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负债高的真相,不忍直视
科技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90后负债高的真相,不忍直视

撰文| 关不羽

去年岁末,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在钱塘江论坛讲话时指出:“中国的储蓄率现在已经降了好几个百分点,这表明我们内需的增强,但同时也应注意,借助于新金融科技,使得消费信贷发展非常快,甚至有一些是过分诱导年轻一代提前消费、借贷消费,这个可能会带来重要的影响”。

由此,年轻人借贷消费的问题浮上了水面。这个热点话题延续到今年,各路大神纷纷出来痛心疾首、义愤填膺,已经有点危言耸听了。

01

90后不投资?

有人提出“70后存钱,80后投资,90后负债”,真是如此吗?不见得。

事实上,90后进入职场的四五年间,股市新闻的标题里就常常出现相关报道——大都是“90后成为股市新开户主力”云云。最近的消息来自2月27日的《深圳商报》,还是“新开户主力”的问题。

90后投资,而且早有证券界人士对他们的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因为90后在股市的表现与前辈们的“无论牛熊,严守阵地”不同,是候鸟式行为——来了还会飞走。而这种候鸟式的操作,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资金是借来的。

因此,“70后存钱,80后投资,90后负债”是代际鄙视链的表达,并非实情。

null

图/图虫创意

70后、80后买房不借贷,全靠存钱?显然不可能嘛,在咱们的房价面前,谁对女友说“咱们一起辛勤劳动,存钱买房,坚决不为银行打工”,谁就是要骗婚。工资收入增长速度和房价上升速度相比,就是龟兔赛跑,而且别指望那个兔子会打瞌睡。70后、80后要扪心自问,真不借贷?

而90后负债,并不如报道所言,都是用在消费上,做股市的候鸟、充房贷的首付都是很常见的。接触过所谓消费贷、信用贷的都知道,名义上仅限消费的规定,实际上根本不管。

代际鄙视链无孔不入,结果却是自相矛盾。昨天还在义正严词声讨“佛系青年”的得过且过,今天就能操心“佛爷”们借债高消费了。“佛爷”难当啊,清心寡欲要挨批,厚自奉养也挨骂。怎么办?

中国人的理想人生,应该从童年直接跳到中老年才行——年轻,莫非是原罪?

02

90后很”豪”?

真要从扎实的数据层面来分析,会发现很多问题。关于90后负债消费的文章很多,但广泛引用的数据集中在四组:

第一组: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自2010年底的76.89亿元以来逐季攀升,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已经达到了880.98亿元。但哪一条可以证明逾期不还的主力是90后?

银联数据公司专门做过一个《85/90后人群消费行为特点分析》,网上可以查到。其中有一节“对新一代消费观念的认识误区:85/90后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花钱豪放”,阐明了高频消费人群在各年龄段中占比稳定等一系列事实。

信用卡逾期不换剧增有更合理的解释,在人民银行统计的时间段内,银行发卡量激增三倍突破了6亿,信用扩张迅猛叠加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国“卡族”的信用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这个大“锅”,90后背不起。

null

null

null

▲图片来源:《85/90后人群消费行为特点分析》

第二组数据来自阿里巴巴:中国近1.7亿90后中,(原文如此,根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90后群体人数超过1.8亿),超过4500万开通了网上消费信贷业务,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1个网贷用户。

这个数据说明90后在网络金融上更为活跃,这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是纯正的网络一代。但是,这些年轻人活跃的借贷平台只是中国居民总债务的一个零头。

2017年以来,中国居民总债务45万亿左右,主要债权人是银行等金融存款机构,约40万亿元。其次是公积金贷款约4.5万亿,其他机构统共只有2万亿债权。也就是说,即便把这些金融债务全部都算到90后人均,也不到人均1万元,距离想象中的“高消费”相差甚远。

第三组数据是据金融360发布的消费调查数据,90后在借贷市场上的占比高达49.31%,在亚洲同龄人中排第一。而这其中有28.57%的人使用消费贷款,是为了偿还其他贷款。

360金融借贷市场的年龄分布和阿里的数据基本一致。“亚洲同龄人中排第一”和“28.57%的人使用消费贷款,是为了偿还其他贷款”颇有启发,可以结合第四组数据进行分析。

03

房债驱动的“债务链”

真正有“秘密”的数据是第四组:香港汇丰银行统计数据,中国90后的人均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工作的90后平均负债12万元。

所谓秘密是指,这是组“李鬼”数据。实际上香港汇丰银行没有这样的报告,“人均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出自2016年宏利保险的一份调查报告,范围是受访者门槛设定很复杂的500位受访者,而且并非专门针对90后。

这组数据出处大有问题,却被大量引用,其中反应的微妙心态是很值得深思的——为什么媒体那么热衷于埋汰九零后呢?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什么“举债高消费”,而是九零后开始大举进入房地产市场,他们的负债正在急剧增加。

近日,贝壳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全国购房者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购房者平均年龄为29.5岁。2018年购房者中21-30岁年龄段者占了38.5%,90后已经成为购房主力,远高于80后的28.2%。而且,占比购房人数16.6%的70后购房主要依赖资产置换,且收入和积累优于80后、90后,“房债”的压力要小不少。

而中国居民部门的总负债约为45万亿左右,其中住房贷款占比在55%(含公积金贷款),大约25万亿元。事实很清楚,90后正在快速加入25万亿“房债”大军。

2015-2018年,房市中的“新晋”贷款人超过2亿。按照2018年的比例估算,其中90后购房者应在7000万左右。这些90后“房奴”背上百万级的债务,拉高了90后的人均债务毫不奇怪。

而且,由于房价上涨与还贷方式的原因,房贷中新贷占比远高于旧贷,90后新晋“房奴”的房债保守估计也要在8万亿左右——按照人均计算,90后购房者人均债务100多万,并不离谱。

null

图/图虫创意

由此,90后“借债高消费”的真相也就清晰了。“亚洲同龄人第一”、频繁短借地拆东墙补西墙都可以解释得通——中国购房者的年龄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年轻,遑论亚洲?

而90后的收入水平、财富积累才开始起步,买房供按揭的重负之下,难以避免拆东墙补西墙的窘境。以巨额房贷压迫形成了一条债务链,正在迅速锁住90后。

在巨额房贷的推动下,90后不得不使用网络金融、小额消费贷款等金融手段,来维持脆弱的个人财务。本质上与70后、80后没有区别,只不过“大叔”“大哥”们的“想当年”,没有这样发达的金融渠道罢了。

但是,东凑西借的记忆应该还在吧?

04

不要让代际鄙视链遮蔽真相

代际鄙视链是人类共通的社会现象,这次日本才把“平成”换成“令和”,已经有日本网友晒出“令和废物”——虽然“平成废物”言犹在耳,虽然“令和一代”还没出世,但是先被“废物”了。

日本的鄙视链关键词是“废物“,而在中国则是”消费“。代际的消费习惯、偏好本来就不同,何况过节衣缩食的紧日子还是活生生的记忆。消费,在中国社会是个很敏感的问题。

其实,70后就开始被贴“独生子女败家”的标签,80后被说得一钱不值的声音更未远去,而网络时代的90后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变化更大,显然也逃不过这关。90后习以为常的网络金融、网络购物以及相应的新观念,在“老辈人”心目中本属可疑,总是和冲动性消费、炫耀性消费联系在一起——但这明显被夸大了。

null

图/图虫创意

90后用网络金融、小额消费贷款的“小败家”可能是真实,但是这些金融渠道的体量在中国居民总债务的体量最多只能算个零头,能败到哪儿去呢?非银行机构的信贷总盘子也就2、3万亿,怎么败也败不到人均负债12万元啊?这不是在1.7亿人中挑几个“极品”就能说明的。

如果仔细看那些批评90后借债高消费的文章,会发现选择的事例有明显倾向性。有的疯狂消费已经属于心理疾病范畴,另一些则是“套路贷”的借贷陷阱作怪,都属于极端案例,无法反映这1.7亿人的普遍情况。

另有一些确属高消费的案例,也就万元级别的奢侈性消费,靠这点支出要达到1.7亿的庞大群体“人均负债12万元以上”的量级,实属天方夜谭。而真正导致90后巨额举债的原因,是中国数代人最常见、最普遍的购房。

老韭菜不同情新韭菜也就罢了,还要摆出“就是要教训你们”的后妈脸,非常滑稽——终于媳妇熬成婆,有了压迫下一代的权力,忍不住要炫耀一下吧。当代际鄙视正在进化为代际压迫,真相总是被恶意的批评歪曲。

null

图/图虫创意

不是说90后“佛系”,没有买房意愿吗?房市以真金白银堆出来的数据显示出并非如此,真相是90后正在背负着巨大压力冲刺进场。

不是说90后买房啃老吗?真实数据是这届年轻人自出首付的意愿是四成,九成选择自己还或者和爱人一起还贷,仅不到1%的人愿意让父母单独还贷。

对这个1.8亿的庞大人群,“大叔”“大哥”们请回忆一下自己身处代际鄙视链底部时的经历与心情,想当年多吃根雪糕就被白眼,买台游戏机就被痛心疾首,你们委屈吗?刚刚中年,就当自己老干部了?

总而言之,请放过90后吧。他们不是贩卖焦虑的对象,这届年轻人已经很焦虑。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