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科学考察、科考、雪龙号、南极科考站、企鹅、南极冰下湖、南极微生物、中国南极科考站

近日,中国“雪龙”号破冰船成功救助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后被困。南极科考危险重重,各国为何争相前往?[详细] [网友评论]

h10n8

中国“雪龙号”营救俄罗斯科考船后被困 已胜利突围!

h10n8

“雪龙”号成功冲出重冰区胜利突围

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于2013年12月25日被困南极,1月2日晚,中国“雪龙”号通过直升机将俄罗斯科考船上52名乘客转移到了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上,但成功实施救援的“雪龙”号破冰船3日也被厚冰困住。

被困5天后,北京时间7日17时50分,“雪龙”号成功冲出厚重的密集浮冰区,胜利突围。[详细]

全球变暖考验南极科考
普遍意义上的全球变暖,意味着两极海冰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北极就完全符合这一规律,北极航道的开通也指日可待。然而,南极呈现出另外一种状况。海冰越来越严重,且飘忽不定,没有规律可循。这种异常使得南极科考难度加大,需要更加全方位的技术保障。“雪龙”号被困后,科研团队通过搜集卫星资料及遥感监测数据,为“雪龙”号提供最便捷和最安全的航路。“雪龙”号本身安装的自动气象站也能实时监测所在地的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向等。[详细]
南极救援困难重重
南极洲不仅是最冷的大洲,还是最干燥,海拔最高,风力最大的大陆。全球最冷气温记录诞生于1983年,由原苏联位于南极洲的东方站测得,当时室外气温为零下89摄氏度。如果飞行器引擎在冬天停转,航空燃油将冻成胶状。在冬季,南极洲全天处于黑暗状态,救援飞机难以在冰面跑道上起降。

即使在夏季,飞机起降也有危险性。当风速提至30公里每小时至50公里每小时,大风扬起的雪花将妨碍飞行员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降落,飞行员基本是盲降。除了扬雪,大风也会造成救援困难。常年在南极工作的飞行员说,每小时风速为113公里的大风很常见,风速上升至每小时160公里也不罕见。

直升机救援同样面临不少具体困难。降落地点冰层有多厚,能不能吃得住直升机的重量?雪有多深,会不会在降落时被旋翼吹起来,令飞行员看不清降落地点?这些未知数是最大的安全风险。[详细]

20多个国家建立南极科考站 中国正在建第四个
目前,在南极,共有20多个国家建设了上百个考察站。其中由于地缘的关系,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离南极大陆比较近,设立的考察站较多。由于俄罗斯、美国、英国的极地考察能力比较强,设立的站点也相对较多。特别是美国,在南极点建有阿蒙森—斯科特站也就是极地站,美国麦克默多站也是南极最大的考察站,如同一座小型的城镇。亚洲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也都在南极建立了多个科考站,印度最新建的一个考察站还建在了中山站附近。

1984年11月19日,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派出的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从上海乘“向阳红10号”出发,赴南极洲和南太平洋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1985年2月25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建成,站址设在乔治岛南端的菲尔德斯半岛东岸,为常年越冬站,中国成为第十八个在南极洲建立科学考察站的国家。

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以及昆仑站之后,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已经开建,泰山站位于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主要目标是为南极最高海拔科考站——昆仑内陆站提供进一步能力支撑。而中国计划2015年建设第五个南极科考站。[详细]

调查
  • 您认为中国应该建立更多的南极科考站吗?(此问必选)

南极让我们更加了解地球和宇宙

南极是研究地球最好的地区
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最干燥的大陆,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摄氏度。几千万年来,这个地球的遥远边疆常年被冰雪覆盖,冰雪平均厚度迄今已达2000米。对研究南极的科学意义,科学家这样描述:“南极硕大无朋的亘古冰盖,如同一座蕴藏着无数历史上大气和气候宝贵信息的图书馆;南极也是最好的研究地球空间的地区;除了大气,南极还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宇宙的地方……”

比如在昆仑站所在的南极冰穹A地区,是地球上绝佳的天文台址。中国自主研制的南极巡天望远镜就架设在这里,是目前在南极运行的最大口径光学巡天望远镜。 南极对于普通人的生活其实也密切相关。专家介绍说,地球的两极是全球气候系统的组成部分,如南大洋、海冰及巨大的南极冰盖就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南极环境提供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物。因此人们非常关心两极的变化。对于至少锁住全世界80%淡水的南极地区,如果说不清它的气候的可变性和气候的变化过程,就无法准确预报世界的气候和气候过程。[详细]

h10n8

阿根廷将在南极进行人体生理极限实验 为探索宇宙做准备

15名阿根廷军人将于1月初前往贝尔格拉诺2号考察站。他们将在南极半影环境中生活一年左右,其间将经历四个白天和四个晚间的作息交替。半影指的是在完全阴影和完全照明区之间被部分遮挡的阴影区。

这项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恶劣的隔离环境对人们生物节律造成的影响。三名科学家将通过传感器每日监控记录这些军人的昼夜节律生理温度、睡眠觉醒周期、心率等数据,并测试其时间知觉,检测褪黑素和皮质醇等水平。探索人类与适应极端外部环境相关的生理调节过程,可以为将来外太空探险提供科学支持。[详细]

南极科考重大发现:冰下湖存未知生命

南极洲发现太阳系外神秘粒子
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了一对中微子,它可能是自1987年以来发现的第一对来自太阳系以外的神秘粒子。去年6月位于南极的“冰立方”(IceCube)中微子望远镜报告发现了两个中微子候选者,当时研究小组在结合数据时意外的发现了它们。这两个取名为伯特和欧妮的中微子携带有1PeV的能量。

冰立方正在检测着南极亿立方千米的冰块。它是由5160个数字光学模块像垂直的珍珠串一样嵌入在地下1.45千米至2.45千米深处。这些模块正在密切关注和寻找当中微子撞击冰块时发出的光。

根据冰立方有关研究小组的分析,伯特和欧妮来自大气层的概率大于1/370,换句话说,因此推断它们来自遥远的银河系之外也不是不可能的。当然也有可能这些高能中微子来自我们自身大气层,但这也令人兴奋不已:直到现在冰立方只发现了一个大气中微子,能量只有几百TeV。[详细]

h10n8

南极冰下湖中存在许多未知生命

科学家认为南极洲最大最深的地下湖泊或可能包含上千种不同的微小有机物,甚至还可能有鱼类。

在对沃斯托克湖获取的冰样本的DNA序列进行长达两年的电脑分析后,最终的结果显示沃斯托克湖包含大量各异的微生物,以及某些多细胞生物。从沃斯托克湖抽取的“如钻石般纯净的”冰样本中科学家鉴别出3500多个DNA序列,其中95%是与不同细菌类型有关。剩余5%的样本包含名为eukaryokes的更加复杂的有机体的迹象,其中两个与曾经被称为古生菌的有机体有关。[详细]

从冰天雪地的南极到深幽难测的太空,人类了解宇宙的过程,其实也在不断的挑战自我的极限,让我们期待“雪龙号”平安归来!
091
凤凰网科技频道出品 编辑:杜苗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