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云”上往事
科技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王松不会忘记2013年。

这一年,他拿出了一笔不小的投资,和几位朋友一起,在上海开了一家酒店,100多个房间,总共花了400万,梦想近在咫尺。

但如同所有怀揣梦想来到上海的年轻人一样,很多时候只是在历史的车轮里留下了一个印迹。三年后,酒店依旧没有盈利,而房租、采购、工资、营销……每个月都是一大笔开支。

而彼时的中国酒店行业,已经走过了快捷酒店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进入低谷期,头部公司兼并,小型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减。没过多久,他便退出了。

在不同的时代的节点上,这样的故事总会上演着。因为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和机遇,如同打开一扇大门的时候,关键在于能不能踩在时间节点上,在这扇大门关闭之前走进去。如今,这扇敞开的大门便是智能化升级。

在这个时期里,酒店行业正在经历的智能化升级恰恰是一个缩影。

从前,酒店采购员总发愁洁具等用品短缺或积压的现象,如今可以通过大数据预测解决这个麻烦,控制成本,曾经的酒店从业人员也开始学习如何运用“云”的一套操作系统。

用户从预定到办理房卡,再到入住、离店,一整套服务过程中,都在经历一场升级改革之战。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升级后,酒店内部管理和人机交互均开始实现智能化,实时的数据分析、实时的收益管理、审计报表开始成为可能。

上海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先驱城市,在加速城市智能升级上也在抢立潮头。在12月4日,“上海·选择不凡 华为云城市峰会2019”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在峰会现场发表了致辞。从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正加速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产业的融合, 推动城市步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并引领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升级。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

落在街道上的梧桐叶,与远处陆家嘴耸起的高楼相映在一起。在这个冬天,如果你到上海走一走,会常发现一幅构成老上海与现代化碰撞的图景。

一座城市的底蕴某种意义上也决定了它的发展道路,尤其体现在城市的智能化升级上。经历过推倒重建,总有一些古老的事物留了下来,也总有一些最前沿的产业革命在这里发生。

急需转型的酒店业

酒店是这场革命的其中一个号角。

为什么发生在上海?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人口流量巨大,是酒店行业资源聚集地。在美国《Hotel》杂志公布的“全球酒店集团325强”的最新排名中,共有4家企业跻身前15名,其中就有三家来自上海。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倒逼转型的行业。酒店、机票都是线上消费的高频行业,但是机票业务资源一般都比较集中,而酒店的种类繁杂,分布广泛,长久以来,酒店从业人员的互联网运营能力并不高,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大部分都选择以低价获取优势。

用互联网化手段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在这个行业里并不多见,智能化升级中,上云成为了重要的一环。

吹起号角的是总部位于上海的锦江国际集团旗下的锦江WeHotel,如今的锦江在全球形成了一万家酒店的规模,排名跃居全球第二。为了进行统一管理,锦江WeHotel平台应运而生,目前锦江会员超1.5亿。

对于拥抱智能化转型,他们选择的是上华为云,目前正在进行上云的第一步,把系统逐步迁到云上,解决自己机房扩容问题,接下来,锦江WeHotel会对高星酒店逐步云化,打通高星酒店的营销策略和数字化内容,此外还有一些增值服务,比如通过华为云OCR帮助解决线下票据问题。

为什么酒店行业急需“上云”?锦江WeHotel总裁孟令航说,“这不是选择,而是融合创新”,在智能化升级的浪潮里,他们必须开拓向前。

锦江WeHotel总裁孟令航

我们来看一下酒店行业正在面临哪些问题。

首先,最大挑战是智能化升级。如何通过智能升级的方式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传统的单机、信息孤岛在当下已经行不通。

另一方面,酒店行业体量在不断扩大,需要更高效的运营管理机制。

据盈蝶咨询、二外酒店管理学院发起调研的《2017中国大住宿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全国住宿业设施总数为422458家,客房总数15310732间,其中仅酒店类住宿业就有288973家。

当订单量急剧增长之后,酒店的自有技术能不能继续支撑下去,到底怎样做才能支撑未来酒店行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考验的是谁能把握好智能化升级在酒店行业的制高点。在不是企业专长的情况下,把人投入在技术研发、产品迭代和用户体验、交互设计上,而在云方面,拥有一家专业的合作伙伴,解决云的问题,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回到这个故事最开始的命题,为什么说酒店的智能化升级是一个缩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因为当酒店业都开始智能化的时候,其实这场革命在其他行业里,早已经开始。

我们会发现,所举的酒店案例正是大型传统企业。没错,正是在常被认为“触网“较慢的传统企业里,掀起了Cloud2.0时代的一场巨变。

在Cloud1.0时代里,互联网公司和创新公司的云计算起步较早,他们颠覆并打破了传统 IT 的常规,创造了新的生产力。随后,电商的繁荣,进一步推动了云计算的深入应用和拓展。

可以说,这些互联网公司生长在“云”端,也在影响着云的发展。但是,云计算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互联网企业的“专属”,而是全行业智能化升级的必经之路。

在Cloud2.0时代,垂直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加速,大型政企成为了这一阶段的主力军,它们迫切需要利用云计算提升效率和体验,这是从互联网企业到大型政企的一场演变,也是一场革新的延续。

这个阶段,这些大型政企的诉求不同于互联网原生云企业,安全、稳定、可靠、长期合作、以及服务的及时性成为主要的关注点,这也正是华为云的优势。

华为云政企解决方案全景图

在这场智能化升级的变革里,正在到来的5G成为了那场东风。

华为要做的是借助5G建设,协助打造上海“5G第一城”。华为公司副总裁、华为云业务总裁郑叶来表示:“全球5G高地在上海,华为得到了上海市的大力支持,未来华为将加大在上海的投入,在上海的数字金融、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新产业,结合5G、人工智能、云等技术优势,助力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华为公司副总裁、华为云业务总裁郑叶来

在华为云的合作对象里,除了出行服务行业之外,数字金融、高端制造领域的多家大型企业均在做好准备乘着这场东风。

在5G来临的时代,“云”并非一个独立的个体,当云、AI和5G各自发展成熟的时候,它们相互融合协同成为可能。在这个阶段里,“云+AI+5G”,成为推动各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也是开启智能时代的钥匙。

华为在上海设立“5G+XR Cloud创新中心”,依托华为产业生态布局,华为将培育一批“5G+XR Cloud”明星示范企业,建立产业联盟,集聚上下游产业生态。

这是引领上海巨变的开端,也是“云+AI+5G”的一个绝佳的落地方案。

蓄力数字经济

“上海智能转型启示录”照见的是一个近在咫尺的未来。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通过“上云”迈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当前,云技术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持续融合,不断拓展着云计算的边界与内涵,为云计算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综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IDC等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已经达到962.8亿元人民币。

今天,我们在谈论数字经济发展时,云、AI、5G仍然是核心的关键词,但很显然,这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并非各自孤立,而是不断的融合并显现“溢出效应”。“云+AI+5G”的融合发展模式将进一步加强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互动互促,云计算产业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基础设施地位至关重要。

从“魔都巨变”到“产业剧变”,渗透到大型政企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级正在开展,但与此同时,它们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首先是数据安全如何保障?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信息安全的需求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基于此,大型政企在选择云化和智能化合作伙伴的考量从“多快好省”当中,又增加了重要的一项,安全。

其次,稳定性和可靠性如何解决?可预见,当体量庞大、数据冗杂的大型政企的把核心领域交由另一个专业机构来管理时,稳定性就成了巨大的风险,它可能影响政企公信力,甚至人们出行、生活、医疗等领域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制造业,生产流程是制造业核心,若生产中断则损失巨大,可以延伸到金融、零售等多个领域,确保稳定,则需要格外重视低故障率和高并发性。

再次,人才结构是否能跟得上转型需要?尤其在AI这样的领域,人才依旧是短缺状态。

智能化转型需要的是相对应的人才结构,也需要企业在人才管理模式上进行相应的升级。

回到锦江的案例,过去的IT被称作“需求分析师”,以“内部满意度为核心”,以系统上线为目的,不考虑外部用户体验;而在智能化升级的时代,锦江的IT是以“为外部客户创造价值为核心”,服务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迭代。

在制造领域,企业的云计算能力沉淀得还不够,他们更多的关注生产本身,如何把智能化和生产相结合,仍然是痛点所在。

这三个问题如同“三层台阶”,在通向未来的高峰当中,是最不容在中间出现断层的台阶,一旦出现,则可能会危机四伏。

在这一点上,华为云清楚地意识到了,并在努力作出实践,在对信息安全和稳定的把控上华为具备优势,正如这家企业所信奉的那样“把可信作为第一优先级,放在功能、特性、和进度之上。”

对大型政企而言,他们需要有综合实力的云服务供应商。这其中包括两点:

第一,必须是开放的,让更多的企业、组织、个人参与进来才能形成开放。

第二是共赢,每个企业在里面承担的角色不一样,相互协作实现供应。Cloud 2.0时代,企业越来越关注云的智能化,越来越关注整体解决方案。大型企业更加关注云计算的集成、运营管理、安全和维护等等。

对华为云而言,也是必须要抓住的时代机遇。毕竟在“云+AI+5G”的组合技能上,华为云有着先天优势。这一点,从华为云的发展路径上就可以看出,起步较晚并没有妨碍华为云业务发展驶入快车道。今年三季度,华为抛出了计算战略,并着力打造“鲲鹏生态”,在这个战略规划中,华为云还是侧重在底层的支撑上,做企业乃至行业智能升级的助推器,包括算力以及全栈全场景的AI等核心能力,都将以云的方式提供给企业客户。

著名经济学家卡萝塔·佩雷 斯曾说,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经历了五次产业周期变革,每个周期大致 50-60年,前30年为基础技术的发明阶段,后30年为技术加速应用阶段。

上海如何抓住这发展的“后30年”,还看今朝。

正如我们在开头所讲的那样,这扇大门已经打开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