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YC 中国」谢幕,陆奇回应独立始末 | 36氪专访
2019 年11 月21 日,陆奇宣布成立新品牌「奇绩创坛」(MiraclePlus),由他所带领的原 YC 中国团队独立运营,YC 美国则全面战略回归,聚焦硅谷,不再单独设立外海分支。
这一变故离 YC 中国第一期的路演日仅不到一周时间。上周六,YC中国刚举办了首个 Demo Day 活动,现场共有从1700+ 申请项目中筛选出来的22 家公司进行了路演。
甚至,此时距离陆奇离开百度、宣布加盟 YC 中国,也仅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
为何 YC 选择在此时改变战略?不再使用 YC 品牌后,对刚创业一年的陆奇及其团队来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资本寒冬的大环境下独立募资,又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以及,彻底本土化后的陆奇团队,对新品牌「奇绩创坛」有哪些规划?
陆奇接受了36氪的专访,并回应了上述问题。
谈独立始末
36氪:YC 撤回美国之后,原有的 YC 中国团队会做哪些调整?
陆奇:团队不会有任何调整。只是品牌从原来的 YC 中国,变成了「奇绩创坛」,由中国本土的团队接棒运营,团队的人员、职能都不会有任何变化。
36氪:YC 是什么时候向你提出想要撤出中国?又为何选择现在这个时间宣布?
陆奇:YC 正式提出撤出中国的想法,是在 2019 年 5 月初,我们今年秋季营开始招生之后。
选择现在宣布,是我们不希望在 22 家创业团队孵化的过程中出现干扰他们信心的事情,希望能把对他们的影响降到最小。所以我们选择今天在中国第一期加速营的结营日上宣布,他们是第一个正式知道的。
36氪:你和 YC 美国是如何对撤出中国的决定达成一致的?
陆奇:当时,YC 美国做了领导层面的调整,Sam Altman 决定去 OpenAI 做 CEO(注:最早是由 Sam 将陆奇招入 YC 建立 YC 中国团队),Geoff Ralston 接替 Sam 管理 YC 全球。
Geoff 需要基于 YC 面对的全球环境来做战略决策,他决定战略上需要让 YC 更聚焦在种子期加速的业务,以及,更聚焦在美国。
但我加入 YC 的时候就说过,“为了中国、属于中国、建于中国”,这是我加入 YC 的条件,因为我认为这样才能把握住中国的机会,搭建一个健康成长的生态。
所以基于对双方的理解和支持,在 YC 新的战略中,中国业务要能做下去,我们商量出最好的办法是:让我个人和我的团队来接盘。基于我们在中国已经建立的基础,完全独立来做创业营招生、路演日,以及完全独立来做中国创投生态的连接。
在这个过程中,我非常感谢 YC 的领导层,他们基本上已经送我们到了他们能送的最远的地方。我们核心团队也都去过 YC 美国,都得到了基础能力的锻炼和学习了 YC 模式的真谛,可以手把手加速初创团队业务的成长。
我个人和 YC 每个领导层也都是长期的好朋友,不止是 Sam,Geoff 和我也认识 20 多年了,我们是在雅虎时期的同事,比和 Sam 认识得还久。
所以,我们是沟通了不同的思考点后,在完全理解和尊重对方的前提下,找到更好的方案往前走。
36氪:有人认为独立出来会使你们失去很好的 YC 品牌支持,也有人认为独立是给了你们更大的空间,你怎么看独立带来的正、反面效应?
陆奇:独立运营总体对我们会更有利。没有 YC 的品牌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资源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很有限。
为什么?2018 年 11 月,我们第一次招生,做了一个小规模、过渡期的创业营,从中国招募创业者去到美国孵化。我们花了一个月时间做宣传,得到了 214 个申请,面试了 50 多家公司,最后录取了 6 个。
以往正常的年份, YC 美国也会在中国大约有 50 - 60 个面试,有时候选 1~2 家,有时候一家都不选。
这些过程当中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创业者其实通过了非常严格的面试,但是最终他们不要 YC 的钱。他们只是想要拿到 YC 的认可,然后去找中国的投资人融资。因为 YC 美国投资 15 万美元、占股 7%、要到美国孵化,以美国为中心的 YC 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
而这次我们在中国本土第一期的创业营,有 1700 多家公司申请,这主要是靠我们本土团队在线下的运营、做活动等等,所以我们认为,必须建立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品牌,才能够建立在中国创业者心中的品牌认知度。
因此,我们心态上是很高兴能够启动下一阶段的,因为不需要跨国协同,所以能够 100% 本土化,接地气程度、本地化运营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36氪:YC 撤出中国后,你开始需要独立创业、重新募资,这其中遇到了哪些挑战?
陆奇:对我的核心挑战是两个,第一,我是第一次做融资,我以前从来没有管理过基金、也没有做过投资者。而好的母基金的访谈非常严格,我们开玩笑说,祖宗三代都要查。
第二,时间上我正好碰上资本寒冬,本身风险投资的资金就在大规模下降。
以及,国际环境也有影响,我们的美元基金里有国际化的 LP,其中有个 LP 基本已经到了一切都搞定的阶段,但最后还是基于国际情况考虑,决定不参与了。
这两点加在一起确实很有难度,让募资时间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原来我们预计是希望在 10 月底全部结束,现在我们总体基本到位,希望在年底结束。
但我也想强调一点,就是我也学习了很多,并且会和团队说,不管是大学基金、母基金、个人投资人也好,他们的钱都来的不容易,都有自己的管理结构和要求,我们要把 LP 的钱当自己的钱来用花。
总体上,我对走过这一切一点都不后悔,还是让我加深了对整个事情的理解。
谈「奇绩创坛」
36氪:在你的定位中,奇绩创坛是一个完全和 YC 美国模式相同的孵化器,还是更偏向一支基金?
陆奇: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早期创业生态里面的新物种。
为什么是这个定位?从投资角度来讲,我们关注早期种子期、A 轮的投资,我们想找到这个阶段最有潜能的技术创业团队。
这个阶段我们做的就是完全本地化的加速器、创业营的模式,基本和第一期一样。
但奇绩创坛这个基金的第二条投资产品线,是去投资 PreA、A 轮阶段的公司,因为很多好的、技术驱动的团队,当我们看到他的时候,他们已经到成长期阶段了。
所以我们要做第二个投资产品。方法会和种子期不太一样,但具体的方式我们还在规划中。
36氪:这既是一支基金,同时也一家创业公司,作为公司来看,你认为它给用户创造的价值是什么?
陆奇:我认为中国有好的投资人、创业者,但是创新生态里面没有人在做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手把手地,在 10 周内大规模去提升被孵化的公司的核心能力。我们和早期创业生态其他投资者都有合作机会。
更长期看,我们想探索新的方法来降低创新的门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创业团队受益于全球的开源文化、云计算,加速了创业过程,但是人工智能时代,大家必须要下沉到一个很重的行业,去做很多的数据处理,还没有人能在这个层面大大降低创新的门槛,这是未来我们打好基础后想做的。
36氪:你们是如何给孵化公司提供帮助的,能否展开讲讲?
陆奇:这些早期公司,我们最关注的是他们收入的增长(也有些是用户增长)。
而很多技术驱动的企业,他们的缺点是,离客户远,对行业的理解不够。做移动互联网,你就是你产品的用户,但是当到技术驱动的、toB 应用的创业,你会离你的 toB 客户很远,你自己不是用户。
所以,尽管技术重要,但是在早期创新过程当中,最核心的往往是在增长、渠道、营销、销售上。
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帮助这些企业在销售、渠道、推广、供应链,产品交付上,去提供他们的核心能力。比如,你需要帮他们一起建立造血能力,花时间寻找、好的造血机制。
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是去帮助他们找到客户,而是甚至某种意义上逼他们去建立一种意识 —— CEO 不去销售是不可以的。真正要把产品做的好,从 CEO 开始,核心团队都要去参与建立销售漏斗,把和客户距离拉得很近。
36氪:奇绩创坛近期举办的第一期 Demo Day 中,有很多公司已经不是 YC 美国典型孵化的天使阶段的公司,而是到了 A、B 轮阶段了,为什么?
陆奇:我们有个自己的体系来筛选报名的项目,我们不看 BP,我们只问 18 个问题,核心是要找到技术驱动、潜能最大的创业团队。由于用这个方法来找,我们能找到的公司就都比美国的阶段靠后,很多都是融过资的企业。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我们其实核心看的是人,而中国有着比美国激烈竞争的环境,所以要达到我们认可的能力的,好多人都是二次创业者、更加成熟的人。
36氪:这个阶段的公司,YC 原有这套早期创投服务方式还能有所帮助吗?
陆奇:YC 的一整套核心都是帮助公司找到他们的 PMF(Product Market Fit),快速增长。
我认为 Marc Andreessen 讲的 PMF 是真正的 PMF,它包含三个要素:
第一,是你找到一个好市场,能赚到钱的市场,你的销售已经跑通了;
第二,是你的产品开始供不应求;
第三个,竞争开始变得非常激烈。
PMF 的阐释
所以 PMF 也有不同的阶段,YC 在美国切入的阶段,是用户在早期试用这个产品的阶段,而我们辅导、加速的阶段,是靠后一点的,就是 Marc Andreessen 认为的 PMF 的阶段 —— 产品还没有进入大规模成熟、有购买的前期阶段,我们帮助的企业都是离这个还有一定的距离的。
我们每一次 office hour 就是去复盘你上两周做什么,制定下两周要做什么(我们用两周迭代周期),在时间紧的情况下,把大家的能力带起来,快速迭代,找到 PMF。
36氪:自身作为一家创业公司,你如何看你们从零到一的成绩?你们找到了自己的 PMF 吗?
陆奇:我们的产品,核心是去成为每一个孵化的创业团队的 co-funder,帮他们快速提升他们的能力、找到他们的 PMF。
这里我自己设定的 PMF 标准是:每家企业是不是能拿到下一轮融资,而且是好的和一线的基金的投资。
最终,Demo Day 之后,22 家企业都得到了 100 多家以上的投资者的对接,三天内有 1/3 拿到了 TS。一般来讲中国 VC 的决策流程都要两周左右,所以我觉得这我们的 PMF 是拿到了初步验证的。
这个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昨天正式对外去说,我们独立运营了。
36氪:独立于 YC 运营之后,你带领的奇绩创坛在下一阶段还有什么新的计划?
陆奇:下一阶段的核心,是把我们的基础夯实,先帮第一期团队把融资工作全部做完。然后继续一年做两期创业营,同时把 A 轮投资的业务线完整布置好。以及,建立好社区,服务我们的创业团队。
两年后,我们把基础打好了,就会扩大我们自己的融资规模。
36氪:距离从百度离开、加入 YC 中国前独家接受 36Kr 第一次访问,到现在过去了一年时间,回看这一年,是否有一些初次创业的感触或者总结?
陆奇:早期创业只有两件事最重要:
第一,活着,活得越久越好。把自己做的事情彻底表达清楚,融资能力要非常强。
第二,迭代,迭代越快越好。快速找到自己的 PMF,让产品匹配上市场需求。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奇绩创坛是这么教的,而我们自己也要这么做,我们也要活着。我们的方法是和 LP 沟通,去把我们的价值讲清楚,同时我和我的团队都需要保持高速的冲刺、灵敏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好的 PMF,才能快速增长。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