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科技
>
探索
>
解密
> 正文
站内
图片
站内
站外
证券
汽车
视频
奥氏体不锈钢,这个在几周前还不为人知的专业名词,因小米的一张发布会邀请函而意外走红,就这样,一个材料学的专业名词莫名其妙的成为大众话题的中心。众网友不由得再次拜倒在小米的营销手段之下。
随后小米公司CEO雷军的一条微博更是将这个话题的热度推上新的高潮:奥氏体304不锈钢钢板,极强的防锈、耐腐蚀性能,又有极佳的可塑性和韧性,方便冲压成型。那么,让无数人不明觉厉的奥氏体304不锈钢,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奥氏体(Austenite),是钢铁的一种显微组织,通常是ɣ-Fe中固溶少量碳的无磁性固溶体。奥氏体的名称是来自英国的冶金学家罗伯特•奥斯汀。奥氏体不锈钢1913年在德国问世,在不锈钢中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其生产量和使用量约占不锈钢总产量及用量的70%。钢号也最多,所以,其实你日常见到的绝大多数不锈钢都是奥氏体不锈钢。
雷军的确没说错,极强的防锈、耐腐蚀性能,又有极佳的可塑性和韧性,方便冲压成型……这些确实是奥氏体不锈钢的特点,但也几乎是所有不锈钢的基本特性。304不锈钢是一种很常见的不锈钢,业内也叫做18/8不锈钢。这个18/8是按照成分来说的,18%的铬,8%的镍。
这种钢材有比较好的耐蚀性、耐热性,低温强度和机械特性;冲压、弯曲等热加工性好,无热处理硬化现象。在大气中耐腐蚀性也不错,当然最重要的是,价格便宜。我们用的普通勺子、厨房的不锈钢台面,水盆,拖把杆,晾衣架……都是这个材料。
不过这个材料在酸碱腐蚀厉害的地方也会生锈,所以讲究一点的地方(譬如我们家里用的西餐刀叉和勺子)会用更贵的316不锈钢,也就是18/10不锈钢,镍含量要高于10%。不知道下一代小米手机会不会用上316不锈钢。
虽然此种不锈钢在国内非常常见,但是“304不锈钢”这个称呼却来自于美国。日本对304不锈钢的正式称呼是“SUS304”。市场上常见的标示方法中有三种,其中06Cr19Ni10是国标标准生产,S30408表示ASTM标准生产,SUS304表示日标标准生产。
就手机的金属材料而言,常见有铝镁合金和不锈钢两种。苹果早期使用不锈钢,后期换了铝镁合金。HTC 也一直使用铝镁合金。铝镁合金的优点是轻,比强度高(强度和重量之比),散热好。缺点是加工成型麻烦一些,表面处理麻烦,价格贵。小米第一次做金属机身,选择价格更便宜,加工成本更低的 304 不锈钢算是一种比较务实的决定。
魅族CEO黄章也在微博中回击雷军,说明魅族早在 2007 年的魅族 M6 就用上了304不锈钢,MX、MX2、MX3手机的中框也是是用了304不锈钢做骨架。不过魅族也认识到304不锈钢并不耐磨,表面很容易留下划痕。
一般来说,不锈钢可分为四大类,铁素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不锈钢和马氏体不锈钢,其中马氏体的强度最高。
奥氏体不锈钢中,碳溶解到面心立方结构(铁晶体中,铁原子分布在立方体的八个顶点及六个面的中心处,不锈钢中铁晶体中的铁原子被部分其他金属原子取代)的铁中形成的固熔体叫奥氏体。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可达2%,质软而韧,塑性也好。
奥氏体是一种塑性很好,强度较低的固溶体,具有一定韧性。不具有铁磁性。因此,分辨奥氏体不锈钢刀具(常见的18-8型不锈钢)的方法之一就是用磁铁来看刀具是否具有磁性。古代铁匠打铁时烧红的铁块即处于奥氏体状态。
作为金属材料,奥氏体不锈钢的导热性远非塑料可比,如果用来做手机背壳,其烫手能力将会远超塑料背壳,如果手机厂商不控制好发热,那么奥氏体304不锈钢将有机会成为有史以来最烫的手机。不过,一边是性能,一边是散热,如何取舍?
如何得到奥氏体钢?奥氏体是一般钢在高温下的组织,其存在有一定的温度和成分范围。在合金钢中除碳之外,其他合金元素也可溶于奥氏体中,并扩大或缩小奥氏体稳定区的温度和成分范围。例如,加入锰和镍能将奥氏体临界转变温度降至室温以下,使钢在室温下保持奥氏体组织,即所谓奥氏体钢。
奥氏体304不锈钢,其中“奥氏体”是说金相,金相就是金属内部各种元素的组织结构方式,金相不同,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会不同,除去奥氏体,还有马氏体等不同金相,304只是牌号,表明该种不锈钢内部的非铁元素的成分和含量。
至于奥氏体304不锈钢的售价,目前市场上售价是18000元人民币1吨。18块钱1公斤,9块钱1斤。目前收废品的话,废不锈钢大约5-7.5元1斤。这么说……不算后期加工,这种不锈钢的成本也就比卖废钢材稍高一点。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是“不锈钢”,但奥氏体304不锈钢在氯离子溶液中的的耐腐蚀性还是不够强,氯离子溶液会破坏304不锈钢表面的氧化膜。不锈钢不锈的原理其实和铝不锈的原理差不多,都是表面有层氧化膜保护着,膜没了自然就锈了。
1
/
18
网友评论
分享到:
共有
人参与
评论
条
用户名
密码
文明上网,不传谣言,登录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共有
人参与
评论
条(查看)
凤凰新媒体介绍
|
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
|
广告服务
|
诚征英才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意见反馈
|
凤凰卫视介绍
凤凰新媒体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Phoenix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