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彩票再也刮不出美梦了吗?
科技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2元​彩票再也刮不出美梦了吗?

文|财经无忌,作者|华小姐

“2块钱买希望”

1987年的一个炎炎夏日,中国第一批“彩票”忐忑地出现在河北石家庄大街上。那时,舶来词“彩票”还有一个颇有中国味的名字——“社会福利有奖募捐”。

河北临时工温国斌怀着碰运气的心理购买了奖券,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开奖仪式上,前来兑奖的人挤满了整个广场。

幸运的温国斌中了一等奖2000元,他捧着比一年工资还多的奖金,回村风光地办了婚礼,一举成为彩票事业的活广告。

从此,彩票开始在全国生根发芽,陆续开卖。

1998年,大街上弥漫着热气腾腾的欲望,堆积的大彩电、洗衣机、小轿车、自行车引发了万人空巷的盛况。

2块钱摸一张奖票,现场刮开兑奖。面店老板张华和一众未中奖的人一齐簇拥在台下,他热切地希望能和大奖得主碰个手“沾沾喜气”,说不定下一个“2块钱把小轿车开回家”的人就是自己。

随后几年,彩票销售进入了更加狂热的阶段,电脑彩票、刮刮乐、双色球等新玩法也不断翻新。

2004年,彩票投注站外挂着标语“多买少买多少要买,早中晚中早晚要中”,几平米的房间内挤满了和老王一样的彩民,屋内汗气蒸腾,彩民的双眼紧盯着屏幕上的双色球。

谁也没想到,十年后,互联网彩票的停售为这一行业带来了雪崩般的灾难。

2015年,很久没有买彩票的李明突然来了灵感,想去买两张试试运气。开着两轮电动车一路风驰电掣,李明来到了曾经最常去的福利彩票实体店,却发现老板正收拾东西准备搬家。

老板告诉他这里即将关门,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奶茶店。

2019年,一个午后,话务员曹颖走进公司楼下的苏宁小店,她拿着一罐酸奶在收银台等在结账,忽然被一旁的新玩意——即开型体育彩票“顶呱刮”吸引。

从没有买过彩票的曹颖支付10元,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彩票消费。尽管没有中奖,她却初尝到彩票的乐趣。

旧时代的遗物

每个中国人,都有沉迷彩票的经历。每到晚上黄金时段全家人盯着电视,等着福利彩票摇奖;那时候彩票投注站排的长龙,比现在任何火爆的网红奶茶店都要长。

在彩票最为狂热的时期,据台湾彩票公司统计,台湾地区十年的公益彩券销售总额达1.2321兆元新台币。其中,电脑型彩券总销售约7359亿元新台币,张数达61亿张,也就是说平均每人每年购买电脑型公益彩券约23张,购买彩券纸卷总长约50.1576万公里,可以绕地球12.5圈。

彩票组所到之处,地上都会铺满彩票纸,如同下了一夜雪。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原来遍地开花的彩票投注店渐渐不见踪影,它们退化成不起眼的彩票摊,散落在城市角落,蜗居在小卖铺、打印店。

当初90年代希望花2块钱把小轿车开回家的,与今天活跃在街头巷尾彩票小店的还是同一群人。更悲伤的是,像张华这样的老彩民群体,也正在逐渐流失。

此前,从1987年发行彩票开始,彩票销售就一直火爆,每年的销售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上。但从去年8月开始,速度明显放缓。今年2月,彩票销售更是从此前三十余年的增长转为下降。

根据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全国共销售彩票3433.61亿元,同比减少823.69亿元,下降19.3%。其中,福利彩票机构销售1557.80亿元,同比减少284.55亿元,下降15.4%;体育彩票机构销售1875.81亿元,同比减少539.14亿元,下降22.3%。

图片来源:中国证券报

全国仅有一省彩票销售量出现增长,其余地区的彩票销售量都有所降低。乐透数字型彩票、竞猜型彩票、视频型彩票的销售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买彩票的人越来越少,彩票变成旧时代的遗物。

尽管在那之前,彩票市场的风向变化早有端倪。

2014年的审计风暴使中国彩票行业进入漫长的反思和制度建设期。这些年各种彩票中心主任的“落马”,屡屡失信的彩票事业让许多彩民梦想破灭。

“就算中奖率有50%,我也不会花钱去买。福彩,就像是画着一个大大的饼,你看得见却永远摸不着。”一位已经多年不买彩票的老彩民这样说。

随着国家加大对彩票行业的审计和整顿,2015年八部委叫停互联网彩票,更是让中国的互联网彩票行业几乎退回到原点,被互联网彩票抽走客源的彩票实体店也早已无法维持经营,彩票销售渠道不断减少。

网络和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新的消费习惯已经彻底颠覆过去的商业模式。如今,年轻人吃饭都习惯了划几下手机屏幕点外卖,又会有几个人愿意为了几块钱的彩票去彩票店?

与此同时,买彩票正在从一种“习惯性消费”变成“碎片化消费”。

“平均每天至少会有5个人来买彩票,大多是过客,在收银台等待付钱的时候随手买一张,很少有固定彩民。”苏宁小店的营业员说。

彩票就像便利店收银台的那些口香糖、小零食,或者超市上下层之间那条长长的扶手电梯中间的各种零食、纸巾、日用品。

那么,曾经“2元买希望”的梦想真的已成过往了吗?

快进时代下的慢幸福

在中国福利彩票的“疯狂年代”,买彩票的主力军是像温国斌、张华、老王那样生活状态不稳定的人: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渴望一夜暴富;个体经营户,今天挣多少、明天挣多少都不确定。

彩票确实是个低概率的幸运事件,虽然这并不妨碍不少低收入人群将其视为改变人生的唯一途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21世纪美国低收入人群的每日生活里,最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汉堡、电视机和彩票。

尽管,从投资角度来说,彩票更像是一种“稳赔不赚”的无用支出。

数据显示,在彩票销售额中,大约有55%进入兑奖池,用于支付中奖彩民的奖金,剩下的用于社会福利和相关管理开支。也就是说买彩票的平均收益率是负45%。而在中国,彩市中头奖概率最低的是大乐透玩法,概率仅为2142万分之一。

这也正是这一行业所折射出的残酷本质:对于穷困潦倒的低收入人群来说,这是他们打开财富自由大门的唯一钥匙,而对于生活条件优渥的中产阶级,福利彩票所贩卖的梦想和希望,只不过是他们闲暇生活中一种可有可无的娱乐调剂。

根据英国消费者协会(U.K. Consume Association)调查,人们基本都清楚彩票的中奖概率是多少,他们之所以购买,主要是为了体验“能够中得大奖这样一个梦”,至少是为了取得一丝慰藉。

许多老彩民购买彩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持续地参与这项活动,因为似乎没有其他能够替代这种活动带来的幸福感。

一些人寄托希望于一张小小的彩票,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等待开奖,想象中奖后的满足和为社会福利事业做贡献的自豪感,就算没有中奖,但只花费了2元就拥有了一天的快乐。

另一些人,则通过买彩票在穷困的生活中获得“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希望。

这或许也解释了在时代脚步陡然加快的今天,彩票日渐衰颓的原因:这一廉价、温暖、充斥着满足感的小小幸福,早已被层层叠叠的风口、浪潮无情碾过。

时至今日,还愿意到彩票店回味这一点滴幸福的,大多只有老人。

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彩民的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这个问题在其他国家同样尤为突出。比如,目前日本60%的彩票销售都是50岁以上老年人所贡献。

而像曹颖这样的80、90后,甚至是00后,他们从小接触互联网,走向社会后,对互联网投资渠道接受度更高,互联网金融便成为了他们的第一选择。这在他们的父辈身上是不可想象的。

曾有调查报告显示,90后“新蓝领”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接纳度很高,近六成(56.6%)认为互联网金融给生活带来便捷,有四成多(44.8%)已经有计划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或服务。

相较于他们的父辈,“新蓝领”们更愿意理性投资,买彩票等投机行为终究不敌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精准理财。

有趣的是,在年轻人日渐从彩票的“暴富梦”中清醒的时候,属于悠闲的上代人的日常生活里,彩票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幸福感”。数代群体之间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

1844年,法国文豪大仲马在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里写到:“这世间本没有痛苦与不幸,只有一种处境同另一种处境之间的比较。”时隔175年,这一颇具伊壁鸠鲁色彩的断言早已伴随着小说的一版再版流向世界。

而在那本小说的最后,极尽对财富名利之嘲讽的大仲马一改此前的阴郁笔调,留下了另一句劝勉世人的格言。

相形之下,这句格言似乎更像是沉浮近30年的彩票行业的一个注解:

人类全部的智慧都包含在这两个词语里面:“等待”和“希望”。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