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视频也能帮助贫困儿童?
科技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看视频也能帮助贫困儿童?

null

当很多人回忆起童年,他们爱用一个形容词——“无忧无虑”,这个词带着回忆的美化和模糊效果,让人们忽略了儿童群体的烦恼和面临的诸多问题。

或许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对于心智处在萌芽期、脆弱期的儿童群体来说,因缺乏家人陪伴而产生的被忽略的感受,就是他们最大的烦恼。心理学家不止一次地证实过这样一个事实:个性的问题是终身的问题,而后天性格是在童年形成的。

然而现实中,中国父母对子女的陪伴情况却不尽人意。本月初的六一儿童节,一项刚刚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七成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或忙于工作,或因为找不到陪伴孩子时的共同话题。

“陪伴”,对于孩子来说,是其心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家长而言,更是其为人父母的人生历程中无可取代的情感体验。就在上月,华为创始人兼CEO任正非罕见提及家人时,就非常遗憾地表示,对自己的孩子们亏欠良多,“没有陪伴他们的童年时光,也没有参与他们的青少年时代。”

若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对儿童的“陪伴”是否足够,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是否能在未来拥有更和谐的家庭单元和更阳光的个体,因此,儿童陪伴的议题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长期社会议题。

在中国家庭内部对子女陪伴的意识、程度和质量都尚显不足的背景下,这个议题亟需一股理性、长效的外界力量进行推动,形成一套有更多人参与并能够实际落地的解决方案。

一个正向循环的公益样本

本周,以当下的社会与家庭现状为背景,引发人们深入思考儿童陪伴问题现状的新一轮热议的是腾讯视频刚刚上线的一档二胎真人观察秀节目《我们长大了》。

这档去掉了明星子女滤镜的真人秀节目,第一次将视角聚焦于真实素人家庭的普通孩子,将四组性格迥异的兄弟姐妹与父母“隔离”开来,进行无干预观察,给公众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儿童成长的视角。

但是,对于一直强调给予用户高质量陪伴的腾讯视频而言,面对儿童这样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想做的不仅是一档有话题度的综艺节目这么简单。

如果说以儿童成长、手足情为主题的《我们长大了》只是腾讯视频发起议题、吸引用户关注的引子,那么与《我们长大了》联动,同时开启的“多一分陪伴,多一份温暖”腾讯视频VIP用户积分公益捐活动,就是腾讯视频本次给出的有更多人参与并能够实际落地的解决方案,借《我们长大了》播出的契机,他们试图将公众对儿童的关怀进一步延伸到边远地区的困境儿童中去。

https://v.qq.com/x/cover/ybmigtxvlnhsgwq/c0031mmspm0.html ”多一分陪伴,多一份温暖“公益短片

一边是数量庞大的VIP用户,一边是需要关怀的整个儿童群体,如果在这中间,腾讯视频仅仅用内容引起社会关注,或者直接发动用户进行捐款,则又可能使“儿童关怀”这一需要长期解决的议题陷入反思一次、长期搁置的窘境。

但腾讯视频创造性设计的“平台+内容+产品”模式使得用户的力量在腾讯视频平台内部形成了一种正向、且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循环,即以视频内容吸引精准用户群体,以VIP积分承载这部分用户的公益需求,再让VIP积分通过“积分公益捐”这样的产品捐至公益项目。最后,再用更多面向垂直群体的内容和产品,对核心人群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从而在某个社会议题中长期发挥正向作用。

以本次儿童公益行项目为例,具体拆解一下,整个模式之所以能够形成正向循环的细节,是这样的——

首先,腾讯视频根据节目内容和理念适配公益项目,再将节目作为一个公益项目的切入点,此举能够让该公益项目更精准地触达对该领域有公益需求的用户。会观看《我们长大了》的用户,大多是对于儿童话题更敏感的群体(诸如已婚、已育人群),他们天然地对于儿童的困境有着强烈的援助意愿。

null

腾讯视频VIP积分页面

接下来,这些目标用户不需要自己额外付出财物,通过“积分公益捐”产品,TA只需要简单地通过点击动作,捐出平台给予的回报VIP积分,就可以为他们关切的受助群体提供巨大的价值。对于用户而言,在这个过程中,TA既获得了内容消费的愉悦感,也获得了精神消费的满足感,进而有意愿参与更多这样的公益行动。

更精准的用户公益需求承载、更简单的用户捐赠流程,如此一来,腾讯视频VIP用户,就可以轻松进入公益流程,并影响社会。在腾讯视频平台内,公益项目就在内容和支持产品的共同驱动下极大地提升了效益。

null

腾讯视频少儿频道

再远一步,面对更广大的儿童群体的陪伴需求,腾讯视频后续还会提供陪伴式的内容与产品,提升家长对孩子的陪伴质量,深化陪伴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内容方面,腾讯视频少儿频道和旗下的“小企鹅乐园”拓展和储备了大量、优质的适龄作品,形成了儿歌类、动画类、益智类、玩具类、综艺类、真人故事类等,完整的内容体系。产品方面,腾讯视频平台还推出了诸多绿色保护功能,如观看时长、家长设置、适龄推荐、护眼模式等。

从内容唤醒到积分捐赠,再到服务类内容与产品的长期支持,不同儿童群体在物质、精神方面的困扰和痛点,都在平台内找到了多层次的解决方案。在用户的推动下,腾讯视频“平台+内容+产品”模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

从平民公益到全民公益

公众——公益——待改善的社会问题或待帮助的群体,在这个链条中,以腾讯视频“平台+内容+产品”为代表的互联网公益模式的创新性在于,它们不仅极大提升了链条后端,公益对社会问题改善的效率,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前端公众参与公益的方式——它直接使平民公益变成了全民公益,这也就解决了公益最大的关键点也是难点:能否发动更多的人一起行动。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公益的印象普遍来自于引发情感共鸣为目的的“公益广告”。从1999年播出的著名的《妈妈洗脚》,到近年让很多人动容的春节公益广告《时光倒流,你还在我身边》,我们曾被很多优秀的公益广告打动。

null

《妈妈洗脚》公益广告

而如果你看过一些年代较为久远的公益广告,你就会发现,公益广告的征集、制作和展示,即是传统媒体平台参与公益的主要形式,他们主要作为公益产业中的传播渠道,承担传播和科普的社会责任。

但这其中有一个主要的问题,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线上的内容和线下的公益行为是割离的——我们突然被某一类情感打动,希望参与解决某个社会问题,或为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贡献力量,却在被打动之后找不到具体、可信并且易操作地参与公益的途径。

显然,这种简单的广告或者项目展示,对于公益这种需要最大限度聚集公众力量、聚沙成塔的事业而言,力量太过于单薄。社会问题的存在,和公众的公益意愿没有流畅地对接在一起。

此时,连接着海量用户的互联网企业们陆续加入公益的行列,他们有天然的优势,可以通过产品和技术打破大多数公众与公益距离遥远的局面。

除了上文提到的腾讯视频的“平台+内容+产品”模式,我们在熟悉的支付宝蚂蚁森林、微信运动捐步数的公益设计中也看到了类似的逻辑,他们将用户在平台内的日常、琐碎行为收集起来,通过平台产品的转化,赋予这些行为新的意义,使其变为一种公益行为,再以平台的实际捐赠,给予这些行为结果。在此过程中,用户个体得到了正向反馈,对于平台、对于公益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事实上,在中国,公益、慈善行业还在起步成长阶段,与之对应的是公众对于公益的模糊认识。以往,信息不对称、没有可以信任的渠道使得普通个体很难参与进公益项目之中,另一边基层基金会和公益机构也很难精准触达足够大的意愿人群,向公众募资。

在这种背景下,希望未来,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像腾讯视频一样,“科技向善”,借助平台的基因和科技手段让行为公益无处不在,让每一个微小善行都能迸发出巨大能量。

点击链接,献出你的爱心

https://film.qq.com/vip/act/cy/wjFABoht.html?ptag=chuanbo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