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商品视觉识别公司最后都去做了智能货柜?
科技
科技 > 数码 > 正文

为什么商品视觉识别公司最后都去做了智能货柜?

近两年广受追捧的计算机视觉在应用上有几个重要的分支——识人、识车和识物。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人脸识别几乎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根据用户年龄和长相推荐商品、刷脸支付、人脸抓逃等等。车辆识别技术也已经在交通卡口、停车场、收费站等场景相继落地。

奇怪的是,虽然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商品识别技术理论上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比如拍照购、货架陈列分析、流行趋势预测等等,但这个领域的企业不管从哪个方向切入,最后似乎都落在了智能货柜这个点上。海深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转型:从技术到产品

海深科技的创始人兼CEO戴剑彬在创立这家企业之前,跟零售行业并没有太多交集。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他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深度学习以及优化算法。博士毕业后他曾先后任职Oracle、Yahoo!等国际知名企业,负责基于大数据的广告等相关业务。

戴剑彬创立海深科技,更多是源自于他2013年加入百度硅谷研究院后的职业经历。任职百度期间他发现,百度有很多的图片资源,也做了以图搜图等创新尝试,但却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变现模式。于是他开始思考能否让图片直接链接到商品,用户拍摄照片或上传图片,就可自动识别图片中的鞋子、包、衣服等商品,并显示商品购买链接。

在这个想法的驱动下,2017年7月海深科技推出了商品图像识别搜索引擎GEEWOO极物,并获得了第一个客户——小红书。随后,2017年9月海深科技从众多竞标商中以识别率高出第二名50%的绝对优势脱颖而出,与京东合作推出京东拍照购,正式打开局面。

但瓶颈也随之而来,戴剑彬很快发现,电商是一个相对集中的市场,大大小小的平台加起来就那么多。而且有些平台——比如阿里,自己也在做以图搜商品方面的技术研发。海深科技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突破自己的业务边界。

在做了货架陈列分析等尝试之后,戴剑彬意识到,虽然商品视觉识别的想象空间很大,但前提是能识别足够多的SKU,而这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还很难做到。相比之下,智能货柜等相对封闭且SKU数量有限的场景,可能更适合这项技术的落地。

恰好这时智能货柜正处在风口上,产品供不应求。许多客户找到海深科技,希望它们能够提供相关的技术。内部讨论后,戴剑彬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方向,于是在2018年初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智能货柜产品G-BOX。海深科技也就此完成了从技术到产品的第一次转型。

现阶段静态识别仍是最佳方案

海深科技的这次转型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今年一月份海深科技又和海信集团建立战略合作,获得了后者硬件生产和渠道能力的加持。

今年2月底,海深科技发布G-BOX二代,将可以售卖的产品扩展到了包括生鲜水果、乳制品、烘焙在内的全品类;在保证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9.8%的前提下,可以做到一秒内完成识别,五秒内回传账单。而这款产品也在海信集团内部获得了立项批准,将作为其正式产品对外推广销售,这对于海深科技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

戴剑彬介绍,G-BOX二代采用的仍然是静态识别方案。他表示,虽然理论上动态识别具有非常多的优势,比如空间利用率更高、对商品摆放的限制更少,但实施起来也非常困难。动态识别本质上是对视频流的分析,当前4G网络下的网速和带宽难以支持将视频流上传至云端分析。如果在本地分析,则对货柜的算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且不说最后准确率如何,光是万元以上的成本就令商家望而却步了。

利好消息是,随着5G商用的到来,其强大的网速和低时延等特性允许智能货柜将更多的算力放到云端,让终端在更轻量化的同时还能执行更复杂的任务,未来动态识别货柜的成本有望大幅下降。戴剑彬表示,海深科技目前也在探索动态识别方案,不过5G网络的普及还要多长时间,目前还很难说。综合方方面面来看,静态识别或许仍然是目前的最佳解决方案。

第二次转型:从产品到运营

2018年初,海深科技进入智能货柜领域时行业正处于鼎盛时期,客户趋之若鹜,展台上亦是人声鼎沸。然而不过短短一年时间,热度已经悄然退去。如今,行业看起来多少有些冷清,有些企业早已不知去向,行业内也很久没有听到融资的消息了。

戴剑彬表示,目前行业已经进入了深度整合期,今年年底之前还将有一大批企业会被淘汰。

正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久前海深科技十分难得地获得了联合基金领投的4000万元A轮融资。这笔融资不仅让海深科技在接下来的淘汰赛中有了更多筹码,无疑也给行业的未来增添了更多信心。

戴剑彬认为,行业之所以会走到今天的局面,一方面是因为早期过热诞生了大量浑身摸鱼的企业,一方面也是因为智能货柜的落地本身面临着不少困难。

他说道:“智能零售柜或者无人店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商业落地。真正帮助品牌商、运营商去降低成本,提高销售额是商业成功的基础。只有我们的客户下游企业能够受益,上游公司才会有生存机会。”

面对行业困境,今年年初海深科技因势利导吹响了第二次转型的号角——从产品到运营的转型。

戴剑彬指出,智能货柜之所以落地难,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产业链非常长:上游是设备和方案商,中间是运营商,下游还有品牌商和物业。作为连接产业上下游的关键节点,运营商实际处在非常弱势的地位。尤其是一些小型运营商,一没资金二没技术,连设备都要靠融资租赁,能不能活下来完全看经营效率。而且他们的经营方式也非常传统,完全凭经验,成功的概率非常低。

因此,海深科技希望能够成为智能零售终端的平台运营方,品牌方通过入驻或者竞价的方式参与商品供应。“我们公司的价值在于整合上下游的资源,结合场景找到合适的消费需求,通过精细化数据运营来筛选商品的品类和品牌”,戴剑彬对雷锋网说道。

在他看来,智能货柜并不是无人货架的延伸,而是一个离用户距离更近,运营成本更低的小型移动便利店,具备更大的想象空间。

海深科技接下来的计划是多铺设点位,探索智能货柜在不同场景下的商业模式。“比如我们在浦东软件园铺了不少柜子,有些卖水果,有些卖烘焙乳制品,目前跑下来数据都不错。我们后续希望能通过这些经验,特别是一些数据方面的服务给运营商们提供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收益。”

严谨谦逊的工程师团队

戴剑彬坦言,自己在这个领域也是新人,还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其实不久之前,海深科技还是一个纯技术团队,“我们第一个市场人员是今年2月份才加入,第一个销售人员更是今年3月份才加盟”。

可以说,海深科技过去的所有客户都是投资人或朋友牵线搭桥,戴剑彬亲自一家一家跑出来的。结果就是,除了客户,即使很多业内人士也是直到这轮融资才第一次听说海深科技的名字。对此,戴剑彬非常淡然,“我们是To B型企业,人家看重的是你的技术,而不是你在市场上的声量”。不过他也表示,随着公司向运营端转型,未来会招募更多市场和运营型的人才。

“目前我们也只是在尝试,未来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采访里,戴剑彬的这份严谨和谦逊几乎贯穿始终。他几乎每发表一个观点都要补充一句,“这是我的观点”或者“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是这样的”。或许正是这样的严谨和谦逊让海深科技在行业最火热的时候能够静下心来修炼内功。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份严谨和谦逊能够在行业面临的困境下,帮助海深科技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雷锋网雷锋网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