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受疫情影响,很多公司都开始转战在家办公,远程办公成了帮助社会逐步复工复产的重要手段。而就在开工首日,在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员工在岗的情况下,19万华为人用华为云WeLink召开了4万场视频会议、1万场跨国会议,顺利支撑了华为业务的正常开展。
像华为一样体量的大型集团,开发自己的办公产品并不在少数,但像华为云WeLink一样在商用后立马取得如此亮眼成绩的并不多见。
据钛媒体了解,春节之后,WeLink迎来了一波爆发式增长,业务增长非常迅猛,每日新注册企业数增长50%,每日会议数增长100%;春节期间新增企业数数十万,新增日活用户数超100万,业务流量增长50倍。
除了华为19万员工的背书外,WeLink“如流水般的业务体验”也圈了一波铁粉。日前,钛媒体联合创始人、首席研究官万宁与WeLink产品负责人王俊通过WeLink平台进行了深度对话,一边体验WeLink带来的极简产品体验,一边了解WeLink背后的故事。
<iframe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3075yy7qd5" width="300" height="150"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allowfullscreen">
WeLink产品团队不止一次在分享中提到,华为云WeLink是为企业打造联接团队、设备、业务、知识的全联接数字化工作平台,其目的是帮助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而绝非一个简单的远程协同办公工具。
那么,华为云为什么会想要重头做一个协同办公平台WeLink?WeLink在产品规划、架构设计上,与单纯的远程协同办公产品又有什么区别?WeLink又能怎样帮助其他企业、组织进行数字化转型?
WeLink的诞生:定位是企业联接器,而不仅是远程办公工具
一个成熟的产品与它诞生的土壤与时机息息相关,而企业协同办公平台背后体现的则是基于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流程和管理实践。
钉钉诞生自全球最大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钉钉身上带有强烈的扁平化管理、结果导向等互联网色彩;而企业微信则脱胎于微信,更强调社交生态和产品体验。
华为作为B2B行业的代表企业,WeLink自身的设计凝结了华为在数字化转型阶段的经验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流程。
红标WeLink与蓝标WeLink,对外商用的是蓝标WeLink,对内应用的是红标WeLink,它们为同一产品,只不过版本不同。
2019年12月26日,华为云正式发布智能工作平台WeLink。虽然对外亮相才几个月时间,但早在2016年5月,WeLink就已经在华为内部立项了。
作为一个全球化的超大型集团,在WeLink之前,华为内部已经自建了多个信息化平台,支持华为全球各地的员工办公,如邮箱、Notes系统、通讯系统等等。而在外部,也有不少成熟的远程办公厂商可供华为选择。
但最后,华为还选择重头造一个WeLink联接器。
WeLink想做的,是做到打破空间的联接,将孤立系统(Isolated System)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Service)。
市面上的产品大多仅仅限于在某个场景内提供工具,在面对日益庞大的机构及业务时,各个工具相互割裂,已经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跟不上业务需求,也无法支撑企业内部数字化管理。
同时,华为并不是一个数字原生企业,因此,进入数据化时代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要联接历史,连接沉淀。如何将历史存量信息沉淀成数字化资产(例如公司原来的系统、文档、资料),全部推翻重建并不现实。二是要联接未来,要有一个新的架构,把互联网时代行业中诞生新的实践所容纳进来。
因此,WeLink在诞生初期、产品规划时就不局限只做一个工具,而是要作为一个企业数字化联接器,用于联接过去、面向未来,支撑起一个数字化的基础框架。
当下,公司对外作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从单兵作战、演变到蜂群作战,到集团军作战,所使用的工具也必须进行改变。以业务为例,WeLink对所有与业务相关的工具进行了“服务化”,将工具面对的中心从“会议”、“考勤”、“打卡”等转变为“对用户、对作战单元的服务”为中心。
王俊表示,在这个转变背后,其实蕴含着华为对数字化的理解:在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首先把能被我们所定义和联接的对象,全部放进数字世界,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就是要把这些数字对象用相互的联系、联接起来,基于相互关系释放作用。以不同的作战单元为例,要把不同员工所在的项目,以文档、案例、知识的形式进行连接。
“不同的作战单元,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项目,我们可以查询什么样的文档,查询什么样的案例,以及能够推荐给我什么样的专家,它是在看我们的关系。所以我们更关注数字世界里面,所有对象能够被我连接的全部定义,用数字语言定义。第二个,运用相互的数字逻辑关系进行连接,这样才能够进入一个好的数字世界的空间。”
基于这样的产品理念,WeLink确定了以四个联接为核心向外延伸的架构设计,即联接团队、联接业务、联接设备、联接知识。
现在总结来看,相比传统的企业数字化办公管理平台,WeLink主要做到了四个转变。
第一,做到了四个联接:以用户为中心,联接团队,联接业务,联接知识,联接IoT,而在之后的迭代中,依旧不忘初心,将这四项联接做的更快更简单,更有温度。
第二:“功能”转变为“服务”,从“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用”。
第三:将服务模块化,围绕着业务场景进行串联。以会议场景为例,以往是“开会”这个行为对应着许多任务,而现在变成了用开会这样一个会议场景、用服务把作战单位联接起来。
第四:在企业面临成本比较高的当下,帮助企业节约员工时间,最大化提高效率,节约企业成本,同时帮助用户成长。这会是我们从信息化到数字化,以及用数字化赢得战争的一个关键。
两次重要迭代:AI与云化商用
以联接团队、联接业务、联接设备、联接知识为核心,从诞生至今,WeLink经历了两次重要迭代,一直遵循“联接”的初心,不断成长,不断开放。
第一次重要迭代是用AI驱动WeLink。
在2017年底-2018年初,WeLink基于现有当时的能力开始构建逐渐用AI来驱动。WeLink开发团队思考的初衷,是解放人们的双手和大脑。“我们意识到人的成本越来越高,时间也越来越宝贵,我们也不希望用户的时间全部耗在手机上。”
而用AI驱动WeLink,也体现了团队极简的设计理念。通过AI帮助用户快速直达服务。可能一句话、一个手势就能直达服务。
第二次重要迭代就是将WeLink云化,开始对外商用。
经过了华为内部十几万人的考验之后,基于外部需求,团队开始将WeLink从内部搬到了华为云上,这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
从内部搬上云,WeLink面临的不仅仅是产品问题,而是面临如何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商业生态。
上云之后,WeLink开始真正的进入到开放阶段,与华为云上数万个的合作伙伴联接。这也是华为作为B2B公司来开发WeLink,与互联网公司开发远程协同办公软件的重要区别之一。云化、商用之后,很多生态通过WeLink联接给企业、给华为,帮助他们实现不同的数字化转型需求。
极简的产品体验,帮助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
依托深厚的技术积累,在产品体验上,WeLink开发团队追求“把简单留给客户,把复杂留给自己”,致力于向用户提供如流水般的产品体验。
华为的硬件优势也支撑WeLink提供了如流水般的产品体验,比如多终端协同,可以在手机、PC、pad、电子白板等多个设备上来回切换,甚至在同一个流程中都可以切换终端。
这两点,都是以互联网或以社交等起家等其他厂商所不不具备的。
以会议为例,在WeLink上的会议功能,不是人跟着会议走、工具支持人去订会,而是是会议等办公服务围绕着作战单元、作战团队为中心。
产品也在华为内部经历了多年的验证。据王俊介绍,华为没有动用任何行政命令在内部推行WeLink,全靠员工自发使用。依靠流水般的体验,WeLink首先赢得了华为内部员工的心。
在采访中,钛媒体也体验了一把通用版本的WeLink。首先,WeLink界面十分干净清晰,五大功能框架一目了然。其次,会议功能十分强大流畅,在会议发起人添加笔者作为参与人之后,在上图“加入的会议”一栏会自动显示,不会找不到自己要开的会。同时,会议参与者会被自动添加到通讯录中,查找同事、合作伙伴非常便利。
联接团队、联接业务、联接设备、联接知识,这四个联接的原则,让WeLink提供了联接所需要的基本通用功能和基础架构,在这之上,任何使用WeLink的企业,都可以拓展与业务相关的服务。
可以说,极容易上手的产品体验与脉络清晰的框架相互搭配,满足了企业不断成长的数字化需求。
华为就是在使用WeLink的过程中,逐渐将一些业务进行了线上数字化升级和改革。
在WeLink上还有一个重要工具就是We码平台,只要具有WeLink帐号即可登录We码小程序开放平台开发We码。通过We码,华为将Sales、CRM、财务、HR系统逐渐升级和迁移,将统一的入口汇聚在WeLink上。
也就是说,在单纯的将存量资产(传统系统)搬到线上后,用WeLink将他们进行联接。第一阶段可能仅仅做到了将入口汇集到WeLink联接器中,但通过联接器,员工不断地协同、磨合,与团队、知识、设备进行联接,很多业务流程自然而然的完成了数字化升级和变革。
通过We码,华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升级和迁移了内部800个业务服务,潜移默化间完成了数字化转型的部分工作。
“迈入数字世界,一定会产生一些新的模式,但可能实际上它有时候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变革,但是可能会帮助我们在业务管理上,产生一些更强的或者更深刻的一些作用。”王俊说道。
不断“生长”中的数字化森林
正如上文所言,WeLink是对于华为自身企业管理经验、非数字原生企业转型经验精华的凝结,因此,WeLink更适合大型企业及非数字原生企业和机构。选择华为云WeLink,对于企业来讲,本身也是对于华为管理理念的学习与赋能,能够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助力。
与市场上其他协同办公产品相比,WeLink有三大明显的优点。第一适用于非数字原生企业。第二,产品围绕“企业”出发,对这个企业的边界有清晰认知。所以,WeLink更懂如何帮助一个企业/组织去构建数据边界、数据主权,积累、保护数字资产,这是区别于其他远程办公平台最主要一点。
华为云副总裁薛浩进一步解释道,WeLink的设计理念不同,带来的产品体验和影响也不同。“我们可以在底层隔离数据,保证整个企业的数据安全。因为WeLink设计就是以企业为核心,所以我们可以做到重点企业的VIP保障,我们可以把重点企业做一个独立的区域,然后进行物理资源的隔离,这样的话这个企业可以不受其他企业的影响,他的业务连续性和体验都会得到持续性的保障。”
第三,WeLink体验极简、上手极快、架构清晰,也适合在大型机构如高校、政府、协会中推广。
在疫情期间,WeLink已经广泛应用在各大高校、政府机关单位和抗疫第一线上。
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孟志雷告诉钛媒体,在疫情期间,借助WeLink,学校3万多名师生能够互联互通。师生除了每日进行健康填报之外,还可以协同办公,开展远程教育以及助力春季招聘工作。
开箱即用、多个终端平台互通,让WeLink极容易上手。WeLink在两到三日内就快速部署到了上海理工大学,帮助学校进行精准防疫。而这两三日的部署时间,主要是花费在导入学校通讯录上,确保WeLink已经联接了学校所有教职工和学生。同时,这一过程也帮助学校梳理了人员信息,直接实现组织架构和人员信息的数字化。
“WeLink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实用的,基本上满足了我们的要求,给学校师生搭建了很好的协同平台。除了联系学生、健康打卡之外,很多老师使用WeLink开展教学,组织线上课题组讨论,WeLink的视频和语音会议功能,不仅支持屏幕共享,还支持屏幕录制。老师们上课的时候,还可以与学生进行语音互动,并且可以录制屏幕,把录屏的内容分享出去,学生可以再点播。”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孟老师说道。
WeLink也将在上海理工大学阶梯式复工复学中发挥巨大作用。孟老师表示,复工复学十分复杂,在疫情特殊时期,学生每日健康填报、返校返宿舍登记、出入校门登记都可以通过WeLink来完成。
通用知识模块截图,应用在学校中的知识板块更加定制化,功能更全。
知识板块也在这次特殊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
春季招聘季即将到来,而学生又无法返校,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利用WeLink上的资讯、知识模块,上海理工大学老师发布了大量招聘相关信息,方便学生查询。疫情过后,知识板块也可以扩展为学校各部门发布通知的统一渠道,也可以满足校园社群运营的需求。
过去,一个学校不同学院有多个信息发布渠道,各种网页、微信公众账号、微信群可能多达几百个。而WeLink这个应用,把关键通知和高频应用捆绑到了一起,在学生触发高频应用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学校关键的通知,保证这些学校关键通知的高覆盖率。特别是在疫情这类特殊期间,信息的传播非常重要。
也就是说,与传统信息手段相比,WeLink将学校的人、资讯、知识、业务都连接在一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在疫情期间,学校通过WeLink可以把疫情关键信息、学校通知,传播给每一个人,这是传统信息化手段做不到的事。
而在疫情过后,WeLink可以作为校园一站式数字化的入口,帮助上海理工大学进行数字化转型。
孟老师表示,过去,学校一直想实现一站式信息化服务,但各个功能板块是割裂的,现在通过WeLink,特别是WeLink的各项通用功能,可以把邮箱、通信、告示、会议等各个场景串联,相当于通过WeLink在学校安装了信息化大的框架系统。未来可以在这个框架里面装入上海理工大学定制化的需求,就可以快速上线,体验也非常流畅。
基于WeLink所联接的生态,上海理工大学也可以找到适合自身数字化发展的工具,而绝非被局限于华为体系内。就在不久前,华为云WeLink生态联盟也宣布推出“携手千家伙伴、服务百万企业”计划,诚邀企业通用应用、行业应用、小程序等领域的生态伙伴加入计划,联合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而正是因为在开放的生态中不断进行联接,WeLink将帮助更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王俊表示,企业数字化转型就像一片茂密的森林,华为要做的就是黑土地,而剩下的树、剩下的庄稼,则需要邀请更多的生态进来参与合作。(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赵宇航)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