,我国已成功完成4款芯片、6家系统的室内外环境网络测试。在低频技术方面,华为于2019年1月完成2.6GHz频段下5G基站新空口测试,完成我国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NSA(Non-standalone,非独立组网)和SA(Standalone,独立组网)全部实验室及外场测试,标志着我国已完成3.5GHz/4.9GHz和2.6GHz频段的测试。在高频技术方面,我国启动5G毫米波射频指标测试工作。2019年7月,中兴通讯完成我国首次26GHz频段5G基站射频空中下载技术测试,为我国5G高频频谱规划提供参考。二是我国企业申请和认证的专利数量世界领先。从申请的专利数量上看,截至2019年11月,华为声明的5G标准必要专利数以3325件排名世界第一,中兴通讯以2204件排名第五;从通过认证的专利数量上看,华为以1337件排名世界第四、中兴通讯以596件排名第七。当前,我国5G在网络建设与业务组织上还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如大规模软件定义网络协同、网元构成优化、网络切片管理、基于服务的架构开放安全性、用户身份管理方式,以及5G运营支撑系统优化、车联网场景和工业互联网场景下的特殊需求等。

我国5G商用部署全面开展商业化应用进入实践阶段。我国重点城市5G规模组网建设试点工作有序开展:截至2019年4月,已有16个省(区、市)实现了5G通话;截至2019年10月,已有52座城市实现5G商用;截至2019年12月,建成5G基站超过13万个。我国5G商业化应用取得诸多成功实践:一是实现在增强移动宽带场景下的应用,如2019年国庆盛典运用5G+4K高清直播、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安检系统运用5G+VR人体成像。二是实现在超高可靠低时延场景下的应用,如2019年3月我国完成首例5G网络远程人体手术,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中,武汉火神山医院借助5G技术搭建“远程医疗系统”。三是实现在海量机器类通信场景下的应用,如我国智慧城市通过传感器和摄像头构建的“神经网络”实现智能安防与交通管理等。5G有力支撑了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并为自身加速商业化提供驱动力。

(三) 人工智能发展状况

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我国各部门、各地方持续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部署,各地区人工智能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关键技术应用日趋成熟,并引领各行业数字化变革。

地方政策加快部署,一线城市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落地发展我国多个省(区、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积极制定政策,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落地和发展。一线城市作为技术、人才和产业发展最具优势的区域,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心,有效地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以上海为例,通过不断完善和细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努力建造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上海市以依靠人工智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发展主线,以《关于加快推进上海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为抓手,围绕人工智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数据资源的开放和应用、深化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推动产业的布局和集群、加大政府引导和投融资支持力度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多条具体政策。

关键技术日趋成熟语音识别技术、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均取得长足发展。一是语音识别技术快速成熟科大讯飞拥有深度全序列卷积神经网络语音识别框架,输入法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8%;搜狗语音识别支持最快400字每秒的听写;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开发了声纹购物功能。二是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场景广泛,在智能家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三维分析等方面有长足进步。百度开发了人脸检测深度学习算法PyramidBox;海康威视团队提出了以预测人体中轴线来代替预测人体标注框的方式,来解决弱小目标在行人检测中的问题。

推进行业数字化改革,人工智能助力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000家,位列全球第二,我国企业在智能制造和车联网等应用领域拥有较大优势,在高端芯片等基础领域取得一定突破。在智能制造领域,应用场景主要有产品智能化研发设计、制造和管理流程智能化、供应链智能化三类,其中在产品质检领域,汽车零部件商开始利用具备机器学习算法的视觉系统识别部件;在互联技术及无人驾驶测试两个领域,我国技术水平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华为的5G技术将为互联技术V2X(vehicle to everything,车联网)提供全球一流的通信支持,同时与国内外车厂进行了合作与测试;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全场景在国家智能网络汽车(长沙)测试区进行测试,完成了全国首例L3、L4等级车型的高速场景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演示;在芯片领域,清华大学实现基于忆阻器阵列芯片卷积网络的人工神经网络芯片,能效较GPU高两个数量级,同时以阿里巴巴、百度和华为为代表的我国科技公司逐步进入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竞争。

(四) 大数据发展状况

2019年,大数据领域政策环境逐步完善,技术创新不断推进,产业应用持续深化,共同推动大数据领域发展。

大数据产业布局持续加强。一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首次将数据与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和管理并列作为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同时提出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依法保护个人信息”,数据生命各周期的监管与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二是地方政府颁布各项法规,强化大数据领域的安全保障。例如,2019年10月1日,我国大数据安全保护层面第一部地方性法规《贵州省大数据安全保障条例》正式施行,这标志着贵州明确了大数据产业相关安全监管主体及其职责,大数据安全有了保障。三是各地政府相继成立地方性大数据管理机构,陆续出台大数据产业规划,不断优化区域产业发展环境,致力于发挥大数据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引领作用。截至2019年12月,全国已有20个省(区、市)成立了负责大数据相关业务的省级管理机构,未成立省级管理机构的省(区、市)中有6个已发布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规划。

大数据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焦点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大数据技术已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应用持续深化,大数据正成为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提升产业附加值的核心。2019年,依托大数据,智能计算实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例如,2019年8月,华为推出了目前单芯片计算密度最大的AI处理器昇腾910,其作为华为AI解决方案的底层芯片,能够有效运用智能计算等大数据技术,并加速AI技术在电力、互联网等行业的应用;9月,阿里云推出了第一颗自研芯片含光800,该芯片采用自研芯片架构,利用先进算法,深度优化计算、存储密度,在推理性能和能效比方面均打破世界纪录,成为全球最强AI推理芯片。

稳定增长的大数据市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一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大数据市场总体收益达96亿美元,2019年至2023年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3.5%,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等大数据相关硬件服务占比最高,达到45.2%,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服务和商业服务等大数据相关服务收入占比为32.2%,软件收益占比为22.6%。另一方面,大数据与零售、工业、金融、安防、营销、健康等领域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在整合生产要素、促进经济转型、催生发展新业态、支撑决策研究等方面的作用愈发明显。近年来,制造业企业纷纷以大数据算法模型为指导,实现供需精准匹配,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销售增长。工业大数据正成为企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未来将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协同和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大数据领域将呈现以下十大发展趋势一是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二是数据科学带动多学科融合,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受到重视,但理论突破进展缓慢;三是大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研究热点;四是机器学习继续成为大数据智能分析的核心技术;五是基于知识图谱的大数据应用成为热门应用场景;六是数据融合治理和数据质量管理工具成为应用瓶颈;七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大数据应用场景渐渐丰富;八是对基于大数据进行因果分析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九是数据的语义化和知识化是数据价值的基础问题;十是边缘计算和云计算将在大数据处理中成为互补模型。

(五) 基础资源技术发展状况

2019年,我国互联网基础资源整体情况不断优化,技术持续更新升级,系统运行更加安全稳定,我国网络安全、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得到进一步保障。

互联网基础资源加强交流合作。2019年6月,以“筑牢根基、砥砺前行、共绘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成功举办。大会围绕网络强国战略大局,回顾中国互联网25周年发展历程,聚焦互联网基础资源行业发展,展示前沿创新技术,搭建行业交流平台,推动行业规范有序发展。会议期间,“基于共治链的共治根新型域名解析系统架构”“2019中国基础资源大会全联网标识与解析共识”等成果发布,为进一步加速我国互联网基础资源领域技术创新,实现自主可控,做出了有益的探索。2019年7月,中国国家顶级域名注册管理和运行机构组织开展IP地址分配联盟IPv6技术交流活动,旨在进一步支撑和促进国内IPv6申请,推动IPv6、互联网基础资源公钥证书体系(Resource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简称RPKI)等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部署,鼓励相关技术与应用落地,营造良好的创新与应用环境。

互联网域名系统更加安全可靠。2019年我国先后引入F、I、L、J、K根镜像服务器,提升我国网民访问域名根服务器的效率,改善网民上网体验,增强互联网域名系统的抗攻击能力,降低国际链路故障对我国互联网的安全影响。国家域名服务平台解析节点新增5个,全球节点数量达35个,实现了ICANN全球五大地区的全部覆盖,全面提升了“.CN”国家顶级域名对我国互联网整体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能力。7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WIPO AMC)成为第三家中国国家顶级域名争议解决机构,进一步拓宽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争议解决机构的地域覆盖范围,提升中国国家顶级域名争议解决的国际化水平。8月,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宣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等机构成为新一轮新通用顶级域名应急托管机构,充分体现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注册管理运行机构的技术实力和技术优势,对我国和亚太地区所有域名注册管理机构业务的安全稳定运行,互联网基础资源数据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基础资源技术创新突破。2019年发布的“基于共治链的共治根新型域名解析架构”引发业界高度关注。该架构利用新兴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征,通过设计并实现基于共治链的无中心化、多方参与、可监管的新型域名管理技术和系统,满足兼容演进、高效安全、用户透明等域名解析需求。作为全球领先的域名解析与安全防护引擎产品,“网域”系列产品新增了多标识解析与流量监控、基于加密传输的域名解析等功能,融合各类标识解析于一体,利用解析软件的高并发、高性能、低延时、高安全等特性,实现一站式标识解析,并通过快照隔离、微任务调度、数据持久化等方向的技术攻关,在性能方面取得了进一步技术突破。此外,在反钓鱼、不良域名检测、发现算法和全联网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第六章 互联网安全状况

一、 网民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状况

(一) 网民遭遇各类网络安全问题的比例

我国网民在上网过程中未遭遇过任何网络安全问题的比例进一步提升。截至2020年3月,56.4%的网民表示过去半年在上网过程中未遭遇过网络安全问题,较2018年底提升7.2个百分点。通过分析网民遭遇的网络安全问题发现:遭遇网络诈骗的网民比例较2018年底下降明显,达6.9个百分点;遭遇账号或密码被盗的网民比例较2018年底下降5.2个百分点;遭遇其他网络安全问题的网民比例较2018年底也有所降低。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二) 网民遭遇各类网络诈骗问题的比例

通过对遭遇网络诈骗网民的进一步调查发现:虚拟中奖信息诈骗仍是网民最常遭遇的网络诈骗类型,占比为52.6%,较2018年底下降8.7个百分点;冒充好友诈骗的占比为41.2%,较2018年底下降8.1个百分点;网络兼职诈骗的占比为33.5%,较2018年底下降7.8个百分点。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二、 网站安全和漏洞

(一) 我国境内被篡改网站数量

截至2019年12月,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中文简称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英文简称CNCERT)监测发现我国境内被篡改网站185573个,较2018年底(7049个)增长较大。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截至2019年12月,CNCERT共监测发现我国境内被篡改政府网站515个,较2018年底(216个)增长138.4%。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二) 我国境内被植入后门网站数量

截至2019年12月,CNCERT共监测发现我国境内被植入后门的网站数量达到84850个,较2018年底(23608个)增长259.4%。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截至2019年12月,CNCERT共监测发现我国境内被植入后门的政府网站数量达到717个,较2018年底(674个)增长6.4%。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三) 信息系统安全漏洞数量

截至2019年12月,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收集整理信息系统安全漏洞16193个,较2018年(14201个)增长14.0%。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其中,收集整理信息系统高危漏洞4877个,较2018年底(4898个)下降0.4%。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三、 网络安全相关举报和受理

(一) CNCERT接收到网络安全事件报告数量

截至2019年12月,CNCERT接收到网络安全事件报告107801件,较2018年底(106700件)增长1.0%。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二) 全国各级网络举报部门受理举报数量

截至2019年12月,全国各级网络举报部门共受理举报13899万件,较2018年底(16502万件)下降15.8%。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第七章 总结

2019年是世界互联网诞生50周年,也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25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互联网迎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互联网发展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在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网络惠民、在线政务等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有力推动网络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互联网+”加速与产业融合,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引擎。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规模已达31.3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34.8%。一是数字消费持续增长,2019年网络消费已突破10万亿大关,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二是数字贸易不断提质升级,跨境政策与模式创新不断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助力外贸转型升级;三是数字企业领跑全球,2019年,中国和美国所拥有的数字平台企业占全球70个最大数字平台市值的90%,以互联网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为产业升级不断赋能。

互联网前沿技术不断开拓创新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是区块链技术受到高度重视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二是5G技术步入商用阶段2019年,我国正式开启5G商用,其中增强技术研发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商业化应用进入实践阶段。三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夯实基础支撑。人工智能技术方面,语音AI等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产业融合日趋加快,大数据业务逐渐向各领域渗透,为各行业数字变革提供动力。

网络惠民利民效应更加凸显,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较2018年底新增网民7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一是互联网持续向农村地区渗透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较2018年底提升7.8个百分点,城乡之间的互联网普及率差距缩小5.9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10月,我国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9%,实现了全球领先的农村网络覆盖。二是互联网通过网络覆盖、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短视频等多种方式助力脱贫攻坚。国家乡村旅游监测中心数据显示,设在全国25个省(区、市)的101个扶贫监测点(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经济实现脱贫的人数为4796人,占脱贫人数的30.4%,通过乡村旅游实现监测点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123元。

“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序推进助推政府数字化转型政府治理现代化。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6.94亿,占网民整体的76.8%。一是数字政府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并在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初步发挥“数字政府”支撑和职能作用。二是在线政务以民为本,推动公共服务效率明显提升。31个已建成的省级平台提供的22152项省本级行政许可事项中,超七成已经具备网上在线预约预审功能条件,平均办理时限压缩25.0%。三是在线政务法制化进程加快,标准化发展初见成效《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出台,为在线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各省级政务服务平台消除各类移动政务服务各自为政的现状,逐步做到移动政务服务应用统一数据源、统一运营,实现数据同源共享,推动实现在线政务“全国一盘棋”。

一、数字经济增长强劲,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数字消费持续增长,网络消费市场扩大内需

网络消费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促进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方面发挥了日趋重要的作用。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0亿,较2018年底增长1.00亿。交易规模达10.63万亿元,同比增长16.5%,连续七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消费市场。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2019年网络消费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以社交、直播电商为代表的新电商模式创新发展,释放潜在内需消费。全年社交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超过60%,远高于全国网络零售整体增速。二是网络零售加速渗透下沉市场,不断激活农村消费。电商平台渠道、物流服务下沉推动三线以下城市和农村地区网购基础设施和商品供给不断完善,下沉市场消费潜力快速释放。三是在线生活服务市场保持快速增长,持续推动服务消费。移动支付服务推动线上线下联动的消费新场景不断丰富,带动各类在线服务持续发展,其中在线餐饮、在线旅游、在线家政等网络服务蓬勃发展,不断扩大数字消费边界。

(二)数字贸易提质升级,跨境出口模式不断完善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数字贸易的重要组成,自出现以来发展迅速,对促进我国外贸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价值链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通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零售进出口商品总额达1862.1亿元,增长了38.3%。政策和出口模式不断优化,有力带动了跨境电商出口的发展。一是跨境综试区范围进一步扩大,为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发展土壤。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在石家庄等24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同意在石家庄、太原等24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增至59个。二是跨境出口政策、模式不断完善,降低跨境出口运营成本。2019年,国务院出台“无票免税”政策和更加便利企业的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杭州综试区跨境电商1210邮路保税出口新模式启动,为企业跨境电商出口提供一站式在线报关、通关及结汇、退税等服务,助力跨境电商出口发挥“稳外贸”作用。

(三)数字企业领跑全球,平台经济赋能产业发展

我国互联网数字企业通过市场应用带动本土创新,实现从模仿到并跑、甚至全球领跑的蜕变,在推动产业升级、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是数字企业全球影响力提升。联合国《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指出,中国和美国所拥有的数字平台企业占全球70个最大数字平台市值的90%,包括我国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家企业在内的七个“超级平台”,占据了全球数字经济总市值三分之二。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境内外互联网上市企业总数为135家,较2018年底增长12.5%;网信独角兽企业总数为187家,较2018年底增加74家,增幅达65.5%。二是平台经济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持续赋能在需求端,平台企业在推动商业模式创新、赋能商家和品牌发展及消费数字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供给端,平台通过数据驱动优化商品供给、提升供应链数字化水平等方式,为推动商品供给侧改革、提升生产制造效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关键支撑。

二、核心技术持续创新,产业融合驱动转型升级

(一)区块链受高度重视,政策与监管体系初步构建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区块链技术被政府、企业与各类社会组织作为驱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一是区块链政策与监管体系初步构建。国务院将区块链技术作为战略性前沿技术进行提前布局,地方政府也加快扶持政策推动区块链技术落地。截至2019年底,国内已有29个省(区、市)发布了区块链发展指导意见或相关政策。同时,针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风险和概念炒作问题,监管机构出台多项规定,进一步推动区块链应用管理走向规范。二是技术研究持续深入并在多个领域落地应用。2019年,我国区块链存储、智能合约、共识算法和加密技术等底层技术创新持续提升,加密算法更加重视自主可控。同时,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政务、金融交易、供应链溯源等方面陆续应用,助力我国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

(二)5G开启商用进程,技术研发与商业化同步推进

2019年,我国正式开启5G商用,增强技术研发取得阶段性进展,商业化应用进入实践阶段。一是政府部署企业合作共同推动5G进程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9年6月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5G正式开始商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5G布局建设,与运营商签订合作协议加速建设试验网。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企业合作共建5G接入网络、共享频率资源。二是5G增强技术研发取得阶段性进展。2019年我国在芯片测试、低频和高频技术研究方面均有突破,分别完成4款芯片、6家系统的室内外环境网络测试,同时完成3.5GHz/4.9GHz和2.6GHz频段,以及26GHz频段5G基站射频空中下载技术测试。我国企业声明的5G专利数量世界领先,华为、中兴通讯声明的5G标准必要专利数分别排名世界第一和第三位。三是商业部署不断加快截至2019年4月,已有16个省区市实现了5G通话;截至2019年10月,已有52座城市实现5G商用;截至2019年12月,建成5G基站超过13万个。在增强移动宽带、超高可靠低时延和海量机器类通信三大场景方面,已实现5G+4K高清直播、5G远程人体手术、智能安防与交通管理等领域的商业实践。

(三)人工智能发展加快,大数据业务逐渐向各领域渗透

2019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技术研发、产业融合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不断引领各行业数字化变革。一是我国人工智能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关键技术日趋成熟。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000家,位列全球第二,我国企业在智能制造和车联网等应用领域拥有较大优势,在高端芯片等基础领域取得一定突破。其中阿里巴巴、百度和华为等逐步进入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竞争。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日趋成熟,特别是语音识别技术、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均取得长足发展。二是大数据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与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和管理并列作为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同时,我国大数据安全保护层面第一部地方性法规《贵州省大数据安全保障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数据生命各周期的监管与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大数据业务逐渐向各领域渗透,与零售、工业、金融、安防、营销、健康等领域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在整合生产要素、促进经济转型、催生发展新业态、支撑决策研究等方面的作用愈发明显。

三、网络惠民成就显著,日益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一)网络环境持续优化,推动网民规模稳定增长

2019年,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不断优化网络环境,推动网民规模增长。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接入超过4.5亿户。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较2018年底增长7508万。一是全面落实网络提速降费,持续推动流量高速增长。与五年前相比,固定和移动宽带平均下载速率提升了6倍多,固定网络和手机上网流量资费水平降幅均超过了90%。在提速降费政策推动下,用户月均使用移动流量达到7.2GB,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2倍。二是“双G双提”工作稳步推进,高速宽带加快建设。截至2019年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4.49亿户,全年净增4190万户。其中,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用户数87万户,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3.84亿户,占固定宽带用户总数的85.4%。三是5G网络建设有序推进。截至2019年底,全国开通5G基站12.6万个,5G套餐签约用户超87万户。5G网络建设顺利推进,在多个城市已实现5G网络的重点市区室外的连续覆盖,并协助各地方政府在展览会、重要场所、重点商圈、机场等区域实现室内覆盖。

(二)网络应用持续完善,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期待

2019年,我国互联网应用与人民群众生活结合日趋紧密,实现了衣食住行各类生活场景的全覆盖,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突出体现在:一是短视频、直播等应用发展迅猛,为群众分享信息提供更多选择。短视频、直播等应用的普惠性降低了信息交流分享门槛,实现了全民参与。截至2020年3月,短视频和直播用户规模分别达7.73亿和5.60亿,分别占网民整体的85.6%和62.0%。二是网络内容应用质量不断提升,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知识产权环境更加完善,推动优质文化内容持续增长,带动用户内容付费意愿和用户规模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3月,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网络音乐和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分别达8.50亿、6.35亿和4.55亿。三是社交、支付等应用在社会公益方面发挥正效能。2019年上半年,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募捐总额超过18亿元人民币,累计获得52.6亿人次的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极大降低了网民参与公益活动的门槛,积少成多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

(三)网络扶贫作用凸显,全面助力决胜脱贫攻坚

互联网在助力扶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方面正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截至2020年3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较2018年底提升7.8个百分点,城乡之间的互联网普及率差距缩小5.9个百分点。一是网络覆盖为网络扶贫夯实基础。截至2019年10月,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9%,实现了全球领先的农村网络覆盖。二是切实提升广大网民对脱贫攻坚的认知水平。超过七成网民对网络扶贫相关活动有所了解。其中,网民在互联网上看到“扶贫捐款”相关内容的比例最高,为57.7%。三是积极带动广大网民参与脱贫攻坚行动。在了解网络扶贫活动的网民中,近七成网民参加过各类网络扶贫活动。其中,网民参与“网上扶贫捐款”的比例最高,为43.9%。四是不断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近九成网民认同互联网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七成以上网民认为互联网能在“汇集广大网民的力量为贫困群众提供帮助”“通过电商帮助贫困群众扩大农产品销售”“让贫困群众更方便地获取工作、社保、医疗等信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在线政务积极推进,夯实政府治理现代化基础

(一) 数字政府加快建设,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依法保护个人信息。”数字政府成为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抉择。一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数字政府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共有政府网站14474个,其中国务院部门及其内设、垂直管理机构共有政府网站912个;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共有政府网站13562个。各地纷纷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工作,其中浙江、广东、山东等多个省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与之相关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数字政府的发展目标和标准体系,并为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提供了依据。二是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为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供有力支撑。2019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余个国务院部门政务服务平台建成。2019年11月,国家政务服务平台联通32个地区和46个国务院部门,对外提供国务院部门1142项和地方政府358万项在线服务,首次实现了全国权威身份认证体系、电子证照目录汇聚和互信互认、构建全国政务服务大数据等在线政府服务创新。三是在线政务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数字政府”的功能和支撑作用。在疫情信息服务方面,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上线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疫情防控专题,并在平台PC端、移动端(App和小程序)同步发布,提供疫情实时数据、定点医院及发热门诊查询导航等60余项疫情防控服务;在线上化办公服务方面,疫情防控期间,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整体办件量378万件,其中线上办件133万件,占比达35.2%;在推进精准防疫方面,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出“国家平台新冠肺炎防疫健康信息码综合服务”,各地区按照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服务统一标准,通过对接国家平台“健康码”实现互认共享。

(二) 在线政务日趋规范,法制化集约化进程加快

2019年,在线政务服务规范化发展趋势明显,政务服务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已成为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一是在线政务服务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出台,提出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国标准统一、全流程网上办理,实现电子证照全国范围内互信互认,为全国在线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二是省级政务服务平台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初见成效。截至2019年12月,31个省级政府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三级以上政务服务平台,其中21个地区按照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建设要求,实现了省、市、县、乡、村服务全覆盖;29个地区的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开通了“一件事”集成服务专区。此外,各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发挥服务规范、数据汇集、技术整合优势,消除各类移动政务服务各自为政的现状,逐步做到移动政务服务应用统一数据源、统一运营,实现数据同源共享,推动实现“全国一盘棋”。三是政务服务评价机制日趋完善,进一步推动在线政务服务质量提升。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意见》,明确提出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行清单管理,并纳入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管理,建立“好差评”数据机制,连通线上线下各类评价渠道,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三) 在线政务以民为本,公共服务效能明显提升

2019年,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与民生领域信息化应用,在线政务服务日趋成熟,业务办理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更多人民群众享受到政府部门的贴心服务。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6.94亿,较2018年底增长76.3%,占网民整体的76.8%。一是“一网办理”为群众解决日常办事难点、痛点提供便利。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主办“中国政务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用户可在线办理查询、缴费等200多项政务服务。此外,多个地方政府陆续开通城市服务、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平台、电子证照等在线政务服务,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办事需求。二是在线政务服务业务效率明显提升。在31个已建成的省级平台提供的22152项省本级行政许可事项中,超七成已经具备网上在线预约预审功能条件,平均办理时限压缩25.0%,群众动动手指就可享受“人在家中坐,事情全办妥”的政务服务体验。

附录 调查方法

一、 调查方法

(一) 网民个人调查

1.1 调查总体

我国有住宅固定电话(家庭电话、宿舍电话)或者手机的6周岁及以上居民。

◇ 调查总体细分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调查总体划分如下:

子总体A:被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包括:住宅固定电话覆盖的居民+学生宿舍电话覆盖用户+其他宿舍电话覆盖用户】;

子总体B:被手机覆盖人群;

子总体C:手机和住宅固话共同覆盖人群【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和手机覆盖人群有重合,重合处为子总体C】,C=A∩B。

1.2 抽样方式

CNNIC针对子总体A、B、C进行调查,为最大限度地覆盖网民群体,采用双重抽样框方式进行调研。采用的第一个抽样框是固定住宅电话名单,调查子总体A。采用的第二个抽样框是移动电话名单,调查子总体B。

对于固定电话覆盖群体,采用分层二阶段抽样方式。为保证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31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

省内采取样本自加权的抽样方式。各地市州(包括所辖区、县)样本量根据该城市固定住宅电话覆盖的6周岁及以上人口数占全省总覆盖人口数的比例分配。

对于手机覆盖群体,抽样方式与固定电话群体类似,也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31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省内按照各地市居民人口所占比例分配样本,使省内样本分配符合自加权。

为了保证每个地市州内的电话号码被抽中的机会近似相同,使电话多的局号被抽中的机会多,同时也考虑到了访问实施工作的操作性,在各地市州内电话号码的抽取按以下步骤进行:

手机群体调研方式是在每个地市州中,抽取全部手机局号;结合每个地市州的有效样本量,生成一定数量的四位随机数,与每个地市州的手机局号相结合,构成号码库(局号+4位随机数);对所生成的号码库进行随机排序;拨打访问随机排序后的号码库。固定电话群体调研方式与手机群体相似,同样是生成随机数与局号组成电话号码,拨打访问这些电话号码。但为了不重复抽样,此处只访问住宅固定电话。

网民规模根据各省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人口属性结构,进行多变量联合加权的方法进行统计推算。

1.3 抽样误差

根据抽样设计分析计算,网民个人调查结果中,比例型目标量(如网民普及率)估计在置信度为95%时的最大允许绝对误差为0.3个百分点。由此可推出其他各种类型目标量(如网民规模)估计的误差范围。

1.4 调查方式

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ATI)进行调查。

1.5 调查总体和目标总体的差异

CNNIC在2005年末曾经对电话无法覆盖人群进行过研究,此群体中网民规模很小,随着我国通信业的发展,目前该群体的规模逐步缩减。因此本次调查研究有一个前提假设,即:针对该项研究,固话和手机无法覆盖人群中的网民在统计中可以忽略不计。

(二) 网上自动搜索与统计数据上报

网上自动搜索主要是对网站数量进行技术统计,而统计上报数据主要包括IP地址数和域名数。

2.1 IP地址总数

IP地址分省统计的数据来自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APNIC)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IP地址数据库。将两个数据库中已经注册且可以判明地址所属省份的数据,按省分别相加得到分省数据。由于地址分配使用是动态过程,所统计数据仅供参考。同时,IP地址的国家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也会要求我国IP地址分配单位每半年上报一次其拥有的IP地址数。为确保IP数据准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会将来自APNIC的统计数据与上报数据进行比较、核实,确定最终IP地址数。

2.2 网站总数

由CNNIC根据域名列表探测得到。“.CN”和“.中国”域名列表由CNNIC数据库提供,通用顶级域名(gTLD)列表由国际相关域名注册局提供。

2.3 域名数

“.CN”和“.中国”下的域名数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库;通用顶级域名(gTLD)及新通用顶级域名(New gTLD)由国内域名注册单位协助提供。

二、 报告术语界定

网民:指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我国居民。

手机网民:指过去半年通过手机接入并使用互联网,但不限于仅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

电脑网民:指过去半年通过电脑接入并使用互联网,但不限于仅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

农村网民:指过去半年主要居住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网民。

城镇网民:指过去半年主要居住在我国城镇地区的网民。

IP地址:IP地址的作用是标识上网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中的其他设备,是互联网中的基础资源,只有获得IP地址(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才能和互联网相连。

网站:是指以域名本身或者“WWW.+域名”为网址的web站点,其中包括中国的国家顶级域名“.CN”“.中国”和通用顶级域名(gTLD)下的web站点,该域名的注册者位于我国境内。如:对域名CNNIC.CN来说,它的网站只有一个,其对应的网址为CNNIC.CN或WWW.CNNIC.CN,除此以外,WHOIS.CNNIC.CN,MAIL.CNNIC.CN……等以该域名为后缀的网址只被视为该网站的不同频道。

调查范围:除非明确指出,本报告中的数据指中国大陆地区,均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在内。

调查数据截止日期:本次统计调查数据截止日期为2020年3月15日。

附录二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附表 1 各地区IPv4地址数

地区

地址量

折合数

中国大陆

339,092,992

20A+58B+43C

中国台湾

35,695,872

2A+41B+223C

中国香港

12,382,720

166B+104C

中国澳门

336,640

5B+33C

附表 2 大陆地区IPv4地址按分配单位表

单位名称

地址量

IPv4地址总量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12,576,3328

7A+126B+255C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69,866,752注1

4A+42B+21C

CNNIC IP地址分配联盟

61,979,904注2

3A+177B+189C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35,294,208

2A+26B+140C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16,649,728

254B+14C

中移铁通有限公司

15,796,224注3

241B+8C

其他

13,742,848

209B+179C

合计

339,092,992

20A+58B+43C

数据来源: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AP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注1: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的地址包括原联通和原网通的地址,其中原联通的IPv4地址6316032(96B+96C)是经CNNIC分配。

注2:CNNIC作为经APNIC和国家主管部门认可的中国国家级互联网注册机构(NIR),召集国内有一定规模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企事业单位,组成IP地址分配联盟,目前CNNIC地址分配联盟的IPv4地址总持有量为8497万个,折合5.1A;上表中所列IP地址分配联盟的IPv4地址数量不含已分配给原联通和铁通的IPv4地址数量。

注3:中移铁通有限公司的IPv4地址是经CNNIC分配。

注4:以上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31日。

附表 3 各地区IPv6地址数(以块/321为单位)

地区

地址量

中国大陆

47,885

中国台湾

2,538

中国香港

447

中国澳门

7

附表 4 大陆地区IPv6地址分配表

单位名称

IPv6数量(块/32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16,387

CNNIC IP地址分配联盟

14,328注2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6,16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4,09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4,097

中移铁通有限公司

2,049注3

中国科技网

17注4

其他

748

合计

47,885

数据来源:AP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注1:IPv6地址分配表中的块/32是IPv6的地址表示方法,对应的地址数量是2(128-32)=296个。

注2:目前CNNIC IP地址分配联盟的IPv6地址总持有量16409块/32;上表中所列IP地址分配联盟的IPv6地址数量不含已分配给中移铁通有限公司和中国科技网的IPv6地址数量。

注3:中移铁通有限公司的IPv6地址是经CNNIC分配。

注4:中国科技网的IPv6地址是经CNNIC分配。

注5:以上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31日。

附表 5 各省IPv4比例

省份

比例

北京

25.49%

广东

9.54%

浙江

6.47%

山东

4.89%

江苏

4.76%

上海

4.51%

辽宁

3.33%

河北

2.85%

四川

2.77%

河南

2.63%

湖北

2.40%

湖南

2.36%

福建

1.94%

江西

1.73%

重庆

1.68%

安徽

1.65%

陕西

1.63%

广西

1.38%

山西

1.28%

吉林

1.21%

黑龙江

1.21%

天津

1.05%

云南

0.98%

内蒙古

0.77%

新疆

0.60%

甘肃

0.47%

海南

0.47%

贵州

0.44%

宁夏

0.28%

青海

0.18%

西藏

0.13%

其他

8.92%

合计

100.00%

数据来源:AP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注1:以上统计的是IP地址持有者所在省份。

注2:以上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31日。

附表 6 分省域名数、分省.CN域名数、分省.中国域名数

省份

域名

   

其中:“.CN”域名

“.中国”域名

 

数量

(个)

占域名总数比例

数量(个)

占“.CN”域名总数比例

数量

(个)

占“.中国”域名总数比例

福建

6951243

13.6%

4227657

18.9%

1505477

88.4%

广东

6118385

12.0%

2037735

9.1%

21389

1.3%

北京

5049877

9.9%

1965633

8.8%

28740

1.7%

河南

3135248

6.2%

1058690

4.7%

4658

0.3%

湖南

2501484

4.9%

907915

4.0%

2753

0.2%

江苏

2425387

4.8%

1098288

4.9%

11242

0.7%

四川

2170482

4.3%

849678

3.8%

11035

0.6%

湖北

2063296

4.1%

885753

3.9%

5340

0.3%

浙江

1840148

3.6%

615742

2.7%

8895

0.5%

山东

1773097

3.5%

774486

3.5%

24143

1.4%

江西

1566758

3.1%

746128

3.3%

5795

0.3%

安徽

1513616

3.0%

652114

2.9%

2734

0.2%

上海

1388849

2.7%

719673

3.2%

9575

0.6%

河北

1383850

2.7%

750388

3.3%

5489

0.3%

广西

1252634

2.5%

582665

2.6%

2230

0.1%

贵州

1199342

2.4%

414203

1.8%

3249

0.2%

陕西

1074086

2.1%

471840

2.1%

5292

0.3%

云南

990032

1.9%

413092

1.8%

5518

0.3%

辽宁

961913

1.9%

583668

2.6%

6775

0.4%

山西

820642

1.6%

477209

2.1%

1903

0.1%

重庆

811992

1.6%

301415

1.3%

5404

0.3%

海南

641935

1.3%

324006

1.4%

441

0.0%

吉林

626679

1.2%

234719

1.0%

1572

0.1%

黑龙江

560257

1.1%

256080

1.1%

3280

0.2%

甘肃

343054

0.7%

174505

0.8%

919

0.1%

天津

334146

0.7%

145469

0.6%

1697

0.1%

内蒙古

279128

0.5%

142158

0.6%

1304

0.1%

新疆

158680

0.3%

66247

0.3%

918

0.1%

宁夏

81511

0.2%

43354

0.2%

440

0.0%

青海

38997

0.1%

20639

0.1%

181

0.0%

西藏

20058

0.0%

13793

0.1%

457

0.0%

其他

865489

1.7%

471958

2.1%

14611

0.9%

合计

50942295

100.0%

22426900

100.0%

1703456

100.0%

附表 7 按后缀形式分类的网页情况

网页后缀形式

比例

html

46.08%

htm

4.02%

/

14.93%

shtml

2.93%

asp

0.94%

php

5.99%

jsp

0.27%

aspx

1.58%

其他后缀

23.26%

合计

100.00%

数据来源: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附表 8 分省网页数

 

去重之后网页总数

静态

动态

静动态比例

北京

112,491,651,009

77,342,016,903

35,149,634,106

2.20

广东

40,580,470,043

29,748,748,331

10,831,721,712

2.75

浙江

35,523,633,334

23,631,891,744

11,891,741,590

1.99

上海

21,170,500,933

14,300,570,128

6,869,930,805

2.08

河南

14,789,152,264

9,976,529,229

4,812,623,035

2.07

江苏

14,384,291,053

9,607,980,457

4,776,310,596

2.01

河北

11,161,383,615

7,503,258,278

3,658,125,337

2.05

福建

7,092,222,905

5,400,446,405

1,691,776,500

3.19

山东

5,844,398,886

4,307,931,973

1,536,466,913

2.80

天津

4,377,725,523

3,038,028,826

1,339,696,697

2.27

四川

4,268,267,276

3,366,241,581

902,025,695

3.73

山西

3,831,038,657

2,534,070,871

1,296,967,786

1.95

安徽

3,512,065,237

2,604,914,559

907,150,678

2.87

辽宁

2,198,633,421

1,492,239,032

706,394,389

2.11

江西

2,161,699,656

1,460,205,872

701,493,784

2.08

吉林

2,052,845,780

1,402,714,088

650,131,692

2.16

湖北

1,990,192,685

1,411,521,169

578,671,516

2.44

黑龙江

1,844,942,262

1,398,261,838

446,680,424

3.13

广西

1,832,653,391

1,339,607,180

493,046,211

2.72

云南

1,733,805,207

985,537,723

748,267,484

1.32

湖南

1,405,631,922

1,010,646,291

394,985,631

2.56

陕西

1,231,035,945

792,047,131

438,988,814

1.80

海南

1,114,258,097

825,081,057

289,177,040

2.85

重庆

564,347,920

325,629,097

238,718,823

1.36

贵州

250,343,770

163,481,223

86,862,547

1.88

内蒙古

184,534,517

102,660,381

81,874,136

1.25

甘肃

125,306,189

91,319,683

33,986,506

2.69

新疆

67,219,451

57,610,753

9,608,698

6.00

青海

25,652,178

18,892,545

6,759,633

2.79

宁夏

16,183,704

11,810,633

4,373,071

2.70

西藏

3,827,681

3,417,364

410,317

8.33

全国

297,829,914,511

206,255,312,345

91,574,602,166

2.25

数据来源: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附表 9 分省网页字节数

 

总页面大小

页面平均大小(KB)

北京

9,349,712,147,880

83

广东

2,722,564,025,419

67

浙江

2,221,857,618,145

63

上海

1,648,299,212,791

78

河北

906,223,987,575

81

河南

824,930,039,794

56

江苏

686,503,236,366

48

福建

415,362,417,431

59

山西

401,630,768,645

105

山东

339,951,150,001

58

天津

255,307,201,411

58

四川

217,571,936,607

51

辽宁

118,259,434,858

54

安徽

98,808,794,584

28

黑龙江

97,846,328,385

53

云南

86,878,724,976

50

江西

85,017,269,600

39

吉林

84,479,735,961

41

湖北

82,122,912,915

41

广西

77,969,322,193

43

湖南

58,805,314,272

42

海南

56,951,737,002

51

陕西

48,803,927,625

40

重庆

36,677,422,799

65

贵州

13,567,030,133

54

内蒙古

6,019,885,013

33

甘肃

6,005,173,801

48

新疆

2,530,200,633

38

青海

1,010,039,117

39

宁夏

554,646,285

34

西藏

142,248,491

37

全国

20,952,363,890,708

70

数据来源: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本报告版权归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所有。

如引用或转载,请注明来源。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