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沉迷游戏是精神病吗?中科院院士:不是
科技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青少年沉迷游戏是精神病吗?中科院院士:不是

原标题:青少年沉迷游戏是精神病吗? 中科院院士:不是

作为一个即将升高中的孩子的父亲,林民(化名)最近很焦虑。女儿一到暑假就窝在床上,一小时接一小时玩手机游戏,就算是吃饭也要三催四请。

5月25日,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其实就是指沉迷游戏。

“游戏障碍作为一种精神心理问题,但不等同于老百姓说的精神病。”7月23日,“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新闻发布会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会上明确表示。

“精神疾病和神经症以及普通心理问题有个划分标准,最关键的就是是否有正常的认知能力,对自我的觉知能力,另外有没有主动求助的愿望,症状持续时间时长是划分心理问题严重与否的一个标准。”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舒琴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有没有正常的觉知能力是关键,而确认是否为精神障碍还有专门严格的诊断标准。

舒琴表示,对于青少年来讲,是否诊断为精神障碍要慎之又慎,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道路,而青少年正在发展阶段,很多症状都是变化的,不稳定的,一过性的。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打也不是,骂也不是。一到暑假,就有父母带着孩子上心理咨询中心,要求咨询师“矫正孩子的行为”,因为他们的孩子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

这是怎么一回事?玩游戏真的是“洪水猛兽”吗?

陆林指出,玩游戏不代表就是游戏障碍,或者就是精神心理问题,它有严格定义和标准。

青少年反复使用电子产品玩游戏,影响正常的休息和工作。每天主要的精力、动机或者时间都用来玩游戏,对其它兴趣爱好很少或者是降低了。为了玩游戏,可能采取一切手段,甚至做一些不符合年龄和身份的事,不学习了,或者去借钱,甚至做一些违规违法的事。

“还有就是有一定的时间要求,这种情况持续6个月到1年以上,我们才能诊断为游戏障碍,或者是一种病。通过家长、老师,通过专业人员帮助,很快就停下来了,很快能够回到学校,这还不能诊断为游戏障碍。”陆林指出。

很多心理专家更是反对给孩子“贴标签”。

从事过6年青少年心理咨询的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张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青少年游戏成瘾,作为咨询行业的从业人员,不倾向于用这样的概念去描述。“从专业上,我们可以讨论,但大众传播建议不要贴标签。”

尽管如此,这一问题确实越发严重。

陆林表示,青少年游戏障碍问题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国家的发生率也在逐渐增加,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电子产品游戏的可及性,加上青少年的课外活动、娱乐活动等在减少,还有家长、老师和孩子的沟通、教育方式不完善,也会让孩子在游戏当中寻求自我。

“我咨询过不少青少年问题案例,发现现在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的价值评价相对单一,主要就看学习成绩。如果学习不好,就很难获得价值感。其次,青少年普遍是独生子女,没有玩伴,寂寞孤独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常态吧。”舒琴分析指出,游戏成瘾有着太多家庭和社会的原因。

此外,舒琴表示,出现游戏成瘾的青少年,与父母关系大多存在问题。如果青少年与父母关系良好,也喜欢玩游戏,但很少会成瘾。很多父母不与孩子沟通,回到家就看手机,孩子非常孤独,然后看到父母整天玩手中的东西,他们会怎么想,不会认为那个东西很有乐趣吗?最后,全社会都在玩手机、电脑,给青少年提供了便利。

有专业人士指出,孩子如果得不到家庭温暖和合理的娱乐,游戏甚至成为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

陆林表示,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或者得了游戏障碍,对孩子影响很大,会影响他正常的休息、正常的生活,也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发育。长期沉迷电子产品或者玩游戏,会导致孩子行为的偏差,甚至直接影响孩子生理的发育,因为减少了体育锻炼,甚至由于长期玩游戏没有正常饮食,也会影响发育,影响大脑的健康发育。

各方构筑多重守护网

怎么办?

陆林认为,首先要从家长做起。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孩子可能有其他的爱好,要发展一些爱好,比如体育或者其他一些竞技。另外,不建议大人在青少年面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或者是玩游戏,因为青少年一般会模仿大人。很多青少年在学校和生活中遇到一些烦恼和困难,需要老师、家长、专业人员要去引导。

“很多青少年是很苦闷的,他们没有玩伴,在学习上找不到价值感,如果他们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要沉迷于虚拟世界?”舒琴表示,首先要从家庭做起,父母要培养孩子习得一两项文体兴趣爱好,比如音乐、舞蹈、体育,这样可以让孩子有其他满足精神需求的来源。也要满足孩子爱的渴望,放下手机陪孩子玩耍,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

张伟指出,要有开放的态度,玩游戏不是洪水猛兽。喜欢玩游戏是青少年的天性,以前大家喜欢玩泥巴、弹珠,现在多是网络游戏。部分青少年自控能力不够,确实容易沉迷,家长或者学校可以建立一定的规则,控制游戏的时间与方式,帮助青少年从游戏中受益,同时不影响生活、学习。

专家指出,需要构建多重保护网络。

在上述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指出,要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得对所有影响因素有好的干预措施。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怎么识别、发现,怎么保护,学校、家庭、社会应该联手。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也表示,无论是学校、家长、幼儿园、单位,都应该有心理健康“守门人”,能够及时观察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人。

张伟指出,要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针对极端情况的发生,有相应的应急系统响应,青少年有求助的地方,可以向学校的社工或者心理咨询师求助等。在预防、危机干预、治疗等方面,配备足够的社会资源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士,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青少年是一个特定的阶段,今天可能是混世魔王,明天就能成长为一个三观很正的人,变化是青少年的特点。青少年阶段是自我认同感逐步形成并建立的阶段,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愿意去倾听,不急于贴标签,更不要急于否定、甚至攻击他们,帮助他们逐步完成自我认同。”张伟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