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界丨标本污染还是核酸准确性存疑?专家解读上海多例“假阳性”事件

2022-05-12 19:51:35新视界 来自北京市

出品《新视界》深度报道组 凤凰网科技

作者|蒋澆

编辑|于浩

最近有多位上海网友曝料称,润达医疗旗下的中科润达机构核酸检测不准确,多次“误报”阳性,导致多人被拉去方舱隔离。还有网友发朋友圈称,第一次检测出五例阳性,但复核之后结果全部为阴。

天眼查APP显示,上述“上海中科润达医学检验实验室”,属上海中科润达精准医学检验有限公司(下称“上海中科润达”)旗下。受此“假阳性”消息影响,5月10日,润达医疗股价盘中跌停,最低报10.90元/股,收盘价报11.63元/股。

在5月10日上午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表示,针对网上部分市民对核酸检测结果的情况反映,已开展对相关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调查,如果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将依法依规从严查处,决不姑息。

为什么上海中科润达医学检验实验室会出现多例疑似假阳报告?是检测样本遭到污染还是该实验室的检测准确性存疑?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凤凰网《新视界》连线采访了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科主任医师李侗曾。

以下为对话内容:

核酸检测规范操作下

“假阳性”事件十分少见

凤凰网科技:近日上海被曝多起假阳性引发关注。想问李主任,为何会核酸检测会出现假阳性?

李侗曾:假阳性其实是非常少见的,这并不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如果核酸检测规范操作,检测出来阳性的结果一定真感染。

核酸、抗原自测,这是比较常见的两种新冠病毒检测手段。从技术上来说,抗原自测假阳性、假阴性率比较高,它技术上的准确性稍微低一些。而核酸检测,如果技术操作都没有问题,它的准确性是比较高的。但也有例外,就是核酸操作不规范的时候会出现“假阳性”。

凤凰网科技:有上海“假阳性”当事人表示,他所在的小区每户只测出一个阳性,但家人们都是阴性。这是他怀疑假阳的其中一个理由。您对他的质疑怎么看?

李侗曾:这样的质疑是很合理。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实际上非常看重流行病学史。像新冠这样一个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如果他确认是阳性,其他人也会很快感染。

另外,他所在的社区、甚至楼道的单元,应该是有一个感染源。如果他完全没有流行病学史、没有发现感染源,也没有传染别人,再加上出现相关的症状。这样测出来的核酸阳性结果确实是存疑的,在临床上如果发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会复测的。

“假阳性”或因

实验操作中标本被污染

凤凰网科技:核酸检测哪些环节失误容易造成“假阳性”?

李侗曾:核酸标本被污染会出现假阳性。标本污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送到实验室前被污染。核酸样本量大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了,难免会有意外,比如有一管撒了,可能会撒到其它标本上,如果正好是阳性标本,就会出现假阳性结果。是存在这种可能性,但这个概率是微乎其微的,因为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是很容易发现的。

不容易发现的情况,就是在实验室里操作过程中标本污染了。就像新闻里报道的说,上海同一批次出现13例“假阳性”。这个发生在实验室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在做检测的时候,有阳性的标本洒了,在实验室里边污染了其他的标本,从而导致测出假阳性。

标本污染也有可能导致实验室环境被污染。但实验室环境被污染,就不止某小区同一批次出现假阳性,它有可能会出现更多假阳性。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核酸扩增时,工作人员检验核酸标本需要一个阳性对照物,来检验这批次结果是不是可靠。如果阳性对照物污染了标本,那么就会导致这一批次甚至几十个标本都测出来是阳性。通常这种情况下,无论复检多少遍都是会呈现出阳性结果的。

凤凰网科技:上海被曝出假阳性事件后,很多人对核酸检验的准确性产生了质疑。核酸检测的准确度如何?

李侗曾:从技术上、方法学上来说,核酸检测是没问题的。上述标本污染的情况,其实是概率非常低的事件。核酸检验人员会经过严格培训,实验室规范操作下,核酸的阳性结果是可信的。但有可能百密一疏,人为操作想保证万无一失还是有难度的。所以核酸检验一定是需要有经验的,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操作。

抗原自测是补充手段

不能替代核酸检测

凤凰网科技:既然核酸检测更准确,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抗原检测呢?

李侗曾:目前,我们检测新冠病毒的方式主要还是核酸检测。

以前发病人数没有那么多,全国各地是有能力完成核酸检测,甚至包括一些大范围的核酸检测都能够完成。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出现后,因为它传播速度很快,在短时间内病例数上扬比较快,出现了更多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感染者。所以3月份开始,咱们国家批准抗原检测,包括说我们医疗机构做抗原检测,也包括居民自测抗原检测。

但抗原检测敏感度和特异性都低于核酸检测,它是作为核酸检测的一个补充。通俗的说,抗原用来筛查,核酸用来诊断,它是核酸检测的一个补充,还不是替代。

凤凰网科技:现在疫情严重,为什么有些地方一天一检测,有些两天一检测,有些一周一检测,背后的防疫原理是什么?

李侗曾:这个是根据人群风险来选择的,风险高的地方需要持续核酸检测,目的就是要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切断传播源。比如密切接触者是风险最高的,前4天基本上他每天都要核酸检测。我们需要判断他们是否被感染,通常是从他被判断为密接开始,连续4天检测,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做到早发现。一旦检查出阳性来,他就从密接升级为感染者,就可以尽快斩断病毒传播链条。

那么,风险没这么高的地方可能是隔天检测或者是隔两天。背后的原理是这样,一个人感染了新冠后,并不是立刻就能够被发现,需要两三天时间才能够检测出来,这个叫窗口期。另一个概念是从感染到出症状叫潜伏期,潜伏期就是有传染性了。所以它是通过密集筛查,尽早发现感染者,减少他继续向下传播的风险。

责编:刘自聪 PT096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