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可爱的动物因人类而灭绝
科技
科技 > 科技创新 > 正文

这些可爱的动物因人类而灭绝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物种等级标准,原来生活在野外,但在过去50年中,没有被再次见到的动物被称为灭绝即绝种。此外还有野生灭绝、局部灭绝、亚种灭绝和生态灭绝等几种情况。

null

灭绝是生物进化中的正常现象,但人类活动造成的野生动物灭绝速度,已经达到了正常灭绝速度的1000多倍,从而使大量的野生动物过早地消失了。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内有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墓地”,在那里排列着近300年来已经灭绝的动物的名单,每一块墓碑都代表一种已经灭绝的动物,上面记载着灭绝的年代和灭绝的地方。

渡渡鸟

渡渡鸟又叫愚鸠,是一种不会飞的鸟。它们曾经生活在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岛,喜欢栖息在灌木型热带森林中。身躯臃肿,翅膀退化,不能飞翔。性格温顺而笨拙,叫声似“渡渡”。以树木果实为食。营巢于林间草地上。每窝仅产1枚卵。渡渡鸟不会飞跑得也不快,非常好抓。16世纪,人类大量捕捉渡渡鸟,人类带到岛上的猫狗和家畜也以鸟蛋和幼鸟为食,同时抢占了渡渡鸟的生存空间、破坏了渡渡鸟赖以生存的环境,总之入侵者使毫无抵抗力的渡渡鸟数量急剧下降,到17世纪中后期灭绝。

null

关于渡渡鸟灭绝的时间尚有争议,最后一次被广泛接受的渡渡鸟目击报告是在166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上标注的渡渡鸟灭绝事件就是以此为准。但在此后也出现过一些目击报告。有研究甚至认为渡渡鸟在18世纪初才完全灭绝。所以从发现渡渡鸟到渡渡鸟灭绝,至多相隔了2个世纪。渡渡鸟是人类记录的首个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的动物,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的动物有好多种,但有记录的这是第一次。

斯特拉大海牛

斯特拉大海牛是一种像海牛的巨型动物,隶属于海牛目中的儒艮科。主要生活在科曼多尔群岛。 斯特拉大海牛身躯庞大,体长达7~8米,重达3~4吨,是海洋里的第二大哺乳动物。它们喜欢栖息在河口附近的浅海水域里,吃食水生植物海藻等。它们吃草的时候动作有些像陆地上的牛一样,一面咀嚼,一面还不停的摆动着头部。斯特拉海牛性格温顺,非常善良,是一种无防备的动物,常常十几头或几十头组成一个群体。如果群体中一头受了伤,伙伴们就会把它围拢在中间来帮助它。斯特拉大海牛就这样在海洋里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直到有一天人类发现了它们的踪迹。

null

1741年6月,一支探险队的船只遇险,斯特拉等幸存者漂流到了科曼多尔群岛,发现了沿海的大海牛。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这种大海牛,于是把它们定名为斯特拉海牛。幸存者们在发现斯特拉海牛的同时开始捕杀它们来充饥。1742年,斯特拉等回到了堪察加,带回了许多斯特拉海牛的皮和肉,并对斯特拉海牛作了记述,还赞美斯特拉海牛的肉味鲜美。而皮毛商人则一下子就对斯特拉海牛的皮毛发生了兴趣。他们纷纷来到科曼多尔群岛,开始了无情的捕杀。首先遭难的是那些成年的斯特拉海牛,到后来连那些幼仔也没能逃脱。斯特拉海牛从发现到灭绝只用了短短的26年时间。

恐鸟

800万年前,恐鸟就生活在新西兰了,是数种曾在新西兰生活的巨型而不能飞行的鸟之一,最初由英国著名的解剖学家欧文(恐龙的命名者)命名,意思是“令人恐惧的大鸟”。根据从博物馆收藏所复原的DNA,已知有十种大小差异不同的种类,包括两种身体庞大的恐鸟,其中以巨型恐鸟最大,高度可达3米,比现在的鸵鸟还要高。小型的恐鸟则只有火鸡大小。上肢已经退化,身躯肥大,下肢粗短。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分析它们的躯体构造,认为恐鸟主要吃植物的叶、种子和果实,有时也采食一些昆虫。巨型恐鸟栖息于丛林中,每次繁殖只产一枚卵。但它们不造巢,只是把卵产在地面的凹处。每一枚蛋有十几公斤重,大概现在的100个鸡蛋加起来才有一个恐鸟蛋那么大。

在新西兰这片与大陆隔绝的岛屿上,天然的地理优势阻隔了大型掠食性动物的威胁。当时能对它们造成威胁的,也就只有一种——哈斯特鹰。

null

14世纪左右,人类登上了这片富饶的岛屿。起初因为恐鸟从来没见过人类,并不把矮小的人类放在眼里。所以随处可见愣头愣脑地自走自路的恐鸟,丝毫没有害怕和躲闪。后来人们发现恐鸟肉多且肉质鲜美,于是开始大量捕杀。18世纪后期,恐鸟的数量已经非常少了,到了19世纪初几乎踪迹全无,估计于19世纪50年代左右彻底灭绝。

null

但也有科学家认为,恐鸟灭绝的责任并不全在人类身上。由于环境变化和流行疾病等原因,加上巨型动物繁殖率低这个天然设定,在人类到达新西兰之前,恐鸟的数量就已经开始大量下降,如果没有人类的影响的话,恐鸟的数量也许是能够反弹的,但人类的到来破坏了它们的生活环境,加上对恐鸟的大量猎杀,加速了恐鸟灭绝的过程。

旅鸽

旅鸽是一种特别喜欢旅行的鸽子,每年都像燕子一样迁徙,所以得名旅鸽,又称漂泊鸠。是北美洲独有的候鸟,原分布于北美洲的东北部,秋季向美国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州和墨西哥的东南方迁徙。当一群旅鸽飞过时,有6公里长,1.6公里多宽,遮天蔽日。在19世纪初,北美大陆上还有50多亿只旅鸽,但在人类的大量捕杀下,不到100年就灭绝了。

null

旅鸽的身体呈长椭圆形,由一条长长的羽毛尾巴作引导,并由设置良好的翅膀推动,肌肉强健有力。当它在天空中掠过时,人们的眼睛几乎难以捕捉它的飞行轨迹。旅鸽是一种是典型的群居生活物种,每群可达1亿只以上。它们成群结队栖息在森林中,一棵树上往往会有一百多个旅鸽巢,聚集面积多达数百平方千米。

null

旅鸽主要吃时令作物、植物果实如浆果、坚果、橡子、栗子、葡萄、樱桃、山茱萸、黑莓等,也吃昆虫和无脊椎动物。旅鸽的食物也包括小麦、大麦、黑麦和燕麦在内的种植谷物,它们经过农田时,会大量吞食人们的庄稼,这也是它们被人类大量捕杀的原因之一。

袋狼

袋狼又名塔斯马尼亚虎或塔斯马尼亚狼,肩高约58厘米;体长约180厘米,其中尾巴占身体长度的一半左右,是一种大型食肉有袋动物。袋狼的毛色为黄褐色至灰色,被毛浓密,短而柔软,尤其是后背上从肩部到尾部有标志性的15至20道明显的深色条纹。雌性袋狼拥有一个向后开口的育儿袋,用于容纳并携带幼崽。雄性袋狼也有育儿袋,但结构发育不完整。袋狼可以用四条腿奔跑,也可以像袋鼠一样用后腿跳跃前进。

null

袋狼为夜行性或半夜行性动物,喜欢捕食袋鼠或其他有袋动物、小型啮齿类动物以及鸟类。在捕猎时,袋狼经常潜伏树上,然后突然跳到猎物背上,袋狼的嘴巴可以张成180°,可以一口将猎物的颅骨咬碎。

袋狼曾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热带雨林、澳大利亚草原等地,后因人类活动只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19世纪时,袋狼因为被怀疑袭击羊群,被牧民所痛恨,然而后来人们得知元凶其实是澳洲野狗。当时人们把袋狼视为敌人,并在政府的鼓励下进行大量捕杀,加上狗的引入和人类侵占其栖息地,使其近乎绝迹。当人们意识到袋狼绝种的趋势时,情况已无法挽救。1933年,最后一只野外的袋狼被杀。1936年9月7日一只名叫本杰明的袋狼死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动物园,此后再没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

斑驴

斑驴又叫半身斑马、拟斑马,半身马,是普通斑马的亚种,一般体长2.7米,尾巴近1米。斑驴是非常健壮和漂亮的动物,它的前半身像斑马、后半身像马。斑驴身上的条纹不象斑马那样遍布全身,只是头到身体的前半部有条纹。斑驴脖子长,头也长,耳朵却非常短小。斑驴的眼在脑颅的后方,这使它视野开阔,视觉敏锐。

斑驴曾经生活在非洲广阔的草原地带,主要以草为食,也食树皮、树叶、芽、果实和根。不论白天和黑夜,它们都要觅食,觅食要耗去一天60%以上的时间。斑驴常和牛羚、鸵鸟混群吃草,并一同作战,共同抵御共同的敌人——狮子。几种动物组合之后,凭借鸵鸟的视力、牛羚的嗅觉、斑驴的听力,取长补短,所以能够有效的御敌。

null

斑驴由于肉质鲜美,且出肉量高,因此一直是非洲人猎食的对象,但原始狩猎方法并没有给斑驴群体以致命打击。19世纪初期,欧洲人的到来才给斑驴的生存带来了威胁。欧洲人看中了斑驴亮丽的皮毛,开始大量猎杀斑驴,剥下皮做成标本运回欧洲市场出售,使斑驴数量大量减少。到1880年,野外斑驴灭绝,而运到欧洲动物园中的斑驴,因为不适应人工饲养的生活,也全部死亡。1883年,斑驴全部灭绝。

现在有些动物园利用斑马和驴杂交培育出了“斑驴”,这种“斑驴”如同骡子,不能繁殖后代,与之前灭绝的斑驴并不是同一物种,有专家认为它应该叫斑驴兽或驴斑兽,如同狮虎兽,虎狮兽的叫法。

null

地球上自有生命诞生以来,曾经生存过5亿多种生物,现绝大多数已消逝。现在,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进入物种第六次大灭绝时期。物种灭绝的速度,已经与恐龙大量灭绝时代的速度相近,鸟类的灭绝速度可能超过每年10种,还有千余种动物濒临灭绝。如果不保护它们,不久的将来,它们也会陆续在地球上消失。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