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真相?“三峡水怪”竟是一条“乌龙”
科技
科技 > 科技创新 > 正文

视频=真相?“三峡水怪”竟是一条“乌龙”

文 |张靖天

事件概述:

近日,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坝区内疑似出现水中巨型不明生物的视频在网络中广泛传播,引起公众关注和猜测,将其称之为“三峡水怪”。

尽管当地官方及时予以辟谣,否认“水怪”的存在,并指出该不明物体可能是塑料袋或水管,同时也纠正了视频地点并非三峡,但依然有部分网友认为这一“水怪”可能是巨型水蛇、鳗鱼或中华鲟等,网络中出现各种有关“三峡水怪”的讨论,相关话题迅速发酵升温,引发舆论热议。

▲微博截图

▲视频截图

9月17日上午,网传的“三峡水怪”被池州市汽渡工作人员打捞上岸。据介绍,这是某一造船厂废弃的气囊,系橡皮材质,长约20米,目前被放置在码头,稍后将作为废弃物品处理。

▲现场视频截图

舆情事件脉络:

▲网络热词图

根据对相关数据进行词频分析发现,曝光量较多的词汇包括水怪、三峡、三峡坝区、湖北宜昌、神秘、视频、水中生物、黑色、疑似、漂浮物、水蛇、江口、龙样水怪等,反映出舆论对本次事件的主要关注点。

整体走势来看,该话题于15日中午前后到达舆情峰值,随着媒体和相关专家的多次辟谣,舆情态势进展较慢,但多日持续波动,成为网络热点。

全网舆情分析:

截至9月18日12时,新京报智库监测数据显示,各来源渠道基于“三峡水怪”事件的话题持续被传播。

▲网络各渠道传播量(不含微博)

按数据量对比来看,网站和APP成为主要传播渠道,媒体对本事件关注度较高,新京报、澎湃新闻、南方日报多家媒体持续跟进报道,采访有关机构和专家发表权威观点,调查真相,并在第一时间发布报道,起到了引导舆论走向的作用。

在17日官方证实该“水怪”实为造船厂废弃的气囊后,媒体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并表达观点看法。

话题走势:

▲全网舆情走势

分析显示,有关“三峡水怪”话题在12日至18日始终处于传播发酵状态,14日起舆情升温较快,15日前后达到峰值。“三峡水怪”事件引发网民的猜测和传播,对此地方有关机构予以辟谣,一方面纠正了网传的“三峡”地点,另一方面也否定“水怪”的可能,通过新华网、新京报、澎湃新闻、南方日报、新浪网等多家权威媒体重点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舆情的发展。

网民观点分析:

▲“三峡水怪”事件微博舆情走势

在媒体和有关机构发表观点的同时,网民也围绕该事件积极参与讨论,网民围绕“三峡水怪”事件持续展开讨论。

▲图:微博博主地域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针对此事件,广东、山东、江苏、河南、浙江的微博用户关注热情最高,此外北京、四川、湖北、安徽、江西的网友活跃度也在全国处于较高位置。以下为关注度较高的网民评论截图:

▲网民评论截图

▲本次事件影响力前十的微博博主排名截图

总结:

2017年云南曲靖水塘的“巨型水怪”事件也曾轰动一时,引发网友猜测,当地小贩甚至试图搞起旅游经济,后证实所谓的“水怪”实际上是一个编织袋。

▲图:新京报我们视频发布

本次“三峡水怪”事件,大量网友参与讨论,其中多数声音体现出是经过冷静思考后发表的态度,但依然有部分吃瓜群众热衷于“探秘”的八卦心理,在不辨真伪的条件下调侃炒作、添油加醋,甚至以讹传讹,导致话题再度升温。

但在本事件中,通过当地有关机构积极核实情况、主动辟谣,并结合权威媒体第一时间澄清事实,有效地避免了这场乌龙闹剧的延续。

当今互联网社会,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的时代,然而一些在不明真相情况下的“任性”发言,便会成为谣言的载体,最终产生涟漪效应,导致舆情不断发酵。正如新京报评论指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视频也未必有真相,公众应审慎看待舆论场中的热点现象,别成了谣言的传播者。

□张靖天(新京报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范娜娜 实习生:龙江兰 校对:李立军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