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血荒的字眼频频见诸于媒体。起初缺血只是季节性和区域性的。渐渐地,开始不分时候,不分地点了。在医疗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尤其如此。目前,我国人口献血率只有8.7‰,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也低于香港地区的30%和澳门地区的23%,离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也有一定差距。而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献血率低于10%的地区必然产生“血荒”。[详细]
北京大学教授孙东东认为,中国人献血率低,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问题。中国人和西方人观念不同,中国人觉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动一毫一发都不行,要保持完整性。这个观念不仅成为了献血的桎梏,也阻碍了器官捐献的发展。然而,“在一些国家,人们通常认为献血是光荣的事,很多公民主动去,中国人却觉得能不献血就尽量不献。”
许多人担心献血影响健康。采血人员是否具有上岗资格证、采血器材是否安全等因素成为献血者的最大困扰。网络上关于献血阴谋论和后遗症的文章非常多,也的确有不少人反映身体在献血后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的不适。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全身无力,胸口痛,心悸等症状,会严重影响日常的生活与工作。
另外,83.8%的人表示人们不愿意献血是因为制度不透明,担心献血被牟利。普通人的一个疑问是,为什么献血无偿,用血却要花钱呢?医疗用血背后的成本成了一个大家很感兴趣的问题。于是,就有了“无偿献血,有偿用血,那买血的钱哪里去了”的疑问,甚至坊间有了各种“黑幕”和“揭秘”。[详细]
自体输血就是病人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失血回收的血液。与异体输血相比,自体输血可以节约用血,而且能避免输血传播疾病,减少患者医疗经费开支。
一般来说,自体输血分为三种,一种医学上称为“术中急性等溶血液稀释”,是在麻醉后、手术开始前实行患者自体采血,只要没有禁忌证,血液稀释回输对预计术中失血达1000~2000毫升的大多数手术都适用。
第二种是术前自体储血,择期手术前2~3周对病人采取自体血,可反复采血贮存,然后在手术时或急需时输还病人。采取的血液可预存于血库内,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0日。很多患者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如心功能Ⅱ级以上、身体状况好,准备择期手术而预期术中出血多需要输血者;孕妇和计划怀孕者;有过严重输血反应病史者;稀有血型或曾经配血发生困难者等。
第三种自体输血方式是血液回收式自体输血,就是以机械吸引装置将患者手术中流失的血液收集、过滤,分离清洗、净化后再回输给患者。适合腹腔或胸腔内出血患者,或是估计出血量在100ml以上的大手术,如大血管手术、肝叶切除手术等。[详细]
然而,记者从武汉市血液中心和几家在推行“自体输血”的医院了解到,目前武汉“自体输血”手术比例仅占临床手术总量的1%左右,而实际上可达到的比例在20%左右。以武汉去年46.8吨总用血量计算,这意味着可以给血库节省近8吨血液,是几万志愿者的献血量。
医院专家指出,“自体输血”之所以比例太低,一方面是许多患者多“自体输血”认知不足,认为自己是患者却还要用自己血给自己输血,而且抽出来再输回去,这样会很不安全。另一方面,自体输血仪器动则几十万元,一次性耗材要700元左右,成本太高,医院和患者积极性都不高。
专家呼吁,血液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医院必须转变传统用血方式。应该尽快将自体输血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积极倡导鼓励支持医院开展自体输血。[详细]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献血:1、性病、麻风病和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肝炎病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丙型肝炎抗体阳性者。3、过敏性疾病及反复发作过敏患者,如经常性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单纯性荨麻疹不在急性发作期间可献血)。4、各种结核病患者,如肺结核、肾结核、淋巴结核及骨结核等。5、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各种心脏病、高血压、低血压、心肌炎以及血栓性静脉炎等;6、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以及支气管扩张肺功能不全。7、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如较重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肠炎、急慢性肾炎、以及慢性泌尿道感染、肾病综合症、慢性胰腺炎等。 8、血液病患者,如贫血、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各种出、凝血性疾病。 9、内分泌疾病或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如脑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甲亢、肢端肥大症、尿崩症及糖尿病。 10、器质性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如脑炎、脑外伤后遗症、癫痫、精神分裂症、癔病、严重神经衰弱等。 11、寄生虫病及地方病患者,如黑热病、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囊虫病及肺吸虫病、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详细]
采血结束后,献血者应在采血位置上或就近做稍事休息,不得急起,以防一过性脑缺血的发生。同时按压住针眼部的消毒棉球,以免针眼处渗血或皮下瘀血。献血后的当日,要注意穿刺针眼处的清洁卫生,洗澡以淋浴为好,不要以脏水或肥皂水进入或刺激针眼,以防感染。
在献血后的1-2日内,适当增加饮水量,注意增加一点高蛋白质和易消化的食物,切忌暴饮暴食。适当注意休息,不要进行剧烈的活动。个别出现倦怠感觉者,只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也会很快消失的。[详细]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