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买一个杰出的科学家,抵得过10万个推销员。”
科技
科技 > 科技创新 > 正文

“收买一个杰出的科学家,抵得过10万个推销员。”

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科学家是一个伟大的职业,科学家在许许多多的领域做出了伟大的发现,简直就是人类文明之光

少年时代,托尼就有几个好朋友,对科学有着十足的好奇心,特别希望生日那天可以收到红橙蓝绿四册《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无论宇宙星云、动物植物,还是地理矿石、未解之谜,我们对这个世界浅显的知识,差不多全是上面看来的

长大以后,我们身处的信息环境比过去宽阔了许多,可是听到有什么新的科学发现时,却不再有小孩子暴走式的快乐了。

不只是因为长大了,认知能力使我们和真相更接近了,我们意识到连科学家也会说谎话

前一阵子都怪疫情闹的,托尼憋在家还就瞅了瞅这些事儿。今天就跟差友们唠一唠一小群科学家是如何被产业界或大公司收买、掩盖科学真相的吧。

就在几年前,著名医学期刊《 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 》( JAMA Internal Medicine)刊载了一个文章,说上个世纪 60 年代,美国糖业曾收买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撰写科研论文。

不光弱化糖类和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撇清自己不说,还指示论文作者把导致心脏疾病的罪名全推给饱和脂肪( saturated fat )。

这个文章像一颗炸弹,让这个影响了全世界长达半个世纪的骗局曝光出来。。。

这个事有一个大背景,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突然心脏病发作,连续几天没回白宫上班。

总统觉得 “ 公众有权了解总统的健康状况 ”,这个消息就很快上了各个报纸头版,引起美国人对心脏疾病和潜在诱因前所未有的关注。

当时,科学界对饮食和心脏疾病关系的研究其实没那么深入,市面上主要流行着两个观念,一个认为这类疾病是由于糖类摄取过多,另一个则认为是摄入饱和脂肪导致的。

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一直没有结果,背地里,忧心忡忡的制糖业慢慢就开始琢磨,怎么击溃学术界的敌人

差友们猜怎么着?

美国有个糖研究基金会( Suger Research Foundation ),是如今的全美糖业协会( Sugar Association )前身,这个基金会的研究执行长叫 John Hickson,他就想,假如赞助一些研究,用 “ 科学 ” 为糖类正名,不就能占据舆论优势吗?

John Hickson 还就真找到了 3 位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包括 1977 年成了美国农业部官员、后来参与起草首个美国人膳食指南的营养学家 D. Mark Hegsted,以及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创始人 Fredrick J. Stare。

历史文件显示,糖研究基金会共向他们支付了 6500 美元,差不多在 2016 年相当于 4.9 万美元。John Hickson 希望他们针对指控糖类的文章发表评论,并明确说,自己想要的是对制糖业有利的研究结论

D. Mark Hegsted 向 John Hickson 保证,他们完全清楚 John Hickson 和糖研究基金会的立场,并会尽力实现的。

两年后的 1967 年,这几位科学家针对醣类、脂肪和心脏疾病的有关评论发表在了著名医学期刊《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上。

他们得出结论:糖类和心脏疾病无关,预防冠心病唯一需要做的饮食干预就是降低胆固醇,并使用多元不饱和脂肪替代饱和脂肪。

更骚的操作是,在论文正式发表前,他们专门给 John Hickson 看了初稿,双方经过一番和谐的讨论,最后 John Hickson 向科学家们表示,他很满意。

哈佛大学这几位科学大拿的论文一出,学术界关于糖类和心脏疾病的争论很快就消失了,而低脂饮食被卫生当局的认可,得到大力推广。

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官方的饮食建议一度呼吁大家减少脂肪摄入,可高糖饮食诱发心脏疾病的风险竟然就这么被掩盖了。。。

一直到 2016 年 9 月,一切才公之于众。

全美糖业协会注意到自己半个世纪前的黑历史被扒拉出来,赶紧发个声明,说糖研究基金会当年这个事本应更透明,但当时没有利益相关声明的制度。

为什么连哈佛这样全球顶级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也会违背原则,故意错过他们面前的真相呢?可能这就叫利欲熏心吧。。。

那一年的 6 月,另一则报道还指控美国糖果协会 ( National Confectioners Association ) 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营养学系教授合作,推出了一个古怪的研究成果:吃糖的儿童和青少年比不吃的要更瘦。

这项研究拿来分析的样本数据,来自政府一次对部分儿童和青少年的调研,他们只是回忆了一下自己一天之内吃了什么。。。

论文的主要作者,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营养学系教授 Carol O’Neil 起初对美联社表示,所引用的数据很单薄,但是是可以这样发布的

一周后,她又告诉媒体,自己已经忘了为什么之前这么说,她这次的说法是,她认为全文都是强有力的。

或许教授真的健忘,论文其实在关于研究局限性的部分,就承认上面那些样本数据 “可能无法反映摄入情况 ” 并且 “ 无法得出因果关系 ”。。。合着就是用 “ 巧合 ” 糊弄大伙儿呗?

只能说,这一波操作是真的 6。。。

而 2015 年,可口可乐也遭到类似指控,说它花了几百万美元赞助科学研究,受到赞助的非营利组织叫 “ Global Energy Balance Network ”。

它提出了一个论点,说那些在意体重的美国人太过关注自己是不是吃了太多速食快餐或喝了太多软饮,而忽视了体育锻炼的作用。

诶?这说的好像有道理?

但其实呢,一些科学家一看就明白咋回事儿了,这是文字游戏啊,换个直白的说法,这是在鼓励大家该吃吃,该喝喝,运动运动,啥事不用往心里搁。

他们认为,这些信息很有误导性,是在淡化含糖饮料对肥胖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蔓延的影响。

而一开始呢,“Global Energy Balance Network” 也没公开自己跟可口可乐的利益关系,有点儿欲盖弥彰的意思,后来让大家发现了,才澄清说是 “ 疏忽 ”。。。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 Barry M. Popkin 批评说,可口可乐对科学家的这些赞助让他回想起过去烟草业的套路:迫使科学家变成 “ 贩卖怀疑的商人 ”,让大家对 “ 吸烟有害 ” 这个认知产生动摇。。。烟草业自然也就红红火火了。。。

当时,有人提到一项发表在医学期刊《 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 》( PLOS Medicine )上的研究发现:

由可口可乐公司、百事可乐公司、美国饮料协会以及制糖业赞助的研究,最后得出 “ 含糖饮料与体重增加没有关联 ” 结论的几率,是其他没有相关利益冲突的研究的 5 倍。

而在几年前,还有一位名叫 Marion Nestle、长年研究营养学的纽约大学教授,也搞过一次不完全统计,她分析了 168 个由食品业界赞助的研究,发现有 156 个都得出了有利于赞助者的结论,比例超过 90%

这些可能都不是偶然。。。

不少科学家说,营养学一向缺乏政府的科研经费,或许是这些科学家热衷于产业界或大公司赞助的原因,而想必这些财大气粗的赞助者,也会专挑对自己更有利的课题掏出腰包,两者的利益关系自然会因此越来越紧密

而医药行业也没躲过这种影响,比如鱼油、维生素 D 产业一直持续到这个世纪的营销骗局。

连《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前主编 Marcia Angell 都对这种现象见怪不怪了:“ 研究人员认为是他们在主导药厂,但事实上他们是帮药品站台。收买一位杰出的资深学术研究人员来研讨会上演讲、编写教科书或撰写期刊论文,抵得过 10 万名推销员。

类似的还有,上世纪,制铅业通过赞助研究活动,渲染 “ 铅无害 ” 或 “ 铅的危害性尚不确定 ” 等 “ 科学 ” 结论,制造误导。

国家铅业公司( National Lead Company )当时在推销含铅家用涂料的时候,甚至登出 “ 铅是您健康的保护神 ” 这样荒谬的广告。。

1998 年,《 纽约时报 》曾刊出一篇针对科学家的调研报告,受访的 2167 位科学家中,有 43%承认在三年之内收受过一些公司捐赠的与研究相关的礼物,包括生物材料、钱或者研究设备等 “ 重要 ” 的东西。

有过半的科学家都表示,他们的赞助者希望得到 “ 回报 ”。

足见,“ 收买 ” 科学家这个事一直以来有多普遍

所以,科学家的研究并不像我们小时候想象的那么客观,出于不同目的的经济赞助可能总会带来点影响。。。

不过,产业界或大公司热心于科学事业,倒不是问题的核心,这个事本身固然是好的,产业界也能给学术界提供一些产业上的信息。

问题出在,科学家们因为受到产业赞助的缘故,更容易做出违背原则和伦理的事,比如修改或 “ 设计 ” 研究结论,而且,这个事也比较难追踪。

现在呢,虽然不少科研论文都会在利益相关声明中,公开研究受到行业企业赞助的情况,但这并不构成指控的依据。

毕竟,虽说拿人的手短,可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说收了人家的赞助就一定有啥台下交易。。。

科学上的争论,当然也可以交还给科学,它就是一个基于证据的开放式研究过程嘛。只是,很多时候,普通人是很难发现哪些研究是偏颇的。

所以,即便我们处在这个笃信科学的世界,但如果总有科学家胡说八道,又有人煽风点火,那真的不知道信谁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