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高娶妻难不敢多生 农村婚育的问题出在哪儿?
科技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彩礼高娶妻难不敢多生 农村婚育的问题出在哪儿?

作者:杨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昨天我在老家甘肃平凉参加了一场家族婚礼,酒桌上坐在我旁边的堂兄对另一位堂兄说:“你发现没有,咱们村今年只举行了两场婚礼。这几年婚礼越来越少,娶媳妇越来越难。”另一位堂兄表示认同。

提出这个问题的堂兄内心是喜悦的,因为今年村上唯二的两场婚礼中的一场就是他儿子的婚礼。另一场则是今天这场。

严格来说,这两场婚礼都不能算村上的婚礼,因为这两个娶媳妇的后生都不是农民,都上过大学,都在城市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娶的媳妇也不是村姑,而是条件与他们匹配的在城市工作的姑娘。

现在农村里已经很少见到没读什么书的“纯农民”举办的婚礼了,那些小学或初中毕业后混大点年龄就出去打工的农民已经很难娶到媳妇了。

在自家的四合院里搭个棚子,踩在泥巴地上举行乡村婚礼的传统已经被瓦解,现在农村小伙子娶媳妇基本上要在城里有房,还要有车,要在城里饭店举行西式婚礼。够不上这些条件的,恐怕就得打光棍。

印度著名电影《没有女人的国度》反映的是印度农村娶妻难的问题,村里十几年都没有举办过一场婚礼了,光棍成堆,荒唐事一桩接一桩。那么中国的农村再发展下去会怎么样?虽然我们比印度文明很多,我们的农村青年娶妻难不是因为重男轻女,而是因为城市化。

但农村几十年来作为人口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目前“人口资源”情况恐怕不容乐观。

印度电影《没有女人的国度》剧照

一、农村人口资源的现况是城市化的结果‍‍‍‍‍‍‍

人口曾经被视为负担,但现在人们更多地把人口看做资源。社会的发展确实需要依靠人口,人口是资源,不是负担。充足的人口供给就像丰富的矿藏一样,对国家是好事,不是坏事。

农村曾经是人口资源最充足的地方,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依靠农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庞大人口资源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国家发展所仰仗的“人口红利”,大部分其实是“农村人口红利”。

每到春节,大量人口返乡过年,每个大城市的人口瞬间稀少到几乎要停摆的地步,平日里拥堵的道路在春节里空空荡荡,可见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口数量有多庞大了。

正是一批又一批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口资源”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建设,推动了城市化。在缺乏资本和技术的改革开放前20多年,廉价的人力补充了机器的不足,农村劳动力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时候人力有多便宜呢?我1994-1998年在建筑工地打工的时候,一天工作10个小时,工资7元。注意,不是一小时7元,是10个小时总共7元,还得拿出一元左右吃饭。

那时候的建筑工地上没有机器,全凭人力往上堆。这种情况下搞建设,想想看,“人力”可不就是资源吗,每个人都是一台小机器,能耗小,功率大,还智能。

中国的经济受益于丰富的人力资源,反过来说,这么多的人口能活下来,还能活得好,也是因为受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些人喜欢瞎喷,总觉得过去人力那么低廉,用工那么苛刻,似乎很罪恶,因此就对过去大加挞伐,其实这样的言论都是哗众取宠的愚蠢。

历史上我国就是人口大国,康乾盛世后我国人口就突破4亿了,1980年我国人口就有9.87亿了,怎么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始终是执政者最重要的考量。

一天干10小时活挣7元钱,工作虽然辛苦,报酬虽然微薄,但农民工的收入足够养活自己和妻儿。人们担心的不是活多钱少,而是这样的工作机会有没有。

幸运的是,过去的40多年,劳动机会并不稀缺,庞大的农村人口通过去城市打工,赚得了养家糊口的报酬,最高峰的时候我国有3亿农民工(人社部公布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

农民工打工赚回报酬,在农村砌房子结婚养孩子。被1代农民工养大的这些孩子,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源源不断的人口资源,这些人口资源是我国“人口红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1代农民工的子女们在时代的浪潮中迅速城市化,他们要么通过读书获取文凭在城市得到了稳定的工作,要么通过做小商业立足城市,要么依靠某种技能或者从事服务业立足城市。总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终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就算在父辈的资助下,也都实现了自身的城市化,可以在城市稳定谋生了。

所以,1代农民工的子女们不再回村里办婚礼了,结婚生子后大多也不在农村养孩子了,如此一来,农村作为“人口资源”大本营的地位当然也就不存在了。农村人口资源的现况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这种状况非但不必叹息,而且应该欢呼,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农村婚龄男光棍成堆已成全国普遍现象

但是,依然有大量的1代或1.5代农民工的子女没有实现城市化。现在我们关注的农村彩礼高、娶妻难等问题,大多发生在没有实现城市化的2代和2.5农民工身上。

2023年1月11日,知乎上一则“大家觉得江西的女生怎么样?”的话题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因为一名自称是上海“土著中产”的匿名用户自述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彩礼故事。这个故事爆火后有传言说作者姓严,家境很好,且确有其事,所以答主被网友笑称为“严公子”。

严公子自述自己是在美国留学时与一名来自江西萍乡的女留学生相识相恋,但最终因结婚彩礼未谈拢而分手。严公子说前女友的父母向他提出1888万的天价彩礼,并要求严公子将上海的婚房过户到女方名下,还要求给女方上百个亲戚每人十万元红包等,严公子对此无法接受。

这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后来被证实是假的,“严公子”在1月12日公开发布了致歉声明,承认了自己杜撰事实的行为,知乎也对“严公子”的账号做了永久封禁。

这个新闻虽然是假的,但是江西的彩礼比较高却是真的。在网传的2022年全国彩礼排行榜上,江西以不含车房的38万元彩礼高居榜首。1月24日半月谈记者撰写报道说,鹰潭市下辖的村镇彩礼曾经平均在40万元左右,有的甚至“高到没有边”。当然现在当地在治理高彩礼。

我老家甘肃平凉农村的彩礼近些年也水涨船高,20万以上的彩礼是普遍行情,城里有房,出行有车是婆家的基本配置。而且,男方家里的条件即便达到基本门槛,也要被优中选优,因为农村婚恋市场上男多女少,女方有更大的议价权。

最近有很多报道农村相亲的新闻,比如河南周口一男子骑电动车去女方家相亲,结果到了之后才发现女方家门口有十几个男生在排队,这个男子排队3小时,最后还被女方家人劝离了,可能是女方家人看到这个男子骑的是电动车,条件不够好吧。

这种相亲活动相信在各地农村都有,尤其腊月和正月里。但我在老家的这段时间却没有听到村里有相亲的,虽然我们村婚龄男子有十多个,婚龄女子也不少,但婚龄女子大多在城市打工,就算自己没读什么书,工作不太好,也基本上不会多看村里“纯农民”后生一眼,所以基本上农村婚龄女子不存在和本村农民后生相亲的可能。

就像半月谈记者在报道里说的,在一些农村地区,适婚单身男女青年比例失调,让农村男青年娶媳妇变得困难。一名村支书说,当地20岁至40岁的适婚单身青年中,男性将近150名,女性不到20名,“就算外出打工,20个男孩,顶多一个能自由恋爱成功”。

三、农村男青年“娶妻难”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城市化”不足

农村婚龄青年男多女少的原因,很多人将其归结为多年前的重男轻女观念和计划生育政策。有这两方面的原因,但这两点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是城市化。就像我80岁的老母亲念叨的:本地女子不嫁本地小伙子啊,都嫁到外地去了,本地缺女子。

我在《有农村娶媳妇要花100万,农村男“娶妻难”折射出农村男女城市化差距的窘境》一文中分析过这一现象的成因:

农村青年男女自身城市化水平的不同步是农村姑娘不愿意嫁给农村小伙子的核心原因。在这个商业和服务业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城市为女性提供了更多商业和服务业的工作机会,农村的年轻女性在高大上场所的工作中有更多机会让自己迅速城市化,这使她们更容易立足城市。

而农村男子外出打工多从事重体力劳动,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在城市工作,可是他们的工作环境被隔离在城市化生活之外,比如各种建筑工地、各种矿井、各种三班倒的生产线等,这导致他们自身的城市化步伐很慢。

如果城市化象征着现代文明的话,那么“农村青年的城市化”就是自身脱离“乡土气”,披上“城市文明外衣”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是痛苦的。一个愣头愣脑啥都没见过的农村青年化蛹成蝶,成为一个在城市游刃有余的城里人,这就是人的城市化。城乡差距越大,农村青年的城市化就越痛苦。

农村男青年这个群体,似乎从来没有重视过“自身城市化”的问题,他们习惯了到有工作的地方去出卖“蛮力”,他们习惯了干艰苦的工作,于是给自己挣来了“农民工”这样不太雅的称号。对于需要“巧劲”才能做的现代化商业和服务业,他们不太感兴趣,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大多没有干艰苦的力气活赚钱多。

到最后你会发现,农村男女都去城市混迹了很多年,并且每年农村男比农村女可能挣钱还多,但是农村女孩子混得很“洋气”,而农村男孩子却大多很“土包”,虽然回村后着装上也很有派头,但是在城市化综合素质上,农村男孩差农村女孩一截子。这一截差距,就让农村女孩子觉得农村男孩子配不上自己。

相亲谈恋爱首先要有“眼缘”,虽然不一定一见钟情,但第一眼肯定要顺眼。自身城市化不足的农村男子很难让女孩子顺眼。所以现在的情形是,农村女孩子即便在城市里漂着剩着,也不愿意回村和农二代农三代结婚。

所以,农村男女自身城市化的差距才是农村男青年光棍成堆,且彩礼节节攀升的主要原因。

四、作为人口生产主力军的农村其生育出现“断档”

每年农历年前国家统计局都要公布上一年度全国新生人口数量,近几年一年比一年减少的新生人口让全国人民很是焦虑。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更为严峻的未来,或许未来新生人口还要再跌。

因为作为人口资源主要基地的广大农村,其人口生产的传统格局正在被瓦解。如前文所述,越来越多的农村婚龄男青年找不到媳妇,农村男光棍越来越多,结不了婚,当然也就没法生育了。

我们的社科研究人员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城市人身上,希望城市育龄夫妇多生几胎,想要以此来遏制新生人口下降。但是他们似乎很少注意到,农民和小城镇居民才是人口生产的主力军。

村里已经结婚的年轻夫妇,大多生有两胎;小区楼下水果店里卖水果的农村两口子,他们就敢生育三个小孩;老家县上镇上的城镇小两口,大多都生有两胎,甚至不乏三胎。

而一线大城市的年轻夫妇,一个个陷入“内卷”之中,不是被别人“卷”,就是“卷”别人,卷得没有片刻清闲,有多少人还敢生二胎三胎?更有甚者,很多大龄男女被卷得没有时间恋爱,没有时间结婚。

前年暑假我们全家去河西走廊旅游,在张掖的国家湿地公园,我们碰到了一对本地夫妇带着他们的一双儿女在公园散步。如血残阳映照着远处祁连山的皑皑白雪,也把余晖洒向水光湖色的湿地公园,在晚霞和煦的余晖中,我们在湖面的小桥上和这对夫妇聊了一会儿。

一年半之后,那趟旅行的很多情节我都不记得了,但是和这对夫妇聊天时那个温馨的场景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可能是小城市的闲散舒适让我很迷恋吧。

在大城市卷来卷去的,卷得孩子也不敢多生,有意思吗?可是,农村和小城市已经回不去了,闲散舒适的地方没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就得卷,这是经济发展的无奈,也是人类活动的愚蠢。

说实在的,我挺羡慕我父母的农村生活,啥都不用想,吃好喝好晒太阳就行,不用考虑挣钱攒钱。我多想待在农村,就这样过活算了。我这么说的时候,老婆说那你去打光棍吧,儿子说他要和妈妈在一起,一年来看我一次。唉,还是待在大城市算了。

当农村和小城镇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且农村男青年“娶妻难”越来越严峻的时候,新生人口的进一步下降是必然的。当前人口生产在农村几乎要出现严重的“断档”了,考虑到农村人口数量很庞大,农村人口生产的严重“断档”可能会迅速加剧我国新生儿数量的下降。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既是人口生产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社会秩序面临的严峻问题。

正如我在2019年写的那篇《一个西北五线小城的城乡风貌》中说的:一个社会,光棍增多,社会必然会越来越危险,因为“食色性也”,性欲是可能让人干出疯狂事的。农村的光棍增多,危险可能主要要由城市承担,因为光棍们主要在城市打工,何况村里人太熟,也没有多少女孩子,诱惑少。所以不要认为农村青年娶不上媳妇是农村人自己的事情,这是全社会的事情,全社会都得关心这个事。

五、农村男青年“娶妻难”要怎么解决

农村男青年“娶妻难”的事国家该怎么关心怎么解决呢?

这事解决起来很难,因为国家不能包办,不能分配伴侣,这事从根本上还是要个人争气。但这并不代表国家就无能为力。

依我之见,解决农村男青年“娶妻难”问题最有效最低成本的方式在于提高农村教育。

在农村男青年娶妻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在各地都很普遍,那就是农村男青年只要稍微多读点儿书,那么娶妻难度就会下降很多。

很多农村男子就算只上过高职大专一类的学校,只是混了个大专文凭,但是因为他在大学校园里待过几天,就算没有学到具体的技能和本事,这样的教育经历也至少能明显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增加自己的“女人缘”。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男子毕业后不管有没有技能,不管干什么工作,也不管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大多数都能比较容易地得到女孩子的青睐,而且娶妻的彩礼也会更低,女方要求的条件也会下降很多。

以我们平凉当地来说,有大专文凭的青年,彩礼可能只要六七万,而初中毕业生,对不起,彩礼二十万起步。

这一现象其实多年前就存在,我在2017年就写过一篇文章《高考对不发达地区的农村男生不但是人生发展的捷径,更是娶上老婆的捷径》,在这篇文章里我就分析了这种现象,并鼓励农村男孩子要为能娶上老婆而努力学习。我建议乡镇中小学的老师们要把这一现状给农村男孩子早早说清楚,学习需要有动力,娶老婆是可以作为学习的强大动力的。

不要嫌我俗,我是个讲究实际的人,广大农村一堆一堆的男光棍们如果早明白这个道理,小学初中时能好好学习,估计早就已经完成了自身的城市化,大多数男子都能娶上媳妇了吧。因为女孩子真不缺,只是女孩子看不上这些农村男青年,觉得他们配不上自己,在城市漂着而已。

所以,解决农村男子“娶妻难”的根本在教育,而对农村男子教育的根本在促进他们“自身的城市化”,一个城市化了的男子会更有魅力,对女性的吸引力会增加。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对农村孩子的教育也出现了偏差。在当前的教育格局下,农村孩子如果接受高等教育的话,主要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因为农村孩子学习普遍不如城市孩子,很难考上本科大学。

然而我们的职业教育现在越来越强调技术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在提升学生城市化综合素质方面却越来越弱,因为这方面的课程越减越少。其结果是,你会看到高职学生毕业的时候整体上还是比较“木讷”,他们或许掌握了某项技能,但是在城市化综合素质方面,远远落后于本科学生。

技术技能的“实”和城市化综合素质的“虚”到底哪一个对农村孩子更重要?很多人可能觉得“实”的更重要,但我认为“虚”的更重要。 几年前帮我卖房的中介是一个很帅的小伙子,他曾经在某油田做电焊工多年,技术好,收入也不错,可问题是长期在偏远的地方从事体力劳动,自身的城市化综合素质上不来,娶媳妇很困难。

于是他果断辞职,跑到长沙来做了一名房产中介,每天穿着帅气的中介西服套装穿梭于各色人等中间,短时间内他的城市化综合素质就上来了。小伙子变精明了,找个女孩子谈恋爱结婚应该不是问题。后来这小伙子去更大的城市南京发展了。

今天我看到微信群里热传的一篇有关河南农村的“回乡见闻”,作者总结了52条,第3条说:结婚,三金彩礼啥的需要20来万,二婚的女人也差不多,男多女少的结果。第17条说:大学不再是唯一的目标,学习成绩一般的,早早退学,不强求。因为他们看到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工资低,所以不再对大学顶礼膜拜。

为什么人们一直说农民很“短视”呢?从第17条回乡见闻就可以看出,农民确实很短视,觉得别人大学毕业后暂时找不到工作或工资低,就认为上学没用。这种短视真的很愚蠢。

为什么说不读书的短视很愚蠢呢?因为读书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决不能以刚毕业时能不能找到工作和工资多少来衡量。自己的儿子去大学混几年,把人混精了,混个媳妇回来,少掏点彩礼,这也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啊?为什么要早早辍学累死累活地去打工挣钱付高额彩礼,最后还要被人嫌弃呢?

有些农村人可能觉得掏那么多钱让孩子去上个高职大专没用,其实对农村孩子来说,这类学校有去读的必要。当然孩子能去本科院校读书更好,但成绩差,考不到本科院校,那么去高职大专也是可以的,别看不起这类学校。何况这类学校门槛低,容易进去。如果一个男的连这类学校都考不上,那将来娶不上媳妇也不冤。

我在2015年11月写过一篇文章《农村孩子到底要不要上“烂大学”》。在教育竞争激烈分层严重的当下,农村教育普遍不如城市教育,无论中考还是高考,农村孩子大概率考不过城市孩子,其结果是城市孩子大多上了好大学,而大部分农村孩子只能去不理想的大学。

那么这种不理想的大学还要不要上?

我的建议是:必须上!我抄几段这篇文章的内容放在这里:

对于农村孩子,他们的面前有一堵高墙,墙的这边是“农民”或“农民工”,是年轻的时候颠沛流离到处打工,到年龄了结婚生子归根农村,是阶层的固化;墙的那一边是相对稳定的工作,是“白领”是“金领”,是跟上时代发展,是融入城市生活,是脱离祖辈所处的“阶层”而到达新的“阶层”,至少成为一个相对体面的城市人。

农村孩子要想完成这个“阶层跃升”,最好的跳板是“上大学”,这个跳板过去是,现在也是,不管你上的大学有多烂。

把这些孩子投入大学,尤其是大城市好城市的大学,他们混迹于城市,耳濡目染,再加上老师的启发和身边见识多条件好的同学的刺激,他们必然能够快速成长。这种成长不是某项技能的提升或手艺的精进,而是他整个人的眼界、见识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提升。有了这份提升,他的自卑、狭隘就会少一些,自信和雄心壮志就会多一些,想要改变自我,提升自我阶层的冲动就会强一些。

如果注定要上烂大学,就一定到大城市好城市去,你不是上大学,你是进城,是让大城市和那个城市的人们给你的人生一种启迪和力量。

以上就是我这篇文的部分内容。

农村家长和农村孩子一定要提高认知,张一鸣说“认知才是人的核心竞争力”,而农村人欠缺的恰恰是“认知”这个核心竞争力。比如在对知识的认知上,绝大部分农村父母和孩子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我在农村看到的景象是,绝大部分家庭,一家老小一人一台手机,短视频刷得飞起,孩子根本不知道学习为何物,父母也根本不管。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奶头乐”让大部分农村孩子沉浸在“肤浅的快乐”中难以自拔,不学习、不劳动、不游戏,孩子的世界里只有玩手机。

这种状况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前段时间我看到过一篇文章,是几个年轻人写的南方农村的乡村调查,文章说现如今走进村里,在户外根本就看不到孩子,像他们小时候那样嬉戏打闹,上树掏鸟窝下田抓泥鳅的情景根本没有,孩子们都在家里待着一动不动地刷手机。短视频那刺耳的笑声从每家每户的大门里飘出来,孩子们已经不知道学习为何物了。

移动互联网加剧了农村教育的溃败,现如今农村的教育已经惨不忍睹了。前段时间我对农村教育痛心得不行,写了篇文章《校园霸凌的背景板,为什么多是乡村中学和职校?》,希望能叫醒农村孩子。

当然,叫醒农村孩子的无用功我一直在做,比如2019年大年初一晚上我就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农村孩子啊,你知道现在城市孩子读书有多用功吗?》。不知道有几个农村的家长和孩子读过,又有几个农村孩子受到了启发。

昨天在婚礼酒席上,坐在我旁边的堂兄给我说起他们家三个孩子的学习,大儿子二儿子已经先后考取了很不错的一本大学,女儿也马上要考高中了,学习挺好。一个农村家庭,这样的教育成果,在当前风气下确实很难得,反正在我们周边几个村里,肯定是绝无仅有的。

我问他教育方法,他说没有方法,就是不给孩子买手机,孩子至多抢大人的手机玩几分钟,绝不让孩子沉溺于手机。我知道我的堂嫂“家法”很硬,她是有原则的人。他们两口子只是坚持住了一点,就给了孩子们灿烂的前程。

不知道那些放任孩子玩手机的农村父母,到最后毁了孩子,孩子因为学习不好而找不到工作,甚至娶不上媳妇的时候,他们会不会后悔,会不会愧疚?早早管一管孩子,孩子长大了就不会那么闹心,这个道理,很难懂吗?

“回乡见闻”我们要写出干货,要写出对农民兄弟和农村孩子的人生启发,如果只是写一些哗众取宠的段子,那何必浪费大家的时间?希望我的以上文字能对农村父母和孩子有些许启发。

我还想说几句“乡村振兴”的问题。既然农村的教育对农村年轻一代如此重要,事关他们将来的工作甚至婚姻,而农民群体的婚姻又事关人口生产的百年大计,那么政府主导的“乡村振兴”就应该把“振兴乡村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何况当前乡村教育的溃败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了。

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要切实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问题,而不是搞形式主义,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农村和农民最需要的地方。

我们村的乡村振兴据说争取到了100万资金,我所看到的成果是,美化了一下道路,修了个小花园就完事了。问题是农村一帮留守的老头老太太,七八十岁了还得下地干活,无论是粮食地还是菜园子,百花盛开,他们需要一个专门的花园吗?如此振兴,农村兴得起来吗?

与其这样浪费钱,还不如主抓乡村教育。乡村小学现在普遍缺乏生源,西部乡村小学一所学校不足十个学生甚至成了普遍现象。一个班一两个学生,缺乏学习和竞争的氛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老师也很懈怠。

撤并学生少的乡村小学应该能够提高乡村教育。把学生集中到条件好的学校,开通乡村校车,重点发展寄宿制。既然农村孩子多为留守儿童,家里的老人不会管也管不住,就算父母在家也不管,孩子放学回家只能玩手机,那还不如把孩子们集中到学校里,实行寄宿制,让老师来管理,收掉手机,统一组织学习。

如果一些落后地区的乡村振兴实在找不到产业,那就把乡村振兴的钱都砸在教育上吧,把孩子们培养好,既有利于家庭的未来,也有利于国家的未来,这样的投资一定是值得的。

无论如何,农村教育应该被重视,农村孩子不能再被手机戕害了,否则将来不但会出现更多光棍,还会出现更多“啃老族”,这种状况是未来很难承受的。

在这个迅速城市化的时代,农村因为给城市长期“输血”而导致自身越来越虚弱,大部分农村这些年生产力没有进步,而传统的生产关系却已经逐步瓦解,农村的婚恋关系是瓦解最迅速的生产关系,农村男光棍的大量出现是农村传统婚恋关系瓦解后的必然结果。

只是这样的结果无论落在哪个小伙子头上,都是人生的悲剧,当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具有普遍性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去思考,去改变。

在国家还没有想出对策之前,我想由衷地告诉农村男孩子:请放下手机,努力学习,为将来能娶上老婆而不懈奋斗!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